帝曰:余聞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
何謂真氣?
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此言生初所稟本元之氣,及平時由呼吸所受天地中和純粹之氣,是陰陽之精氣,故為真氣,與飲食之穀氣合並而充身者,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則又統括陰陽五行氣化,以長養萬物者也;
正氣即正風,由太乙所居正位而來,以少陽之氣所化,而柔弱不厲,正可舒養萬物,故名正氣,或有過猛之時,其中人亦淺而不傷,不能勝身中真氣,則自去而不為病也;
其虛邪賊風,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則傷而成病,下更詳之。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
搏於筋,則為筋攣;
搏於脈外,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洒淅動形者,寒?毛豎也,以其邪厲,故發腠理而深入至骨,則為骨痹,必骨痛也;
邪搏於筋,則筋拘攣;
脈者血之府,邪搏於脈,故血閉,甚則經脈不通而成癰;
肉在脈外,衛氣所居,故邪侵肉,則與衛氣相搏,其陽勝則為熱,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而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發腠理,開毫毛,而往來行,則為癢,久留不去,則為痹,衛氣因之不得流行,其肉頑木而不仁也。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此言邪氣偏傷,其入深,則成偏枯,半身不遂;
入淺,則一邊經脈疼痛,以其真氣耗去,而邪居之也。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速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此言人身陰陽氣血而中賊風,日久深沉,寒熱相結,在陰則寒勝,在陽則熱勝,寒勝則骨疼肉枯,熱勝則爛肉腐肌而為膿,內傷於骨,則骨損如蟲蝕也。
上言邪搏於筋而筋攣,即屈不能伸,邪居其間,則發為筋溜,同瘤也;
邪氣內結,衛氣留滯,津液不輸,與邪合而結成腸瘤,久者,數歲乃成;
初起按之尚柔,已有所結,則氣日以歸,而津液留之,邪氣中之,故凝結日易而成昔瘤,謂由宿昔漸結,故云數歲乃成,於是按之堅矣;
如邪深中於骨,氣因循骨而行者,與邪並結,日以益大,則為骨疽也;
宗氣本溫分肉者也,邪中於肉,則宗氣歸之,邪留不去,有熱則肉化成膿,無熱則結為肉疽,故有熱為癰,無熱為疽,疽為陰證,癰為陽證也。
凡此邪氣中人發病,無一定之常處,及其成病,則有一定之常名,因名以辨陰陽、表裡、寒熱而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