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素節注類編】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5:26:42 | 只看該作者

諸痹


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


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上言邪舍於合而成痹,又云由俞入舍於腑,故帝又問營衛受邪,亦能成痹否。


然營者,水穀之精氣,所謂清者為營是也,其氣純粹氤氳,故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如甘瀾之優游浸灌,而後入於脈,故曰營行脈中,即循脈上下,而貫臟絡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所謂濁者為衛是也,其氣?疾滑利,則不能入於脈,故曰衛行脈外,即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此營衛之氣,同源異流者也。


如感邪而逆其氣則病,順其氣之流行則愈。


不與風寒濕氣相合,故不為痹也。


大抵營衛之氣,周流內外,倘遇邪阻,即有寒熱頭痛等病發現。


其成痹者,以風寒濕氣錯雜之邪,表發未透,留滯於合、於俞,著而成痹,由淺入深,如上所明者是也。


帝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人身陰陽氣血,各有偏勝,風寒濕邪,多寡不同,而傷有表裡淺深,故病狀多端。


人身陽少陰多,則與病邪相益而為寒;


陽多陰少,陽遭陰痹,鬱而成熱;


濕多則為汗,濕亦陰邪,陽氣少也。


蓋外邪有陰陽,又隨人身之陰陽偏勝而變病,故必審其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而施治法也。


帝曰: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而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


上言痛者,寒氣多也,其有不痛者,必風濕邪勝。


濕氣滯著,則有身重、血凝、筋屈不伸、肉不仁、皮寒之五端。


故具此五者,而非寒多,則不痛也。


大凡痹之為病,逢寒則經脈緊急而多痛,逢熱則經脈緩縱而不痛,寒兼濕則重著,熱兼濕必多汗,兼風則行走,行走而寒束之,亦必痛,濕合之,必多汗也。


故其變化雖多,總不出陰陽虛實四端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31:43 | 只看該作者

眾痹周痹


《靈樞‧周痹篇》帝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愿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


將分肉之間乎?


何以致是?


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


愿聞其故。


岐伯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


帝曰:愿聞眾痹。


岐伯曰:此各在其處,各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按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處,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處眾多,故名眾痹。


因邪依脈路,而脈中氣血流行不住,故邪動靜不常,動則痛,靜則止,而經脈左右相同,故痛必左右相應,而止在近脈之處,更發更休,非能周於一身,故不名周痹也。


刺之者,其痛雖止,必刺其原痛之處以去邪,勿使復痛也。


帝曰:周痹何如?


岐伯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


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此言邪在血脈之中,十二經脈行於周身,故名周痹。


其痛上下行走,不能左右者,邪隨陰陽升降之氣而行,故與眾痹不同。


痛從上下者,其痹在上,故先刺下以泄其標,再刺其上以脫其本;


痛從下上者,其痹在下,故先刺上以泄其標,再刺其下以脫其本。


若眾痹,邪依脈外,脈外氣寬,其邪與脈或近或遠,近脈則動而痛,遠脈則靜而止,以其氣寬,故動則必依脈路,左右相應也。


帝曰:此痛安生?


岐伯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上文言邪在血脈之中,血脈本居分肉之間,分肉即衛氣所周行者。


風寒濕邪,必先傷衛,久則侵營,而入血脈。


當其由淺入深,而與衛氣迫切而為沫,沫得寒而凝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作痛,痛則心神注之,心之所之,氣亦至焉,故陽氣隨心而至痛處則熱,熱則寒散痛解,解則氣厥而不通和,不通和,故他處之痹又發,發則又如是而痛也。


經脈內通於臟,而邪則痹聚營衛,未入五內,其營衛在分肉間,故外不及於皮,因是真元之氣不得行於周身,內外皆為邪痹肌肉之故,而名周痹。


若以邪在血脈,而經脈周於一身,其義亦當名周痹也。


至於一處痛解,而他處痹痛又發,其義理與眾痹同。


眾痹邪痹衛分而近於脈,此則邪痹肌肉間而入血脈,故其痛發,隨脈上下,而與眾痹之左右相應者不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33:35 | 只看該作者

諸痛證


《素問‧舉痛論》帝曰: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縮?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外者,衛分絡脈也,氣血周流,循環不已,若寒氣客之,寒性凝斂,經脈稽遲,不能循度而行。


寒氣客於脈外則血少者,以乏陽氣生化也;


寒氣客於脈中,則營氣閉塞不通,故卒然而痛。


其客於脈外,則脈縮?而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寒散而痛立止,若重中於寒,則痛久難止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陽氣相迫,則脈中血瘀而脹滿,故痛不可按,因其寒氣稽留,陽氣從上而行,致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膜原之下,此不在經脈,故按之血氣散而痛止也;


寒氣客於挾脊之脈,比營衛深,故按之不能及,而痛無增減也;


衝脈之氣,自少腹上行至胸,寒氣客之,則氣閉脈不通,故按之喘動應手也;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血脈澀而血虛,其俞注於心,故與心相引而痛,背俞亦同絡脈,故按之熱氣至而痛止也;


厥陰經脈行於脅肋少腹,寒氣客之,血澀脈急,故脅肋引少腹而痛也;


寒氣客於陰股,上及少腹而血澀,故腹痛引陰股也;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澀而不得注於大經,稽留而成積,其痛不言可知矣;


寒氣客於五臟,臟氣厥逆上泄而陰氣竭,則陽不得入陰而通和,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厥氣反順而陰陽和,則復生;


寒氣客於腸胃,而腑中濁壅,其氣厥逆上衝,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為受盛之官,不得聚水穀而輸化,故後泄而腹痛矣。


以上皆為寒痛,惟熱留小腸而痛者,止一條,則有癉熱焦渴,其便堅干不得出之證,因熱閉不通而痛者,當辨別也。


帝曰:捫而可得者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此言針治之法也。


如上所現證狀,知其病在何經何絡,即為主病之脈。


視其脈,捫之堅而露血色,及脈陷下者,皆邪之所在,可捫而得,以法治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37:18 | 只看該作者

諸瘧證


暑瘧


《素問‧瘧論》帝曰:夫 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何也?


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鼓頤,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凍飲料。


帝曰:何氣使然?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鼓頤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


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凍飲料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起於毫毛伸欠者,毛豎、伸尸、呵欠,瘧發之狀也。


人身表陽內陰,上陽下陰,氣血周流,陰陽交通,則安和無病。


瘧邪由傷暑熱水氣,又遇風寒,並客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所舍之地,故邪與氣血混合,以致陰陽互相格拒,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寒則寒極,熱則熱極。


蓋水火者,陰陽之征兆,寒熱者,水火之體性,人身陰陽不和,即水火相爭,故有寒熱之變現也。


邪與衛氣並居,衛氣晝出陽分,夜入陰分,一日出入一次,故邪隨之內外逼迫,而病日發一次。


其邪入深,而間一、二日發者,下衣冠文物之。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邪在衛分,則隨衛氣出入而病發。


其深舍於陰分者,欲與陽爭,而陽行迅利,陰邪遲鈍,故不得即出,其病間日而發也。


蓋陽如日而行速,陰如月而行遲,造化自然之理也。


帝曰: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邪之客於身也,本無定處。


上明邪客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與衛氣並居,則日發一次,邪入陰分,則間日一發,俱無早晏。


此節言邪氣先客於脊背者,因衛氣每日必有大會風府之時,衛氣至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脊背之邪氣乘虛而入風府,與衛氣相遇則病發也。


然衛氣會於風府而有定時,以其循度而行也,若邪入風府,風府督脈穴也,因從脊骨而下行,每日下行一節,故與衛氣相遇日遲,而病發日晏也。


至二十五日,邪氣下至尾骨,二十六日,入注於脊內伏膂之脈,從上而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因邪氣日高,則與衛氣相遇日早,故病發日早也。


此以邪氣流行而病發有早晏,與前之邪與衛氣並居者不同。


由是可知瘧邪伏於血氣之中,如遇衛陽沖動而後病發,其邪深入陰分而發日遲者,為難愈也。


即此推之,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良以冬為極陰之令,寒為至陰之邪,以陰加陰,故隱伏而不覺,至春陽氣升發,則人身之氣相應而動其邪,則溫病發,是寒邪隨天地之氣而變溫也。


吳又可不明此理,反以經語為非,可謂愚而好自用者。


盍思瘧邪隱伏時,而亦全然不覺乎!


陰陽變化,微妙無窮,苟不悟其至理,安可憑臆妄斷哉!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


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此又申明間日一發之理也。


夫陽動陰靜,自然之性,故邪在陽分,則動而易發,邪在陰分,則伏而不覺,必待陽氣衝動,與衛氣皆出,則病發。


其道遠行遲,不能日與衛氣皆出,故間日始發也。


其有間兩日而發者,邪伏更深矣。


然邪必外發而隨陽疏泄,始能漸衰,故其深伏陰分者,淹纏難愈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


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與邪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謂衛氣日會於風府,而亦由節下行,如邪與衛氣未遇於風府,其病亦日作者奈何。


岐伯言人有虛實不同,故邪必乘虛而入,各異其處,則不得皆當其風府之穴也。


上文言其發病日晏、日早者,因邪先客於脊背,乘衛氣至風府穴,而腠開邪入則病發。


如其邪客頭項,或中於背,或中腰脊,或中手足,皆無定所,必以衛氣周行所至,與邪遇合則病作。


故風邪無常客之府,其衛氣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因入,與衛氣所合之處,則為其府,不必定在風府之穴也。


由此可知,人身營衛氣血周行,自有常度而不改變,其邪之中人,既無定所,而又流傳各處,故其病變多端,經文可謂詳盡義理矣。


帝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


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此更明同由外邪而發病不同之理也。


凡感風邪,則身熱頭痛,而邪常留其處,必服藥汗出乃已,既已即不復發,以其邪去也;


瘧病發後休歇,歇後又發者,以其邪隨經絡流行,混於血氣之中,沉以內薄,故不之覺,遇衛陽之氣衝動乃發,而衛氣周行表裡,與邪相離,則邪仍伏而病休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38:17 | 只看該作者

寒瘧溫瘧癉瘧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此明瘧邪之由,各有不同,以暑熱、水寒、風邪交混而成瘧,其邪所傷有先後多寡不同,故發病亦異。


如夏傷暑熱,汗出腠開,又遇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中,至秋又傷於風,則成瘧。


水寒為陰,風邪為陽,先傷水寒,後傷風邪,故病發則先寒後熱,名曰寒瘧;如先傷風邪,後傷寒邪,故病發則先熱後寒,名曰溫瘧;


其有素來陰虛陽盛之人,所傷之邪化熱,而陰寒之氣先絕,則陽邪獨發,乃少氣力而煩冤,手足皆熱而欲嘔,以火性炎上故也,名曰癉瘧。


由是觀之,發於秋後者,多挾暑邪;


發於春後者,必由風寒而無暑。


或有挾濕者,其濕有外感、內生之不同,脾虛則水液不化,而濕自內生;


衛虛則表陽不固,而濕從外受。


肝血少,風自內生;


腎水虧,熱從內發。


凡此諸義,皆當知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39:55 | 只看該作者

論治法


帝曰: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


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


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


岐伯曰:經言無刺?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也;


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並復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


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


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之不可當也。


故經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止,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古經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以調其平,為一定之法也。


若瘧之大寒大熱,亦有餘不足之類,而良工不能即用補瀉之法以治之。


必須其氣自衰,乃刺之者,蓋經亦有言:無刺?之熱、渾渾之脈、漉漉之汗。


?、渾渾、漉漉者,邪正相爭,陰陽相並,氣血騰沸,無論不可刺,藥亦不可服,服之遏其勢,或致元氣悶絕而死者有之,此不可不知也。


故瘧病者,陰陽之氣相角相並,互相勝負,陽並於陰,則陰勝而寒,陰並於陽,則陽勝而熱。


當其發也,如火性風雨之急驟不可當,故經言方其盛時而治之,必毀其元氣,因其病氣衰而調之,事必大昌。


調之得時,真氣安而邪氣乃止,故良工不能治其已發之時,為其氣逆不可犯也。


帝曰:攻之奈何?


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當其發時不可治,則治之必有其時矣。


蓋瘧邪混於血氣之中,隨經絡流行,以致營衛陰陽不和,邪與衛氣相遇,則邪正互爭而病發。


夫十二經陰陽之氣流行,交接於四肢之末,其邪將發,必使陰陽移易而擾亂,故瘧發時,從四末陰陽交接之處起,而指尖先冷。


陽氣既傷,陰必從之而傷,故當先其發時,邪氣未動,堅束四末指尖,使陰陽氣不移易,而邪氣止於一處,不得出入陰陽以擾血氣。


然後審其孫絡之脈盛而且堅,有血色現者,邪氣之所在也,用針取之以去邪,則真氣往歸本位,而未得與邪相並,則病不發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


在陰,則寒而脈靜。


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乃休;


衛氣集,則復病也。


人身陰陽二氣,本來交通而和平,瘧邪居之,使有偏亢,邪在陽,則陽盛陰衰,則熱而脈躁;


邪在陰,則陰盛陽衰,則寒而脈靜。


邪氣出入陰陽,使陰陽互爭互並,擾亂之極,則邪正之氣俱衰,衛氣與邪相離,其病乃休;


衛氣集,則病復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0:59 | 只看該作者

三陰瘧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瘧邪在陰則靜,遇陽則動。


腑居身中陰分,邪客於腑,與衛陽有時相失而不遇,故間二日或數日一發,名為三陰瘧也。


蓋衛氣行於陽,其氣旺,行於陰,其氣衰,不能沖動邪氣,邪氣蓄積數日,與元氣俱旺,則病發。


故邪在陽分則淺而從汗泄,為易愈;


邪在陰分則深,為難愈也。


邪乘陽則熱,熱甚則渴,不甚亦不渴;


邪乘陰,不熱而不渴;


或乘陽而挾濕邪,雖熱亦多不渴,或口燥而不欲飲者,濕遏陽氣,津液不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1:17 | 只看該作者

四時瘧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


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瘧有不必定發於秋,與論言不相應者,蓋四時之氣,皆能成瘧也。


如春風、夏暑、秋涼、冬寒,四時之氣也。


其病有異形者,與四時之氣相反也。


如秋應涼而反熱,春應溫而反大寒,此其氣異,而病亦異,乃變成瘧也。


然春為風木主令,其發瘧也,則必惡風;


夏令陽氣發泄,其病瘧也,則必多汗。


此其病形雖異,而氣之升降浮沉,仍有次序可驗。


以瘧者由伏邪所發,夏令發泄,感邪不覺,至秋外寒驟加,而內邪不容,則必病發,故論言之也。


其三時之氣不反,則感邪即病,少有成瘧者,故論獨舉夏傷暑,秋病瘧也。


其三時之氣不反而有伏邪者,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已另有明文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2:06 | 只看該作者

又論溫瘧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


舍於何臟?


岐伯曰: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大論》皆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是伏邪發於少陰經絡也。


故仲景論伏氣溫病,必先喉痛,以少陰經脈循喉系舌本故也,然腎司冬令而主骨,此其邪入深,而云藏於骨髓,故至春陽氣雖大發,而邪氣不能自出,因又遇大暑,其邪久伏,鬱極而成熱,爍髓消肌,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以動陽,其邪始與汗皆出。


此因先藏於腎,從內出外,故其陰已虛,而陽邪盛,陽盛則熱矣;


盛極必衰,衰則邪氣復反入陰,入陰則陰盛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以其邪本溫熱,因入於陰而身寒,故名溫瘧,非寒邪也。


其寒瘧之由,已詳上文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2:48 | 只看該作者

又論癉瘧


帝曰:癉瘧何如?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


肺素有熱者,以其陽盛於身也,陽盛則升氣多而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所以肺熱也。


因有所用力而腠理開,風寒乘虛客於皮膚分肉之間,以其陽盛,邪即化熱,心為君火,同氣相召,故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則消爍肌肉。


其邪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命曰癉瘧也。


大抵瘧之發寒熱者,以邪氣出入陰陽,陰陽之氣互爭互並故也。


然邪必隨身中之氣變化,故陽盛之人,邪即化熱,陽虛之人,邪易入陰,入陰則陰盛多寒,客陽則陽盛多熱。


癉瘧之邪,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也。


又有濕閉熱伏之病,亦由陽氣不振,或見其內熱而投寒藥,則濕邪愈閉而陽陷,乃至危殆矣。


此陰陽強弱,邪之淺深,不可不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3:45 | 只看該作者

足太陽瘧


《素問‧刺瘧篇》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然,熱止汗出,難已,刺?中出血。


此下皆明足六經所行之現證也。


足太陽經脈自足由背上頭,故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然風寒在太陽必頭痛,今不痛而但重者,正因濕邪所閉,陽郁不伸,故先背寒;其邪本在陽經,陽鬱極則發熱而?者,遏悶不達也,故雖熱止汗出,而病難已,為陰濕所閉也。


郗中,太陽經穴,刺之以泄其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4:02 | 只看該作者

足少陽瘧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少陽膽經之脈也,內通肝經,肝主筋,邪熱侵之,筋脈弛縱而解?也;


邪入近陰分,故發寒熱而皆不甚;其邪傷膽則膽怯,故惡見人,見人而心惕然也;


人身之陽,初由少陽而升,及其陽升邪發,則熱多而汗出甚也。


刺法同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5:34 | 只看該作者

足陽明瘧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火光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


足陽明胃經之脈也,胃為臟腑之海而主肌肉,陽明行氣於三陽,邪客之,三陽之氣皆不伸,故先寒而洒淅寒甚,久始發熱;然後氣行腠開,熱去汗出,以邪未淨則陽不能伸,故喜見日月火光為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5:51 | 只看該作者

足太陰瘧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


足太陰脾經之脈也,與心氣相通,邪閉氣不舒,故心不樂而好太息;


脾困不運,故不嗜食;


與陽明為表裡,其邪出入陰陽,表裡相格,故多發寒熱;


而胃中水穀之氣外泄,則汗出也;


病至邪氣衝胃,則善嘔,嘔已,邪氣乃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6:08 | 只看該作者

足少陰瘧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少陰腎經之脈也,腎者,胃之關也,邪阻關門,濁壅於胃,不得降而上逆,故嘔吐甚;


少陰為至陰之地,邪伏深而難達,故發寒熱皆多時;


其陽勝,則熱尤多於寒也;


氣閉,心抑悶而不爽,故欲閉戶獨處,以腎邪心火受制故也;


邪在至陰,故病難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6:24 | 只看該作者

足厥陰瘧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足厥陰肝經之脈也,肝為腎子,子能令母實,故所現多兼腎證,腰者腎之府,少腹肝之居,故腰痛而少腹滿,肝主遺溺癃閉,此病淺在經,故小便不利,似癃非癃,數數欲便而短之意也;


腎主恐,故恐懼;


肝鬱,氣不接續而少氣,《虛實篇》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腹中悒悒者,窒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6:40 | 只看該作者

肺瘧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熱甚,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凡一臟受邪,其氣橫逆,必侮其所不勝,而乘其所勝也。


心火為肺金所不勝者,以其邪氣橫逆,心火被抑而心寒也;


肺主一身之氣,一身皆為邪窒,故其發寒發熱皆甚也;


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肝病也,以肺邪勢衰,猶逞余威,乘其所勝也:目為肝竅,邪侵肝,故目光亂而妄見怪異之物也。


刺肺與大腸經,以泄其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8:11 | 只看該作者

心瘧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心為君火,瘧邪犯之,故煩心甚,而欲得清水以解之;


火熱內郁,陽不流行,故表反寒多而不甚熱也。


按經所言,心藏神明,其臟堅固而不受邪,受邪則心傷神去而死。


凡言心病者,心之包絡受邪也。


包絡為心脈之本,心氣所由出入,故受邪亂氣,則但神昏而不死,如癲狂等病亦然。


若受邪在經,神亦不昏,故刺手少陰經以泄其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8:26 | 只看該作者

肝瘧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肝木色蒼,肝病故色現於外;


肝鬱不舒,故必太息;


肝藏魂,其氣厥逆,則肢冷神昏若死者,厥回則蘇,厥不回即死矣。


肝藏血,故必刺之出血,方能去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8:48:44 | 只看該作者

脾瘧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脾為陰臟,位於腹而主肌肉,故受邪則身寒腹痛;


陰盛極則陽來復而發熱;


熱則氣動而腸鳴,鳴已,其表氣亦通而出汗也。


刺其經以泄其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2:55 , Processed in 0.2343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