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素節注類編】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5: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4 編輯

靈樞‧營氣篇


《靈樞?營氣篇》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間,與太陰合。


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


上行乘腋出 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


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


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


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趾間,合足厥陰。


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所行,逆順之常也。


此言納穀為寶者,明營氣由穀氣而生,流行於上下表裡者也。


營氣出中焦,手太陰肺脈亦起於中焦,故營氣流行,始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從肝復歸於肺,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晝夜五十周行於身,而無陰陽之分,其與衛氣之行於脈外,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者不同。


更可見前篇之論上焦宗氣,云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者,是言宗氣合營衛之氣而行也。


蓋穀氣之清濁,由中焦而分,以行於營衛。


宗氣者,先天元陽之氣,與穀氣相合也。


穀氣出於胃,元陽之氣出命蒂,其發源不同,而流行合一,此經之所以詳細辨別也。


營行脈中,故營氣流行,與十二經脈相同,但十二經惟論經絡貫注,其營衛之氣血流行,則外而經絡,內而臟腑,無不周遍。


故此營氣與十二經脈,各分篇而論,乃聖人精微之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6: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4 編輯

靈樞‧五十營篇


岐伯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


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


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


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此明營氣流行於經脈者,合天象列宿之度。


凡一晝夜,天宿行一周,而人之營氣行於身者,恰五十周。


所謂交通者,經脈連接,陰陽相貫,循環無已也。


並行一數者,並陰陽經絡臟腑周遍一回也。


如是十二時,共計五十營周於身,備得盡天地之壽者,以不失其度,合乎天地之紀,故可盡其天壽,而無病夭之虞也。


周身經脈共十六丈二尺,其氣行五十周,共計八百一十丈,是為天人合一之道也。


但本文所云日行漏下分刻,錯誤不準,馬元台原注校核詳明,更宜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6: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4 編輯

素問‧痹論


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此言穀氣之所以分營衛者,以其清氣和柔,如湛水優游,遍周溝壑,故能入於脈也;


其濁氣?悍,如狂瀾奔涌,四散漫溢,故止行於皮膚分肉間也。


雖營衛分途,而流行自有軌度,故逆之則病,順之則安,凡風寒濕三氣雜至,逆其營衛之氣,則病痹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7: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4 編輯

靈樞‧衛氣行篇


伯高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


陽主晝,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別於目銳?,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別於目銳?,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此明衛氣之行於脈外者,合天象列宿之行度也。


其氣雖行脈外,而亦如經脈流行之序,故如上節《痹論》所云:逆之則病,順之則安。


蓋營衛之氣,本出一源,故流行自同軌度,其異於營氣者,晝行於皮肉之陽分,夜行於五臟之陰分。


故自平旦從陰出於目內?太陽經之睛明穴,則目開而寤,乃循三陽經之部而行於身者,二十五周;


至日沒從陽入於足心少陰經之涌泉穴,則目瞑而寐,乃循三陰經行,周於五臟,至夜半與營氣會合,其行於陰者,亦二十五周於身,至平旦又出於陽,如是周流不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7: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5 編輯

素問‧經脈別論


岐伯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此言穀食所化之氣,先由肝心,而浸淫筋脈,脈氣流經,由經歸肺,蓋穀食入胃,必賴元陽之氣消化,陽氣出於腎,由肝而之心,故食氣先隨肝心而滋筋脈,以肝主筋、心主脈也。


然後由脈流經,而肺朝百脈,故歸於肺,乃隨肺氣輸精於皮毛,則毛脈之精氣相合,而內行於府,是先上行走表,而後下行入府,府者,如云背為胸之府、腰為腎之府之類,不獨指六腑而言也。


府中精氣,隨神明而留於心肝脾腎四臟,故言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魂意志者,皆出神明之運動也。


故必由神明,以攝精氣,留藏於臟。


其流行之氣,先歸肺臟,權衡平準,敷布內外,以入兩手氣口之脈,而成尺寸部位,以決驗生死吉凶也。


其水飲入胃,比食氣清淡,故不入於經脈,由脾氣鼓運,上歸於肺,走三焦水道,下輸膀胱而泄也。


原其始,由胃而分水穀精氣,布於四旁,行於五經,而皆合乎四時氣化,及五臟陰陽升降流行揆度,以為常也。


五經者,五臟之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8: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5 編輯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陰陽之三也,何謂?


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


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帝曰:厥陰何謂也?


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


幽明之紀,寒暑之異也。


此明陰陽六經,所以分太少者,二氣相生之理也。


陽生陰,陰生陽,故二氣流行生化,循環不息。


其氣之初生名少,既旺名太,太少兩陽合明為陽明,太少兩陰交盡為厥陰,盡者,極之謂也。


故有三陰三陽之分布,以成一歲之功。


而人身經氣,衰旺相同,故陰極則陽生,正是冬至之時;


陽明者,陽極也,陽極則陰生,正是夏至之時。


陰極,故幽而不彰;


陽極,故明而不晦。


幽明之紀,即冬寒夏暑之氣象也。


人身之氣,隨天地之氣而浮沉升降,故經脈因之以分三陰三陽,以候氣之得失消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8: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5 編輯

素問‧血氣形志篇


《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血多氣,少陰常少氣少血,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此即如上節所云,氣有多少異用者也。


蓋氣血由陰陽所化,少陽陽氣始生,故氣多於血;


太陽陽氣漸旺,陽旺則血生化多,故血多於氣;


陽明者,陽極也,故氣血皆多矣;


少陰,陰氣始生,故氣血皆少;


太陰,陰氣已旺,陰旺則生陽,故氣多於血;


厥陰者,陰極也,故血多於氣,此為天生之常數也。


然此言經中之氣血,非臟腑之氣血也。


《靈樞?九針篇》言:少陰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與此處不同,或者手經、足經之分耳。


即如手太陰肺主氣,自然多氣,足太陰脾統血,自然多血,則少陰亦可類推矣。


原夫衛氣起於下焦,營血生於中焦,皆由脾轉輸,至肺敷布周身,而血和氣行,以至各經,乃為末流,勢必參差不齊,故有多少之異。


觀下節經脈流行,有開闔樞之不同,則氣血之參差,蓋有必然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1:59: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5 編輯

素問‧陰陽離合論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陽。


此明陰陽闔辟之道也。


陰陽互根於太極,太極即為機樞,動而生陽,動極則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而闔辟之道,存乎中焉。


今以三陰三陽之氣,原出於太極,故其流行升降,則有機樞闔辟。


而人為一小天地,故南面而立,則身中氣化,合乎天地之道也。


前曰廣明者,心之部位,神明廣大也;


後曰太衝者,衝脈部位,與腎連屬,腎名少陰也。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者,膀胱也。


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小趾之至陰穴,其終結於目內?之睛明穴,稱命門也。


太陽居少陰之表,故名陰中之陽也。


中身而上,為廣明所屬之部,廣明之下,即中身以下也,名曰太陰者,脾也。


故其前為陽明,陽明者,胃也。


其經脈之根,起於足次趾端厲兌穴,以其居太陰之表,故亦名陰中之陽也。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者,厥陰,肝也,少陽,膽也。


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四趾端竅陰穴,名陰中之少陽者,以厥陰陰極生陽,陽始生,故名少也。


是故陽升陰降,陽降陰升,周流往復,循環不休。


其氣始生而動,則為機樞,故少陽為樞也;


其氣既旺,則為辟,故太陽為開,開即辟也;


旺極而止,則為闔,故陽明為闔也。


此三陽經氣行於表,而通腑者也。


其氣流行,不失升降闔辟之序,則脈必搏而勿浮,無太過不及,故命曰一陽,謂陰陽和平也。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其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陽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


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陽經行表,陰經行裡,以外為陽,內為陰也。


而中身以下為陰,太衝所屬之部。


其沖以下名太陰者,言沖與太陰俱屬身半以下也。


太陰,脾也,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大趾端隱白穴,以陰臟而居陰部,故名陰中之陰也。


太陰之後,少陰腎也,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心之涌泉穴,以陰部之陰氣始生,故名陰中之少陰也。


少陰居太陰之後,今言少陰之前名厥陰者,以三臟部位如∴(念伊芳)字,互為前後也。


厥陰,肝也,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言陰之絕陽者,謂厥陰陰極,幾乎與陽隔絕不相交通,又名陰之絕陰者,即陰極之謂也。


此乃造化機樞,陰極則陽生。


而厥陰與少陽,為陰陽經脈流行之終始,故厥陰為闔也;


若其陽旺,則陰生,故少陰為樞;


陰旺則辟,故太陰為開,與三陽經之升降流行,同一律也。


若此不失其序,而脈必搏而勿沉,命曰一陰。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故曰陰陽沖沖者,沖和流利,而無偏勝也。


如是累積傳化,周於一身,則氣充於裡,形顯於表,可知其陰陽相生相成而無病矣。


下節《靈樞》即言經脈流行失度之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00: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5 編輯

靈樞‧根結篇


《靈樞?根結篇》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而弱也;


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此言三陽經開闔樞折者,如門戶之不開閉也。


本經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膀胱為太陽之腑,故太陽開折,其皮肉三焦皆弱也,折者,陽氣不得衛外,而腠理不固,外邪乘虛襲之,則暴病起,當審其邪正之有餘不足而治之也,陽明闔折,而氣無所止息者,蓋氣之升降,由內外轉旋,自內而升出於表,則為開,自表而降入於內,則為闔,闔折,則氣降無所止息,而散漫不收,真元之氣,稽留不得行於經隧,邪氣因而居之,則經脈弛縱,故痿疾起,亦當視其虛實而治之,蓋陽明胃與大腸也,邪氣閉為實,精氣奪為虛也;


樞者,開闔之樞紐也,故少陽樞折,其開闔皆參差失度,不但經脈氣血紊亂,至於骨節皆縱緩動搖,而行步不能安於地也,故當窮究其病之所本。


而取之者,皆針法也,藥治自可類推矣。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闔折,即氣絕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


此言三陰經開闔樞之為病也。


太陰者,脾也,脾主鼓運,故其氣為開,開折而脾氣不足,不能輸化倉廩之水穀,而為膈洞,倉廩,兼胃而言,膈洞者,膈中乏氣,而腸胃無約束,則傳導失司,而為洞泄之病,是當助其脾氣為主也;


厥陰,肝也,為闔,闔折者,與陽和之氣隔絕而善悲,蓋肝實則怒,虛則悲,皆無陽和之氣以調之也;


少陰樞折,則開闔皆不利,故三陰經之脈,有所結滯而不通,視有餘不足,凡有結者,皆當取之,如其不足,當助氣以通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00: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4 09:36 編輯

靈樞‧衛氣篇


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


其氣內於五臟,而外絡支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岐伯曰: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 與舌本也。


此言內而臟腑,外而經絡,氣血周流,循環不已,必欲分陰陽標本十二經脈,方能察其病之所生、虛實之所在,知六腑之氣街,方能明血氣流行,有分解、有郁結、有契合、有繼紹不同之門戶,然後知氣血之虛實,有堅有軟,而可施補瀉之法。


若其綱要,在六經之標,以一經之氣,始行為本,終止為標,即由絡脈通貫,接連他經之始,乃氣血流行之節序,故凡陰陽虛實,病之淺深,皆可驗之,無惑於天下也。


故岐伯備細詳明如下文,而先敘六經。


以足太陽為始,其本在外後跟以上五寸中,即跗陽穴也,標在命門,即兩目內?睛明穴,兩目兩穴,故云兩絡也,本經《根結篇》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與此小異;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足第四指端也,標在窗籠,即聽宮穴也;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即交信穴,其標在背腎?穴與舌下兩脈,《根結篇》云:少陰起於涌泉,結於廉泉,廉泉穴在舌下也,亦與此小異;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疑是中封穴,標在背之肝?穴,《根結篇》云: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根結篇》云: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四寸中,疑是三陰交穴,標在背之脾?與舌本,《根結篇》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之後,疑是養老穴,標在命門之上一寸,疑是督脈命門穴之上懸樞穴;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間上二寸,當是腋門穴,標在耳後上角,當是絲竹空穴;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於鉗上,疑是胃經頭維穴;


手太陰之本,在寸中,即太淵穴,標在腋內動脈,即中府穴;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即神門穴,標在背之心穴;


手心主,即手厥陰也,本在掌後兩筋之間,即內關穴,標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


以上明十二經之標本,以驗虛實病證。


《根結篇》論三陰三陽開闔樞之理,與此互相闡發,各有取義,觀陰陽臟腑門中,更詳備明晰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實者,絕而止之;


虛者,引而起之。


陽從下升,陰自上降。


故下虛則足冷而厥,上盛則熱痛,以升多降少也;


上虛則眩,下盛則熱,以降多升少也。


故實者,絕而止之,瀉其有餘也;


虛者,引而起之,助其不足也。


絕而止、引而起,皆針法也。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於腦;


氣在胸者,止於膺與背?;


氣在腹者,止於背?,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


痛可移者,易已也;


積不痛,難已也。


馬注:此言氣行有街,其止有所。


首節帝言知六腑之氣街,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本經《動輸篇》有四街,即此是也。


凡氣之行於頭者,止於腦;


氣之行於胸者,止於膺與背?,胸兩旁為膺,背?,系膀胱經,五臟六腑皆有?在背也;


氣之行於腹者,亦止於背?,又在前與足陽明胃經衝脈穴,及臍左右之動脈,即胃經之天樞穴也;


氣之行於足脛者,止於氣街,即胃經之氣衝穴,一穴而二名也,及足太陽經之承山穴,在?下一寸半,及外踝上下諸穴。


凡取此四街,宜用《九針論》中之第七毫針,先按其處,而為時既久,其氣應手,乃以針刺之。


其所治,在頭者則主頭痛、眩仆,在腹則主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但其積痛而可移者,易已;


其積不痛者,雖治之亦難已也。


楠按:新積元氣未傷,痛而可移動,其積結尚不甚固,故易治也;


其不痛不可移者,元氣不能攻其邪,積結堅牢,故難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14:26 | 只看該作者

靈樞‧動輸篇


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故路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帝曰:善。

此帝言營衛受邪,其經脈陰陽之氣流行輸轉,不得循其道而相失,何由復還耶?


岐伯謂四肢指末,是陰陽經脈交接相會之大絡也。


四街者,即上所云行氣之徑路也。


大絡如小路,其受邪者,小路雖隔絕,而四街之大徑則通,故邪解而四末路通,其氣仍相從會合,陰陽相輸,如環不已也。


由是觀之,四街者,臟腑之氣所行也,邪淺在經,則街通而病輕;


邪入於腑,則街塞而病危;


邪入於臟,則街路絕而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14:58 | 只看該作者

靈樞‧逆順肥瘦篇


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陰陽十二經脈,陰行於裡,陽行於表,故陰經由臟走手,至指尖陰面,而出陽面表分,接連陽經而走於頭,則分三路,太陽由項背,陽明由頸腹,少陽由兩側,皆從表而行,至足指陰面,接

連陰經,入裡而走腹內,仍歸於臟,又從臟而走手,如是周流,循環不已,是故陽經內通於腑,陰經內通於臟,臟腑經絡,氣血無不通貫,其四街為大徑,經絡為小路也。


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


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中,伏行 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此言足三陰之脈,皆從足上行入腹通臟者也。


蓋以衝脈為五臟六腑陰陽十二經之海,其上行者,至頏顙,滲諸陽經;


其下行者,並少陰之經,而行諸陰,非少陰之脈獨下行,是衝脈之氣,注於少陰之大絡,又出於少腹之氣街,循陰股而下行至足,遍滲三陰;


其前者,又循跗而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之氣結,則跗上之脈不動,而足冷為厥,厥者因於寒,而衝脈之氣不溫肌肉也。


欲知其故,當以言導問其因,再切其脈以驗之。


其非氣絕者,厥回,其跗上之脈必仍動,如氣絕厥不回,則不動,然後乃可明其氣行之逆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16:10 | 只看該作者

靈樞‧經脈篇


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


穀入於胃,脈道乃通,血氣以行。


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此言經脈為血氣所行之道路,而血氣由穀氣所生。


察經脈,知血氣之盈虧;


審胃口,知穀氣之虛實。


凡一切外感、內傷之病,必由是而驗,生死吉凶,由是而決,為處治百病,調和虛實之所憑,故不可不通其理也。


各經流行起止,陰陽交接連貫,須細觀同人圖。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十二經脈流行,始於肺,終於肝,復接於肺,則氣血流行一周。


如是五十周於身,則為一晝夜。


若衛氣,晝則行於陽分二十五周,夜則行於陰分二十五周,皆漫行於經脈之外、皮膚肌肉之間。


此營衛之氣血流行不同,而其絡脈仍相通貫,故營衛調和則無病,或風邪傷衛,或寒邪傷營,以致經絡不通,陰陽格拒,故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皆營衛之病也。


余義已詳《營衛生會篇》矣,下明肺經所主病證。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臂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臂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本經之氣,由中焦上胸肺,走手指,而接連大腸經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下廉,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

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本經止於此,接連胃經之脈,下明大腸經所主病證。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不復。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本經之氣,從手指走頭而止。接連胃經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疹,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反小於人迎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腳皆痛,小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內,出?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

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之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腫,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其支者,別銳?,下人迎,合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指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

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癃閉。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謹按:經言五臟所生病者,必兼本臟經絡病證;


其六腑所生者,有氣血津液筋骨之不同者,各原其氣之生化流行之道,以為生病之主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


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


毛折者,則毛先死。


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肺主行一身內外之氣,而專溫潤於皮毛者,故經氣絕,則毛先死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髦色不澤。


故其面如漆柴者,血先死。


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主血脈,心經氣絕,故脈不通而血不流,血先死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


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


人中滿,則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主肌肉,脾經氣絕,故肌肉先死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


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


發無澤者,骨先死。


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藏精而主骨,腎敗精枯,則經氣絕,故骨先死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肝脈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


故脈勿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


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藏血而主筋,肝血枯,則經氣絕,而筋先死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16:37 | 只看該作者

素問‧診要經終論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色先青白,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41:39 | 只看該作者

靈樞‧經脈篇


帝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


其常現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


諸脈之浮而常現者,皆絡脈也。


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盛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此言十二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可見,惟足太陰過外踝之上者常現,其余浮淺而現者,非經脈,皆絡脈也。


故凡經脈卒然盛者,皆受邪氣,留於本末者,謂一經之本末,皆由絡脈通於他經,乃邪氣留於絡中,則經氣不得周行,故脈卒然而盛也。


上文十二經皆言是動則病,此正明其動之由,若邪留於經之本末而不動,則發熱,熱邪耗氣,其脈則軟而不堅,或下陷且空,與無邪之眾脈不同,是以知何脈之動,即知其何經之病也。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


帝曰:經脈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脈之現者,皆絡脈也。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現於外。


行絕道出入者,經脈盡處,即由絡脈連貫他經,出此入彼。陽經之絡,由陽注陰;


陰經之絡,由陰注陽。


如是十二經循環,復會合於皮中衛分淺處,而現於外。


故營衛腑臟,表裡淺深,其氣血通貫流行,則無病矣。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實則手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此明手太陰肺經之絡脈也。


稱別者,謂本經元氣自此處分別,流注他經也。


以下皆同。


其絡名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氣而行,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蓋經脈止於魚際,絡脈入於掌中,故其病實則手掌熱,謂受邪也;


病虛則欠?,謂氣少不足以息也,故小便或自遺,或短數,皆氣不能敷布收攝也。


別走陽明者,言手太陰經氣自此別行手陽明大腸經也。


取之者,取去腕寸半之列缺穴以針之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滿;虛則不能言。


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此明手少陰心經之絡脈也。實者謂邪實,則心下支滿也;


心氣虛,不能轉舌,故不能言。


掌後一寸,即通裡穴也。


心經之氣,自此而別走手太陽小腸經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


心系實則心痛;


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代心用事,故名臣使之官,是衛護心臟者,故凡受邪,皆受於包絡。


實則心痛者,其絡脈受邪也,若心臟受邪,名真心痛,頃刻而死,不能救治也;


虛則頭強者,絡為衛陽所行之地,絡虛,陽氣不能上升合於督脈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瘤,小者如指痂疥。


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遍齒;


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


虛則齒寒,痹膈。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


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


虛則鼽衄。


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


虛則痿?,坐不能起。


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喉,絡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


虛則足不收,脛枯。


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


虛則鼓脹。


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癃,虛則腰痛。


取之所別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


實則挺長;


虛則暴癢。


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


虛則癢搔。


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


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


虛則百節盡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脾經之絡名公孫者,是通胃經之絡也,此外又有一大絡,其脈若羅網之絡於周身,故名大包,脾之所以統血者,以絡遍於身,絡中藏血也。


故邪氣實,則血滯而一身盡痛;


正虛,則血少氣弛,故百節盡皆縱,而不能動作,皆當治其大絡之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現,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42:22 | 只看該作者

素問‧平人氣象論

《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上節《靈樞》言胃絡名豐隆者,是通脾經之絡也。


此言又有一大絡名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應手而動者,為脈之宗氣。


宗氣者,積於胸中者也。


蓋營行脈中,而營氣出於中焦,並胃上行,合於胸中之宗氣,故胃絡之動於左乳下者,出於脈之宗氣也。


其脈盛喘數,絕者,滑動急促之象,病在中脘阻逆;


如結而橫,則有形之邪積也;


其脈氣絕不應手者,則宗氣已無,故死;若動甚震衣者,其宗氣大泄,乃內傷虛勞之病也。


良以脾胃統一身之氣血,故於本經之絡外,又各有一大絡,與他臟腑不同,故言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


又曰,脾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


此言脾胃生化之氣血,上頭下足,無不周遍也。


治病者,不可不深悟其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46:06 | 只看該作者

素問‧皮部論

 

帝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愿聞其道。


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現,則寒熱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此明皮脈經絡筋骨部分之淺深,以察病邪之進退也。


欲知皮部,當以經脈為綱紀而辨之,諸經諸絡皆然也。


假如陽明之陽絡,名害蜚者,上自手經,下至足經,皆同此法,視其經脈所行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


視其色,以明病邪之所在。


絡中邪盛,則必入客於經,而由淺入深矣。


絡在衛分為陽而主外,經在營分為陰而主內,此以營衛分內外陰陽也。


若十二經者,由臟腑而分陰陽,則絡隨經分,陽經之絡為陽絡,陰經之絡為陰絡也。


其言衛行脈外者,其氣行於十二經脈之外,而行肌肉絡脈之中,其氣悍而為陽,故絡脈浮現皮膚,可視其色以明病也。


營衛之所以通貫者,由於絡脈也。


外邪之傷人,亦各以類從,如風為陽邪,先傷衛分,以桂枝湯主治,寒為陰邪,徑入營分,以麻黃湯主治,然止風寒之邪耳。


若濕邪,則下部先受;


霧露清邪,則上部先受;


溫暑之邪,由口鼻吸入,各有不同。


故必先明一身之營衛、經絡、筋骨、臟腑淺深部位,而後可辨病邪之所在而治之。


是以聖人反復詳明,不嫌復贅。


又如後世看小兒手指紋以審病,即此篇視絡脈之法也。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此言少陽、太陽之浮絡也。


陽絡主納,陰絡主出者,是陽從表入,陰從裡出也。


蓋人身陰陽之氣,互根於太極,轉旋於上下表裡,循環無端,故其由裡而升而旋,以出於表,即由表而降而旋,以入於裡,故在陽在表者主納,在陰在裡者主出。


而其外邪,始從衛入,遇裡出之氣所遏,遂由絡滲入於經,如或失治,則漸入漸深,多方傳變,皆可類推,以審其病邪之進退輕重也。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也,從內注於骨。


此言少陰經之陰絡名樞儒者,上下審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


若邪始從陽部而注於少陰經者,即由經出而內注於骨,蓋骨乃少陰腎所主,為腎之合也。


是邪始入於皮部陽分,從肌肉而至筋骨,由淺而入深也。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此言心主,是手厥陰也。


上下同法,兼足厥陰也。


觀以上各條文法義例,凡舉足經必兼手經,舉手經必兼足經,以上下同法一句該之也。


再觀下條,凡十二經絡脈之句,義更顯然矣。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此言三陰三陽、上下手足,共十二經之絡脈,皆皮之部分,先視其浮絡以審病邪,絡邪盛必入客於經。


下文又詳明其所由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淅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此言邪之由淺而深,或因虛陷下於筋骨間,各有現證可審也。


又按《繆刺論》曰: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是知邪之游走,亦有不入於經,而流溢於大絡者。


故病變多端,而無一定,要在明其淺深部分,知其邪客之所,辨其陰陽氣血之虛實而治之也。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


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


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此言皮有淺深之分部,當邪之初感淺處,而不與之治,至於邪深,乃生大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50:07 | 只看該作者

素問‧經絡論


帝曰:夫絡脈之現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之行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色,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


五色俱現者,謂之寒熱。


帝曰:善。


此言五臟具五行之色,而應於經,某經病,即現某色也。


陰經之絡,現色同某經;


陽經之絡,其氣出於腑,與臟離遠,且又浮於表,故隨四時之氣而變色,如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之類,不同其本經之色也。


其言經有常色者,統指十二經也,則可知腑隨臟應,如足陽明胃經,即同脾經之黃色,手陽明大腸經,即同肺經之白色,余可類推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50:36 | 只看該作者

素問‧氣穴論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營衛。營衛稽留,衛散營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


急瀉無怠,以通營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此言最細之絡名孫絡,周身穴會合於天度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之氣也。


盛邪客之,而營衛之氣散溢,久而氣耗漸竭,血著不行,其病日深,外為發熱,內為少氣,故當邪客之時,急瀉其邪,而無怠緩,以通營衛。


但見邪在何部而瀉之,無問其絡穴所會之處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內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營衛不居,卷肉縮筋,脅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穀也。


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


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此言營衛在肌肉間,由經絡之氣流行貫注。邪傷氣壅,營衛不行,熱則為膿,寒則為痹,甚或卷肉縮筋,百病叢生。


其溪穀穴會,亦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之氣也。


或受邪淺,而小痹淫溢,循脈往來,未入於溪穀者,以微針通其脈絡,而補瀉之法,則與邪深者相同也。


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此言針治去邪,當瀉其孫絡之血也。


孫絡三百六十五脈之氣血,並注於大絡,傳注於各經絡,故外邪之入,由淺而深,由絡入經。


若其邪深,須用藥內解,而瀉之於中者,當按五臟陰陽、十脈生化之理以治之也。


或作五臟之?穴,左右各五,共十脈,是言針治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02:52:03 | 只看該作者

靈樞‧海論篇

 

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也。


必先明知陰陽表裡滎輸所在,四海定矣。


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衝,下至三裡;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大杼,下出巨虛之上下廉;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也。


十二經水,比十二經中血也。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故稱血海;


宗氣聚於胸,故胸稱氣海。


今膻中稱氣海者,明膻中在胸,而為營氣之海,與沖之血海相配也,則胸中為衛氣之海矣,亦有稱下丹田為氣海者,是陽氣發源之所,先天祖氣由之而出也。


精髓生於腎,隨陽上升而聚於腦,故腦為髓海也;水穀精氣聚於胃,故為水穀之海也。氣血由經而注於海,本由胃生化氣血,而注於經,以故有聚會之海,有生化之海,各不同也。


其流行,則各有轉輸之經穴,以貫注於上下四旁,如經所云諸穴是也。


氣衝者,即氣街穴也。


蓋者,頭頂天靈蓋骨,即百會穴也。


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此言逆順者,惟髓海有餘,精盈力勁為順,其余皆偏旺偏衰之病,未為順也。


?息者,胸悶而呼吸不舒也。


想其身大身小,皆氣血偏勝,以心主血脈,故自心覺其身大身小也。


腹滿,則食滯為病。


飢不受食者,胃傷而邪火上炎也。


髓海不足,所現皆內損之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27 , Processed in 0.3750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