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震亨)格致余論〕】
國史經籍志一卷 存自序曰。素問載道之書也。
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
故非吾儒不能讀。學人以易心求之。
宜其茫若望洋。淡若嚼蠟。直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
相率以為局方之學。間有識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醫道隱晦。職此之由。可嘆也。
震亨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眾工束手。由是有志於醫。遂取素問讀之。
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藥之誤也。
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至四十歲。復取而讀之。
顧以質鈍。遂朝夕鑽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
為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又知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立方。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設問答。仲景之書也。
而詳於外感。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
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
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南政。翕然而成俗。豈無其故哉。
徐而思之。
濕熱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成湮沒。至張李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是局方之盛行也。
震亨不揣蕪陋。陳於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論,未知其果是否邪。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宋濂題辭曰。金之以善醫名。凡三家。曰劉守真氏。曰張子和氏。曰李明之氏。雖其人年之有先後。朮之有攻補。至於惟陰陽五行。升降生成之理。則皆以黃帝內經為宗。而莫之有異也。
張一再傳。其後無所聞。李雖多門弟子。又在中州。人有罕知之者。
獨劉之學。授之荊山浮屠師。師來江南。始傳太無羅知悌於杭。太無。宋寶中人。受幸穆陵。得給事禁中。性倨甚。無有能承其學人。又獨至烏傷朱君。始能傳之。初君之未從太無也。
手抄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有七方。晝夜而習焉。既而悟曰。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是且殺人。乃盡棄去。渡浙河。走吳中。尋師而求其說。久之不能得。復走宛陵。走南徐。走建業。皆無。吳中時累累道途。
聞方不能所適。忽有以太無為告者。遂還杭拜之。凡十往返不得通。君乃立其門。終日不動。太無憐其志。為敷暢三家之旨。而一析以經。越數年。悉受其學以歸。鄉之群醫。方泥裴陳之學。聞君言皆大驚。已而又皆大服。
翕然共尊事之。
君年既高。所見益粹精。其自得者。
類多前人所未發。乃徇門人張翼等請。著為書若干篇。名之曰格致余論。持以示金華宋濂。濂竊受而讀之。
見其立言深察證詳。未嘗不嘆君用志之勤也。
蓋當大觀之方盛行。世之人烏知有所謂內經之學。君獨能崎嶇數十百裡。必欲求師而受其說。雖險阻艱難。更嬰迭挫。曾不為之少動。以卒能成其學。向使君之志稍變焉。
烏有今日哉。
傳曰。用志不分。其道乃成。殆君之謂矣。
君之此書。其有功於生民者甚大。宜與三家所著。並傳於世。故濂得備書傳學用功之所自於篇端。其見君之自序者。
因不暇及也。
君名震亨。字彥修。許文懿公之高第弟子。公講學人華山。時君即從之游。而聞道最先。剛明正直。不可干私。其安貧守道。雖古君子弗過也。
而醫又特其一事云。至正七年冬十有一月日南至。金華宋濂書於浦陽東明山中。劉桂曰。丹溪。醫之聖者也。
其為格致余論一書。超邁今古。奚容輕議。然沉潛反覆。竊有可疑者焉。
論中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之說。丹溪獨指氣血之陰陽。反遺脈位之陰陽。乃以醫人之左右手立論。有戾經旨者。
可疑者一也。
醇酒宜冷凍飲料之論。吾見世人飲熱酒者亦無恙。飲冷酒者。
雖盛暑亦致病焉。
可疑者二也。
至如倒倉一法。丹溪自云得之西域異人。近世余目擊士大夫數人。信行此法。死者相繼。可疑者三也。
噫。
西域之人。殊方異城。風氣不同。稟賦亦異。此法豈可行於東南柔弱之人乎。
門人誤錄於勞瘵吐血門中。為禍甚大。且勞瘵咳血。真陰虧損。臟腑脾胃虛弱。津液枯竭。不宜吐瀉。昔徐文伯治范云之疾。有取汗之戒。尚促天年。況吐下之法。施於勞損之人可乎。
或以是罪余輕議前人。余應之曰。孫真人千金方。有房中補益法。丹溪辯之曰。苟無聖賢之心。神仙之骨。未易為也。
又曰。若以房中為補。殺人多矣。
丹溪能為孫公之忠臣。余顧不能為丹溪之忠臣乎。
語曰。不以人廢言。使丹溪復生。其殆不廢余言矣。(續醫說)
四庫全書提要曰。格致余論一卷。元朱震亨撰。震亨字彥修。金華人。受業於羅知悌。得劉守真之傳。其說謂陽易動陰易虧。獨重滋陰降火。創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張介賓等。攻之不遺余力。然震亨意主補益。故諄諄以飲食色欲為箴。所立補陰諸丸。亦多奇效。孫一奎醫旨緒余云。丹溪生當承平。見人多酗酒縱欲。精竭火熾。復用剛劑。以至於斃,因為此救時之說。後人不察。遂以寒涼殺人。此不善學丹溪者也。
其說可謂平允矣。
是編前有序云。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書。蓋震亨本儒者。
受業於許謙之門。學醫特其余事。乃性之所近。竟不以儒名。而以醫名。然究較方伎者流。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靈山房集。有丹溪翁傳。敘其始末甚詳云。
〔丹溪醫案〕國史經籍志一卷 存
〔丹溪醫論〕二卷 未見
〔朱氏傳方〕一卷 未見按上見千 竹堂書目。
〔丹溪隨身略用經驗良方〕二卷 未見
〔丹溪集〕二卷 未見按上見於述古堂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