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92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9: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0


象曰。


井谷射鮒。


無與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爻辭所稱。


係由九二過剛。


不得所與。


故行乖僻。


而所成悖謬也。


無與。


指剛不得柔相與。


不相協也。


困卦九四釋文曰。


雖不當位。


有與也。


明爻辭有終之由來。


以困九四。


下與初六應。


一剛一柔。


得相與協也。


今井九二。


所應者九五。


同為剛。


則不得與協。


故曰無與。


無與則無所調劑。


剛以益剛。


內則剛愎自用。


不樂人言。


外則剛強獨行。


不復慎密。


故所行違乎道。


而所至亦無成功。


如于井射鮒。


則非有得魚之情。


如漏甕汲水。


則難望得水之利。


是其失在不察也。


而不稱凶者。


則以正位。


猶能自全。


故鮒雖小。


而猶可射甕。


雖漏而未為禍。


不過徒勞無功而已。


此正位之可貴也。


設易其位。


則?眚至矣。


故彖以來繘羸瓶占凶。


明其無位必有害。


由是推之。


井道不可不慎也。


井之功用固大。


而必賴用之者盡心備物。


則以上下剛中。


所得在是。


所失亦在是。


戒慎恐懼。


斯有得無失。


否則得不償失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0: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1


九三。


井渫不食。


為我心惻。


可用汲。


王明。


求受其福。


宣聖講義此井九三爻辭也。


原並字。


係求之訛。


九三為巽卦之終。


上與六四同為人爻。


一剛一柔。


恰孚既濟。


此井道所著。


濟則有功。


而三五同功異位。


皆為剛。


九三在下。


故視九五有相求之志。


雖兩則不協。


得六四在中。


合成離。


為文明之象。


故九五為王明。


以得位而明德下臨。


九三受其福也。


然九三剛乖剛位。


在井之中。


井中有水。


足資汲飲。


以上與上六應。


外柔內剛。


不能自固。


則井水外渫。


渫泄也。


水由井泄。


則不堪食。


以非源水。


不復潔淨。


而異于初之井泥。


初在井底。


污泥不食。


三在井中。


泄水不食。


不食同而所以不食則異。


九三瀕于六四。


在卦為濟濟。


亦有流通之象。


井與江河異。


非流而為渫。


流者水性就下。


其利甚溥。


渫者水泉滲湧。


井之敝也。


因其滲于外。


則污濁之物亦易混入。


故不食。


且水滲日多。


食者日少。


悖井之道。


有戾于為井者之心。


故見其渫而不食。


且為我而心惻也。


掘井之績。


徒成滲泄之行。


是棄其前功。


與九仞不及泉。


猶為棄井相似。


但不及水者。


力之不足。


猶人之咎。


有泉而任其渫。


則非為井者之過。


是後人不免纘前烈。


而輕養民利物之規。


則有心人。


不覺乃惻然于中。


而內疚也。


惻者悔之機。


不曰悔者。


以不及悔也。


則井雖渫。


而猶可用。


汲源非淺。


而渫不至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0: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2


故不食者。


傷其水之不瀦。


而可汲者。


幸其井之猶在。


是九三之用。


得失各半。


以主井者尚有人。


則何必自吝自情。


而憂慮無已。


故利于王之明。


而求之則受其福矣。


王者位之尊。


九五也。


內應九二。


而互離明。


剛以加柔。


如福之下錫。


故因井之渫。


而心惻。


因汲之功而求王。


是可轉禍為福。


因害為利也。


在井之渫。


水源不窮。


推之于王。


政雖濫施。


而恩澤可沛。


是惟火之明。


允其求而受福也。


由中爻九二九三六四互成兌卦。


九三在中。


故有恩澤下及之象。


兌悅澤。


而用昭于下。


以一陰上于兩陽。


陽蒸成雲。


雨沛為澤。


而九三受之。


是人事為王明之下施。


于天時為雨澤之下沛。


井因之而可汲。


不以渫而憂。


民以王而得養。


物以王而成利。


是王之明。


如天之雨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1:0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3


象曰。


井渫不食。


行惻也。


求王明。


受福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三內卦之末。


以望于外之六四九五上六。


兩陰兩陰。


相互以協。


實不違道。


故居心惻怛。


不以一己之私。


忘大眾之利。


故井渫不食。


而心惻也。


不食。


包不可食。


不能食。


不得食言。


我自不食。


或人不予食。


皆不食也。


爻辭特揭為我二字。


明其在我不食。


由于我之心惻。


而釋文行惻。


則兼指凡見者皆惻。


行惻猶曰所由惻。


以見井渫。


遂惜之而不食。


即行路者亦同惻然于心。


為慨夫世道之非也。


詩曰我觀周道。


彼黍離離。


蓋不覺自心之悲也。


井者聖人所以養民而利物者。


其用在水。


今任其渫。


豈不傷乎。


故不食又不忍食也。


心惻然于井道之廢。


民生之窮。


物力之敝耳。


井所賴以救困者也。


今且失其用。


則將何以免于困窮。


故不得不為之惻坦也。


然以可汲。


猶可糾正之。


則必假在位者之德。


故轉而求王之明。


求而有得。


則眾受其福。


以王之明。


故求之有情。


若非明王。


則方幸其渫也。


而不復念及民物。


不念及先人。


不知創業之艱難。


則德施亦不下及。


是求王必以王明。


明則不虛求矣。


行于惻隱者。


仁之端也。


德施及于民物者。


仁之成也。


九三人爻*。


有人道表率之象。


故代民物以求于九五。


合成文明之德。


則雖井渫。


不足憂也。


雖不食。


不足害也。


王明則可使渫者不渫。


而不食者食矣。


井道本以在下養民。


而其功則必在上先養其民。


故九二九五剛中之德。


為全卦所望。


象辭稱君子勞民勸相。


亦正欲上之養其民。


利其物。


上失其德。


民失其養。


物失其利。


則井失其用矣。


故井泥不食。


以其下不成用也。


至井渫不食。


則不得諉之于位。


當食而不食。


非司民食者之咎何。


而在下者。


不得直責其上。


惟求其王。


王而明。


則民之福。


亦國之福。


乾九二所謂德施普也。


九三代九五。


宣其德施。


則無不受其福矣。


求字明九三之情急而望切。


亦本心惻而來。


以代眾而求。


非一人之利。


不得責其諂上也。


細繹辭旨自知。


以九三上六為正應。


上無位而為柔。


不足以代眾。


故求者惟九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1: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4


六四。


井甃。


無咎。


宣聖講義此井六四爻辭也。


六四外卦之始。


坎也。


而柔爻柔位。


秉坤厚載之德。


居九三九五之中。


有離明之象。


而與初應。


亦重柔也。


柔得助。


而善培其基。


故曰井甃無咎。


甃瓦磚之屬。


為井之需。


井以掘土得泉。


而必砌其外。


以防其溢。


堅固其井口。


以利于汲。


此亦井道不可缺者。


而何以見于六四。


不在初或上。


則初上無位。


其用不昭。


初見井泥。


而為舊井。


可見其非有堅固之甃也。


上六高而失位。


井道已窮。


井用已收。


故亦不備。


備亦不著其功。


惟四在中。


而柔之所重。


柔以四始。


故建井者。


于此具其甃。


甃具則井成矣。


故無咎。


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


井道不改。


必以恆久為本。


故甃之具。


欲其不敝也。


因汲者眾。


易于毀傷。


則有井將不適于用。


以甃之力。


而後井可堅固。


是甃可免于毀傷矣。


六四柔也而用剛。


故免咎。


亦不偏甚之義。


四與二同功異位。


四多懼。


原易得咎。


九二以剛在中。


且有甕敝之虞。


射鮒之戾。


則六四寧易自全乎。


惟其得居兩陽之中。


如人目精。


象井之口。


陷而不陷。


險而無險。


是有甃之功。


柔以成其剛。


陰以協于陽。


此所以無咎矣。


況近于九五。


則得君之信。


介于九三。


則互濟之功。


汲者以為安。


井亦以為保。


此坤安貞之德。


厚載之功。


如坤六四也。


井既全其外貌。


其養民利物。


亦于焉明。


體既備夫安貞。


用又達于利濟。


行既孚于厚載。


功且協于自強。


六四人爻之外。


人道法地。


則井甃之義。


猶屋之有基柱也。


推之于事物。


皆有貞固之謀。


而免渙濫之害。


則可久可大。


民人之所依存。


豈徒一井口之為哉。


時地所宜。


施措永當。


則居中馭外。


柔能勝任。


道之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2:0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5


象曰。


井甃無咎。


修井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井甃以細事成大用。


乃修井之所需。


修猶作也。


又整理之。


補葺之也。


人之修井。


如修其身。


身有未修。


必受其害。


井有未修。


必見其敝。


則行之所重。


用之以大。


無甃之井。


如未修之身。


身之未修。


將何以齊家治平。


井之不修。


將何以養民利物。


泉流為其本。


而井不得無閑。


如江河之岸。


池沼之堤。


皆以防水之汎流而潰決者。


惟有甃以維護之。


則井不敝。


而泉不渫。


汲不浸。


而人不涉險。


故修井在坎之始。


以坎險易陷也。


人道之宜。


自免于咎。


工器之備。


自增其利。


為井如是。


為道為德。


何莫不然。


故釋文特以修井。


明爻辭無咎之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2: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6


九五。


井洌寒泉。


食。


宣聖講義此井九五爻辭也。


九五全卦正位。


有乾飛龍在天之象。


而以卦為坎。


一陽陷兩陰中。


下為巽。


九二為應。


重剛不協。


故以沉陷象井之寒泉。


以剛應為洌。


洌清香也。


氣清。


味甘質潔白。


洌如?雷。


陽從陰化也。


故曰寒泉。


以卦為井。


宜有甘泉。


九五正位。


宜得甘泉。


徒以陽之深陷。


雖甘而不免于寒。


寒與溫對。


由體言。


則寒遜于溫。


由用言。


則寒勝于溫。


蓋寒泉宜于食。


溫水宜于濯。


坎主水。


為寒地。


當歲之冬。


亦寒時。


故洌寒之泉。


九五得之。


而宜于食也。


此食字與初三不食正相對。


不食明其不當位。


不宜食。


食則當于位。


宜于時矣。


而全卦僅九五一爻得食。


可見食之匪易。


人生固不能無食。


而不能不擇食。


必以宜食始食。


不宜則飢渴至死。


亦不食也。


井之養。


以民得所養。


而亦養其君。


九五之食。


君食也。


必民已得食。


始能甘其食。


若民無食。


雖食不甘。


九五中正之德。


故得食而甘。


雖寒而不戾于太和。


雖泉而仍保其清潔。


此剛中而當位。


卑已而勿辱。


卹民而有恩。


膏澤下于民。


則民奉其食。


如為井者得洌寒泉以食也。


六四修井未得食也。


九五洌泉。


始得其食。


而見聖人先民後己。


先事後食之道。


不獨于汲井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2: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7


象曰。


寒泉之食。


中正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五得正位。


居中以御下。


即九三所稱之王。


王正位。


而行中道。


其德及乎眾。


則治道之成。


而王亦享其福祿。


如修井者。


得寒泉之甘以為食也。


此食字包有食報之意。


所謂于食有福。


非徒食之福。


乃食福也。


福者德之報。


食者功之果。


有食即得報。


即受享其功果也。


井自初至五。


前皆不得食。


非不得食。


不能食其福耳。


九五有中正之德。


始克享受寒泉之食。


可見食之不易。


必先自明其德。


自勉其力。


德日昭。


力日積。


則必食其報。


而食字亦包人己上下言。


我已食矣。


人亦食之。


上已食矣。


下亦食之。


此乾以美利利天下者也。


九五乾主位。


故天下皆得食王之食。


此九三所謂福也。


食雖指井泉。


而井所得者。


不止泉飲。


凡可以養民利物者。


皆井之功。


皆寒泉也。


民得其養。


物得其利。


皆食也。


皆如食寒泉之甘美也。


故釋文特以中正二字。


明食之由來。


謂非其德位不能食。


德位中正。


斯得其食。


一人得食。


上下無不食。


此方能稱九五之食。


以其稱中正之德也。


井以養為用。


養以食為先。


九五食養已至。


天下皆樂其生。


安其業。


則洌寒泉。


何異乎天之霖雨。


地之江河。


其利其功。


不可限量。


而九五何為哉。


順天之道。


盡地之利。


養人民之生而已。


故無為而成。


井之道以成。


國天下以治以平。


則更何憂乎困窮。


何虞乎民食之不足。


物力之不充。


又何患乎府庫之匱。


財用之竭哉。


民皆得食。


則垂拱而治。


物皆得用。


則天下康寧。


此中正之道。


以其位昭其德也。


習易者。


當于中正二字細思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3: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8


上六。


井收勿暮。


有孚元吉。


宣聖講義此井上六爻辭也。


上六居終極之地。


為井道之窮。


井至此已將終之時。


用亦隨之而盡。


故曰井收。


收猶閉也。


罷也。


歇也。


井之為用。


原無窮盡時。


而卦爻則有窮盡。


不曰井廢。


而曰收。


猶農業之秋也。


農以秋收為一年工作之終。


亦功績之成。


則事業可暫罷休。


而施措亦告結束。


收其器具。


歇其工作。


如收業然。


且古時井之所在。


為市之所在。


市就井地。


便農民之交易。


利居眾之取捨。


有無相換。


生息乃全。


故收字兼市言。


即收市也。


井收市亦閉。


來汲者既散。


至市交易者。


亦歸其家。


井固不必復張。


市場亦不須再設。


而井之利已著。


市之用亦昭。


上六大終。


本坤代成之德。


故有收成之占。


在初爻井位未明。


井道方始。


尚無收穫可言。


故曰無禽。


言無成就。


無禽獲也。


至九五。


井道大彰。


井用全見。


故曰食。


言食其功績所得也。


過九五以上。


又非當位。


不復如九五之食。


而積之已久。


致之已盈。


則曰收。


言如農事既成。


五縠畢登。


存之倉庫。


儲以備平日之需。


是收字不徒指市井休息。


且兼指井之功。


利既備。


收獲已多。


更宜臧于府庫。


留為日用。


則收者。


收臧之也。


凡井所得之利。


皆有其物。


皆可儲臧。


以為久遠之計。


亦如水泉在井。


可瀦之待時需也。


既曰收臧。


應及時為利。


若過時不臧。


將耗于無用。


或敝或損。


皆失井收之旨。


故曰勿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3: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89


原文訛幕字。


暮猶遲也。


緩也。


勿遲緩言不及時收。


則暴棄之咎不免。


猶穀物既。


熟宜及時收儲。


勿使濫費。


毋俾損害。


以重民生。


而惜物力也。


又暮字包日暮言。


則以井包市。


古者日中為市。


便于民眾汲飲。


而不誤其工作。


則有定時開放之制。


且以市之所在。


人眾聚集。


品類不齊。


易為宵小潛蹤。


盜賊竊發。


故定于日中。


恐天晚為匪人之利也。


故曰勿暮。


亦古時無明燈電器。


一至日暮。


即黑暗不見。


賊匪肆行之時。


良民易遭其害。


故日中為市。


實防杜其禍。


凡?害無論天?人禍。


發于光天化日者。


少而易防。


固不獨盜竊也。


此勿暮二字。


包收市之時。


及收臧之計。


而以井言。


則重在民之勞績。


物之功利。


宜早為保存。


勿使遲晚。


凡易辭皆從象來。


以坎錯離。


離有日昃之嗟。


故不宜暮。


且上位窮極易變。


不可長久。


亦以早時為得。


有孚元吉者。


以上六既在上位。


柔以就剛。


故有孚。


且與中孚應。


九五上六初六九二九三亦大類中孚。


而非真孚。


故曰有孚。


以有合耳。


既為井道之成。


實即民物之利。


故占元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4: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90


象曰。


元吉在上。


大成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爻辭稱元吉。


而在上位。


上乃窮極之地。


宜變與井道反。


何以占吉。


則以井道至此大成。


井道在下。


而下卦多不宜于行。


上卦卻漸利。


至九五始食其報。


至上六始為大成。


故以在上占元吉也。


元吉在上。


與履上六大有慶也同義。


皆本卦用。


必至上始著耳。


井以養民為本。


民養其上為用。


九四以下。


皆養民之時。


亦勞民之時。


至九五始得民之養。


至上六。


則上下皆得養矣。


故曰大成。


大成猶泰成。


亦與泰卦應。


泰以九三六四孚既濟。


而平陂往復。


于食有福。


井亦以中爻九三六四。


與泰同。


而三五受福得食。


是井之成。


與泰相似。


故爻稱有孚。


即陰與陽有所孚合也。


以有孚而得占元吉。


則元吉者。


井道之終。


元與貞相往復。


貞之盡。


元之始。


故曰貞下啟元。


貞者地道。


元者天道。


上六元吉。


即明示地能承天。


下能奉上。


人能合乎天德。


而上能得乎民心也。


天與民歸。


非大成而何。


是要在九五之中正耳。


有九五之中正。


乃孚上六之元吉。


有在上之勤施不輟。


乃得井道之食報無窮。


上六原窮。


以其善積。


故無窮。


此爻辭稱收。


而釋文曰成。


收即成也。


收成者。


食報也。


不自修積。


將何收成。


此貴在六四之修也。


上六與九三應。


剛柔內外亦孚。


宜其占元吉矣。


窮而不窮。


則困自不困。


此井之所繼困而稱不窮。


觀夫元吉在上。


亦可見不窮之義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4: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釋爻辭-91


宗主附注井卦上六。


占元吉。


為易卦中少見之例。


以上為窮地。


窮必變。


而前各卦。


如履大有頤大畜等卦。


亦以吉占。


而皆為剛爻。


如履上九。


視履考祥。


其旋元吉。


釋曰。


元吉在上。


大有慶也。


大有亦稱吉。


頤上九則曰由頤厲吉。


大有慶也。


是履頤兩卦之上九。


皆與大有上九相通。


故釋文曰大有慶。


明其位雖極而德正明。


德明于上。


澤沛于下。


故天下皆有慶。


書所謂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者也。


然此數卦。


皆以陽在上。


若井上六。


則陰也。


何以亦如履稱元吉在上。


後人多有疑焉。


要知履之元吉在上。


與井原無不同。


雖一剛一柔有殊。


而上位不異。


前已將初上爻不分陰陽。


詳加論證。


則以初上無位。


雖有位而用不明。


猶無位也。


故乾傳上九曰。


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可見上爻亦同初之勿用。


位不足稱也。


位兼時言。


位不易而時有變。


全卦至上爻。


時已盡矣。


如一歲之終。


故不得稱位。


猶歲已盡。


不得復稱時。


為其德用已窮也。


必待斗轉星移。


曆紀更始。


一歲之首。


為時之春。


方著其用。


是上位用之不明。


即剛柔之不復分。


初如嬰孩不分男女。


上如年老亦不分男女。


為已失男女之用。


則雖有男女之名。


無男女之實。


故初上不必以九六之殊。


有疑其占之異同也。


井之上六。


正與履上九同。


皆為德至道凝之日。


功成行滿之時。


故履為大有慶。


井為大成。


慶以情言。


成以事言。


皆全體成熟之象。


如農事之收成也。


蓋卦占元吉為至吉。


元者。


始也。


義如第一。


多屬二五正位或中爻。


而在初或上爻者。


則例外也。


必以卦用所關。


時位所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5: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2


然後見之。


明其必至是時是位。


始得之也。


履之上九以禮治之既成。


井之上六。


以民生之既遂。


一關于教。


一關于富。


皆治平之本。


既有庶眾。


必先富之。


此井養所宜重也。


既臻富裕。


必先教之。


此禮教所宜尊也。


履以禮教定民志。


井以食養安民生。


其德及于民。


其功垂于後。


位益崇。


德益大。


時益永。


澤益宏。


故必至上位。


方占元吉。


元吉在上。


則天下無不吉矣。


此明天人之合。


福祿之增。


感應之昭。


生育之極。


所謂位天地育萬物者也。


而必以人代天工。


始克見之。


即以剛柔言。


剛出于乾。


柔本于坤。


履重性行。


故法天者多。


井重物利。


故法地者多。


是以皆稱元吉。


以乾坤合其德。


天地同其道也。


而與人事亦有所關。


則視夫在上位者。


能致力于民否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5:5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3


宗主疏述一困井二卦往來。


即顛倒一卦成兩卦也。


在周易序卦。


困與井所關甚大。


亦如損益往來。


互成其用。


傳曰。


升而不已必困。


故升後受之以困。


困于上者必反下。


故困後受之以井。


是困由升變。


井由困來。


困窮之極。


變為井。


而坎由下上。


兌反為巽。


傳曰。


困。


德之辨也。


井德之地也。


又曰。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又曰。


困以避怨。


井以辯義。


觀此可見井與困實相反。


而互濟其用。


困本窮困。


不得有作為。


而內剛外柔。


不得排其難。


以舒其志。


故曰德之辨。


蓋以之試人之貞操。


辨行之邪正。


所謂疾風知勁草。


亂國識忠臣。


不有外患。


不足以辨其所持。


不因多?。


不足以練其性行。


此憂患為成德之本。


險阻為試能之機。


而困乃以窮而通。


不為困困。


且得亨也。


此所謂避怨者也。


蓋處安樂。


多尊榮。


怨謗必叢集之。


惟自居艱苦。


履卑辱。


不獨無怨謗。


且多加慰勉焉。


若井則以困之極。


而自謀其出路。


知其難。


而務安于狹隘。


故曰德之地。


言為人所歸宿之地。


安身立命之處也。


因其無願于外。


則雖坐井而自寬舒。


因知多險阻之時。


則雖入井。


而更寧貼。


此井能解困。


且為困之變所必至者也。


故曰井以辯義。


言辨其時宜。


遵乎中道。


不求于物。


有存于心。


雖居于卑窪。


而不以湫隘為憂。


雖屈于狹隱。


而仍能順守其正。


故曰井居其所而遷。


言居而能不為居所囿也。


有其安宿。


則能奮發其精神。


始于卑下。


則可期望夫高遠。


如大學安安而能遷者也。


惟能安于所安。


方能遷進于善。


此井為通異乎困之窮也。


困之通。


惟君子能之。


井之通。


則凡人可逮及之。


困以窮極之變而通。


井則以安安之遷而通。


是所憑者殊。


而所行者亦別也。


細繹二卦彖辭。


自能知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6: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4


井彖以汲井未備繘。


而羸其瓶為凶。


是言民不得養。


物不得生之象。


非僅汲水不得之故。


井以存水潤物資生為用。


井有水而不得充其用。


與有器而不能收其功。


皆人之過。


非井之咎。


井困相反。


一窮一通。


困于上而通于下。


故井位在下。


猶民眾屬下位也。


下位者國之本。


上位賴以為保。


為尊榮。


為安富。


故裕國先裕民。


富上先足下。


此治世之道也。


困以不得于上。


反而就下。


兩陽由外而內。


先固其本。


以養其民眾。


育其物利。


以求其最小最簡之養。


則先井。


井之為用大。


而為之甚易。


取利宏。


而得之不難。


以其本于天然。


因于土宜。


合于人力。


而充其物利。


四者俱備。


故井道者。


民。


得養而不窮。


物得裕而不費。


困以井解。


上以下安。


故井道至平常。


而功偉大。


井象至簡陋。


而用寬宏。


而在能適其時宜。


發其原力。


備其用具。


充其功行。


故彖辭但以無繘羸瓶占凶。


以見所失雖小。


所關必大。


若非如此。


則不足以繘瓶為人之凶也。


繘瓶細物。


所值無多。


有無強弱。


何與人之吉凶。


而竟稱凶者。


為其失不在物。


而在民生。


不為汲。


而為養民。


不為水之盈虛。


而為民生物利之窮通豐歉也。


生之本。


養之源。


民之所依以存。


物之所因成利。


則不可以其細而忽之也。


卦坎在巽上。


是水已出。


其用已昭。


而猶不善處之。


則自悖井之道也。


見其利而忘其害。


貪于前而罔卹于後。


此所以凶也。


故井道天時。


而用在人事。


人合天德。


斯為得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6: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5


井字四正四方。


而延其橫直。


永成方正均勻之界線。


故井道如之。


由下而上。


由近而遠。


推至無盡。


不離其界。


而井之為物。


以掘土深入。


取地中之泉。


資汲飲灌溉之利。


而其取汲之法。


必假木之力。


入水之中。


攝水使上。


凡井所需。


如桶。


如轆轤。


如桔?。


如其他汲水之物。


以及瓢勺瓶罍之器。


繩索之屬。


皆為所必備者。


此井卦以巽入坎。


而象其義。


巽者木也。


風也。


入也。


而坎。


水也。


深陷也。


以巽木之入。


取深陷之水。


而上之。


則井之義備矣。


而卦爻卻本二五兩剛。


居中得位。


以馭群眾。


九三六四。


同乎既濟。


以喻其效。


故井道足以濟困窮。


養民而利物。


原為民生之源。


而彖辭以汲至亦未繘。


井為未有功。


羸其瓶為凶。


是有戾井之用。


何也。


則以井之用本有功。


以其人之未慎。


遂無功。


井之道本非凶。


而以其器之未良。


遂占凶。


是猶有善策而不善施。


有良方而不善用。


則守成者。


負創業之苦心。


在位者。


昧民下之情志也。


故曰汲至。


亦未云云。


言及汲而未使繘及井之泉。


可見只知汲。


不備汲之具。


只知井有水。


不求出水之方。


故未有功。


是人自失之。


非井也。


而羸其瓶者。


只圖得水。


而忘水之量。


只思有持。


可以酌水。


而忘所持之不宜。


是其占凶。


亦器與人之咎。


非井也。


井道不改。


則何時何地。


皆有功。


皆不罹于凶。


惟人之不臧。


器之不適。


斯無功而凶。


蓋易明示井道之利害。


在夫用井者。


即喻民志之安危。


在夫治民者。


民無生而亂者。


苟得其治。


天下無不平。


惟有不問民之情。


不省物之性。


剛愎自用。


閉戶造車。


則何以服民心。


而成物利哉。


彖辭之舉無功及凶者。


正以卦剛中在位。


易于剛愎之咎耳。


譬之井而枯竭。


是廢井也。


不得以其名而予之。


故剛中之德。


指人而非井。


然井果乖于汲飲灌溉之道。


則為井者之過。


井無知也。


二五在中。


固重人道。


以井而喻人。


非謂井即人也。


觀于象辭即自知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7: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6


井象辭稱勞民勸相。


此君子治國之要。


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


井困往來。


井以解困。


困解即不匱矣。


故必先勤其民。


勞民者。


勤之且慰之也。


勤勞其民。


使有生業。


有成就。


有依存。


而慰勞之。


則使樂其生業。


志其成就。


安其依存。


則使民無二心。


父子祖孫。


世世其業。


農耕工藝。


各得其所。


則夥無游民。


國無曠土。


地無棄材。


民無飢寒窮窘之苦。


斯皆勞民之效也。


勸相者。


孟子所謂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則百姓親睦。


禮運所謂。


民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孤獨鰥寡。


廢疾有養。


貨惡其棄于地。


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


是謂大同。


則民人皆相保。


而無離心。


親疏近遠。


莫不相愛。


而如其分。


婚喪慶弔。


莫不相及。


而如其情。


故居則安其家。


出則樂其群。


有無相通。


憂樂相共。


財不富于一人。


物不私于一家。


則貧富不爭。


利不為己。


害不委人。


則恩怨泯跡。


此即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者也。


在上勸之。


下民效之。


一道同風。


莫不井井。


則井道之成。


亦治之極也。


井以養民。


民以養君。


故必先重民生。


而培其本。


民生依井。


國強在民。


故有井則有民。


有民則有國。


勞之而不怨。


取之而不仇。


則上下和。


而遠近安。


民物肥。


而倉庫實。


此教養之道。


莫不本于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8: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7


有其國土者先庶之。


民已庶矣。


先養之。


民有養矣。


先教之。


此教本于養。


養本于眾。


而皆本于井。


井兼富庶。


而行教養。


故上從水。


明生之源。


下從風。


明教之化。


中互家人。


明親族之和樂。


中爻既清。


明民物之阜康。


剛得中而柔來協。


下有本而上有助。


故君子勞民勸相。


斯井道之成。


人道之立。


治道之著。


三者皆備。


斯不困窮矣。


井初爻辭。


以井泥不食。


舊井無禽。


釋井卦之初。


其用未昭。


位在下而時未至。


故釋文明示其義曰。


井泥不食。


下也。


舊井無禽。


時舍也。


蓋井非以泥食民者。


今地位低窪。


抵于井底。


無水而徒泥之存。


則何以為民之食。


是失井之用。


由于下位也。


而下位勿用。


無論剛柔皆同。


故乾初九亦以潛龍勿用。


為其位在下。


猶言不足為用之意。


如草木初有根芽。


不得明其功用。


功用不明。


則何雌何雄。


何剛何柔。


舉不可辨。


故不得以陽與陰。


爭執其異同。


物之初生。


無論動植及人。


皆不分陰陽男女。


非體不分。


用不明耳。


卦爻之分在于用。


勿用之時。


自無剛柔之異。


必待其用已著。


為剛為柔之道已殊。


方可辨其孰得孰失。


孰利孰害。


故卦爻之用。


必至二爻始明。


而井之初六。


上應六四。


重陰之象。


尤易與陽混。


坤上六陰疑于陽必戰。


即重陰反疑為陽。


為其極則變。


變則反。


反則陰陽不復如前分明。


此窮也。


而其初始亦然。


則以尚未分陰陽之先。


亦成相疑之象。


是極以變而反。


初以稚而同。


反則為變。


同則為和。


和者生之原。


變者化之機。


如嬰孩之初生也。


無男女之分。


及其老也。


生機已斷。


亦無男女之分。


則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9:1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8


故年老不生子。


而婦人無月經。


亦如未成年男女。


皆失其陰陽之用。


不復有剛柔之殊也。


無禽者。


不用則不得。


無用則無功。


禽亦由用來。


井不成用。


則無水可食。


阱不成用。


則無得可言。


故曰時舍也。


言當止則止。


當捨則捨。


以時為辨。


舍字與師逐鹿無虞。


惟入于林中。


君子幾不如舍。


舍字一義。


言舍鹿而弗追。


射希得之也。


以地不宜追獲。


故見幾而止。


不如其己。


此則初爻在下。


井空無水。


井凝惟泥。


則無可得。


亦無能得。


且舊井。


廢井也。


有陷入之危。


以非有所為而設之險。


是見危知止。


則不涉于險。


故貴知止。


舍止也。


以初爻合上九二反連上六互成艮卦。


艮止也。


原巽為入。


巽入則有陷入之憂。


艮止則有知避之智。


是在人之何去何從也。


故曰時舍。


時止而止。


則免于害。


時止而強進。


則必罹于?。


時捨而捨。


則雖無利亦無害。


時拾而必求有取有獲。


則必于貪欲之咎。


而成阱中之禽。


是在慎于所用。


勿用而求用。


何啻入井以泥為食。


投阱以禽為圖乎。


此皆戾夫乾初二爻之義。


而不知地之不宜。


時之不至。


德之未大。


施以未普。


將貿貿焉。


以得失為懷。


則何以免于咎戾哉。


故釋文就乾初二爻文。


以釋井初爻。


蓋亦有深意寓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09: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疏述-99


井卦九二爻。


以井合射鮒。


與甕敝漏二語。


明示九二之用。


為不當于位。


則井卦各爻大同。


皆如彖辭所稱。


汲至亦未繘井。


羸其瓶凶。


不克充井之用。


失養民之道。


乖利物之功。


則時世所為。


人事之咎也。


譬之井田之制。


行之數千年。


三代聖治。


未聞有改革者。


而至秦孝公則竟廢之。


是非井田不良。


乃時世使之必變易也。


井道亦然。


井以養民利物為主。


而後世反因以勞民殃物。


又豈井之不良。


亦時世之敝也。


故井道久則必革。


此井卦之下繼以革也。


革則先去其利。


而徒見其害。


重變易不克依成規。


尚新奇不甘仍舊貫。


故改革之際。


無不亂者。


其意固為撥亂反正。


其行則將以亂濟亂。


此歷來改革所不免者。


而孰能如湯武革命。


順天應人哉。


湯武聖人。


于其未定之先。


猶不免有干戈之禍。


此古昔聖人不敢輕言改革也。


惟時世所至。


不得不革。


不得不亂。


亂則思革。


革則益亂。


此井道不可改。


而其敝害。


亦終不可免。


故有乖戾之行。


凶危之慮。


雖井亦無以逃避。


是井道之敝。


敝于時世。


井用之乖。


乖于人為。


人不自乖。


則器胡不備。


時不先敝。


則人胡不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4 17:44 , Processed in 1.9062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