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3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0:50 | 只看該作者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二陽有餘,三陰不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1:24 | 只看該作者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胃府受邪,及於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1:41 | 只看該作者

脉盛血少,此謂反也,脉少血多,此謂反也


脉盛血少者,陽實陰虛也少血多者,陽虛陰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2:01 | 只看該作者

氣盛傷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者,寒傷形也,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暑傷氣也, ○愚按熱論篇曰,人之傷,於寒也,刖為病熱,本節復以身寒者為傷寒,身熱者為傷暑,其說若乎相反,不知四時皆有傷寒,而傷暑惟在夏月,病不同時者,自不必辨,惟於夏至之後,有感寒暑而同時為病者,則不可不察其陰陽也,蓋陰邪中人,則寒集於表,氣聚於裏,故邪氣盛實而身本因寒也,暑邪中人,則熱觸於外,氣傷於中,故正氣疲困而因熱無寒也,此夏月寒暑之明辨,故以二者並言於,此非謂凡患傷寒者,皆身寒無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2:34 | 只看該作者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穀入多者,胃熱善於消穀也,脫血者,亡其陰也濕居下者,脾腎之不足,亦陰虛也,陰虛則無氣,故穀雖人多而氣則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2:51 | 只看該作者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邪在胃則不能食,故穀入少,邪在腩則息喘滿,故氣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3:08 | 只看該作者

脉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脉小者血應少,而反見其多,必或酒或飲,中於熱而動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3:34 | 只看該作者

脉大血少者,脉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風為陽邪,居於脉中故脉大,水漿不入,則中焦無以生化故血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4:24 | 只看該作者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此下言虛實熱之因,用鍼補寫之法也,氣入者充滿於內,所以為實,氣出者漏泄於中,所以為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4:40 | 只看該作者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氣為陽,氣實則陽實故熱,氣虛則陽虛故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4:59 | 只看該作者

入實者右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入實者,刺實也,以右手持鍼,搖大其道是右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刺虛也,出鍼之後以左手推闔其門,是左手閉鍼空也開則邪氣去,故實者可寫,閉則神氣存,故虛者可補也,○空,孔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5:48 | 只看該作者

五實五虛死


素問玉機真藏論○二附虛損治法。


(黃帝曰,余聞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五實者,五藏之實也,五虛者,五藏之虛也,五實五虛具者皆死,然氣虛至盡,盡而死者,理當然也,若五實者,何以亦死,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脫不死,仍歸於氣盡耳,故愚謂邪無不足,正無有餘,實有假實,虛則真虛也。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脉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實者,邪氣盛實也,脉盛者心所主也,皮熱者肺所主也,腹脹者脾所主也,前後不通,腎開竅於二陰也,悶瞀者,肝脉貫鬲,氣逆於中也,○瞀,茂務二音,昏悶也,一日目不明。


(脉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虛者,正氣虛也,脉細,心虛也,皮寒,肺虛也,氣少,肝虛也,泄利前後,腎虛也,飲食不入,脾虛也。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治之者,能使漿粥入胃,則脾漸蘇泄注止,則腎漸固,根本氣回,故虛者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6:12 | 只看該作者

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得身汗則表邪解,得後利則裏邪除,內外通和,故實者活也,○愚按病有迣實者,虛因正氣不足,實因邪氣有餘也,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內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傷氣,勞慾傷精之類也,凡實者宜瀉,如經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溢者行之,強者瀉之之屬,皆用瀉之法也,凡虛者宜補,如云散者收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益之,驚者平之之屬,皆用補之法也,虛實之治,大概如此第當今之人,實者無幾,而虛者七八,病實者,其來速,其去亦速,故其治易,病虛者,損傷有漸,不易復元,故其治難,治實者但知為少壯新邪,則可攻可扳,猶無足慮,治虛者,但察其根本有虧,則絛忽變幻,可無慮乎,凡治實之法,外有餘可散其表,內有餘可攻其裏,氣有餘可行其滯,血有餘可逐其瘀,方治星羅,可無贅也,惟虛損之治,在法有未盡者,不得不詳其要焉,夫人之虛損,有先天不足者,有後天不足者,先天者,由於稟,受,宜倍加謹慎,急以後天人事培補之,庶可延年,使覺之不蚤,而慢不為意,則未有不夭折者矣,後天者,由於勞傷,宜速知警省,即以情性藥食調攝之,使治之不蚤,而遷延諱疾,則未有不噬臍者矣,凡勞傷之辨,勞者勞其神氣,傷者傷其形體,如喜怒思慮則傷心,憂愁悲哀則傷肺,是皆勞其神氣也,飲食失度則傷脾,起居不慎刖傷肝,色慾縱肆則傷腎,是皆傷其形體也,凡損其肺者傷其氣,為皮焦而毛藁,損其心者傷其神,為血脉少而不營於藏府,此自下而傷者也,損其肝者傷其筋,為筋緩不能自收持,損其腎者傷其精,為骨髓消減,痿弱不能起,此自下而傷者也,捵其脾者傷其倉廩之本,為飲食不為肌膚,此自中而傷者也,夫心肺損而神色敗,肝腎損而體痿,脾胃損而飲食不化,感此病者,皆損之類也,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然匠損雖分五藏,而五藏所藏所藏,則無非精與氣耳,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此因偏損,所以致有偏勝,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但當詳辨陰陽,則虛損之治,無餘義矣,如水虧者,陰虛也,只宜大補真陰,切不可丹伐陽氣,火虛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切不可目傷陰氣,概陽既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巳不足而丹傷其陽,陽亦亡矣,夫治虛治實,本自不同,實者陰陽因有餘,但去所餘,則得其平,虛者陰陽有不足,丹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平,故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若寒,恐伐生陽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品,補陽以配陰則柔得其主,沉寒自飲,而陰從乎陽矣,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精虛者宜補其下,陽虛者宜補而兼煖,陰虛者宜補而兼清,此固陰陽飲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棈,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姿甦隨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知陰陽邪正之治,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迣,問其餘,即此之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7:52:50 | 只看該作者

病氣一日分四時


靈樞川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二十三。


(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兩,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


燥濕寒暑風兩,外感也,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內傷也,氣合而有形,脉證可據也,得藏而有名,表裏可察也,雖病有不同,而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者,諸病皆相煩也。


(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之常也)。


春之生陽氣升也,夏之長,陽氣盛也,秋之收,陽氣降也,冬之藏,陽氣伏也,是氣之常,皆以陽氣為言也。


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天地之交,四時之序,惟陰陽升降而盡之矣,自子之後,太陽從左而生,升則為陽,自午之後,太陽從右而降,降則為陰,大而一歲,小而一曰,無不皆然,故一日亦分四時也。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朝時太陽在寅卯,自下而上,在人應之陽氣正升,故病氣衰而旦慧,日中太陽在巳午,自東而中,在人應之,陽氣正盛,故能勝邪而晝安,夕時太陽在甲酉,由中而昃,在人應之,陽氣始衰,故邪氣漸盛而暮加重,夜半太陽在戍亥,自上而降,在人應之,陽氣伏藏,邪氣正盛,故夜則甚,蓋邪氣之輕重,由於正氣之盛衰,正氣者陽氣也,升則從陽,從陽則生,降則從陰從陰則死,天人之氣,一而巳矣。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


反,謂不應前說也。


(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藏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不應四時之氣者,以藏氣獨主其病,有所勝所不勝也,所不勝者,如脾病畏木,肺病畏火,腎病畏土,肝病畏金,心病畏水,值其時且故病必甚也,所勝時者,如脾病喜水土,肺病喜木金,腎病喜金水,肝病喜水木,心病喜木火,值其時曰,故病當起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麤,帝曰善)。


順天之時者,因時氣之盛衰,知陰陽之虛實,故病之凶吉可期,此明哲之事也,彼麤工者,以是作非,以標作本,但有逆之而巳,又惡足以知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7:57:52 | 只看該作者

五藏病氣法時


素問藏氣法時論○二十四。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願卒聞之)。


五行之道,當其王則為貴,當其衰則為賤,間甚,即輕重之謂,卒,盡也。


(岐伯曰,肝主春。)。


木藏也。


(足厥陰少陽治)。


厥陰肝,乙木也,少陽膽,甲木也,二藏相為表裏,故治同。


(其日甲乙)。


甲為陽本,乙為陰木,皆東方之干,內應肝膽,即年月日時.無不皆然,他於此。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


(病在肝,愈於夏)。


夏屬火,木所生也,肝木畏金,火乎之,子制其鬼故愈,餘同。


(夏不愈,甚於秋)。


勝巳者也。


(秋不死,持於冬)。
 

得母氣以養之,生我者也,故可執持無害矣,餘持同。


(起於春)。


水王之時也。


(禁當風。)。


風氣通於肝,故禁之勿犯。


(肝病者,愈在丙丁)。


同前夏氣,能制勝巳者也。


(丙丁不愈,加於庚辛)。


同前秋氣金伐木也。


(庚辛不死,持於壬癸)。


同前冬氣,得所生也。


(起於甲乙)。


同前春氣,逢其王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脯甚,夜半靜)。


平旦寅卯,木王時也,故庚慧,下脯申酉,金之勝也,故加甚,夜半亥子,木得生也,故安靜,○脯,卑姑尼切。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


木不宜鬱,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寫,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酸為寫,○此下五藏補寫之味,與至真要大論主客正味義同,詳運氣類三十。


(○心主夏)。


火藏也。


(手少陰太陽主治)。


少陰心,丁火也,太陽小腸,丙火也,二藏表裏故治同。


(其日丙丁)。


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南方之干也。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藏神,其志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


(病在心,愈在長夏)。


長夏土,火之子也。


(長夏不愈,甚於冬)。


火不勝水也。


(冬不死,持於春)。


火得所生也。


(起於夏)。


火之王也。


(禁溫食熱衣)。


恐助火邪也。


(心病者,愈在戊巳)。
 

應長夏也。


(戊巳不愈,加於壬癸)。


應冬氣也。


(壬癸不死,持於甲乙)。


應春氣也。


(起於丙丁)。


應夏氣也。


(心病者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日中巳午,火王時也,故慧夜半亥子,水之勝也,故甚,平旦寅卯,火得生也,故靜。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寫之)。


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耎之,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耎,故以鹹耎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寫,○耎,軟同。


(○脾主長夏)。


土藏也。


(足太陰陽明主治)。


陽明胃,太陰脾,戊巳土也,表裏治同。


(其日戊巳)。


戊為陽土,巳為陰土中宮之干也。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以運化水穀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溫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


秋屬金,土之子也。


(秋不愈,甚於春)。


土不勝木也。


(春不死,持於夏)。


土得火生也。


(起於長夏)。


土之王也。


(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溫言非熱,防滯也,濕地濡衣,陰寒也,皆能病脾,故當禁之。


(脾病者,愈在庚辛)。


應愈在秋也。


(庚辛不愈加於甲乙)。


應甚於春也。


(甲乙不死,持於丙丁)。


應持於夏也。


(起於戊巳)。


應起於畏夏也。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脯靜)。


日昃日昳,未土王也故慧,日出寅卯,木勝土也故甚,下脯申酉,其子鄉也故靜, ○昳,音迭。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


脾貴充和溫厚,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惡苦,故苦為寫,甘為補也。


(○肺主秋)。


金藏也。


(手太陰陽明主治)。


太陰肺,辛金也,陽明大腸,庚金也,表裏治同。


(其日庚辛)。


庚為陽金,辛為陰金,西方之干也。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則上逆於肺,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病在肺,愈在冬)。


金之子鄉也。


(冬不愈,甚於夏)。


金所不勝也。


(夏不死,持於長夏)。


金氣得生也。


(起於秋)。


金氣王也。


(禁寋飲食寒衣)。


形寒飲冷則傷肺也。


(肺病者愈在壬癸)。


應愈在冬也。


(壬癸不愈,加於丙丁)。


應甚於夏也。


(丙丁不死,持於戊巳)。


應持於長夏也。


(起於庚辛)。


應起於秋也。


(肺病者,下脯彗日中甚,夜半靜)。


下脯金王故慧,日中火勝之故甚,夜半水鄉,則子能制邪故靜。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


肺應秋,氣主收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寫。


(○腎主冬)。


水藏也。


(足少陰太陽主治)。


少陰腎,癸水也,太陰膀胱,壬水也,表裏治同。


(其日壬癸)。


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北方之干也。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腎為水藏,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


(病在腎,愈在春)。


水之子鄉也。


(春不愈,甚於長夏)。


水不勝土也。


(長夏不死,持於秋)。


水得生也。


(起於冬)。


水所王也。


(禁犯焠熱食,溫灸衣)。


焠,燒爆之物也,腎惡燥烈,故當禁此,○焠,音翠,,音哀。


(腎病者,愈在甲乙)。


應愈在春也。


(甲乙不愈,甚於戊巳)。


應甚於長夏也。


(戊巳不死,持於庚辛)。


應持於秋也。


(起於壬癸)。


應起於冬也。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上脯靜)。


夜半水王故慧,四季土勝之故甚,下脯金王,水得所生故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


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苦能堅,故為補,鹹能耎堅,故為寫。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


此下總結上文愈甚持起之由然也,凡內傷外感之加於人者,皆曰邪氣,外感六氣,盛衰有持,內傷五情,間甚隨藏,必因勝以侮不勝,故曰以勝相加也。


(至其所生而愈)。


我所生也,以時而言,下同。


(至其所不勝而甚)。


我不勝彼,被剋者也。


(至於所生而持)。


生我之時也。


(自得其位而起)。


自王之時也。


(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欲知時氣逆順,必須先察藏氣,欲察藏氣,必定先定五藏所病之脉,如肝主弦,心主鉤,肺主毛,腎主石,脾主代,脉來獨至,全無胃氣,則其間甚死生之期,皆可得而知之,如上文所論者是矣。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棘葵皆甘)。


此承上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義,而詳言其所宜之味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苦緩,故宜此酸物以收之也。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苦氣上逆,故宜此苦物以泄之也,○薤音械,根白如小蒜,爾雅翼云似韭而無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鹹從水化其氣入腎,脾宜食鹹者,以腎為胃關,胃與脾合,鹹能潤下,利其關竅,胃關利則脾氣運,故宜食之,上文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此復言鹹者,蓋鹹之利濕,與苦之寫者,各有宜也,故諸藏皆同前,惟此獨異耳,藿,豆葉脉也。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苦燥,故宜此辛物以潤之也,黃黍即糯小米,北方謂人黃米。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


此總言五味之用,藥食皆然也。


(毒藥攻邪)。


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如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日毒藥攻邪也。


(五穀為養)。


養生氣也。


(五果為助)。


助其養也。


(五畜為益)。


益精血也。


(五菜為充)。


實藏府也。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氣味,味歸形,氣歸精,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氣味和合,可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此總結上文,五藏之氣,四時之用,各有所利,然變山不常,則時五藏,因病而藥,五味當隨所宜也。


類經十四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7:58:36 | 只看該作者

類經十五卷


(張介賓類註)。


(疾病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7:59:29 | 只看該作者

宣明五氣


素問宣明五氣篇全○二十五。


(五味所入,酸入肝)。


酸化從水也。


(辛入肺)。


辛化從金也。


(苦入心)。


苦化從火也。


(鹹入腎)。


鹹化從水也。


(甘入脾)。


甘化從土也。


(是謂五入)。


五味各從其類,同氣相求也,○九鍼論仍有淡入胃一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8:03:46 | 只看該作者

○五氣所病心為噫


噫,噯氣也,偏考本經,絕無噯氣一證,而惟言噫者,蓋即此也,按九鍼論曰,心為噫,刺禁論曰,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痺論曰,心痺者嗌乾善噫,是皆言噫出於心也,然診要經終論曰,太陰終者善噫善嘔,脉解篇曰,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口問篇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由此觀之,是心脾胃二藏皆有是證,蓋由水土之鬱,而氣有不得舒伸,故為此證,○噫,伊隘二音,釋義曰飽食息也,禮記註曰,不寤之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8:04:12 | 只看該作者

肺為欬


肺主氣,其屬金,邪挾金聲,故病為欬,○欬康蓋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8:10:18 | 只看該作者

肝為語


問答之聲曰語,語出於肝,象木有枝條,多委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8 11:29 , Processed in 0.67092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