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藏氣法時論○二十四。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願卒聞之)。
五行之道,當其王則為貴,當其衰則為賤,間甚,即輕重之謂,卒,盡也。
(岐伯曰,肝主春。)。
木藏也。
(足厥陰少陽治)。
厥陰肝,乙木也,少陽膽,甲木也,二藏相為表裏,故治同。
(其日甲乙)。
甲為陽本,乙為陰木,皆東方之干,內應肝膽,即年月日時.無不皆然,他於此。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
(病在肝,愈於夏)。
夏屬火,木所生也,肝木畏金,火乎之,子制其鬼故愈,餘同。
(夏不愈,甚於秋)。
勝巳者也。
(秋不死,持於冬)。
得母氣以養之,生我者也,故可執持無害矣,餘持同。
(起於春)。
水王之時也。
(禁當風。)。
風氣通於肝,故禁之勿犯。
(肝病者,愈在丙丁)。
同前夏氣,能制勝巳者也。
(丙丁不愈,加於庚辛)。
同前秋氣金伐木也。
(庚辛不死,持於壬癸)。
同前冬氣,得所生也。
(起於甲乙)。
同前春氣,逢其王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脯甚,夜半靜)。
平旦寅卯,木王時也,故庚慧,下脯申酉,金之勝也,故加甚,夜半亥子,木得生也,故安靜,○脯,卑姑尼切。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
木不宜鬱,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寫,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酸為寫,○此下五藏補寫之味,與至真要大論主客正味義同,詳運氣類三十。
(○心主夏)。
火藏也。
(手少陰太陽主治)。
少陰心,丁火也,太陽小腸,丙火也,二藏表裏故治同。
(其日丙丁)。
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南方之干也。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藏神,其志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
(病在心,愈在長夏)。
長夏土,火之子也。
(長夏不愈,甚於冬)。
火不勝水也。
(冬不死,持於春)。
火得所生也。
(起於夏)。
火之王也。
(禁溫食熱衣)。
恐助火邪也。
(心病者,愈在戊巳)。
應長夏也。
(戊巳不愈,加於壬癸)。
應冬氣也。
(壬癸不死,持於甲乙)。
應春氣也。
(起於丙丁)。
應夏氣也。
(心病者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日中巳午,火王時也,故慧夜半亥子,水之勝也,故甚,平旦寅卯,火得生也,故靜。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寫之)。
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耎之,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耎,故以鹹耎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寫,○耎,軟同。
(○脾主長夏)。
土藏也。
(足太陰陽明主治)。
陽明胃,太陰脾,戊巳土也,表裏治同。
(其日戊巳)。
戊為陽土,巳為陰土中宮之干也。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以運化水穀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溫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
秋屬金,土之子也。
(秋不愈,甚於春)。
土不勝木也。
(春不死,持於夏)。
土得火生也。
(起於長夏)。
土之王也。
(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溫言非熱,防滯也,濕地濡衣,陰寒也,皆能病脾,故當禁之。
(脾病者,愈在庚辛)。
應愈在秋也。
(庚辛不愈加於甲乙)。
應甚於春也。
(甲乙不死,持於丙丁)。
應持於夏也。
(起於戊巳)。
應起於畏夏也。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脯靜)。
日昃日昳,未土王也故慧,日出寅卯,木勝土也故甚,下脯申酉,其子鄉也故靜, ○昳,音迭。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
脾貴充和溫厚,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惡苦,故苦為寫,甘為補也。
(○肺主秋)。
金藏也。
(手太陰陽明主治)。
太陰肺,辛金也,陽明大腸,庚金也,表裏治同。
(其日庚辛)。
庚為陽金,辛為陰金,西方之干也。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則上逆於肺,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病在肺,愈在冬)。
金之子鄉也。
(冬不愈,甚於夏)。
金所不勝也。
(夏不死,持於長夏)。
金氣得生也。
(起於秋)。
金氣王也。
(禁寋飲食寒衣)。
形寒飲冷則傷肺也。
(肺病者愈在壬癸)。
應愈在冬也。
(壬癸不愈,加於丙丁)。
應甚於夏也。
(丙丁不死,持於戊巳)。
應持於長夏也。
(起於庚辛)。
應起於秋也。
(肺病者,下脯彗日中甚,夜半靜)。
下脯金王故慧,日中火勝之故甚,夜半水鄉,則子能制邪故靜。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
肺應秋,氣主收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寫。
(○腎主冬)。
水藏也。
(足少陰太陽主治)。
少陰腎,癸水也,太陰膀胱,壬水也,表裏治同。
(其日壬癸)。
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北方之干也。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腎為水藏,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
(病在腎,愈在春)。
水之子鄉也。
(春不愈,甚於長夏)。
水不勝土也。
(長夏不死,持於秋)。
水得生也。
(起於冬)。
水所王也。
(禁犯焠熱食,溫灸衣)。
焠,燒爆之物也,腎惡燥烈,故當禁此,○焠,音翠,,音哀。
(腎病者,愈在甲乙)。
應愈在春也。
(甲乙不愈,甚於戊巳)。
應甚於長夏也。
(戊巳不死,持於庚辛)。
應持於秋也。
(起於壬癸)。
應起於冬也。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上脯靜)。
夜半水王故慧,四季土勝之故甚,下脯金王,水得所生故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
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苦能堅,故為補,鹹能耎堅,故為寫。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
此下總結上文愈甚持起之由然也,凡內傷外感之加於人者,皆曰邪氣,外感六氣,盛衰有持,內傷五情,間甚隨藏,必因勝以侮不勝,故曰以勝相加也。
(至其所生而愈)。
我所生也,以時而言,下同。
(至其所不勝而甚)。
我不勝彼,被剋者也。
(至於所生而持)。
生我之時也。
(自得其位而起)。
自王之時也。
(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欲知時氣逆順,必須先察藏氣,欲察藏氣,必定先定五藏所病之脉,如肝主弦,心主鉤,肺主毛,腎主石,脾主代,脉來獨至,全無胃氣,則其間甚死生之期,皆可得而知之,如上文所論者是矣。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棘葵皆甘)。
此承上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義,而詳言其所宜之味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苦緩,故宜此酸物以收之也。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苦氣上逆,故宜此苦物以泄之也,○薤音械,根白如小蒜,爾雅翼云似韭而無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鹹從水化其氣入腎,脾宜食鹹者,以腎為胃關,胃與脾合,鹹能潤下,利其關竅,胃關利則脾氣運,故宜食之,上文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此復言鹹者,蓋鹹之利濕,與苦之寫者,各有宜也,故諸藏皆同前,惟此獨異耳,藿,豆葉脉也。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苦燥,故宜此辛物以潤之也,黃黍即糯小米,北方謂人黃米。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
此總言五味之用,藥食皆然也。
(毒藥攻邪)。
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如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日毒藥攻邪也。
(五穀為養)。
養生氣也。
(五果為助)。
助其養也。
(五畜為益)。
益精血也。
(五菜為充)。
實藏府也。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氣味,味歸形,氣歸精,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氣味和合,可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此總結上文,五藏之氣,四時之用,各有所利,然變山不常,則時五藏,因病而藥,五味當隨所宜也。
類經十四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