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3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32:42 | 只看該作者

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素問通評虛實論○十六。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奪,失也, ○愚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句為病治之大綱,其辭似顯,其義甚微,最當詳辨,而辨之有最難者何也,蓋實言邪氣,實宜寫也,虛言正氣,虛宜補也,凡邪正相薄而為病,則邪實正虛皆可言心,故主寫者則曰邪盛則實,當寫也,主補者則曰精奪則虛,當補也,各執一句,茫無確見,藉口文飾,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訓,反釀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奈時醫不能察耳,余請析此為四,日孰緩孰急,其有其無也,所謂緩急者,察虛實之緩急也,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多虛者急在正氣,培之不早,臨期無濟也,微虛微實者,亦治其實,可一掃而除也,甚虛甚實者,所畏在虛,但固守根本以先為巳之不可勝,則邪無不退也,二虛一實者兼其實,開其一面也,二實一立者兼其虛,防生不測也,總之實而悞補,固必增邪,猶可解救,其禍小,虛而悞攻,真氣忽去,莫可挽回,其禍大,此虛實之緩急,不可不察也,所謂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凡風寒暑濕火燥,皆能為邪,邪之在表在裏,在府在藏,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則直取之,此所謂有,有則邪之實也,若無六氣之邪,而病出三陰,則惟情慾以傷內,勞倦以傷外,非邪似邪,非實似實,此所謂無,無則病在元氣也,不明虛實有無之義,必至以逆為從,以標作本,絕人長命,損德多矣,可不懼且慎哉。


(帝曰,虛實何如)。


問五藏虛實之大體。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


肺主氣,故氣虛者即肺虛也,氣逆不行,則無以及於四支,陽虛於下,故足寒也。


(非其則生當其時則死)。


(餘藏皆如此)。


以肺虛而遇秋冬,非相賊之時故生,若當春,則金木不和病必甚,當夏則金虛受克病必死也,一日肺王於秋,當秋而氣虛,金衰甚也,故死,於義亦通。


心脾肝腎各有所主,則各有衰王之時,以肺藏為例,可類推矣。


(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日所謂重實者,言熱病氣熱脉滿,是謂重實)。


證脉皆實,是重實也,○重,平聲,下同。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脉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


經,十二經也,絡,十五絡也,此以脉口寸尺,概察經絡之虛實也,寸脉之直行者為太陰之經,尺中列缺別走陽明者為太陰之絡,以上下言,則寸為陽尺為陰,以內外言則絡為陽經為陰,故寸脉急則邪居於經,尺脉緩則熱盛於絡,是經絡俱實也,皆當治之,治言寫也,○按平人氣象論曰,緩而滑曰熱中,邪氣藏府病形篇曰,緩者多熱,故此以尺緩為實也,詳脉色類十六十九。


(故曰滑則從,濇則逆也)。


滑,陽脉也,濇,陰脉也,實而兼滑陽氣勝也,故為從,若見濇則陰邪勝而陽氣去也,故為逆。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物之生則滑利,死則枯濇,皆由陽氣之存亡耳,脉之逆順,亦猶是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脉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絡脉在表,主乎陽也,經脉通裏,主乎陰也,經氣有餘則脉口熱,陰分之邪盛也,絡氣不足則尺中寒,陽分之氣虛,陽虛者畏陰勝之時,故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即下文之時,故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即下文灸刺之義, ○按本節以脉口熱為經氣有餘,尺寒為絡氣不足,故王氏以尺寸言陰陽,註曰陰分主絡,陽分主經,然經脉脉度等篇曰,經脉為裏,浮而淺者為絡,是經本陰也,絡本陽也,難以反言,夫尺寸者,分陰陽之位耳,而陰陽之氣,則五藏上下,無所不在如寸有肺金,陰不在上乎,尺有命門陽不在下乎,故反言尺寸則可,反言經絡則不可,且本節之義,重在經絡,不在尺寸觀者當詳辨之。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脉口寒濇,春夏死,秋冬生也)。


經虛絡滿者,陰氣不足,陽邪有餘,陰虛者畏陽勝之時,故春夏死,秋冬生, ○按王氏註此二節曰,春夏陽氣高,故脉口熱,尺中寒為順,此說若為近理,而實有所不然也,觀內經論脉諸篇,則但言陰陽浮沉隨氣候,初未聞有尺寸盛衰分四時也,學者於此不辨,恐反資多岐之惑。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刺陰灸陽)。


此正以絡主陽經主陰,灸所以補,刺所以寫也。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脉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陰陽俱虛,是重虛也。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日,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
 

氣虛即上虛,氣虛於上,故言亂無常,如脉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目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尺虛者下虛,故行步恇然怯弱也,○恇,音匡。


(脉虛者不象陰也)。


氣口獨為五藏主,脉之要會也,五藏為陰,藏虛則脉虛,脉虛者,陰虧之象,故曰不象陰木。


(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義同前。


(帝曰,寒氣暴上,脉滿而實何如)。


此指傷寒之屬也。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邪盛者脉當實,實而兼滑,得陽脉也,故生,若見陰脉為逆故死,按玉機真藏論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脉逆四時,為不可治,詳脉色類十二。


(帝曰,脉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秋則死)。
 

脉之實滿邪有餘也,手足寒者,陰逆下在下,頭熱者,陽邪在上,陰陽乖離,故為上實下虛之病,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得其和氣故可以生,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陽劇於夏,陰劇於冬,故死。


(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


浮而身熱,陽邪盛也,濇為氣血虛,陰不足也,外實內虛則孤陽不守,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脉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


此正言陽實陰虛之候也,陽有餘故其形盡滿,脉當急大而堅,陰不足,故當尺濇而不應也。


(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田足寒也)。


四支為諸陽之本,故陽邪盛者,手足當溫為順,若手足寒冷則以邪盛於外,氣虛於內,正不勝邪所以為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36:18 | 只看該作者

五藏虛實病刺


素問藏你法時論○十七。


(肝病者,兩脇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此肝之實邪也,肝脉布脇肋抵小腹,邪實則兩脇下痛引於少腹,肝志怒,故氣強則善怒。


(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目為肝之竅,肝脉上入頏顙,連目系,肝與膽為表裏,膽脉從耳後入耳中,故氣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也,肝虛則膽虛,故氣怯而善恐,○,音茺。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取其經者非絡病也,取厥陰以治肝,取少陽以治膽,此承上文虛實二節而言,虛者當補,實者當寫也,下放此。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氣逆於上則上實,故頭耳聾頰腫,蓋肝脉與督脉會於巔,下頰裏,膽脉入耳中下加頰車也,治此者當取其經血盛之處,隨其左右,有則刺而寫之。


(○心病者,胷中痛,脇支滿,脇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此心經之實邪也,手少陰心脉,從心系郤上肺,下出腋下,手厥陰心包絡之脉,其支者循胷出脇上抵腋下,循臑內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又心與小腸為表裏,小腸脉繞肩胛,交肩上,故為此諸證。


(虛則胷腹大,脇下與腰相引而痛)。


胷腹腰脇之間,背手少陰厥陰之脉所及,虛則陽虛而逆氣不行,故為胷腹,大心主血脉,血虛則不能榮養筋脉,故腰脇相引而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


手少陰太陽,心與小腸脉也,當隨其虛實而取之,心主舌,故取舌下血以寫其實。


(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變病,謂病屬少陰而證有異於前說者,郄中,陰郄穴也,為手少陰之郄,血去則邪隨而寫矣,○郄,隙同。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此脾經之實邪也,脾屬土,主肌肉,土邪濕勝,故令人身重肌肉痿,肉痿者痺弱不仁也,脾主四支,故足不收行善瘛,瘛者手足掉掣也,脾脉起於足大指,過核骨以上內踝,故為腳下痛,○痿,威甤二音,瘛,翅係寄三音。


(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足太陰之脉屬脾絡胃,脾虛則失其健運之用,而中氣不治,故為此諸病,○飧,音孫。


(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脾與胃為表裏,故當取足太陰陽明之經,少陰腎脉也,脾主濕,腎主水,水能助濕傷脾,故當取少陰之血以泄其寒實,如厥病篇治脾心痛者,亦取腎經之然谷太谿,義猶此也,詳鍼刺類六十四。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


此肺經之實邪也,肺藏氣,主喘息,在變動為欬,故病則喘欬逆氣,背為胷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為痛,肺主皮毛,病則疎泄,故汗出。


(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此病皆足少陰經也,少陰之脉起於足下,循內踝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今肺病連腎,以氣陷下部,而母病及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陰以治之,○尻開高切,髀,並米切,又音比,腨,音篆,胻,音杭,又形敬切。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報復也,不能報息,謂呼吸氣短,難於接續也,手太陰之絡會於耳中,故氣虛則聾,其脉循喉嚨,故為嗌乾也,○嗌,音益。


(取甚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太陰,肺之本經也,故當因甚虛實取而刺之,更取足太陽之外,外言前也,足厥陰之內,內言後也,正謂內踝後直上腨之內側者,乃足少陰脉之也,視左右足脉,凡少陰部分,有血滿異於常處者,取而去之,以寫其實。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


此腎經之實邪也,足少陰之脉,上腨內,夾臍上行入肺中,陰邪上侵,故腹大脛腫而喘欬也,腎主骨,骨病故身重,腎主五液,在心為汗,而腎邪侮之,心氣內微,故為寢汗出,如脉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此之謂,凡汗多者表必虛,表虛者陽必衰,故惡風也,○憎,音曾。


(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足少陰,脉從肺出絡心注胷中,腎虛則心腎不交,故胷中痛,大腹小腹痛者,正以腎脉自上,至渝府而止也,腎藏精,精化氣,精虛則氣虛,故為清冷厥逆,腎之神為志,惟志不足,故意有不樂也。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足少陰太陽為表裏也,凡刺之道,自當虛補實寫,然經絡有血,猶當先去血脉,而後平其有餘不足焉,三部九候論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後調之,此之謂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39:13 | 只看該作者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


素問調經論○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寫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神屬心,氣屬肺,血屬肝,形屬脾,志屬腎,各有虛實,故其氣不等。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生之平乎)。


精氣津液,義詳藏象類二十五四支,手足也,合九竅五藏,共為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者,脉言絡之會,如九鍼十二原肩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謂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凡此諸部,皆所以生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凡此諸部,皆所以生百病者。


(岐伯曰皆生於五藏也)。


陰陽表裏,無非五藏之所主也。


(夫心藏神,腩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上成形)。


正以見形成於外,神藏於內,惟此五者而巳。


(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志意者,統言人身之五神也,骨髓者,極言深邃之化生也,五神藏於五藏而心為之主,故志意通調,內連骨髓,以成身形五藏,則互相為用矣。


(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奱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隧,潛道也,經脉伏行,深而不見故日經隧,五藏在內,經隧在外,脉道相通,以行血氣,血氣不和,乃生百病,故但守經隧,則可以治五藏之病。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心藏神,火之精也,陽勝則神王,故多喜而夭,陽衰則陰慘乘之,故多憂而悲,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行鍼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皆此義也。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末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此外邪之在心經也,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則或并於氣,或并於血,病乃甚矣,今血氣未并,邪猶不深,故五藏安定,但洒淅起於亮毛,未及經絡,此以浮淺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病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小絡,孫絡也,斥,棄除也,心主血脉而藏神,神本無形故神有餘者但寫其小絡之血,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神自平矣。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按而致之,致其氣也刺而利之補不足以行其滯也,病以神不足,故不宜出血及泄其氣,但欲通其經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微邪在心經之表,故當按摩勿釋,欲散其外也,著鍼勿斥,毋傷其內也,乃可移氣於不足,邪去而神自復矣。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此肺藏之虛實也,本神篇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胷盈仰息,大略同也。
 

(血氣末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此肺經之表邪也,血氣未并,義俱如前,肺主皮膚而屬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氣乃平)。


小絡,孫絡也,斥,棄除也,心主血脉血藏神,神本無形故神有餘者但寫其小之血,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神自平矣。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山其氣,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按而致之,致其氣也,刺而利之,補不足以行其滯也,病以神不足,故不宜出血及泄其氣,但欲通其經耳。


(帝曰,刺微奈何,岵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微邪在心經之表,故當按摩勿釋,欲散其外也,著鍼勿斥,母傷其,內乃可移氣於不,足邪去而神自復矣。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此肺藏之虛實也,本神篇曰,腩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胷盈仰息,大略同也。


(血氣末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日白氣微泄)。


此肺經之表邪也,血氣未并,義俱如前,肺主皮膚而屬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寫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經隧義如前,寫甚經隧者,謂察其有餘之脉,寫其邪氣已,無傷其大經,出其血,泄其正氣,此刺氣之法也,有餘尚爾,不足可知矣。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鍼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此刺肺經之微邪也適,至也,革,變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膚之氣流行也,次出鍼而視之曰,我將深之欲其死懼而精神內伏也,適人必革者,謂鍼之至人,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如是則精氣既伏於內,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故真氣得其所矣。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此肝臟之虛實也,本神篇曰肝臟血,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流血)。


此肝經之表邪也,邪不在藏而在經,但察其孫絡之脉有外溢者,則知其大經之,內有留止之血也。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寫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鍼其脉中,留而視脉大,疾出其鍼無令血泄)。


血有餘則盛經滿溢,故當寫而出之,不足則察其經之虛者,內鍼補之,然補虛之法,必留鍼以候氣,所謂如待所貴,不知日暮者是也,留鍼既久,但視其脉巳大,是氣巳至,則當疾出其鍼矣,血去則愈虛,故無令血泄也。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娙,以成其疾)。


此刺肝經之表邪也,邪血在絡,但速去之,自可免入經之患矣。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有餘則腹脹逕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


此脾藏之虛實也,逕水名也,溲,溺也,脾濕勝則氣壅不行,故腹脹而沍溲不利,脾主四支故虛則四支不用,此與本神篇義同,○涇音經溲,音搜。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襦動,命曰微風)。


此脾經之表邪也,脾主肌肉,故微邪未深者,但肌肉間乳蠕動,如有蟲之微行也,脾土畏風木,風主動,故命日微風,○蠕,音軟,又乳久切。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寫其陽經,不足補其陽絡)。


經穴絡穴,皆足陽明者,以胃為脾之陽也,故實者寫之,寫脾之陽邪也,虛者補之,補脾之陽氣也。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此刺脾經之微邪也,邪在肌肉,故佰當刺其分肉間使衛氣得復,則邪仔自索,索者散也。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此腎藏之虛實也,腎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腎邪有餘,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泄,腎氣不足,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衝,本神篇曰,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解精微論曰,厥則陽氣,并於上,陰氣并於下,陽并於上則火獨光也,陰并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
 

上腎經之微邪也,腎主骨邪未入藏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


(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然筋,當作然谷,足少陰之滎穴也,出其血可以寫腎之實,復溜,足少陰之經穴也,致其氣可以補腎之虛。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此刺腎經骨節之邪也,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故無中其經穴,則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虛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0:45 | 只看該作者

氣血以并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素問調經論連前篇○十九。


(帝曰,余巳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并,偏勝也,傾,傾,陷也,氣為陽,故亂於衛,血為陰,故逆於經,陰陽不和,則氣血離居,故實者偏車,虛者偏虛,彼此相傾也。


(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血并於陰,是重陰也,氣并於陽,是重陽也,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故為驚狂。


(血并於陽,氣并於陰,乃為炅中)。


血并於陌,陰在表也,氣并於陰,陽在裏也,故為炅中,炅,熱也,○炅,居永切。


(血并於上,氣并於下,煩惋善怒)。


上,鬲上也,下,鬲下也,血并於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血并於下,則則火動於肝故善怒。○惋,烏貫切。


(血并於上,氣并於上,亂而喜忘)。


血并於下則陰氣不升,氣并於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


(帝曰,血并於陰,氣并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血并於陰則陽中無陰,氣并於陽則陰中無陽,陰陽不和,故血氣離居。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血與氣,體雖異而性則同,故皆喜溫則而惡寒,寒則凝泣而留滯,溫則消散而運行邪之或并於血,或并於氣,由於此矣,○泣,濇同。


(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


氣并於陽則無血,是血虛也,血并於陰則無氣,是氣,是氣虛也。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有血無氣,是血實氣虛也,有氣無血,是氣實血虛也。


(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相失者不相齊,失則為虛矣。


(絡之與孫脉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於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上文言血與血并,氣與氣并,偏虛偏實也,此言血與氣并,并者為實,不并者為虛也,血氣并走於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刖根本離絕而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極而反,則陰必漸回,故可復甦,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俞會經穴有俞有會也,陽注於陰,則自經歸藏,陰滿之外,則自藏及經九候若一,則陰陽和血氣勻,身安無病,故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兩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風兩寒暑生於外也是為外感,故日陽,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生於內也,是為內傷,故曰陰,外感多有餘,內傷多不足,此實之所以,虛之所以去也。


(帝曰,風兩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脉,孫脉滿,則傳入於絡脉,絡脉滿,則輸於大經脉,血氣與邪并客於分腠之間,其脉堅大,故日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此外感之生實也,實痛者必堅滿,中有留邪也,按之則實邪相拒,故痛愈甚,虛痛者必柔軟,中空無物也,按之則氣至而溫,故其痛止,是以可按者為虛,拒按丈為實也,○此節與皮部論,繆刺論大同,一見經絡類三十一見鍼刺類三十。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此外感之生虛也,凡寒濕中人,必傷衛氣,故皮膚不收而為縱緩,肌肉堅緊而為削瘦,營血濇於脉中,衛氣去於脉外,所以為虛,凡言語輕小日聶,足弱不能行日辟,皆氣不足也,氣虛作痛者,按之可以致氣,氣至則陽聚陰散,可故可快然而痛止也,○聶尼輒切,辟,音壁。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日實矣)。


此內傷之生實也,陰逆於上則虛於下,陰虛則陽邪湊之,所以為實,然則實因於虛,此所以內傷多不足也,○按下文以喜則氣下為虛,而此節所重在怒,故曰實也,觀陰氣上逆之意,言怒可知,又舉痛論曰怒則氣上,正之謂。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脉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你去,故曰虛矣)。


此內傷之生虛也,下,陷也,消,散也,舉痛論曰,喜則氣緩,與此稍異,因寒飲食者,寒氣熏滿中焦,必傷陽氣,故血濇氣去而中為虛也,若飲食過度,留滯不消,雖亦內傷,此則虛中挾實,是又不可不為詳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4:10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虛實寒熱隨而刺之


素問調經脉連前篇○二十。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巳聞之矣,不佑其所由然也)。


經言,引古經語也,陽主表,其氣熱,陰主裏,其氣寒,所以陽虛則寒,陽盛則熱,陰虛則熱,陰盛則寒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寒氣在外,阻遏陽道,故上焦不通,衛氣不溫於表,而寒氣獨留乃為寒慄,此陽虛則外寒也。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仔熏胷中,故內熱)。


形氣陰氣也上焦之氣,水穀精微之所化也,今勞倦不慎,而形氣衰少,傷脾陰也,故穀氣不盛,則上焦不行,上不行則下脘不通,以致胃府鬱熱,熏於胷中,此陰虛生內熱也,○按本節言勞倦傷形,指脾胃也,若情慾不節則五藏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故邪火易生,陰虛內熱,此為尤甚。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上焦之氣,主陽分也,故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所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此外感證也,○緻,音致。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胷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血凝泣,凝則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厥氣,寒厥之氣也,或寒氣傷藏或飲食寒涼寒留中焦,陽氣乃去,經脉凝滯,故盛大而濇,蓋陽脉流利多滑,不滑則無陽可知,此內傷證也。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大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此下連前二章而統言刺法也,取血於營,刺陰氣也,取氣於衛,刺陽氣也,且人之形體,有長短肥瘦大小不同天之四時有寒暑溫涼不一,故凡刺此者,必用人之形.甲,中之序,之為鍼之多少高下耳。


(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寫奈何,岐伯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鍼,鍼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氣盛乃內鍼者,因病人之吸氣而入鍼也,鍼與氣俱出者,候病人氣呼氣而出鍼也蓋氣陰納鍼,迎而奪之也,開其門,利其戶,鍼與氣俱出,則邪必從而竭矣,故必切中其疾而後出鍼,則大邪之氣可以屈伏,是謂大寫之法。


(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鍼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鍼,氣出鍼入,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持鍼勿置以定其意謂宜詳審補法而後下之鍼也,如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之類皆是也,候呼內鍼,即氣出鍼入,謂乘其虛而濟之也,方實而疾出鍼,候吸引鍼也,氣入鍼出,則鍼下所致之氣,聚而不退,故熱不得還也,動氣者,氣至為故也,候時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也,必如是則巳至之近氣可使弗失,未至之遠氣可令其來,所謂追而濟之,是補法也, ○上二節當與離合真邪論參閱詳鍼刺類十四,○空,孔同。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經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藏,夫十二經脉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脉,經脉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所謂節者,神氣之所會也,以穴俞為言,故有三百六十五節,被,及也,何以合之,謂何以皆合於五藏也。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府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藏府相為表裏,故為十二經,經絡各生枝節,故為三百六十五節,氣脉貫通,故皆合於五藏,其間各生虛實,則病有所居,隨其所在皆可調之如下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4:28 | 只看該作者

病在脉,調之血


脉者血之府,脉實血實,脉虛血虛,故脉病者當調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4:45 | 只看該作者

病在血,調之絡
 

癰疽篇曰,血和則孫脉先滿溢,乃注於絡脉,而後注於經脉,百病始生篇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刖血內溢,本論曰,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故病在血者當調之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5:03 | 只看該作者

病在氣,調之衛


衛主陽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5:19 | 只看該作者

病在肉,調之分肉
 

隨所在而取於分肉之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5:35 | 只看該作者

病在筋,調之筋


察其緩急熨刺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5:52 | 只看該作者

病在骨調之骨


此二節如終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是雖以手為言,然凡病之在筋在骨者,可於此而類求矣,○又筋痺,肌痺骨痺義,詳鍼刺類五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6:15 | 只看該作者

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此調筋病法也,筋寒則急,故以燔鍼劫刺之,燔鍼義,又見本類後六十九,○燔,音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6:50 | 只看該作者

病在骨,焠鍼藥熨


病在骨者其氣深,故必焠鍼刺之,乃用辛熱之藥熨而,散之,○按上節言燔鍼者,蓋納鍼之後,以火燔之使煖也,此言焠鍼者,用火先赤其鍼而後刺之,不但煖也寒毒固結,非此不可,但病有淺深,故聖人用分微其耳,焠刺義見鍼刺類五,○焠,音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7:12 | 只看該作者

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
 

病不知所者,如痺論所云,詳本類後六十七,兩蹻者陽蹻脉出足太陽之申脉,陰蹻脉出,足少陰之照海,俱當取之,故曰為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7:37 | 只看該作者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形體有痛,而大經之九候莫病者,不病不在經而在絡也,宜繆刺之者,刺絡穴也,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7:57 | 只看該作者

痛在於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身有所痛而見於脉者,病在經也,巨刺者,刺經穴也,亦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巨刺繆刺義,詳鍼刺類三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8:47 | 只看該作者

必謹察其九候,鍼道備矣


病之在血氣經絡筋骨分,肉之間者,總不出三部九候之外,察得其詳而無失,鍼道盡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9:19 | 只看該作者

虛實之反者病


素問刺志論。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形立於外,氣充於內,形氣相合,是謂和平,故氣實者形實,氣虛者形虛,此稟賦之常也,若形氣相反,則偏虛偏實之病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49:41 | 只看該作者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此氣生於穀,是謂穀氣,故穀氣盛衰,候當相應不應則為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9:50:27 | 只看該作者

脉實血實,脉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也,故脉之與血,相應者為常,不相應者反而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此以下即所以釋上文也,氣虛者陽虛也,當為身寒,而反病熱者,陰氣虛於內,陽邪盛於外也,形氣相逆故謂之反,○按下文云氣盛身寒,得之傷寒,則此節亦當有氣盛身寒四字,必脫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8 11:29 , Processed in 0.32812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