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脉解篇全○木篇所解,人略皆出前章經脉篇之義,其中稍有不同者,蓋互為發明也,當並求之,○十一。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
所謂者,引古經語也,脽,尻臀也,正月建寅,三陽月也,三陽者太陽也,故太陽病為腫腰脽痛者,應正月三陽之候,○脽,音誰。
(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你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正月之候,三陽雖出,而時令尚寒,陰氣尚盛,陽氣未有次第,以陰勝陽,故腫腰脽痛,正以足太陽之脉,挾脊抵腰貫臀也。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東解地氣而山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正月東風解凍,陽氣尚微,太陽病有或左或右,偏虛為跛者,應三陽不足於下也,足太陽下行之脉,循脾膕下出外踝之後,故有是證,○跛,補火切。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太陽之脉下項挾背,若陽氣大上而爭,則與三陽之氣上升者同,故為強上引背也。
(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太陽支者,從巔至耳上角,陽邪上盛,故為耳鳴也。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巔,癲同,按前章經脉篇足太陽經條,下作癲,蓋古所通用也,所謂甚者,言陽邪盛也,陽邪實於陽經,則陽盡在上,陰氣在下,上實下虛,故當為狂癲之病。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陽實於上,則氣壅為聾,亦以其脉至耳也。
(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巳衰,故為瘖也)。
聲由氣發,氣者陽也,陽盛則聲大,陽虛則聲微,若陽盛巳衰,故瘖瘂不能言也, ○瘖音音。
(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
俳,廢也,內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故聲瘖於上,體廢於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賢脉上挾舌本,下走足心,故為是病,○俳,音排,無所取義,誤也,當作痱,正韻音沸。
(少陰不至者,厥也)。
此釋上文內奪而厥之義也,少陰者,腎脉也,與太陽為表裏,若腎氣內奪,則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以陰虛無氣,無氣則陽衰,致厥之由也, ○義以上腰尻痛耳聾狂巔厥逆等,俱出前章太陽經病條下。
(○少陽所謂心脇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少,陽之脉下胷中,循脇裏,故心脇痛者,以少陽之邪盛也,然少陽屬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也。
(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脇痛也)。
膽有相火,心有君火,火墓在戍,陽不勝陰,則心脉為痛,故應九月之氣。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水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是天地之氣,去陽而之陰也,人身之氣亦然,故盛於陰分則所長在下,其有病為跳躍者,以足少陽脉,下出足之外側,陰覆於上陽鼓於下也,故應九月之氣。
(○陽明所謂灑灑表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
五月陽氣明盛,故曰陽明,夏至一陰初生加以陽極之候,故病灑灑振寒者,以陽明應五月之氣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脤腫而股不收也)。
足陽明脉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脛足跗,入中指內間,若陰生於下,上與陽爭,則為脛腫而股不收,亦應五月陰一之氣。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下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為水也)。
陽明土病,則不能制水,故陰邪自下而上,客於藏府之間,乃化為水,水之本在腎末在肺,標本俱病,故為上喘也。
(所謂胷痛少氣者,水氣在藏府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胷痛少氣也)。
邪水之陰,非真陰也,陰邪在中,故為脉痛,陰盛則陽衰,故為少氣,少氣則氣短而喘矣。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薄,氣相迫也陰陽之氣,正則相和,邪則相惡,陰邪薄於陽明,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陰邪盛則陽明氣衰,故欲靜也。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并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寒邪外并於陽,則身熱,多躁,故棄衣,而走,○以上諸義,出前章足陽明經病。
(所謂客孫脉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腫也)。
寒邪客於陽明,則在頭為痛,在鼻為鼽,在腹為腫,以陰氣行而并於本經井之孫絡,故為是病,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之謂也,如上文所言者,皆指陰盛為邪,則此義可知,○鼽,音求。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日病脹)。
陰極於子,萬物皆藏,故曰太陰子也,太陰之經入腹,凡邪藏於中則病為脹,故應十一月之氣。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脾脉絡胃,故陰邪盛則上走於陽明,陽明之正上通於心,故上走心為噫,按九鍼論宣明五氣篇,俱曰心為噫,口問戶篇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胃故,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此篇則兼而言之,蓋寒氣犯於心脾胃三經,俱能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脾胃相為表裏胃受水榖,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日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後謂大便,氣謂轉失氣,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太陰經病。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腰者腎之府,寒邪入腎則為腰痛,純陰在下,故應十月之氣。
(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
陽根於陰,陰根於陽,互相倚也,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依從,故為嘔欬上氣喘也,按前章列本節義於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於腎經,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依從之義。
(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無所見也)。
色色,誤也,當作邑邑,不安貌,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末定,故內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奪,故塵深秋十月之候。
(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陽和不治,則肝氣多逆不能調達,故善怒而為煎厥,所謂多陰者多怒也○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詳本類前五。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末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
陰氣,言腎氣也,陽氣,言邪氣也,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薄則傷腎而為恐,故亦應秋氣。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胃無氣,胃氣敗也,胃你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前章,饑不欲食之義,○臭,許救尺救二切。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陰勝於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即前章面如漆柴之義。
(所謂欬則有血者,陽脉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脉滿,滿則欬,故血見於鼻也)。
陽脉傷者,上焦之脉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脉滿,則所滿者,皆寒邪也,蓋腎脉上貫肝膈,入肺中故欬則血見於口,衂則血見於鼻也, ○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少陰經病。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腫也)。
辰,季春也,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於陽未,則為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俛而不仰也)。
三月一振,陽氣振也,故榮華萬物,然餘寒尚在,若陰氣或勝則陽屈,俛而不仰,故病為腰脊痛,亦應月之氣,○俛,俯同,又音免。
(所謂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脉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所謂甚者,應三月之陽盛也,陽邪盛則薄於陰分,故為嗌乾熱中等病, ○上義山前章足厥陰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