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6:41 | 只看該作者

若喘者

 

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金匱要略曰。

 

其人形腫。故不內 麻黃。內杏子。

 

以麻黃發其陽故也。

 

喘呼形腫。水氣標本之疾。 張卿子云。

 

與柴胡湯症相似。

 

此治表也。

 

故近溫。彼半表半裡。故近清。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 龍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6:54 | 只看該作者

咳而微喘者

 

水寒射肺也。

 

發熱不渴者。

 

表證未罷也。

 

與小青龍湯。發表 散水。服湯已。渴者。

 

裡氣溫。水氣散為欲解也。

 

太湯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弱者。

 

榮弱衛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7:0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大虛。邪氣傳裡。正氣將脫也。

 

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 逆。邪不能傳裡。猶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加厚朴杏仁。

 

以下逆氣。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

 

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欲解外者。

 

宜桂枝湯主之。

 

經曰。

 

本發汗而復下之。

 

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

 

而復下之。

 

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 令不愈。 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經曰。

 

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湯證仍在者。

 

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 之。

 

不為逆。則其類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7:2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病

 

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 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

 

陽氣 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

 

正謂當發其汗一湯也。

 

汗後則必微。除發衄而解。豈有奪血亡 汗。再與麻黃之理汗乎。

 

漢文錯綜接續。不可不知。 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太陽傷寒也。

 

雖至八九日。

 

而表證仍在。

 

亦 當發其汗。既服溫暖發散湯藥。雖未作大汗。

 

亦微除也。

 

煩者、身熱也。

 

邪 氣不為汗解。鬱而變熱。蒸於經絡。發於肌表。故生熱煩。肝受血而能視。 始者氣傷榮。寒既變熱。則血為熱搏。肝氣不治。故目瞑也。

 

劇者熱甚於經 。迫血妄行而為衄。得衄、則熱隨血散而解。陽氣重者。

 

熱氣重也。

 

與麻黃 湯。

 

以解前太陽傷寒之邪也。

 

王文祿云。

 

 

此與下二條同看。上條陽氣重。即下所謂不得越也。

 

下條不徹。 即上所謂微除也。

 

麻黃瀉實。故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7:33 | 只看該作者

太陽病

 

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上文因服汗藥而衄。

 

此不服汗藥而自衄。皆向愈之兆也。

 

風寒在經。不得汗解。鬱而變熱。衄則熱隨血散。故云自衄者愈。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 不惡寒。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

 

不可下。下之為逆。

 

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 。寒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 汗不汗。其人躁煩。 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

 

以汗出不 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7:4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病未解

 

傳並入陽明。

 

而太陽證未罷者。

 

名曰並病。續自微汗出。不 惡寒者。

 

為太陽證罷。陽明證具也。

 

法當下之。

 

若太陽證未罷者。

 

為表未解。則不可 下。當小發其汗。先解表也。

 

陽明之經循面。色緣緣正赤者。

 

陽氣怫鬱在表 也。

 

當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發汗不徹者。

 

不足言陽氣怫鬱。止是當汗不 汗。陽氣不得越散。邪無從出。壅甚於經。故躁煩也。

 

邪循經行。則痛無常 處。

 

或在腹中。

 

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

 

而短氣。但責以汗出不徹。更發汗 則愈。內經曰。

 

諸過者切之。

 

澀者。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是以脈澀。知陽氣壅鬱。

 

而汗出不徹。 脈浮數者。

 

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

 

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

 

尺中脈微。

 

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經曰。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言邪氣在表也。

 

是當汗出愈。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

 

損其津液。虛其胃氣。若身重心悸。

 

而尺脈實者。

 

則下後裡 虛。邪氣乘虛傳裡也。

 

今尺脈微。身重心悸者。

 

知下後裡虛。津液不足。邪氣不傳裡。但在表也。

 

然以津液不足。則不可發汗。須裡氣實。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7:59 | 只看該作者

脈浮緊者

 

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

 

不可發汗。何以知 之。

 

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針經曰。

 

奪血者無汗。尺脈遲者。

 

為榮血不足。故不可發汗。 脈浮者。

 

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浮為輕手得之。

 

以候皮膚之氣。內經曰。

 

其在皮者。

 

汗而發之。

 

脈浮而數者。

 

可發汗。宜麻黃湯。 浮則傷衛。數則傷榮。榮衛受邪。為病在表。故當汗散。 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

 

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風則傷衛。寒則傷榮。衛受風邪而榮不病者。

 

為榮氣和也。

 

衛既客邪。則不 能與榮氣和諧。

 

亦不能衛護皮腠。是以常自汗出。與桂枝湯。解散風邪。調 和榮衛則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8:14 | 只看該作者

病患臟無他病

 

時發熱。自汗出。

 

而不愈者。

 

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 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臟無他病。裡和也。

 

衛氣不和。表病也。

 

外台云。

 

裡和表病。汗之則愈。所 謂先其時者。

 

先其發熱汗出之時發汗。則愈。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

 

麻黃湯主之。

 

前條云太陽病八九日不解。當與麻黃湯。

 

以發汗。因自衄而解。

 

此條不發汗 因致衄。 麻黃湯主之。

 

何也。

 

蓋前條發汗自衄。

 

以衄即汗也。

 

故云衄乃解。

 

此條不發 汗。致衄乃邪鬱於經也。

 

故以麻黃發汗兩 。不可不解。 傷寒脈浮緊。邪在表也。

 

當與麻黃湯發汗。若不發汗。則邪無從出。壅甚於 經。迫血妄行。因致衄也。

 

王三陽云。

 

奪血者亡汗。既致衄。不可輕用麻黃湯。須審之又審。點滴不成 流者可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

 

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仍 在表也。

 

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

 

故宜當下。若小便清者。

 

知裡無熱。則不可下 。經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8:27 | 只看該作者

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況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 清者。

 

不可責邪在裡。是仍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若頭疼不已。為表不 罷。郁甚於經。迫血妄行。 上為衄也。

 

王三陽云頭痛有熱。便當解表。縱六七日不便。止當與大柴胡湯。承氣湯不 當與也。

 

疑有瘥字。雖十日不更衣。何懼之有。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煩者。

 

熱也。

 

發汗身涼為已解。至半日許。身復熱。脈浮數者邪不盡也。

 

可 更發汗。 與桂枝湯。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

 

必自愈。 重亡津液。則不能作汗。必待陰陽自和。乃自愈矣。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必自愈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8:43 | 只看該作者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

 

不可以藥利之。

 

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

 

以內外俱虛故也。

 

發汗則表虛而亡陽。下之則裡虛而亡血。振寒者。

 

陽氣微也。

 

脈微細者。

 

陰 血弱也。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 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虛其裡。汗之虛其表。既下又汗。則表裡俱虛。陽王於晝。陽欲復。虛 不勝邪。 正邪交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陰王。陽虛不能與之爭。是夜則安靜 。不嘔不渴者。

 

裡無熱也。

 

身無大熱者。

 

表無熱也。

 

又無表證而脈沉微。知 陽氣大虛。陰寒氣勝。與乾薑附子湯退陰復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8:59 | 只看該作者

乾薑附子湯方第二十三

 

乾薑(一兩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內經曰。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虛寒大甚。是以辛熱劑勝之也。

 

王海藏云。

 

服薑附湯有二法。當熱服。手少陰心也。

 

水包火。熱服以接心火 。身表寒盛。外火少也。

 

寒從外生。熱從內消。譬如凍死。寒在外也。

 

一法 當寒服。足少陰腎也。

 

寒邪入水。冷服以類腎水。身表微熱。內水多也。

 

熱從外生。寒從內消。譬 如飲冷。寒在內也。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 之。

 

汗後身疼痛。邪氣未盡也。

 

脈沉遲。榮血不足也。

 

經曰。

 

其脈沉者。

 

榮氣微 也。

 

又曰。

 

遲者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與桂枝湯。

 

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生薑、人參 。

 

以益不足之血。 張兼善云。

 

 

或謂經言表邪盛。脈浮而緊。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況身疼 皆系表邪未盡。

 

此又加人參、芍藥、生薑、以益血。何也。

 

余曰。

 

表邪盛則 身疼。血虛則身亦疼。其脈浮緊者。

 

邪盛也。

 

其脈沉微者。

 

血虛也。

 

盛者損 之則安。虛者益之則愈。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 石膏、湯主之。

 

汗出而喘。身無大熱。則所留之邪。止在上焦肺部。故用麻黃杏仁以散胸中 之邪。甘草石膏以助西方之令。 發汗後喘。當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汗出則喘愈。今汗出而喘。為邪氣壅甚 。桂枝湯不能發散。故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有大熱者。

 

內熱氣甚也。

 

無大熱者。

 

表邪必甚也。

 

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以散其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9:16 | 只看該作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四

 

麻黃(四兩去節味甘溫)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 甘平) 石膏(半斤碎綿裹味甘寒) 上四味。

 

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 、溫服一升。 內經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風氣通於肝。風邪外甚。故以純甘之劑發 之。

 

張兼善云。

 

余觀仲景常言發汗後。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證而已。故言不可行 桂枝湯。 今汗出而喘。無大熱。乃上焦余邪未解。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

 

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乃桂枝證悉具而加喘者用之。

 

注言汗出而喘。

 

以為邪 氣壅甚。非桂枝所能發散。

 

此誤也。

 

況身無大熱。更無他證。何故復言表邪 必甚。其後章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下。注曰。

 

汗下雖殊。既不當損正氣則 一。其言有至理存焉。

 

可見汗後所注之誤矣。

 

原其理。當時因事發機。前後 失於照應。故有此等之弊也。

 

王文祿云。

 

成注謂不可更行。

 

以表解故。正恐貽之熱耳。故復庵云。

 

審知邪 熱未解。 雖經汗下。宜石膏竹葉湯。

 

又云。

 

太陽汗解後。不宜復行暖劑。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過多。亡陽也。

 

陽受氣於胸中。胸中陽氣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 悸。欲得按者。

 

與桂枝甘草湯。

 

以調不足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9:36 | 只看該作者

桂枝甘草湯方第二十五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 沈亮宸云。

 

今人此證。則用黃 。可見黃 與桂枝。性用不甚相遠也。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者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

 

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

 

腎之積。名曰奔豚 。發則從少腹上至心下。為腎氣逆。欲上凌心。今臍下悸。為腎氣發動。故 云欲作奔豚。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以降腎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9:57 | 只看該作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第二十六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大棗(十五枚擘味甘平)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 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

 

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 顆相逐。取用之。

 

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

 

以平腎氣。煎用 甘瀾水者。

 

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

 

發汗後腹脹滿者。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汗後腹滿。與下後腹滿不同。 吐後腹脹。與下後腹滿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裡為實。發汗後外已解也。

 

腹 脹滿。 知非裡實。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0:25 | 只看該作者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第二十七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 生薑(半斤切味辛溫) 半夏(半斤洗味辛平 ) 人參(一兩味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上五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用苦泄之。

 

厚朴之苦。

 

以泄腹滿。人參甘 草之甘。 以益脾胃。半夏生薑之辛。

 

以散滯氣。 王三陽云。

 

曰吐曰下後。脹滿為實者。

 

表邪未除而誤下之故也。

 

此發汗後。 邪氣已散矣。

 

故知非裡實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吐下之後。陽氣虛陷。雖心下逆滿。皆陽虛不能主持中氣也。

 

故與白朮甘草 以補中枝。

 

以益陽。茯苓以泄滿。 吐下後。裡虛氣上逆者。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眩。脈 浮緊。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沉緊。為邪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外動經 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身為振振搖也。

 

與此湯以和經 益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0:43 | 只看該作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第二十八

 

茯苓(四兩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白朮(二兩味苦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參服。 陽不足者。

 

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液而益陽也。

 

裡氣逆者。

 

散之以辛。 桂枝甘草。行陽散氣。 沈亮宸云。

 

滿用術甘。非石山立齋。誰與言此。茯苓、松根氣所結。故降逆 氣。虛者尤宜。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

 

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

 

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不解 。

 

又反惡寒者。

 

榮衛俱虛也。

 

汗出則榮虛。惡寒則衛虛。與芍藥甘草附子湯 以補榮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0:56 | 只看該作者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第二十九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味辛熱) 以上三味。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衛。甘草之甘。調和 辛酸而安正氣。 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病宜解也。

 

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

 

內虛陰氣。陰 陽俱虛。 邪獨不解。故生煩躁。與茯茯四逆湯。

 

以復陰陽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1:10 | 只看該作者

茯苓四逆湯方第三十

 

茯苓(六兩味甘平) 人參(一兩味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乾薑 (一兩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五味。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 沈亮宸云。

 

正虛有邪。正欲勝邪而不能。故煩躁。溫其正氣。邪自除矣。

 

又 云。

 

大青龍煩躁者。

 

實也。

 

茯苓四逆湯煩躁者。

 

虛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 汗出而惡寒者。

 

表虛也。

 

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

 

裡實也。

 

經曰。

 

汗出不惡 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 。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與五苓散主之。

 

小便不利而渴。

 

此膀胱蓄熱津液不行也。

 

與五苓散。

 

以利水行津。 發汗。已解。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

 

胃氣得潤。則愈 。若脈浮者。

 

表未解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

 

謂之消渴。裡熱甚實也。

 

微熱 、消渴者。

 

熱未成實。上焦燥也。

 

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2:58 | 只看該作者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 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上五味。為末。

 

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淡者。

 

一也。

 

口入一而為甘。甘甚而反淡。甘緩而淡滲。豬苓、白朮、茯苓 。三味之甘。潤虛燥而利津液。咸味下泄為陰。澤瀉之咸。

 

以泄伏水。辛甘 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

 

以和肌表。 張兼善云。

 

煩渴用白虎。宜也。

 

其用五苓散。滲津液。何哉。

 

曰。

 

白虎乃表 證已解。 邪傳裡而煩渴者。

 

今脈尚浮。身有微熱而渴。乃表邪未全解。故用桂枝之辛 。和肌表。白朮茯苓之甘淡。

 

以潤虛燥也。

 

王宇泰云。

 

 

此說亦未瑩。太陽、經也。

 

膀胱、腑也。

 

膀胱者。

 

溺之室也。

 

五 苓散者。

 

利溺藥也。

 

膀胱者。

 

津液之府。故東垣以渴為膀胱經本病。然則治渴者。

 

當 瀉膀胱之熱。 瀉膀胱之熱者。

 

利小便而已矣。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

 

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者。

 

表邪未盡也。

 

煩渴。亡津液。胃燥也。

 

與五苓散。和表 潤燥。 傷寒。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

 

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

 

亡津液。胃燥。邪氣漸傳裡也。

 

五苓散以和表裡。若汗出 不渴者。

 

邪氣不傳裡。但在表而表虛也。

 

與茯苓甘草湯。和表合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3:57 | 只看該作者

茯苓甘草湯方第三十二

 

茯苓(二兩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甘草(一兩味甘平) 上四味。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桂枝生薑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至六七日則當解。若不解。煩者。

 

邪在表也。

 

渴欲飲水。邪傳裡 也。

 

裡熱甚。則能消水。水入則不吐。裡熱少。則不能消水。停積不散。飲 而吐水也。

 

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與五苓散。和表裡。散停飲。 婁氏云。

 

既曰裡熱少。不能消水。與五苓。則前治煩躁消渴。益爽然矣。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

 

而不咳者。

 

此必兩耳聾。無聞 也。

 

所以然者。

 

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多。亡陽。胸中陽氣不足者。

 

病患手叉自冒心。師見外證。知陽氣不足 也。

 

又試令咳而不即咳者。

 

耳聾也。

 

知陽氣虛明矣。

 

耳聾者陽氣虛。精氣不 得上通於耳故也。

 

王三陽云。

 

看此病。當常思少陽柴胡證。但強弱自不同耳。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

 

亦喘。 喘、肺疾。飲水多。喘者。

 

飲冷傷肺也。

 

以冷水灌洗而喘者。

 

形寒傷肺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汗亡陽。胃中虛冷也。

 

若更發汗。則 愈損陽氣。胃氣大虛。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

 

必反覆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 。 發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於胸中。謂之虛煩者。

 

熱也。

 

胸中煩熱鬱悶而不 得發散者。

 

是也。

 

熱氣伏於裡者則喜睡。今熱氣浮於上。煩擾陽氣。故不得 眠。心惡熱。熱甚則必神昏。是以劇者。

 

反覆顛倒而不安。心中懊 而憤悶 。懊 者。

 

俗謂鶻突是也。

 

內經曰。

 

其高者。

 

因而越之。

 

與梔子豉湯。

 

以吐 胸中之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29 , Processed in 0.3750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