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5:35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脈經云。

 

風傷陽。寒傷陰。衛為陽。榮為陰。風為陽。寒為陰。各從其類而 傷也。

 

易曰。

 

水流濕。火就燥者是矣。

 

衛得風則熱。榮得寒則痛。榮衛俱病。故致 骨節煩疼。 當與麻黃湯發汗則愈。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

 

此非本 病。醫特下之所為也。

 

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 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 其數改微。 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 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經、常也。

 

趺陽之脈。

 

以候脾胃。故遲緩之脈為常。若脈浮數。則為醫妄下 。傷胃動脾。邪氣乘虛內陷也。

 

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邪 在表之時。脈浮而數也。

 

因下裡虛。榮衛內陷。邪客於脾。

 

以數則動脾。今 數先微。則是脾邪先陷於裡也。

 

胃虛脾熱。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針經曰。

 

脾病善噫。得後出余氣。則快然 而衰。今脾客邪熱。故氣噫而除。脾能消磨水穀。今邪氣獨留於脾。脾氣不 治。心中雖飢而不能殺穀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為熱爍。故潮熱而發渴 。趺陽之脈。 本遲而緩。因下之後。變為浮數。榮衛內陷。數復改微。是脈因前後度數如 法。邪熱內陷於脾。

 

而心中善飢也。

 

數脈不時者。

 

為數當改微而復不微。

 

如 此。則是邪氣不傳於裡。但郁於榮衛中。必出自肌皮為惡瘡也。

 

師曰。

 

病患脈微而澀者。

 

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

 

又數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 其身。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

 

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 陽氣在表。胃中虛冷。

 

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 陽氣在裡。 胃中煩熱。

 

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 微為亡陽。澀則無血。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

 

令陽氣微。陰氣上入陽中則惡 寒。 故曰陽微則惡寒。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

 

令陰氣弱。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 。 故曰陰弱則發熱。氣為陽。血為陰。陽脈以候氣。陰脈以候血。陰脈遲澀。 為榮血不足。故知亡血。經曰。

 

尺脈遲者。

 

不可發汗。

 

以榮氣不足。血少故 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5:51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王宇泰云。

 

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

 

此但立其例。論其理耳。 又云。

 

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

 

而首末獨言亡血者何也。

 

曰、下之亡陽。不 必言汗。 亦血類故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

 

攻之。

 

不令發汗。 浮大之脈。當責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

 

則熱已甚而內結也。

 

有熱屬臟者。

 

謂別無虛寒。

 

而但見裡熱也。

 

臟屬陰。為悉在裡。故可下之。

 

攻之。

 

謂下之 也。

 

不可謂脈浮大。便與發汗。病源曰。

 

熱毒瓦斯乘心。心下痞滿。

 

此為有 實。宜速下之。

 

屬腑者。

 

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 尚未可攻。 雖心下硬。若余無裡證。但見表證者。

 

為病在陽。謂之屬腑。當先解表。然 後攻痞。 溲、小便也。

 

勿為飲結而利小便。使其溲數。大便必硬也。

 

經曰。

 

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 謂走其津液也。

 

汗多。則邪氣除而熱愈。汗少。則邪熱不盡。

 

又走其津液。 必便難也。

 

硬家當下。設脈遲則未可攻。

 

以遲為不足。即裡氣未實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6:21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王三陽云。

 

雖心下反硬。

 

亦須脈緊有力。五六日不大便。方可下。雖下之。

 

亦須用大柴胡湯。切不可輕用承氣也。

 

不然。姑守之可也。

 

何也。

 

脈浮大故 也。

 

又云。

 

屬腑者。

 

病已傳裡。不當汗矣。

 

但比上文入裡淺耳。成不當注解表句 。 唐不岩云。

 

屬腑亦有汗法。

 

此以心下硬。有熱。則非汗之所能除也。

 

熱愈。 作熱愈甚為是。 上言脈雖浮大。心下硬而屬臟者。

 

則攻而不汗。

 

此言亦有溲數則便硬。汗少 則便便難。雖為屬肝。

 

亦不可攻。

 

以胃中津少故也。

 

俟津液還。則自然解矣 。 汗多則表熱罷而傳裡。

 

此陽明入腑證也。

 

汗多汗少。皆就已然說。非謂發其 汗也。

 

上言脈浮大。

 

此言脈遲。斷若兩截。不可以屬臟腑二句。合心下硬為一截看 。 屬腑不接上文脈浮大。心下反硬。一直說下。蓋脈浮大者不宜攻。

 

而屬臟者 則宜攻。 屬腑便硬者則宜下。

 

而溲數、汗少、脈遲。為津液不足。

 

而不可攻。一似不 可下之脈而必當下。 一似必當下之證而不可下。憑證憑脈。蓋互文以見意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

 

此為命 絕也。

 

病有不可治者。

 

為邪氣勝於正氣也。

 

內經曰。

 

大則邪至。

 

又曰。

 

大則病進。 脈浮而洪者。

 

邪氣勝也。

 

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

 

正氣脫也。

 

四時以胃氣為 本。水漿不下者。

 

胃氣盡也。

 

一身以榮衛為充。形體不仁者。

 

榮衛絕也。

 

不仁。為痛癢俱不知 也。

 

針經曰。

 

榮衛不行。故為不仁。爭則亂。安則靜。乍靜乍亂者。

 

正與邪爭。正負邪勝 也。

 

正氣已脫。胃氣又盡。榮衛俱絕。邪氣獨勝。故曰命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6:38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王宇泰云。

 

火之將滅也必明。脈來浮洪涌盛。

 

此將去人體之兆也。

 

然又必兼 下一二證。始可斷其命絕。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

 

此為肺先絕也。

 

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汗出發潤者。

 

津脫也。

 

喘不休者。

 

氣脫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

 

此心絕也。

 

肺主氣。心主血。氣為陽。血為陰。陽反獨留者。

 

則為身體大熱。是血先絕 而氣獨在也。

 

形體如煙熏者。

 

為身無精華。是血絕不榮於身也。

 

心脈挾咽系 目。直視者。

 

心經絕也。

 

頭為諸陽之會。搖頭者。

 

陰絕而陽無根也。

 

張卿子云。

 

論中凡無血血絕字面。皆要看得活。謂陰氣先絕可耳。王文祿云 。人死者。

 

氣絕耳。

 

以簪簪其皮膚。血猶然流出可見。 唇吻反青。四肢 習者。

 

此為肝絕也。

 

唇吻者。

 

脾之候。肝色青。肝絕則真色見於所勝之部也。

 

四肢者。

 

脾所主。 肝主筋。 肝絕。則筋脈引急。發於所勝之分也。

 

 習者。

 

為振動若搐搦。手足時時引 縮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

 

此為脾絕也。

 

脾主口唇。絕則精華去。故環口黧黑。柔為陰。柔汗。冷汗也。

 

脾胃為津液 之本。 陽氣之宗。柔汗發黃者。

 

脾絕而陽脫。真色見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

 

此為腎絕也。

 

腎司開闔。禁固便溺。溲便遺失者。

 

腎絕。不能約制也。

 

腎藏志。狂言者。

 

志不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7:06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內經曰。

 

狂言者。

 

是失志矣。

 

失志者死。針經曰。

 

五臟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

 

腎絕。則骨之精。不榮於瞳子。

 

而瞳子不轉 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 前絕。陽氣後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

 

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曰陰 氣後竭。 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曰陽氣後竭。針經云。

 

人有兩 死而無兩生。 此之謂也。

 

寸口脈浮大。

 

而醫反下之。

 

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 為腸鳴。 醫乃不知。

 

而反飲冷水。冷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 。 經云。

 

脈浮大。應發汗。若反下之。

 

為大逆。浮大之脈。邪在表也。

 

當發其 汗。若反下之。

 

是攻其正氣。邪氣得以深入。故為大逆。浮則無血者。

 

下後 亡血也。

 

大則為寒者。

 

邪氣獨在也。

 

寒邪因裡虛而入。寒氣相搏。乃為腸鳴 。醫見脈大。

 

以為有熱。飲以冷水。欲令水寒勝熱而作大汗。裡先虛寒。

 

又 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氣澀滯。故令KT 也。

 

寸口浮大。

 

此正東垣所謂內傷宜補中益氣者也。

 

若誤下飲冷。令胃虛竭。則 為KT為噦為衄。變證蜂起。有不勝言者矣。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KT 。言胃氣虛竭也。

 

脈滑則為噦 。

 

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

 

必衄也。

 

趺陽脈浮為KT 。脈滑為噦。皆醫之咎。責虛取實之過也。

 

內經曰。

 

陰在內 陽之守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發汗攻陽。亡津液。

 

而陽氣不足者。

 

謂之守空 。經曰。

 

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

 

陰不為陽守。邪氣因得而 入之。

 

內搏陰血。陰失所守。 血乃妄行。未知從何道而出。若脈浮鼻燥者。

 

知血必從鼻中出也。

 

唐不岩云。

 

為KT 為噦。皆誤下傷陰之咎。陰傷。則陽失所守。故曰守空。 論文前後二。並無當發其汗。與攻陽亡津液之語。學人詳之。

 

嘗見內傷一證。服涼藥飲冷水。

 

以致衄血不止者。

 

往往有之。

 

及服從治藥。 屢屢奏效。

 

此正經所謂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者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

 

蓄積有膿也。

 

浮數之脈。主邪在經。當發熱而洒淅惡寒。病患一身盡痛。不欲飲食者。

 

傷 寒也。

 

若雖發熱惡寒。

 

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

 

即非傷寒。是邪氣鬱結於經絡 之間。 血氣壅遏不通。欲蓄聚而成癰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

 

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

 

瘥遲。遲為 無陽。 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7:27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脈浮。面熱赤者。

 

邪氣外浮於表也。

 

脈遲。戰惕者。

 

本氣不足也。

 

六七日。 為傳經盡。當汗出而解之時。若當汗不汗。反發熱者。

 

為裡虛津液不多。不 能作汗。既不汗。 邪無從出。是以瘥遲。發熱為邪氣浮於皮膚。必作身癢也。

 

經曰。

 

 

以其不能 得小汗出。 故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

 

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 也。

 

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陰中於邪。必內栗也。

 

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 使邪中於陰也。

 

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 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 食齦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 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

 

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 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

 

陽氣 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

 

聲 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 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 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 全。 浮為陽。沉為陰。陽脈緊。則霧露之氣中於上焦。陰脈緊。則寒邪中於下焦 。上焦者。

 

太陽也。

 

下焦者。

 

少陰也。

 

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疼、脛 酸者。

 

霧露之氣。 中於太陽之經也。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脛逆冷。便溺妄出者。

 

寒邪中於 少陰也。

 

因表氣微虛。邪入而客之。

 

又裡氣不守。邪乘裡弱。遂中於陰。陰 虛遇邪。內為懼栗。致氣微急矣。

 

內經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此上焦之邪甚。則下干中焦。下焦之邪甚。則上干中焦。由是 三焦溷亂也。

 

三焦主持諸氣。三焦既相溷亂。則內外之氣。俱不得通。膻中 為陽氣之海。氣因不得通於內外。怫鬱於上焦而為熱。與臟相熏。口爛食齦 。內經曰。

 

隔熱不便。上為口糜。中焦為上下二焦之邪溷亂。則不得平治。 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氣因上衝也。

 

脾、坤也。

 

坤助胃氣。 消磨水穀。脾氣不轉。則胃中水穀。不得磨消。故胃中濁也。

 

金匱要略曰。

 

穀氣不消。 胃中苦濁。榮者。

 

水穀之精氣也。

 

衛者。

 

水穀之悍氣也。

 

氣不能布散。致榮 衛不通。血凝不流。衛氣者。

 

陽氣也。

 

榮血者。

 

陰氣也。

 

陽主為熱。陰主為 寒。衛氣前通者。

 

陽氣先通而熱氣得行也。

 

內經曰。

 

膀胱者。

 

津液藏焉。

 

化 則能出以小便赤黃。知衛氣前通也。

 

熱氣與胃氣相搏而行。出入臟腑。游於經絡。經絡客熱。則血凝肉腐。

 

而為 癰膿。

 

此見其熱氣得行。若陰氣前通者則不然。陽在外。為陰之使。因陽氣 厥微。陰無所使。遂陰氣前通也。

 

內經曰。

 

陽氣者。

 

衛外而為固也。

 

陽氣厥 微。則不能衛外。寒氣因而客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7:47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鼻者。

 

肺之候。肺主聲。寒氣內入者。

 

客於肺經。則嚏而出之。

 

聲 咽塞。 寒者。

 

外邪也。

 

厥者。

 

內邪也。

 

外內之邪。合並相逐為熱。則血凝不流。今 為熱所壅。使血凝自下。 如豚肝也。

 

上焦陽氣厥。下焦陰氣厥。二氣俱厥。不相順接。則脾氣獨弱。 不能行化氣血。滋養五臟。致五臟俱虛。

 

而五液注下。針經曰。

 

五臟不和。 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闔、合也。

 

清、圊也。

 

下焦氣脫而不合。故數便而下重 。臍為生氣之原。臍築湫痛。則生氣欲絕。故曰命將難全。 沈亮宸云。

 

衛氣前通者。

 

下焦之邪。化而為熱。陰病變陽。故為癰膿。陰氣 前通者。

 

上焦之邪。化而為寒。復遇外客之寒邪。則上下皆寒矣。

 

故向日為熱所壅之 血凝自下。

 

如豚肝也。

 

此陽病化陰。故曰陰陽俱厥。厥者寒逆之極也。

 

所以 命將難全。傷寒之症。轉熱即佳。故少陰厥陰。皆以發熱而愈。

 

而凡下膿血 與癰膿。皆非死症也。

 

王宇泰云。

 

古人所云寸口。多兼關尺而言。

 

如難經及後章所云。

 

水下二刻。 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皆謂手太陰之經渠穴也。

 

知此。則不必曲 為疏解矣。

 

又云。

 

榮衛俱病。不能一時而通。必有先後。欲知榮與衛之孰為先通。則於必先小 便赤黃而後發癰膿。與必先嚏 咽塞而後下血如豚肝可驗。 脈陰陽俱緊者。

 

口中出氣。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 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

 

此為欲解。

 

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 者。

 

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

 

必欲嘔也。

 

腹內痛者。

 

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為表裡客寒。寒為陰。得陽則解。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者。

 

陽 氣漸復。 正氣方溫也。

 

雖爾然而陰未盡散。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知陰猶 在也。

 

方陰陽未分之時。不可妄治。

 

以偏陰陽之氣。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 熱。手足溫者。

 

為陰氣已絕。陽氣得復。是為欲解。若過七日不解。到八日 以上。反發大熱者。

 

為陰極變熱。邪氣勝正。故云難治。陽脈緊者。

 

寒邪發 於上焦。上焦主外也。

 

陰脈緊者。

 

寒邪發於下焦。下焦主內也。

 

設使惡寒者 。上焦寒氣勝。是必欲嘔也。

 

腹內痛者。

 

下焦寒氣勝。是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

 

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 七日不欲食。

 

此為晚發。水停故也。

 

為未解。食自可者。

 

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為寒氣甚於上下。至於吐利之後。緊脈不罷者。

 

為其脈獨不解 。緊去則人安。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者。

 

為吐利後。脾胃大虛 。內經曰。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 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脾胃氣強。則能輸散水飲之氣。若脾 胃氣虛。則水飲內停也。

 

所謂晚發者。

 

後來之疾也。

 

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

 

則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8:03 | 只看該作者

辨脈法第一

 

唐不岩云。

 

緊去人安為確。人安謂不吐利也。

 

作入安未是。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

 

必欲解也。

 

煩、熱也。

 

傳經之時。病患身大煩。口噤不能言。內作躁擾。則陰陽爭勝。 若手足三部脈皆至。為正氣勝。邪氣微。陽氣復。寒氣散。必欲解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

 

止為欲解也。

 

脈經曰。

 

病患兩目 有黃色起者。

 

其病方愈。病以脈為主。若目黃。大煩。 脈不和者。

 

邪勝也。

 

其病為進。目黃。大煩。

 

而脈和者。

 

為正氣已和。故云 欲解。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洒淅惡寒也。

 

內經曰。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風則傷衛。數則 無血。 浮數之脈。風邪並於衛。衛勝則榮虛也。

 

衛為陽。風搏於衛。所以為熱。榮 為陰。榮氣虛。所以為寒。風並於衛者。

 

發熱惡寒之症具矣。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 疾。發熱。汗出者。

 

此為不治。 浮為邪氣並於衛。

 

而衛氣勝。滑為邪氣並於榮。

 

而榮氣實。邪氣勝實。壅於 榮衛。 則榮衛行速。故脈數疾。一息六至曰數。平人脈一息四至。衛氣行六寸。今 一息六至。則衛氣行九寸。計過平人之半。是脈數疾。知衛氣失其常度也。

 

浮滑數疾之脈。 發熱汗出而當解。若不解者。

 

精氣脫也。

 

必不可治。經曰。

 

脈陰陽俱盛。大 汗出不解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千金方云。

 

 

以喘嗽為咳逆。上氣者肺病。散者心脈。是心火刑於肺金也。

 

內 經曰。

 

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以形見其損傷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8:16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問曰。

 

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

 

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 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 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

 

或短或長。上下乖錯。

 

或 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

 

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 尺寸及關。 寸為上部。關為中部。尺為下部。 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衡銓者。

 

稱也。

 

可以稱量輕重。內經曰。

 

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 冬應中權。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衛與脈。相隨上下。應四時。不失其常度。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腎北方水。王於冬而脈沉。心南方火。王於夏而脈洪。肺西方金。王於秋而 脈浮。 肝東方木。王於春而脈弦。

 

此為經常。銖分之不差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5:19:15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人身之脈。計長一十六丈二尺。一呼。

 

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 吸為一息。脈行六寸。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人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 百一十丈。五十度周於身。則一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脈行八丈一尺。 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也。

 

脈經之行。終 而復始。若循環之無端也。

 

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脈經之始。從中焦注於手太陰寸口。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周身。復還至於寸 口。 寸口為脈之經始。故以診視虛實焉。

 

經曰。

 

虛實死生之要。皆見於寸口之中 。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 痛。數則熱煩。 風傷陽。故脈浮虛。寒傷陰。故脈牢堅。蓄積於內者。

 

謂之水蓄。故脈沉潛 。支散於外者。

 

謂之支飲。故脈急弦。動則陰陽相搏。相搏則痛生焉。

 

數為 陽邪。氣勝陽勝。 則熱煩焉。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脈與病不相應者。

 

必緣傳變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臟之氣。隨部察其虛實焉。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

 

知其所 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太過不及之脈。皆有邪氣干於正氣。審看在表在裡。入腑入臟。隨其所舍而 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1:16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師曰。

 

呼吸者。

 

脈之頭也。

 

難經曰。

 

一呼。

 

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

 

以脈隨呼吸而行。故言脈之頭 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

 

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

 

初持脈來遲去疾。

 

此出遲 入疾。 名曰內實外虛也。

 

外為陽。內為陰。內經曰。

 

來者為陽。去者為陰。是出以候外。入以候內。 疾為有餘。有餘則實。遲為不足。不足則虛。來疾去遲者。

 

陽有餘而陰不足 。故曰內虛外實。 來遲去疾者。

 

陽不足而陰有餘。故曰內實外虛。 問曰。

 

上工望而知之。

 

中工問而知之。

 

下工脈而知之。

 

愿聞其說。師曰。

 

病 家人請云。

 

病患若發熱。身體疼。病患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

 

知 其瘥也。

 

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

 

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望以觀其形證。問以知其所苦。脈以別其表裡。病苦發熱身疼。邪在表也。

 

當臥不安。

 

而脈浮數。今病患自臥而脈沉遲者。

 

表邪緩也。

 

是有裡脈。

 

而無 表證。則知表邪當愈也。

 

王三陽云。

 

 

亦有病與脈相反者。

 

必自臥方瘥。 假令病患云。

 

腹內卒痛。病患自坐。師到。脈之。

 

浮而大者。

 

知其瘥也。

 

何 以知之。

 

若裡有病者。

 

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

 

裡寒也。

 

痛甚。則不能起。

 

而脈沉細。今病患自坐。

 

而脈浮大者。

 

裡寒散也。

 

是有表脈而無裡證也。

 

則知裡邪當愈。是望證、問病、切脈。三 者相參而得之。

 

可為十全之醫。針經曰。

 

知一為上。知二為神。知三神且明矣。

 

王三陽云。

 

腹痛諸因不同。

 

亦有其脈自浮大者。

 

必自坐方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1:30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師曰。

 

病家人來請云。

 

病患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患向壁臥。

 

此熱已去也 。設令。 脈下和。處言已愈。 發熱煩極。則不能靜臥。今向壁靜臥。知熱已去。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蓋三言三止。脈之。

 

咽唾者。

 

此詐病 也。

 

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詐病者非善人。

 

以言恐之。

 

使其畏懼則愈。醫者意也。

 

此其是歟。 師持脈。病患欠者。

 

無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1:49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針經曰。

 

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欠。陰陽不相引則病。陰陽相 引則和。 是欠者無病也。

 

脈之。

 

呻者、病也。

 

呻為呻吟之聲。身有所苦則然也。

 

言遲者。

 

風也。

 

風客於中。則經絡急。舌強。難運用也。

 

搖頭言者。

 

裡痛也。

 

裡有病。欲言則頭為之戰搖。 行遲者。

 

表強也。

 

表強者。

 

由筋絡引急。

 

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

 

短氣也。

 

短氣者。

 

裡不和也。

 

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腳者。

 

腰痛也。

 

內經曰。

 

腰者、身之大關節也。

 

腰痛。為大關節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腳 。

 

以緩腰中之痛也。

 

裡實護腹。

 

如懷卵物者。

 

心痛也。

 

心痛則不能伸仰。護腹以按其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2:11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師曰。

 

伏氣之病。

 

以意候之。

 

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 之。

 

若脈微弱者。

 

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

 

病患云。

 

實咽中痛。雖爾。今 復欲下利。 冬時感寒。伏藏於經中。不即發者。

 

謂之伏氣。至春分之時。伏寒欲發。故 云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伏氣已發。當須脈之。

 

審在何經。得脈微弱者 。知邪在少陰。少陰之脈循喉嚨。寒氣客之。

 

必發咽痛。腎司開闔。少陰治 在下焦。寒邪內甚。則開闔不治。下焦不約。必成下利。故云雖爾咽痛。復 欲下利。 問曰。

 

人病恐怖者。

 

其脈何狀。師曰。

 

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 內經曰。

 

血氣者。

 

人之神。恐怖者。

 

血氣不足。

 

而神氣弱也。

 

脈形似循絲。 累累然。 面白脫色者。

 

針經曰。

 

血奪者。

 

色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是知恐怖為血氣不 足。 問曰。

 

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

 

其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澀為陰。雖主亡津液。

 

而唇口乾燥。

 

以陰為主內。故不飲也。

 

問曰。

 

人愧者。

 

其脈何類。師曰。

 

脈浮。

 

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羞也。

 

愧則神氣怯弱。故脈浮。

 

而面色變改不常也。

 

問曰。

 

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

 

何謂也。

 

師曰。

 

脈者。

 

人以指按之。

 

如三菽 之重者。

 

肺氣也。

 

如六菽之重者。

 

心氣也。

 

如九菽之重者。

 

脾氣也。

 

如十二菽之重者 。肝氣也。

 

按之至骨者。

 

腎氣也。

 

菽、豆也。

 

難經曰。

 

 

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 血脈相得者。

 

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 。與筋平者。

 

肝部也。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

 

腎部也。

 

各隨所主之分。

 

以 候臟氣。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

 

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2:49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脈經曰。

 

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下利。不見脈。則冷氣客於脾胃。今尺 中時一小見。為脾虛。腎氣所乘。脈再舉頭者。

 

脾為腎所乘也。

 

若尺中之脈 。更或減損。為腎氣亦衰。脾復勝之。

 

鬼賊相刑。故云難治。是脾勝不應時 也。

 

問曰。

 

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

 

師曰。

 

水行乘火。金行乘木 。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金勝木。水勝火。縱者。

 

言縱任其氣。乘其所勝。橫者。

 

言其氣橫逆。反乘 所不勝也。

 

縱橫。與恣縱、恣橫、之義通。水為金子。火為木子。子行乘母。其氣逆也 。母行乘子。其氣順也。

 

問曰。

 

脈有殘賊。何謂也。

 

師曰。

 

脈有弦、緊、浮、滑、沉、澀。

 

此六者。

 

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為人病脈。名曰八邪。風、寒、暑、濕。傷於外也。

 

飢、飽、勞、逸。傷於 內也。

 

經脈者榮衛也。

 

榮衛者陰陽也。

 

其為諸經脈作病者。

 

必由風寒暑濕。傷於榮 衛。客於陰陽之中。風則脈浮。寒則脈緊。中暑則脈滑。中濕則脈澀。傷於 陰則脈沉。傷於陽則脈浮。所以謂之殘賊者。

 

傷良曰殘。害良曰賊。

 

以能害 正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3:03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唐不岩云。

 

既言內外八邪。所致殘賊。後卻單舉外傷。學人以意得之可也。

 

問曰。

 

脈有災怪。何謂也。

 

師曰。

 

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 作湯。 比還送湯。

 

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

 

我前來不見此證 。今乃變異。 是名災怪。

 

又問曰。

 

何緣作此吐利。答曰。

 

 

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 災怪耳。 醫以脈證與藥相對。

 

而反變異。為其災可怪。故名災怪。 問曰。

 

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

 

肝者。

 

木也。

 

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 而長。 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3:21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難經曰。

 

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

 

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脈來濡弱而長。 故曰弦。 是肝之平脈。肝病得此脈者。

 

為肝氣已和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

 

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純弦者。

 

為如弦直而不軟。是中無胃氣。為真臟之脈。內經曰。

 

死肝脈來急 。益勁。 如新張弓弦。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

 

心者。

 

火也。

 

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 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王於夏。夏則陽外勝。氣血淖溢。故其脈來洪大而長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

 

脈來頭小本大者。

 

故名覆。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

 

則汗出。下微本大者。

 

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 治。有汗者死。 心脈來盛去衰為平。來微去大。是反本脈。內經曰。

 

大則邪至。小則平。微 為正氣。 大為邪氣。來以候表。來微則知表和。去以候裡。去大則知裡病。內經曰。

 

心脈來不盛。去反盛。

 

此為不及。病在中。頭小本大者。

 

即前小後大也。

 

小 為正氣。大為邪氣。則邪氣先在裡。今復還於表。故名曰覆。不云去而止云 來者。

 

是知在表。脈經曰。

 

在上為表。

 

在下為裡。汗者。

 

心之液。上微。為浮之而微。頭小。為前小。 則表中氣虛。故主汗出。下微。為沉之而微。本大。為後大。沉則在裡。大 則病進。內經曰。

 

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閉小腸。使正氣 不通。故不得尿。名曰關格。脈經曰。

 

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今關格正氣不 通。加之頭有汗者。

 

則陽氣不得下通而上脫也。

 

其無汗者。

 

雖作關格。然陽 未衰。

 

而猶可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3:35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

 

肺者。

 

金也。

 

名太陰。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 此脈。 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

 

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 當癰腫。為難治也。

 

輕虛浮曰毛。肺之平脈也。

 

緩遲者。

 

脾之脈。脾為肺之母。

 

以子母相生。故 云皆愈。 數者。

 

心之脈。火克金。為鬼賊相刑。故劇。肺主皮毛。數則為熱。熱客皮 膚。留而不去。則為癰瘍。經曰。

 

數脈不時。則生惡瘡。 問曰。

 

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

 

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 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

 

是 肺脈也。

 

肺屬金。 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當春時。反見秋脈。為金氣乘木。肺來克肝。奪王脈而見。至秋肺王。肝氣 則絕。故知至秋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3:49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師曰。

 

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 責之。

 

肥人肌膚濃。其脈當沉。瘦人肌膚薄。其脈當浮。今肥人脈反浮。瘦人脈反 沉。必有邪氣相干。使脈反常。故當責之。

 

師曰。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 計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脈經曰。

 

陽生於寸。動於尺。陰生於尺。動於寸。寸脈下不至關者為陽絕。 不能下應於尺也。

 

尺脈上不至關者為陰絕。不能上應於寸也。

 

內經曰。

 

陰陽 離決。精氣乃絕。 此陰陽偏絕。故皆決死。期以月節克之者。

 

謂如陽絕死於春夏。陰絕死於秋 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4:05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師曰。

 

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尸。

 

以無王氣。卒眩仆不省人者。

 

短命則死。人 病脈不病。名曰內虛。

 

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脈者。

 

人之根本也。

 

脈病患不病。為根本內絕。形雖且強。卒然氣絕。則眩 暈僵仆而死。不曰行尸而何。人病脈不病。則根本內固。形雖且羸。止內虛 爾。穀神者。

 

穀氣也。

 

穀氣既足。自然安矣。

 

內經曰。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 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問曰。

 

翕奄沉。名曰關尺謂也。

 

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 。滑何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

 

緊之浮名也。

 

此 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脈來大而盛。聚而沉。謂之翕奄沉。正如轉珠之狀也。

 

沉為臟氣。故曰純陰 。翕為腑氣。故曰正陽。滑者。

 

陰陽氣不為偏勝也。

 

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 者。

 

當陽部見陰脈。 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

 

陽明胃脈。胃中陰多。故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者。

 

當陰部見陽脈。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

 

以陽湊陰分。故曰陰實。股與陰。少 陰之部也。

 

今陽熱湊陰。 必熏發津液。泄達於外。股內汗出。

 

而陰下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22:51 , Processed in 0.3437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