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6:33 | 只看該作者

辨可發汗證並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發汗。 春夏陽氣在外。邪氣亦在外。故可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 然一時間許。

 

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 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汗緩緩出。則表裡之邪悉去。汗大出。則邪氣不除。但亡陽也。

 

陽虛為無津 液。故不可重發汗。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汗多則亡陽。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

 

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聖濟經云。

 

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鬱。除邪氣者於湯為宜。金匱玉函曰。

 

水 能淨萬物。 故用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6:42 | 只看該作者

辨可發汗證並治第十六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設利者。

 

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 故。脈浮當以汗解。 經曰。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

 

為大逆。便硬難。雖為裡實。

 

亦當先解 其外。若下利藥。是為大逆。結胸雖急。脈浮大。猶不可下。下之即死。況 此便難乎。

 

經曰。

 

本發汗而復下之。

 

此為逆。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

 

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外台云。

 

裡和表病。汗之則愈。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

 

以通津液。後自愈 。 胃為水穀之海。津液之主。發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發譫語。

 

此非實熱。 則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通行津液。津液生則胃潤。譫語自止 。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證。前有詳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6:50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吐第十八

 

合四證已具太陽篇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7:01 | 只看該作者

辨可吐第十九

 

大法春宜吐。 春時陽氣在上。邪氣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要在適當。不欲過也。

 

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

 

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 余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

 

此可吐之。

 

吐之利則止。 胸上諸實。

 

或痰實或熱鬱。

 

或寒結胸中。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

 

反 有涎唾者邪在下。按之。

 

氣下而無涎唾。

 

此按之反有涎唾者。

 

知邪在胸中。 經曰。

 

下利脈遲而滑者。

 

內實也。

 

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 。是上實也。

 

故可吐之。

 

玉函曰。

 

上盛不已。吐而奪之。

 

宿食在上脘者。

 

當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

 

則宜下。宿食在上脘。則當吐。內經曰。

 

其高者。

 

因而越 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結。

 

以客氣在胸中。心中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

 

病在 胸中。當吐之。

 

此與第六卷。厥陰門瓜蒂散證同。彼云脈乍緊。

 

此云脈乍結。惟此有異。緊 為內實。 乍緊則實未深。是邪在胸中。結為結實。乍結則結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 證治俱同也。

 

吳氏云。

 

 

凡病在膈上者。

 

脈大胸滿多痰者。

 

食在胃口脈滑者。

 

俱宜吐之。

 

華 佗謂傷寒三國日。邪在胸中者。

 

宜吐之。

 

凡吐用瓜蒂散。

 

或淡鹽湯。

 

或溫茶 湯與之。

 

如人弱者以人參蘆湯吐之亦可。若痰多者。

 

以二陳湯一甌。乘熱與 之。

 

以指探喉中。即吐也。

 

凡老人怯弱。與病勞內傷虛人。並婦人胎前產後 。血虛脈弱小者。

 

皆不可吐。

 

凡藥發吐者如防風桔梗山梔。只用一味煎湯。 溫服之則吐。蓋誤吐。則損人上焦元氣。為患非輕。 可不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7:11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 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 。下之則心下痞硬。 陽微下之。

 

陽氣已虛陰氣內甚。故心下痞硬。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右。肺之動也。

 

下之傷胃動肺津液內竭。咽燥鼻干者。

 

肺屬金。主燥 也。

 

頭眩心悸者。

 

肺主氣而虛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 欲蜷。 動氣在左。肝之動也。

 

下之損脾。

 

而肝氣益勝。復行於脾。故腹內拘急。食 不下。動氣更劇也。

 

雖有身熱。

 

以裡氣不足。故臥則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上。心之動也。

 

下之則傷胃。內動心氣。心為火。主熱。針經曰。

 

心 所生病者。

 

掌中熱。肝為臟中之陰。病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作表熱裡寒 也。

 

心為臟中之陽。病則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裡熱也 。二臟陰陽寒熱。明可見焉。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動氣在下。腎之動也。

 

下之則傷脾。腎氣則動。腎寒乘脾。故有腹滿頭眩下 清穀。心下痞之證也。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 數十行。 咽中閉塞。胃已不利也。

 

下之則閉塞之邪。為上輕。復傷胃氣為下重。至水 漿不下。 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知虛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7:20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諸外實者。

 

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若亡脈。厥者。

 

當臍握熱。 外實者。

 

表熱也。

 

汗之則愈。下之為逆。下後裡虛。表熱內陷。故發微熱。 厥深者。

 

熱亦深。亡脈厥者。

 

則陽氣深陷。客於下焦。故當臍握熱。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欲愈。惡水者劇。 金匱玉函曰。

 

虛者十補。勿一瀉之。

 

虛家下之為重虛。內竭津液。故令大渴 。求水者。

 

陽氣未竭。

 

而猶可愈。惡水者。

 

陽氣已竭。則難可制。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 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虛家下之。

 

是為重虛。難經曰。

 

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

 

此者。

 

是中工 所害也。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

 

則咳止。

 

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 。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 反汗出。身冷若冰。 眼睛不慧語言不休。

 

而穀氣多入。

 

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7:31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內經曰。

 

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肺感微寒為咳。則 脈亦微也。

 

下之氣下。咳雖止。

 

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奪正氣而成危惡。 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者。

 

裡氣損也。

 

頸 背相引。臂為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如冰者。

 

表氣損也。

 

表裡損極。至陰 陽俱脫。眼睛不慧語言不休。難經曰。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陰陽脫者 。應不能食。

 

而穀多入者。

 

此為除中。是胃氣除去也。

 

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氣已衰脫。不能運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 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 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胸脅。振寒相搏。形如瘧 狀。醫反下之。

 

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瀝。小腹甚硬 。小便則尿血也。

 

弱在關。則陰氣內弱。濡在巔。則陽氣外弱。浮為虛。浮在上。則衛不足也 。故云陽虛。陽虛不固。故腠理汗出。惡寒。數亦為虛。數在下。則榮不及 。故云亡血。亡血則不能溫潤腑臟。脈數而痛。振而寒栗。微弱在關。邪氣 傳裡也。

 

裡虛遇邪。胸下為急。 喘而汗出。脅下引痛。振寒如瘧。

 

此裡邪未實。表邪未解。醫反下之。

 

裡氣 益虛。邪熱內陷。故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

 

此熱陷於中焦者也。

 

若熱氣深陷。則客於下焦。使小便淋瀝。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脈濡而緊。濡則胃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衛氣 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 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 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

 

汗 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 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 安可復追還。 胃冷榮寒。陽微中風。發熱惡寒。微嘔心煩。醫不溫胃。反為有熱。解飢發 汗。則表虛亡陽煩躁。心下痞堅。先裡不足。發汗又虛其表。表裡俱虛竭。 卒起頭眩。客熱在表。悵怏不得眠。醫不救裡。但責表熱。汲水灌洗以卻熱 。客熱易罷。裡寒益增。栗而振寒。復以重被覆之。

 

表虛遂汗出。愈使陽氣 虛也。

 

巔、頂也。

 

巔冒而體振寒。小便難者。

 

亡陽也。

 

寒因水發。下為清穀 。上為嘔吐。外有厥逆。內為躁煩。顛倒不安。雖欲拯救。不可得也。

 

本草 曰。

 

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7:41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張卿子云。

 

除脈濡而緊四字為題。自是一首漢人古詩。為清涼解利之戒。孫 思邈所謂傷寒於大毒諸寒藥者。

 

比比也。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

 

小便當赤 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 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

 

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 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衛為陽。榮為陰。衛氣強實。陰血虛弱。陽乘陰虛。下至陰部。陰部。下焦 也。

 

陽為熱。則消津液。當小便赤而難。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者。

 

陰氣內弱 也。

 

經曰。

 

陰弱者汗自出。是以衛家不微。

 

而反更實。榮竭血盡。干煩而不 眠。血薄則肉消而成暴液者。

 

津液四射也。

 

醫反下之。

 

又虛其裡。是為重虛。孤陽因下而又脫去。氣血皆 竭。胃氣內盡。必下如污泥而死也。

 

脈數者。

 

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

 

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數為熱。止則邪氣結於經絡之間。正氣不能復行於表。則邪結於臟。邪氣獨 浮於皮毛。下之虛其裡。邪熱乘虛而入。裡虛葉熱。必煩。利不止。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

 

此為大逆。 浮大屬表。故不可下。 病欲吐者不可下。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為邪猶在胸中也。

 

大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表未解者。

 

雖有裡證。

 

亦不可下。當先解外為順。若反下之。

 

則為逆也。

 

經 曰。

 

本發汗而反下之。

 

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陽熱證多。則津液少。下之。

 

雖除熱。復損津液。必便難也。

 

或謂陽多者表 熱也。

 

下之則心下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7:53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戴元禮云。

 

陽明下證已具。其人喘嗽。

 

或微惡寒。為太陽陽明。

 

或往來寒熱 。為少陽陽明。於陽明證中而有太陽少陽證未罷。

 

此非正陽明也。

 

慎未可遽 下。所以古注陽明有三。常須識此。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

 

下之。

 

則必清穀腹滿。 無陽者。

 

亡津液也。

 

陰強者。

 

寒多也。

 

大便硬。則為陰結。下之虛胃。陰寒 內甚。 必清穀腹滿。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 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傷寒則無汗。發熱頭痛。微汗出者。

 

寒邪變熱。欲傳於裡也。

 

發汗則亡陽增 熱。故不識人。若以火熏之。

 

則火熱傷氣。內消津液。結為裡實。故喘。不 得小便。心腹滿。 若反下之。

 

則內虛津液。邪欲入裡。外動經絡。故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 。若加溫針。 益陽增熱。必動其血。

 

而為衄也。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 。是其候也。

 

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

 

目赤脈多。睛 不慧。醫復發之。

 

咽中則傷。若復下之。

 

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 便膿血。若熏之。

 

則身發黃。若熨之。

 

則咽燥。若小便利者。

 

可救之。

 

小便 難者。

 

為危殆。 脈陰陽俱緊。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太陽少陰俱感邪也。

 

惡寒者少陰。發 熱者太陽脈欲厥者。

 

表邪欲傳裡也。

 

惡寒甚者。

 

則變熱。翕翕汗出。喉中痛 。

 

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故也。

 

熱多者。

 

太陽多也。

 

目赤脈多者。

 

睛不慧。

 

以 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

 

發汗攻陽。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故咽中傷。若 復下之。

 

則太陽之邪。因虛而內陷。故兩目閉。陰邪下行。為寒多。必便清 穀。陽邪下行。為熱多。必便膿血。熏之。

 

則火熱甚。 身必發黃。熨之。

 

則火熱輕。必為咽燥。小便利者。

 

為津液未竭。猶可救之 。小便難者。

 

津液已絕。則難可制而危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8:02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 若下之。

 

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

 

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

 

若下之。

 

則兩目 閉。貪水者。

 

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栗。陰陽俱虛。惡水者。

 

若下之。

 

則裡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躁。脈數實。 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傷寒發熱。寒變熱也。

 

口中勃勃氣出。熱客上膈也。

 

頭痛目黃。血不可制者 。熱蒸於上也。

 

千金曰。

 

無陽即厥。無陰即嘔。貪水者必嘔。則陰虛也。

 

惡 水者厥。則陽虛也。

 

發熱口中勃勃氣出者。

 

咽中已熱也。

 

若下之。

 

亡津液。 則咽中生瘡。熱因裡虛而下。若熱氣內結。則手足必厥。設手足溫者。

 

熱氣 不結而下行。作葉熱利。下重。便膿血也。

 

頭痛目黃者。

 

下之。

 

熱氣內伏。 則目閉也。

 

貪水為陰虛。下之又虛其裡。陽氣內陷。故脈厥。聲嚶。咽喉閉 塞。陰虛發汗。

 

又虛其陽。使陰陽俱虛而戰栗也。

 

惡水為陽虛。下之又虛胃 氣。虛寒內甚。故裡冷不嗜食。陽虛發汗。則上焦虛燥。故口中傷爛。舌上 白苔而煩躁也。

 

經曰。

 

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此 有瘀血。

 

此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熱蓄血於內也。

 

七日之後。邪熱漸解。 迫血下行。必便血也。

 

便血發汗。 陰陽俱虛。故小便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8:12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下利脈大者。

 

虛也。

 

以其強下之故也。

 

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

 

屬當歸四逆 湯主之。

 

脈大為虛。

 

以未應下而下之。

 

利因不休也。

 

浮者。

 

按之不足也。

 

革者。

 

實大 而長微弦也。

 

浮為虛革為寒。寒虛相搏。則腸鳴。與當歸四逆湯。補虛散寒 。 活人云。

 

虛者。

 

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

 

虛實等者。

 

雖瀉勿大泄之。

 

此金 匱語也。

 

吳氏云。

 

 

凡有惡風惡寒者。

 

凡腹滿時減時滿者。

 

凡腹脹滿。可揉可按虛軟者 。

 

凡陰虛勞倦。

 

凡手足逆冷尺脈弱者。

 

凡脈在表俱不可下。

 

凡脈沉不實不疾 。按之無力者。

 

凡亡血家。及婦人經水適來適斷。

 

或熱入血室。與夫胎前產 後崩漏等證。及小便頻數。小便清而大便秘者。

 

俱不可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8:21 | 只看該作者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時陽氣下行。則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湯之為言蕩也。

 

滌蕩腸胃。溉灌臟腑。推陳燥結。卻熱下寒。破散邪疫。理 導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血氣。水能淨萬物。故勝丸散。中病即止者。

 

如承氣湯證云。

 

若一服利而止後服。

 

又曰。

 

若一般譫語止。更莫復服。是不 必盡劑。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下利者。

 

脈當微厥。今反和者。

 

此為內實也。

 

下利三部脈平者。

 

已為實而又 按之。

 

心下硬者。

 

則邪甚也。

 

故宜大承氣湯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

 

內實也。

 

利未欲止。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8:32 | 只看該作者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經曰。

 

脈遲者。

 

食干物得之。

 

金匱要略曰。

 

滑則穀氣實。下利脈遲而滑者。

 

胃有宿食也。

 

脾胃傷食。不消水穀。是致下利者。

 

為內實。若但以溫中濃腸 之藥。利必不止。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王宇泰云。

 

脈遲而有力。方可用此法。若無力而外證無所據者。

 

恐虛寒。不 宜妄投大承氣也。

 

問曰。

 

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

 

師曰。

 

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 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寸以候外。尺以候內。浮以候表。沉以候裡。寸口脈浮大者。

 

氣實血虛也。

 

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

 

胃有宿食。裡氣不和也。

 

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 。 王三陽云。

 

尺澀。

 

亦有血虛者。

 

須審外證惡食氣痞。及胸膈飽悶痞。方是。 下利不欲食者。

 

以有宿食故也。

 

當下之。

 

與大承氣湯。 傷食則惡食。故不欲食。

 

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之類也。

 

王三陽云。

 

 

亦有熱在胃口。不能食者。

 

不宜下。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乘春。則肝先受之。

 

乘夏。則心先受之。

 

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乘秋。則肺 先受之。

 

假令春時受病。氣必傷肝。治之難愈。邪有不盡者。

 

至春時元受月 日。內外相感。邪必復動而痛也。

 

下利為腸胃疾。宿積不盡。故當下去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脈經曰。

 

脈滑者。

 

為病食也。

 

下利脈滑。則內有宿食。故云當有所去。與大 承氣湯以下宿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8:43 | 只看該作者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病腹中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曰。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可下之。

 

腹中滿痛者。

 

裡 氣壅實也。

 

故可下之。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

 

下解之。

 

宜大柴胡湯。 傷寒後為表已解。脈沉為裡未和。與大柴胡湯。

 

以下內實。經曰。

 

傷寒瘥以 後。更發熱。脈沉實者。

 

以下解之。

 

脈雙弦而遲者。

 

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也。

 

可以下之。

 

宜大承氣 湯。 金匱要略曰。

 

脈雙弦者。

 

寒也。

 

經曰。

 

遲為在臟。脈雙弦而遲者。

 

陰中伏陽 也。

 

必心下硬大則為陽。緊則為寒。脈大而緊者。

 

陽中伏陰也。

 

與大承氣湯 。

 

以分陰陽。 活人云。

 

傷寒裡證。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直下之者。

 

如大小承氣、十棗 大柴胡湯是也。

 

有微和其胃氣者。

 

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少與小承氣微和 之之類是也。

 

李東垣云。

 

下藥用大承氣湯最緊。小承氣次之。

 

調胃承氣又次之。

 

大柴胡湯 又次之。

 

王宇泰云。

 

屠氏四時治要。謂仲景活人書。下證俱備。當行大承氣。必先以 小承氣試之。

 

合用大柴胡。必先以小柴胡試之。

 

按湯劑丸散。生靈之司命也 。死生壽夭。傷寒之瞬息也。

 

豈以試為言哉。

 

昔雞峰張銳。宋之神醫也。

 

療 一傷寒。診脈察色皆為熱極。煮承氣湯欲飲。復疑。至於再三。

 

如有掣其肘 者。

 

姑持藥以待。病者忽發戰悸。覆綿衾四五重。稍定。有汗如洗。明日脫 然。使其藥入口。則人已斃矣。

 

由是觀之。

 

則屠氏之探試。雖非仲景本旨。得非粗工之龜鑒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9:00 | 只看該作者
全篇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22:48 , Processed in 0.11328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