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26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2:4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厥五日

 

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 以熱五日。 故知自愈。 陰勝則厥。陽勝則熱。先厥五日。為陰勝。至六日。陽復勝。熱亦五日。後 復厥者。

 

陰復勝。若不厥。為陽全勝。故自愈。經曰。

 

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 日。厥少熱多。其病為愈。 凡厥者。

 

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手之三陰三陽。相接於手十指。足之三陰三陽。相接於足十指。陽氣內陷。 陽不與陰相順接。故手足為之厥冷也。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

 

此為臟厥。非為蛔厥 也。

 

蛔厥者。

 

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

 

而復時煩。

 

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 。須臾復止。得食而嘔。

 

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

 

烏 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臟厥者死。陽氣絕也。

 

蛔厥。雖厥而煩。吐蛔已。則靜。不若臟厥而躁。無 暫安時也。

 

病患臟寒。胃虛。蛔動上膈。聞食臭出。因而吐蛔。與烏梅丸。溫臟安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2:50 | 只看該作者

烏梅丸方第一百

 

烏梅(三百個味酸溫) 細辛(六兩辛熱) 乾薑(十兩辛熱) 黃連(一 斤苦寒) 當歸(四兩辛溫) 附子(六兩炮辛熱) 蜀椒(四兩去子辛熱) 桂枝( 六兩辛熱) 人參(六兩甘溫) 黃柏(六兩苦寒)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 。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 服十丸。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肺主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烏梅之酸。

 

以收肺氣。脾欲緩。急食甘以 緩之。

 

人參之甘。

 

以緩脾氣。寒淫於內。

 

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當歸桂椒細 辛之辛。

 

以潤內寒。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薑附之辛熱。

 

以勝寒。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 黃柏之苦。

 

以安蛔。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

 

此熱除 也。

 

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

 

其後必便血。 指頭寒者。

 

是厥微熱少也。

 

默默不欲食。煩躁者。

 

邪熱初傳裡也。

 

數日之後 。小便色白。裡熱去。欲得食。為胃氣已和。其病為愈。厥陰之脈。挾胃貫 膈。布脅肋。厥而嘔。胸脅煩滿者。

 

傳邪之熱甚於裡也。

 

厥陰肝主血。後數 日。熱不去。

 

又不得外泄。迫血下行。故致便血。 王宇泰云。

 

設未欲食。宜乾薑甘草湯。嘔而胸脅煩滿者。

 

少陽證也。

 

少陽與 厥陰為表裡。邪干其腑。故嘔而胸脅煩滿也。

 

肝主血。故後必便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2:59 | 只看該作者

病者手足厥冷

 

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

 

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手足厥。不結胸者。

 

無熱也。

 

小腹滿。按之痛。下焦冷結也。

 

吳氏云。

 

小腹滿。俱是熱病。惟冷結膀胱一證為寒。有手足厥冷可辨。 又云。

 

小腹。下焦所治。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或用真武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3:0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發熱四日

 

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 不除者。

 

其後必便膿血。 先熱後厥者。

 

陽氣邪傳裡也。

 

發熱為邪氣在表。至四日後厥者。

 

傳之陰也。

 

後三日復傳陽經。則復熱。厥少則邪微。熱多為陽勝。其病為愈。至七日傳 經盡。熱除則愈。 熱不除者。

 

為熱氣有餘。內搏厥陰之血。其後必大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 也。

 

傷寒陰勝者先厥。至四日。邪傳裡。重陰必陽。卻熱三日。七日傳經盡。當 愈。若不愈而復厥者。

 

傳作再經。至四日。則當復熱。若不復熱。至五日厥 不除者。

 

陰勝於陽。 其病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3:2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六七日

 

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六七日。則正氣當復。邪氣當罷。脈浮身厥。為欲解。若反脈微而厥。 則陰勝陽也。

 

煩躁者。

 

陽虛而爭也。

 

灸厥陰以復其陽。厥不還。則陽氣已絕 。不能復正而死。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

 

死。 傷寒發熱。邪在表也。

 

下利厥逆。陽氣虛也。

 

躁不得臥者。

 

病勝臟也。

 

故死 。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

 

死。 金匱要略曰。

 

六腑氣絕於外者。

 

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

 

利下不禁。傷寒 發熱。 為邪氣獨甚。下利至甚。厥不止。為腑臟氣絕。故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至七日。為邪正爭之時。正勝則生。邪勝則死。始不下利。

 

而暴忽發熱 下利。 汗出不止者。

 

邪氣勝正。陽氣脫也。

 

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復濡脈虛。復厥者。

 

不可下。

 

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氣當作裡實之時。若不結胸而腹濡者。

 

裡無熱也。

 

脈虛者。

 

亡血也。

 

復厥者。

 

陽氣少也。

 

不可下。下之為重虛。故死。金匱玉函曰。

 

虛者重瀉。 真氣乃絕。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

 

為難治。 發熱而厥。邪傳裡也。

 

至七日傳經盡。則正氣勝邪。當汗出而解。反下利。 則邪氣勝。裡氣虛。則為難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

 

可灸之。

 

脈促。則為陽虛不相續。厥逆。則為陽虛不相接。灸之以助陽氣。 王三陽云。

 

厥逆則為陽虛。陽虛二字。當作陰勝二字。必有差訛。 傷寒脈滑而厥者。

 

裡有熱也。

 

白虎湯主之。

 

滑為陽厥。氣內陷。是裡熱也。

 

與白虎湯以散裡熱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四逆湯主之。

 

手足厥寒者。

 

陽氣外虛。不溫四末。脈細欲絕者。

 

陰血內弱。脈行不利。與 當歸四逆湯。助陽生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3:34 | 只看該作者

當歸四逆湯方第一百零一

 

當歸(三兩辛溫) 桂枝(三兩辛熱) 芍藥(三兩酸寒) 細辛(二兩辛 熱) 大棗(二十五個甘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通草(二兩甘平) 上七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

 

脈者。

 

血之府也。

 

諸血者。

 

皆屬心。通脈者。

 

必先補心益血。苦先 入心。 當歸之苦。

 

以助心血。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芍藥之酸。

 

以收心氣。肝苦 急。急食甘以緩之。

 

大棗甘草通草之甘。

 

以緩陰血。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

 

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

 

以行陽氣。 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第一百零二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 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大棗(二十五枚擘) 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

 

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 酒各四升。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則熱當去。熱反不去者。

 

亡陽也。

 

內拘急下利者。

 

寒甚於裡。四肢 疼。厥逆而惡寒者。

 

寒甚於表。與四逆湯。復陽散寒。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

 

四逆湯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內外雖殊。其亡津液。損陽氣。則一也。

 

陽虛陰勝。故生厥 逆。與四逆湯。固陽退陰。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

 

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

 

病在胸 中。當須吐之。

 

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者。

 

邪氣內陷也。

 

脈緊牢者為實。邪氣入腑則脈沉。今脈乍緊。知 邪結在胸中為實。故心下滿而煩。胃中無邪則喜飢。

 

以病在胸中。雖飢而不 能食。與瓜蒂散。 以吐胸中之邪。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

 

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 胃。必作利也。

 

金匱要略曰。

 

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厥雖寒勝。然以心下悸。為水飲內甚。 先與茯苓甘草湯治其水。

 

而後治其厥。若先治厥。則水飲浸漬入胃。必作下 利。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 膿血。 泄利不止者。

 

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邪傳厥陰之時。大下之後。下焦氣虛。陽氣內陷。寸脈遲。

 

而 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厥陰之脈。貫膈。上注肺。循喉嚨。

 

在厥陰。隨經 射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

 

而吐膿血也。

 

金匱要略曰。

 

肺痿之 病。從何得之。

 

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若泄利不止者。

 

為裡氣大 虛。故云難治。與麻黃升麻湯。

 

以調肝肺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3:46 | 只看該作者

麻黃升麻湯方第一百零三

 

麻黃(二兩半去節甘溫) 升麻(一兩一分甘平) 當歸(一兩一分辛溫)  知母(苦寒) 黃芩(苦寒) 葳蕤(甘平各十八銖) 石膏(碎綿裹甘 寒) 白朮(甘溫) 乾薑(辛熱) 芍藥(甘平) 天門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熱) 茯苓 (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銖) 上十四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玉函曰。

 

大熱之氣。寒以取之。

 

甚熱之氣。

 

以汗發之。

 

麻黃升麻之甘。

 

以發 浮熱。正氣虛者。

 

以辛潤之。

 

當歸桂薑之辛。

 

以散寒。上熱者。

 

以苦泄之。

 

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

 

以甘潤之。

 

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 。肺燥氣熱。

 

以酸收之。

 

以甘緩之。

 

芍藥之酸。

 

以斂逆氣。葳蕤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

 

此欲自利也。

 

傷寒四五日。邪氣傳裡之時。腹中痛。轉氣下趨少腹者。

 

裡虛遇寒。寒氣下 行。欲作自利也。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

 

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 參湯主之。

 

傷寒邪自傳表。為本自寒下。醫反吐之。

 

損傷正氣。寒氣內為格拒。經曰。

 

格則吐逆。食入口即吐。謂之寒格。更復吐下。則重虛而死。是更逆吐下。 與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以通寒格。 王宇泰云。

 

按本自寒下。恐是本自吐下。玩復字可見。蓋胃寒則吐。下寒則 利。胃寒者不宜吐。醫反吐之。

 

則傷胃氣。遂成寒格。下文文氣不貫。當有 缺文。 張卿子云。

 

本自寒下。

 

如少陽一條。邪高痛下。所謂邪正分爭。蓋本為寒。 而邪為熱素問云。

 

風寒在下。燥熱在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4:00 | 只看該作者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第一百零四

 

乾薑(辛熱去皮三兩) 黃連(三兩去須苦寒) 黃芩(三兩苦寒) 人參 (三兩甘溫)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辛以散之。

 

甘以緩之。

 

乾薑人參之甘辛。

 

以補正氣。苦以泄之。

 

黃連黃芩之 苦。

 

以通寒格。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

 

令自愈。 下利陰寒之疾。反大熱者逆。有微熱而渴。裡氣方溫也。

 

經曰。

 

諸弱發熱。 脈弱者。

 

陽氣得復也。

 

令必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陰病也。

 

脈數。陽脈也。

 

陰病見陽脈者生。微熱汗出。陽氣得通也。

 

利 必自愈。 諸緊為寒。設復脈緊。陰氣猶勝。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

 

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無脈者。

 

陰氣獨勝。陽氣大虛也。

 

灸之陽氣復。手足溫而脈 還。為欲愈。若手足不溫。脈不還者。

 

陽已絕也。

 

反微喘者。

 

陽氣脫也。

 

少陰負趺陽者。

 

為順也。

 

少陰腎水。趺陽脾土。下利為腎邪干脾。水不勝土。則為微邪。故為順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

 

必清膿血。 下利者。

 

脈當沉而遲。反浮數者。

 

裡有熱也。

 

澀為無血。尺中自澀者。

 

腸胃 血散也。

 

隨利下。必便膿血。清與圊通。脈經曰。

 

清者廁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者。

 

脾胃虛也。

 

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津液。則胃氣愈虛。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

 

下重也。

 

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

 

為欲自止。雖發熱 不死。 沉為在裡。弦為拘急。裡氣不足。是主下重。大則病進。

 

此利未止。脈微弱 數者。

 

邪氣微而陽氣復。為欲自止。雖發熱。止由陽勝。非大逆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病 患必微厥。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清穀。脈沉而遲。裡有寒也。

 

面少赤。身有微熱。表未解也。

 

病患微厥 。針經曰。

 

下虛則厥。表邪欲解。臨汗之時。

 

以裡先虛。必鬱冒。然後汗出 而解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

 

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

 

以有熱故也。

 

經曰。

 

脈數不解。

 

而下不止。必脅熱便膿血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

 

無陽也。

 

 時。周時也。

 

周時厥愈脈出。為陽 氣復。則生。 若手足不溫。脈不還者。

 

為陽氣絕則死。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下利者。

 

裡虛也。

 

脈當微弱。反實者。

 

病勝臟也。

 

故死。難經曰。

 

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是為死病。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為裡寒。身熱不解。為外熱。汗出。陽氣通行於外。則未當厥。 其汗出而厥者。

 

陽氣太虛也。

 

與通脈四逆湯。

 

以固陽氣。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利則津液少。熱則傷氣。氣虛下利。致後重也。

 

與白頭翁湯。散熱濃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4:19 | 只看該作者

白頭翁湯方第一百零五

 

白頭翁(三兩苦寒) 黃連(三兩去須苦寒) 黃柏(三兩去皮苦寒) 秦 皮(三兩苦寒) 上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內經曰。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下利胸脹滿。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四逆湯。攻表。桂枝 湯。 下利腹滿者。

 

裡有虛寒。先與四逆湯溫裡。身疼痛。為表未解。利止裡和。 與桂枝湯攻表。 下利欲飲水者。

 

以有熱故也。

 

白頭翁湯主之。

 

自利不渴。為臟寒。與四逆湯。

 

以溫臟。下利飲水。為有熱。與白頭翁湯以 涼中。 羅天益云。

 

少陰自利而渴。乃下焦虛寒。

 

而用四逆者。

 

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熱 寒也。

 

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 下利譫語者。

 

有燥屎也。

 

宜小承氣湯。 經曰。

 

實則譫語。有燥屎。為胃實。下利為腸虛。與小承氣湯。

 

以下燥屎。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宜梔子豉湯。 下利後不煩。為欲解。若更煩而心下堅者。

 

恐為穀煩。

 

此煩而心下濡者。

 

是 邪熱乘虛。客於胸中。為虛煩也。

 

與梔子豉湯。吐之則愈。 嘔家有癰膿者。

 

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胃脘有癰。則嘔而吐膿。不可治嘔。得膿盡。嘔亦自愈。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而脈弱。為邪氣傳裡。嘔則氣上逆。

 

而小便當不利。小便復利者。

 

裡虛也 。身有微熱見厥者。

 

陰勝陽也。

 

為難治。與四逆湯。溫裡助陽。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乾嘔吐涎沫者。

 

裡寒也。

 

頭痛者。

 

寒氣上攻也。

 

與吳茱萸湯。溫裡散寒。 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經曰。

 

嘔而發熱者。

 

柴胡證具。 傷寒。大吐大下之。

 

極虛。復極汗出者。

 

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

 

以發 其汗。 因得噦。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氣極虛。復極發汗。

 

又亡陽氣。外邪怫鬱於表。則身熱。醫與 之水以發其汗。胃虛得水。虛寒相搏。成噦也。

 

或云。

 

吳茱萸湯。理中湯。 活人云。

 

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而腹滿。氣上而不下也。

 

視其前後部有不利者。

 

即利之以降其氣。前部。 小便也。

 

後部。大便也。

 

活人云。

 

前部宜豬苓湯。後部宜調胃承氣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4:27 | 只看該作者

卷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問曰。

 

病有霍亂者何。答曰。

 

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三焦者。

 

水穀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 在中焦。 則既吐且利。

 

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 止曰吐利。 重者揮霍撩亂。名曰霍亂。 問曰。

 

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

 

此屬何病。答曰。

 

 

此名霍亂。自吐 下。

 

又利也。

 

復更發熱也。

 

發熱頭痛。身疼惡寒者。

 

本是傷寒。因邪入裡。傷於脾胃。上吐下利。令為 霍亂。利止裡和。復更發熱者。

 

還是傷寒。必汗出而解。 傷寒其脈微澀者。

 

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 。本嘔下利者。

 

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

 

而反失氣。仍不利者。

 

屬陽明也。

 

便 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

 

經盡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4:37 | 只看該作者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微為亡陽。澀為亡血。傷寒脈微澀。則本是霍亂。吐利亡陽亡血。吐利止。 傷寒之邪未已。還是傷寒。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裡虛遇邪。必作自利。 本嘔者。

 

邪甚於上。 又利者。

 

邪甚於下。先霍亂。裡氣太虛。

 

又傷寒之邪。再傳為吐利。是重虛 也。

 

故為不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

 

利為虛。不利為實。欲大 便而反失氣。裡氣熱也。

 

此屬陽明便必硬也。

 

十三日愈者。

 

傷寒六日。傳遍三陰三陽後六日再傳經盡 。則陰陽之氣和。大邪之氣去而愈也。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 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

 

不屬陽明也。

 

下利後。亡津液。當便硬。能食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為未和。到後經 中。為復過一經。言七日後再經也。

 

頗能食者。

 

胃氣方和。過一日當愈。不 愈者。

 

暴熱使之能食。非陽明氣和也。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惡寒脈微而利者。

 

陽虛陰勝也。

 

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玉函曰。

 

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益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4:46 | 只看該作者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 主之。

 

頭痛發熱。則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 熱。熱多欲飲水者。

 

與五苓散以散之。

 

邪稍下者。

 

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 用水者。

 

與理中丸溫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4:58 | 只看該作者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人參(甘溫) 甘草(炙甘平) 白朮(甘溫) 乾薑(辛熱以上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

 

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 。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 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加減法。 內經曰。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用甘補之。

 

人參白朮甘草之甘。

 

以緩脾氣 調中。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乾薑之辛。

 

以溫胃散寒。 後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

 

腎氣動也。

 

去朮。加桂四兩。 脾虛腎氣動者。

 

臍上築動。內經曰。

 

甘者令人中滿。朮甘壅補。桂泄奔豚。 是相易也。

 

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嘔家不喜甘。故去朮。嘔家多服生薑。

 

以辛散之。

 

下多者。

 

還用術。悸者。

 

加茯苓二兩。 下多者。

 

用術以去濕。悸加茯苓以導氣。 渴欲得水者。

 

加朮。足前成四兩半。 津液不足則渴。朮甘以緩之。

 

腹中痛者。

 

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裡虛則痛。加人參以補之。

 

寒者。

 

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腹滿者。

 

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

 

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 發揭衣被。 胃虛則氣壅腹滿。甘令人中滿。是去朮也。

 

附子之辛。

 

以補陽散壅。 活人云。

 

 

或四肢拘急。

 

或轉筋者。

 

亦去朮加附子。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止。裡和也。

 

身痛不休。表未解也。

 

與桂枝湯小和之。

 

外台云。

 

裡和表 病。汗之則愈。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四逆湯主之。

 

上吐下利。裡虛汗出。發熱惡寒表未解也。

 

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陽虛陰勝 也。

 

與四逆湯助陽退陰。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

 

四逆湯 主之。

 

吐利亡津液。則小便當少。小便復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

 

脈 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內寒。下利清穀。為純陰。

 

此以外熱為陽未絕。猶 可與四逆湯救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 之。

 

吐已下斷。津液內竭。則不當汗出。汗出者不當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 不解。 脈微欲絕者。

 

陽氣大虛。陰氣獨勝也。

 

若純與陽藥。恐陰為格拒。

 

或嘔或躁 。不得復入也。

 

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 陰。引置湯藥。不被格拒。內經曰。

 

微者汗之。

 

甚者從之。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5:09 | 只看該作者

四逆加豬膽汁湯方第一百零七

 

於四逆湯方內。加入豬膽汁半合。余依前法服。

 

如無豬膽。

 

以羊膽代之。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

 

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內經曰。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新虛不勝穀氣。是生小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5:27 | 只看該作者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證並治第十四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

 

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 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

 

燒 散主之。

 

大病新瘥。血氣未復。余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

 

名曰易。男子新病瘥。 未平復。 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 。名曰陰易。 以陰陽相感動其余毒。相染著。

 

如換易也。

 

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

 

損動真 氣也。

 

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

 

熱上衝胸。頭重。不 欲舉。眼中生花者。

 

感動之毒。所易之氣。薰蒸於上也。

 

與燒 散。

 

以導陰 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5:38 | 只看該作者

燒散方第一百零八

 

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

 

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 頭微腫。 則愈。婦人病。取男子 當燒灰。 張兼善云。

 

易病之為合。陰陽感動余邪。

 

而其人正氣本虛。故能染著。同用 燒 散。 以誘安正氣。正氣安。余邪自平矣。

 

大病瘥後。勞復者。

 

枳實梔子湯主之。

 

若有宿食者。

 

加大黃。

 

如博棋子大五 六枚。 病有勞復。有食復。傷寒新瘥。血氣未平。余熱未盡。早作勞動。病曰名復 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

 

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傳。兩陽相合而病者。

 

名 曰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

 

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 黃以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5:48 | 只看該作者

枳實梔子豉湯方第一百零九

 

枳實(三枚炙苦寒)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綿裹苦寒) 上三味。

 

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 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枳實梔子豉湯。則應吐劑。

 

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

 

以其熱聚於上。苦則吐之 。熱散於表者。

 

苦則發之。

 

內經曰。

 

火淫所勝。

 

以苦發之。

 

此之謂也。

 

王宇泰云。

 

傷寒之邪自外入。勞復之邪自內發。汗、吐、下。隨宜施治。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

 

以汗解之。

 

脈沉實者。

 

以 下解之。

 

瘥後余熱未盡。更發熱者。

 

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

 

脈浮者。

 

熱在表也。

 

故以 汗解。 脈沉者。

 

熱在裡也。

 

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蠣澤瀉散主之。

 

大病瘥後。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金匱要略 曰。

 

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5:58 | 只看該作者

牡蠣澤瀉散方第一百一十

 

牡蠣(咸平熬) 澤瀉(鹹寒) 栝蔞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藶(苦寒熬) 商陸根(熬辛酸鹹平) 海藻(鹹寒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

 

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 服。日三服。 咸味涌泄。牡蠣澤瀉海藻之咸。

 

以泄水氣。內經曰。

 

濕淫於內。平以苦。佐 以酸辛。 以苦泄之。

 

蜀漆葶藶栝蔞商陸之酸辛與苦。

 

以導腫濕。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

 

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

 

宜理中丸。 汗後陽氣不足。胃中虛寒。不內津液。故喜唾。不了了。與理中丸。

 

以溫其 胃。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

 

竹葉石膏湯主之。

 

傷寒解後。津液不足而虛羸。余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氣逆欲吐。與 竹葉石膏湯。調胃散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6:06 | 只看該作者

竹葉石膏湯方第一百一十一

 

竹葉(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溫) 人參(三兩 甘溫) 甘草(二兩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麥門冬(一升甘平去心)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一升。 日三服。 辛甘發散而除熱。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

 

以發散余熱。甘緩脾而益氣。麥門 冬人參粳米之甘。

 

以補不足。辛者散也。

 

氣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

 

以散逆 氣。 病患脈已解。

 

而日暮微煩。

 

以病新瘥。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 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陽明王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

 

以損宿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6:25 | 只看該作者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 陽篇中。 此易見也。

 

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諸不可汗。不可下。病證藥方。前三陰三陽篇中。經注已具者。

 

更不復出。 其余無者。

 

於此以後。經注備見。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 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 躁不得眠。 寸關為陽脈當浮盛。弱反在關。則裡氣不及。濡反在巔。則表氣不逮。衛行 脈外。 浮為在上。

 

以候衛。微反在上。是陽氣不足。榮行脈中。沉為在下。

 

以候榮 澀。反在下。是無血也。

 

陽微不能固外。腠理開疏。風因客之。

 

故令汗出而 躁煩無血則陰虛。不與陽相順接。故厥而且寒。陽微無津液。則不能作汗。 若發汗則必亡陽而躁。經曰。

 

汗多亡陽。 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

 

築築然氣動也。

 

在右者。

 

在臍之右也。

 

難經曰。

 

肺內證。臍右有動 氣。按之牢若痛。肺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之右也。

 

發汗則動肺氣。肺 主氣。開竅於鼻。氣虛則不能衛血。血溢妄行。隨氣出於鼻為衄。亡津液胃 燥。則煩渴而心苦煩。肺惡寒。 飲冷則傷肺。故飲即吐水。 活人云。

 

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葉湯。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 。 難經曰。

 

肝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肝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 臍之左也。

 

肝為陰之主。發汗。汗不止。則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 。針 經曰。

 

上虛則眩。 活人云。

 

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汗止。次服建中湯。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難經曰。

 

心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 之上也。

 

心為陽。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 。 活人云。

 

宜服李根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 則反吐穀不得前。 難經曰。

 

腎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腎氣不治。正氣內虛。動氣 發於臍之下也。

 

腎者主水。發汗。則無汗者。

 

水不足也。

 

心中大煩者。

 

腎虛 不能制心火也。

 

骨節苦疼者。

 

腎主骨也。

 

目暈者。

 

腎病則目KT KT 。

 

如無 所見。惡寒者。

 

腎主寒也。

 

食則反吐。穀不得前者。

 

腎水干也。

 

王冰曰。

 

病 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

 

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 溫。 咽門者。

 

胃之系。胃經不和。則咽內不利。發汗攻陽。血隨發散而上。必吐 血也。

 

胃經不和。

 

而反攻表。則陽虛於外。故氣欲絕。手足冷。欲蜷而不能 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

 

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其形 相像。 根本異源。 動數之脈。為熱在表。微弱之脈。為熱在裡。發汗亡津液。則熱氣愈甚。胃 中干燥。 故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根本雖有表裡之異。逆治之後。熱傳之則一。 是以病形相像也。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 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不能自還 。 弦在上。則風傷氣。風勝者。

 

陽為之運動。微在下。則寒傷血。血傷者。

 

裡 為之陰寒。 外氣怫鬱為上實。裡有陰寒為下虛。表熱裡寒。意欲得溫。若反發汗。亡陽 陰獨。故寒栗不能自還。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 時而發。其形似瘧。 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肺寒氣逆咳者則劇。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陽氣虛。 心中飢而煩。一日一夜。氣大會於肺。邪正相擊。 時而發。形如寒瘧。但 寒無熱。虛而寒栗。 發汗攻陽。則陽氣愈虛。陰寒愈甚。故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厥而脈緊。則少陰傷寒也。

 

法當溫裡。

 

而反發汗。則損少陰之氣。少陰之脈 。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腎為之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咽 嘶舌萎。聲不得前。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不可發汗。

 

而強發之。

 

輕者因發汗而重。

 

而難瘥。重者脫其陰陽之氣。言亂 目眩而死。 難經曰。

 

脫陽者見鬼。是此言亂也。

 

脫陰者目盲。是此目眩也。

 

眩非玄而見 玄。是近於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

 

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肺經虛冷。上虛不能治下者。

 

咳而小便利。

 

或失小便。上虛發汗。則陽氣外 亡。四肢者。

 

諸陽之本。陽虛則不與陰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

 

下之益煩。心中懊  如飢。發汗則致 。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傷寒之邪。傳而為熱欲行 於裡。 若反下之。

 

邪熱乘虛。流於胸中。為虛煩心懊 如飢。若發汗。則虛表。熱 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 。若熏之。

 

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 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熱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 永類鈐方云。

 

傷寒發汗有四難。

 

凡發熱頭疼。有汗而非無汗。惡風而非惡寒 。例發其汗。汗不止為漏風。間有發而為痙者。

 

此分外症發汗之一難也。

 

至 於發熱頭痛。尺脈遲者。

 

為榮虛血少。不可發汗。發熱頭痛。脈弦細。屬少 陽不可汗。汗則譫語。

 

此分脈發汗之二難也。

 

動氣在左不可汗。汗則頭眩汗 不止。則筋惕肉 。動氣在右不可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動氣 在上不可汗。汗則氣衝心。動氣在下不可汗。汗則無汗。 心煩骨節疼。

 

此分內證發汗之三難也。

 

春宜汗。不可大發。

 

以陽氣尚微。冬 不大汗以陽氣伏藏。汗之必吐利。口爛生瘡。

 

此知時發汗之四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21 , Processed in 0.26562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