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4:48 | 只看該作者

(十六)術類藥材品種在北京地區應用的歷史術類藥材在50年代以前


北京地區應用的情況是:分為白朮、蒼朮、冬術和於朮四類。


在處方中分別入藥。


由於這些品種,從歷史源流、植物來源、藥材性狀、產地加工和炮製方法等有別,所以,在功效上也各有差異。


故中醫根據治療需要,在臨床上有針對性地選擇應用。


「術」為傳統常用藥物之一,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本書僅載「術」,不分白朮和蒼朮;


至梁代,陶弘景才提及術有白朮和赤術(即蒼朮)兩種;


宋代,寇宗在《本草衍義》中,則明確指出,朮有蒼朮和白朮之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此兩種列為兩條分述。


其後,歷代醫藥學家均認為:二者雖屬同類,而功用有所異同。


二藥相比,均有燥濕健脾作用,但白朮性較溫和,又能補氣,固表止汗,安胎;


而巷術性較辛烈,燥濕作用較白朮為強,且可散邪發汗。


所以,在臨床應用中,如因脾虛欠運所致的濕證多用白朮;


若因濕盛困脾引起實證,多用蒼朮。


隨著歷史的發展,醫藥學家在藥物方面,不斷發現新品種和新用途,在白朮和蒼朮應用的基礎上,後世又補充了冬術和於朮。


現將上述幾種術類藥材,根據北京地區以往使用情況分別簡述於後,以供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5:02 | 只看該作者

1白朮和冬術


(1)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乾燥根莖,均為栽培。


主產浙江東陽、盤安、新昌、嵊縣,其毗鄰的仙居、天臺、奉化也有少數出產,統稱「浙白朮」(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此外,湖南平江、衡陽,江西銅鼓、修水以及湖北、安徽等地亦產(近年來有幾個省、市引種),但仍以浙江產品品質為優。


白朮從育苗移栽到收穫需三年時間,在初冬季節採收,出土後,除去泥沙、鬚根,置於炕灶上進行烘乾,故又稱「烘術」。


白朮過去曾以根莖大小分有多種規格,如太峰貢、峰貢王、峰貢術和頂貢術等(現分1~3等)。


在品質方面以個形壯滿,底部兩側膨大似如意(俗稱「云頭」),質堅體重斷面少裂,香氣濃為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5:15 | 只看該作者

(2)冬術


此藥應用的歷史不久,首見於清?《得配本草》稱「冬白朮」。


本品即為白朮採收後選擇較大根莖進行曬乾的,所以又稱「生曬術」或「曬冬術」。


該品以質地柔潤,斷面紅黃色,香氣濃郁為其特徵。


以往多採取奉化白朮進行加工,該地因土壤關係,其產品質嫩筋少向為佳品。


冬術,主銷江南各大城市及出口,北京地區一向用量不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5:28 | 只看該作者

2南蒼朮與北蒼朮蒼朮


因品種產地不同,有南、北之分。


在植物來源方面:南蒼朮為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的乾燥根莖;


北蒼朮為菊科植物北蒼朮Atractyodeschinensis(DC.)Koidz的乾燥根莖。


二者均為野生,在北京地區同等入藥。


兩種蒼朮從產地、產地加工和性狀特徵各有殊異,其品質亦有優劣之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5:40 | 只看該作者

(1)南蒼朮


古人認為,以茅山(今江蘇句容縣境)產者品質為佳,故習稱「茅蒼朮」。


但產量甚微,實際上沿長江流域多數地區均產,品質基本相同,故今統稱「南蒼朮」。


南蒼朮的產地加工,是以火燎方法除去鬚根,不去外皮,故表面呈棕黑色,有時帶焦頭。


斷面黃白色,有多數紅色油室點(俗稱「朱砂點」),氣芳香濃郁。


切面水濕後暴露可析出白黴狀結晶,俗稱「生毛」(即析出蒼朮醇為本品特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5:53 | 只看該作者

(2)北蒼朮


主產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北京山區如懷柔、密云等縣亦為主產地之一。


本品的產地加工以往的方法與南蒼朮有別。


其方法是:挖出根莖後,曬至四、五成乾時(鬚根乾燥,根莖未乾時)用木棒反復敲打,以除掉鬚根(俗稱「棒打蒼朮」),待根莖乾燥後,再放入撞筐內,加入石塊,刨去外皮(現有的不去外皮)至表面呈黃褐色為止。


北蒼朮根莖一般較南蒼朮為大,切面黃白色,「朱砂點」也很明顯,但香氣較辛烈,切片水濕後,沒有白黴狀結晶析出(因蒼朮醇含量較低之故)。


故此過去鑒別蒼朮的性狀標準:凡個大、無皮、切面不生黴者為北蒼朮;


凡個小,帶外皮、切面生黴者為南蒼朮。


但解放前北蒼朮為北京地區應用的主流品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6:05 | 只看該作者

3鶴形於朮、金線於朮和種術於朮之名


首見於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認為本品雖屬術類,但健脾益氣、開胃進食之功倍勝其他術類,故有「無力用參,重用於朮」的記載。


此藥原產浙江於潛縣,故稱「於朮」。


過去於朮品種很多,解放前,北京地區僅用鶴形於朮,金線於朮和種術三種,現將此三種的簡要概況分述於下:(1)鶴形於朮:主產浙江天目山脈的於潛、昌化一帶,為深山的野生品。


其性狀似白朮,但較瘦長,底部「云頭」較白朮為小,頂端留有一段地上莖,俗稱「鳳頭鶴頸」,又稱「鶴形術」。


表面紅潤光澤,有縱皺溝紋,斷面黃白色,布有紅黃色點狀油室,氣極清香,此為術類珍品,以紙盒盛裝,每盒壹市斤,主銷北京市著名大藥店,如同仁堂、達仁堂、鶴年堂、同濟堂等,現本品已絕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6:16 | 只看該作者

(2)金線於朮


主產浙江南部的龍泉、云和等地,原為溫州藥幫經營。


本品係由安徽「種術」的移植品種,經改進栽培技術和產地加工方法,形成特有形狀。


此藥起土後,將根莖揉搓,壓緊成圓球狀,個如荔枝,頂端保留一段細長地上莖,曬乾後略比線粗,為其本品特徵,故俗稱「金線吊葫蘆」,或稱「金線於朮」(當地稱「湖廣子」)。


其表面呈黃棕色,斷面黃白色,顯油潤,佈滿紅色油室,稱「朱砂點」,氣味辛香,略有蒼朮氣味(可能係蒼朮變種,待研究。


此類於朮,以往在北京地區主銷中等藥店,本品現已絕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6:30 | 只看該作者

(3)種術


又稱「徽術」。


本品主產安徽皖南山區,以2州(今歙縣)為中心的黃山、休寧一帶,多為栽培,一般栽植二、三年後,秋後起土,其形狀不整齊,大小懸殊,大者如拳,小者如指,小個的稱「小種術」,大個的稱「大種術」。


若其根莖細長者,須盤成球形,常以泥土黏連,外用稻草纏繞。


本品表面呈棕褐色,斷面基本與金錢於朮相同,但氣味較濁(可能係蒼朮變種)。


這類於朮,過去北京地區由藥材批發莊經營,主銷城鄉小藥店,該品現已絕跡。


上述三種於朮,解放後,貨源均已絕跡,為了解決該藥的貨源問題,由50年代採用新昌、嵊縣等地的白朮種子,引種於浙江於潛縣,進行種植,用生曬方法加工者稱為「於朮」。


其栽培方法與白朮相同,但為使於朮個小起見,下種時,開穴較深,使其根莖生長受到限制,因此,栽培的「於朮」其性狀似白朮而細長,「云頭」較白朮而小,表面黃棕色,較光潔,頂端也留有一段地上莖,斷面黃白色,中心呈淡黃色,質地較嫩,氣清香,本品為當前所用的「於朮」惟一品種。


本文僅從北京地區術類藥材應用歷史情況作一簡介,以便同道瞭解。


金氏在藥材的栽培技朮、產地、分類和鑒別等研究方面頗有造詣,特別是通過研究歷代本草,對藥材分類的發展過程,結合現代藥材特徵和地方用藥習慣,準確地闡述了現代藥材的分類和藥用歷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6:56 | 只看該作者

(十七)談南、北沙參的名稱、來源及功效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沙參,分為「南沙參」與「北沙參」兩種,在處方中分別入藥。


處方凡寫沙參、北沙參、東沙參、遼沙參和萊陽參,藥店或醫院藥房習慣均給「北沙參」;


只有寫南沙參、空沙參或泡沙參,才付給「南沙參」。


按沙參之名,首見於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


載有:「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的功效。


明代,李時珍說:「清肺熱,治久咳肺痿。


至於沙參的植物形態,《本草綱目》中記載較詳。


他說「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出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長,如枸紀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根莖皆有白汁。


八、九月采者,白而實;


春月采者,微黃而虛。


根據文字描述和《本草綱目》、《救荒本草》及《植物名實圖考》上的附圖來看,皆指南沙參而言。


並證實明代以前所用的沙參均為南沙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7:09 | 只看該作者

南沙參植物來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屬輪葉沙參


Adenophoratetraphylla(Thunb.)Fisch.杏葉沙參AdenophorahunanensisNannf.等多種植物的根。


喜生山地,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但以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產品品質為優,故稱「南沙參」。


因其根呈圓錐形,表黃白色,體輕而松泡,斷面白色顯裂隙,似海綿狀,所以又稱「空沙參」和「泡沙參」。


關於北沙參之名,始見於清代張璐著《本經逢原》。


但只提到:「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雖將沙參分為南北兩種,但在種類上並未區別。


至本世紀初曹炳章著《增訂偽藥條辨》中,才提出:「按北沙參,山東日照、故墩、萊陽、海南各縣俱出,海南出者,條細質堅,皮光潔,色白潤澤為佳,萊陽出者,質略松,皮粗糙,色黃白,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條粗質松,皮糙黃色者次。


關東出者,粗松質硬,皮糙,呆黃色更次。


其他臺灣、福建、廣東出者,粗大松糙為最次,不入藥用。


其記載雖未從植物形態上描述,但從產地和性狀特徵來看,是指今用之「北沙參」而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7:23 | 只看該作者

北沙參植物來源與南沙參完全不同,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


GlehnialittoralisFr.SchmidtexMiq.的根。


喜生沿海沙灘上,主要分佈我國北方,故稱「北沙參」。


主產山東、萊陽、牟平、文登、海陽、即墨、日照等沿海地區,又稱「東沙參」。


其中以萊陽栽培品質量最優,又稱「萊陽參」。


本品遼寧旅大海邊上亦有分佈,故又稱「遼沙參」。


至於南、北沙參的效用問題,自清《本經逢原》提出「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以後,各家本草和當今有關中藥書籍,大都認為二者療效相同,均有清肺養陰,益胃生津之效,只不過南沙參作用遜於北沙參而已。


但是從植物學角度分析,二種沙參的來源截然不同。


所含化學成分又完全兩樣,無疑效用也會有所差異。


應用沙參為主組成的固定方劑,如清代吳鞠通著《溫病條辨》中的「沙參麥冬湯」,其次如「桑杏湯」、「益胃湯」、「玉竹麥冬湯」等,都未注明南、北。


從醫學史上看,擅用沙參治病的醫家,首推清代名醫葉天士和魏玉璜。


葉氏在他的《葉天士醫案》咳嗽篇內應用沙參者就有33方,其中注明應用北沙參者,僅有7方。


而從病案記述來看,多因胃陰不足而致病。


如「胃汁暗耗」、「胃陰受傷」、「胃津虛」、「胃咳」等。


再從魏氏的《柳洲醫話》中治療肝腎陰虛,肝鬱氣滯的著名方劑「一貫煎」中,首藥選用「北沙參」。


說明北沙參具有較好的滋補肝腎作用。


所以,金氏從南、北沙參的歷史源流、植物來源和古人臨床應用情況分析,認為:南、北沙參雖均有養陰清熱作用,但南沙參偏於養肺陰,治肺熱陰虛所致的燥咳、痰少、痰黏;


北沙參滋陰效力較強,偏於養胃陰,治熱病傷津引起的口渴、口燥舌乾等症,並有滋腎養肝作用。


如欲準確應用,尚需在處方上,注明南、北為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7:41 | 只看該作者

(十八)橘紅的品種及今昔藥用情況橘紅


是一種常用中藥,具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之功效。


本品在歷代醫家應用中,通過不斷補充和發展,早已形成橘皮類橘紅和柚類皮橘紅兩類。


這兩類橘紅由於植物來源的屬種不同,其性味、功效有所區別,在建國前一向依據中醫處方要求(寫橘紅付橘皮類橘紅,寫化橘紅付柚類皮橘紅)分別入藥,但以橘皮類橘紅用量為多。


後因橘皮類橘紅,加工費時,產量低,自50年代起產量逐漸減少,到60年代本品已基本絕跡,從而橘皮類橘紅已被柚類皮橘紅所代替。


當前無論調劑配方或配製成藥,凡寫「橘紅」或「化橘紅」,一律配付柚類皮橘紅。


這種藥用方法是否正確?


現從兩類橘紅的植物來源、藥用歷史、性味及功效,作一簡要分析:橘皮類橘紅: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的外層果皮。


栽培變種主要有大紅袍、福橘、朱橘等。


按橘紅之名,作為本草學收入,首見元?《湯液本草》,王好古云:「橘皮,去白者曰橘紅也。


由此可知,古人所指的橘紅為橘皮類橘紅,並且說明橘紅的藥用部位,即橘的外果皮。


實際上,橘紅早在宋代已被醫家應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四?痰飲》中,燥濕化痰的名方「二陳湯」(二陳丸),即用橘紅(現《中國藥典》已改用陳皮)。


關於陳皮與橘紅的功效,古人早有論及,據明?《本草綱目》引《聖濟經》:「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


這是古代醫家在長期應用橘皮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用藥經驗。


今《中國藥典》(1990年版)將陳皮和橘紅分別收載,並將二藥的功能與主治加以區分:「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嘔吐,咳嗽痰多。


「橘紅,散寒,燥濕,利氣,消痰。


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這樣收載是正確的,儘管當前橘皮類橘紅長期無貨,總之,將此品種保留下來,以流傳後世。


但現今《中藥鑒定學》(1985年版,高等中醫藥院校統編教材)及某些中藥書籍,在陳皮項下僅附青皮(橘的幼果)、橘核(橘的種子)及橘絡(橘的維管束群),惟獨不收載「橘紅」,這對繼承祖國醫藥遺產是欠妥的。


如此下去,久而久之,橘皮類橘紅就要失傳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7:58 | 只看該作者

(2)柚類皮橘紅: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


Citrusgrandis(L.)Osbeck或柚Citrusgrandis(L.)Osbeckvar.tomentosaHort的未成熟或近成熟乾燥外果皮。


本品作為本草學收載首見於清?《本草綱目拾遺》。


原名:「化州橘紅」。


其實,在本書同時代很早以前著名醫家葉天士等就已普遍應用。


關於化橘紅的功效,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治痰症如神,消油膩穀食積,醒酒寬中,氣虛者忌服,解蟹毒。


從而足見與橘皮類橘紅的效用不盡相同。


再從二者質地、性狀和氣味來看,也是有原則區別的,如李時珍云:「橘皮紋細色紅而厚,內多筋脈,其味苦辛;


柑皮紋粗色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


柚皮最厚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


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


在藥性方面,他又說:「橘皮性溫,柑、柚性冷,不可不知。


綜觀上述,橘皮類橘紅與柚類皮橘紅,無論從品種、性狀、氣味和功能與主治方面,都有所不同,不應混用。


但《中國藥典》(1990年版)雖將兩類橘紅分別收載,然而在功能與主治上確是相同的,這顯然欠妥,應予商榷。


關於橘皮類橘紅與柚類皮橘紅在建國前無論其品種、產地、產地加工、性狀特徵及規格品質方面,都是非常講究的,現將過去情況簡介於下:橘皮類橘紅:正名「橘紅」。


按其產地和品種來講,基本是固定的,並非產橘地區都產橘紅。


橘在長江以南雖多有栽培,但加工橘紅主要有四川的重慶、江津、瀘州等地的「大紅袍」(稱「川芸皮」),江西樟樹(清江)新余等地的朱橘(稱「樟紅皮」),浙江黃岩、衢州等地的衢橘,溫州蜜柑(稱「溫橘紅」),福建漳州、閩侯等地的福橘(稱「建橘紅」),各地的加工方法基本相同,均將鮮橘皮刮去中果皮,僅留外果皮。


這種商品多為食品廠和柑橘罐頭廠的副產品。


但由於所用橘的品種不同,加工粗細有別,其性狀、品質有很大差異。


如四川的「川芸皮」,性狀呈長條形薄片,周邊向內捲曲,波浪狀,似云頭,故又稱「川芸紅」,外表面深紅色,有光澤,鮮豔油潤,密佈點狀凹下或凸起的油點,俗稱「棕眼」,內表面淡黃色,亦有明顯的油點,由於中果皮基本刮淨,故對光視之透明,香氣濃郁,此為橘皮類橘紅中的佳品。


「樟紅皮」外表面呈紅黃色,中果皮殘留過多,故內表面呈白色,質地較厚,其品質較遜。


「溫橘紅」雖然質地菲薄,但呈橙黃色或青色,片小而碎,常捲曲,一般視為質次。


「建橘紅」多呈長條形薄片,但外表面顏色紫色或紫褐色,常帶黴點,其品質也遠不及「川芸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8:14 | 只看該作者

柚類皮橘紅


其商品來源有兩種,一種為化州柚,一種為柚。


化州柚果實較小,果瓤酸苦不能食,其果皮被有細密茸毛,是其本品的特徵,故稱「毛橘紅」,此為柚類皮橘紅之珍品。


本品產於廣東茂名地區的化州、電白、廉江等縣,但以化州為主(因茸毛細密);


其毗鄰的廣西陸川、博白等地也有少量出產,但茸毛稀疏或極少,質次。


建國前經營化州橘紅的商號有梁萬安、區維馨兩家,頗負盛名。


本品產地加工方法:摘取果實置沸水中略燙,撈起後晾乾,用刀均勻地把果皮劃成7裂,使基部相連,將果皮剝開,削去部分中果皮,曬乾或火烘乾,再以水濕潤後,對折,用木板壓平,呈曲牙狀,烘乾後每以10片紮成一把,呈扇面形。


由於果實採取時間不同,如採取未成熟果實,外表皮青綠色,稱「綠毛七爪」;


採取近成熟果實,外表皮呈黃色,稱「黃毛七爪」(這兩種規格以往以論把出售);


如將未成熟較小的果實切成6裂,基部相連,不去內果皮,將尖頭折進,壓平,烘乾,每10片紮成1把,稱「毛六爪」,此為毛橘紅中之次品。


正品化州毛橘紅因培育容易變種、退化,致使表皮無毛,所以受到地區性限制,故產量甚微,價格較昂,建國前僅銷幾大城市的著名藥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上海童涵春、漢口葉開泰等等。


一般中小藥店及廣大農村多用柚皮橘紅(亦稱「化橘紅」)。


柚皮橘紅,取材於多種柚的果皮,產地加工方法基本同化橘紅,其規格亦仿製「七爪紅」形狀,並也分青、黃兩種。


因其表面光滑無毛,故稱「光青七爪」和「光黃七爪」。


此兩種均比毛橘紅為大。


本品主產廣西浦北、陸川、博白等地,廣東電白、遂溪等地,湖南亦產。


此類品種近年來已生產很少,當前所用的大宗商品主要是「大五爪」。


本品採用多種柚的成熟果皮,趁鮮時切成5裂,基部相連,剝開果皮削去中果皮,將邊緣及尖部折進,壓平,烘乾,呈五角星狀,外表面呈黃色或黃棕色,有密集凹下小油點,表皮無毛,新品對紙折斷時,可見油點濺出,並且紙上顯油蹟,品質以新品為優。


每10片紮成1把,論斤出售。


目前,橘皮橘紅已絕跡,正品化州毛橘紅產量極少,所以配方中無論寫橘紅(橘皮橘紅)或化橘紅(毛橘紅)均以柚皮加工的「大五爪」所取代,這種用藥方法應予探討。


鑒於橘紅的藥用歷史、植物來源、性味及功效等方面有所不同,應當將橘皮類橘紅與柚類皮橘紅分別入藥。


金氏建議:藥材主管部門應採取措施,根據建國前的橘皮橘紅的生產基地恢復橘紅的生產;


加強科學研究,擴大化州橘紅的培育。


此項工作確有一定難度,但為了繼承祖國醫藥遺產,保證用藥準確,同時也避免了古人留下的傳統藥品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實有其重要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8:30 | 只看該作者

二、中藥炮製經驗


(一)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的關係中藥炮製,是祖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對於臨床治療,在促進藥物效用上,起著重要作用。


中藥凡在調配處方和配製成藥之前,大都需要經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加工處理,這種加工處理過程,統稱為「炮製」。


炮製的方法很多,但各有不同意義。


茲綜合歷代醫家所述,歸納為以下幾方面:1除去雜質及非入藥部分一般植物藥都需要經過挑、篩、洗、漂等加工處理。


洗淨泥砂,揀淨雜草,以及去心(遠志、巴戟天),去皮(桃仁、草果仁、益智仁),去核(山茱萸、金櫻子、訶子),去蘆(人參、玄參),去毛(枇杷葉、石葦、狗脊),去刺(蒼耳子、白蒺藜),去瓤(枳殼);


動物有的需要去頭(烏梢蛇、白花蛇),有的需要去頭、足、翅(斑蝥),有的需要除去皮肉血垢(龜板、鱉甲);


礦物類去淨泥土砂石;


貝殼類去淨泥砂、苔蘚等異物。


以上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為了使藥物清潔純淨,便於服用,防止副作用,以保證用量準確,達到質純效巨集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8:44 | 只看該作者

2區分藥用部位


利於發揮療效中藥有些品種,雖同出一體,但在效用上迥然有別,必須通過炮製加工,嚴格區分,利於發揮療效。


如麻黃(用莖枝)功能發汗、平喘、利尿,主治外感風寒無汗的表實證(如《傷寒論》「麻黃湯」),而麻黃根(用根)功能止汗,主治體虛自汗、盜汗(如《局方》「牡蠣散」)。


蓮子,又稱「蓮子肉」,其性味甘、澀、平,功能養心、益腎、補脾、澀精,主治遺精、白濁(如《局方》「清心蓮子飲」),又治脾虛泄瀉(如《局方》「參苓白朮散」);


而蓮子心性味苦寒,功能清心熱,除煩止渴,主治心火亢盛、煩躁口渴(如《溫病條辨》「清宮湯」)。


蜀椒(用果皮)功能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腹瀉(如《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而椒目功能下氣行水、平喘,主治水飲停蓄,小便不利,遍身水腫(如《世醫得效方》「疏鑿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9:00 | 只看該作者

3消除或降低藥物毒性和緩和副作用


中藥有少數品種是含有不同毒性的,這些含毒中藥,凡在入藥之前,都必須經過依法炮製,精心加工,使品質合乎標準後方可入藥;


否則,服後,輕者發生不良反應,重者可危及生命。


關於毒藥的炮製與應用,古人是非常注意的。


如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半夏秫米湯」,就用的是「製半夏」。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對毒性中藥的應用,更為謹慎,凡用有毒藥物,均在註腳上注明炮製要求。


如巴豆:去皮、心熬黑。


商陸根:熬。


芫花:熬。


瓜蒂:熬黃。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半夏:湯洗等。


再如元?《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說:「草烏療風痹,生用使人蒙」。


上述記載都是古人臨床應用毒性藥物的經驗,並提示後人切切注意,不可忽視。


建國後,為了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對於含有毒性的中藥,無論從使用和管理上都是極為重視的,製定了必要的制度,如《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將收載的有毒中藥,分別注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在炮製項下規定了具體的炮製方法,在用法用量項下,每種都有明確規定,並且有的品種,還規定了含量標準。


如制馬錢子粉含士的寧為080%,巴豆霜含油量為18~20%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對有毒的中藥炮製與應用惟一的依據。


緩和藥性,是經過炮製,緩和某些藥物的偏性,減少服後發生的不良反應。


如蒼朮性味辛燥,用米泔制,可減低燥性(減少部分揮發油,緩和對胃的刺激性);


馬兜鈴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嘔吐,經蜜製後,可免除其副作用,且可增加潤肺止咳功效;


肉豆蔻功能溫中散寒,固腸止瀉,但因生品含有大量的揮發油和脂肪油,生用反致滑瀉,故煨去油;


萊菔子氣味辛烈,生用上逆,每易致嘔,經炒黃後,氣味緩和,重在下氣消痰。


正如清《修事指南》所說:「煅者去堅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和中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浸者去燥烈之性,蒸者取味足」。


這說明,如果藥物炮製得當,可以矯正藥物的偏性,緩和其副作用,提高臨床療效,適應治療要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9:15 | 只看該作者

4增強藥物療效藥物在炮製過程中


常加入一些輔料,它可以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物功能。


如延胡索其有效成分為生物鹼,經醋製後,可使生物鹼轉化為醋酸鹽,增加了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加強了止痛活血作用;


淫羊藿用羊油脂油制後,可促進助腎興陽之功;


阿膠用蛤粉燙制,可增強潤肺平喘、止咳化痰效果;


半夏用生薑製可以加強半夏化飲止嘔作用,且生薑還可解半夏毒;


黃酒製蘄蛇,可促進活血散風功效,又可減少腥濁之味。


又如蜂蜜製,一為增強潤肺止咳之效,如炙款冬花、炙紫菀;


一為增強補脾益氣之效,如炙黃耆、炙甘草。


其他如朱砂面拌製品,取其加強鎮心安神作用,如朱麥冬、朱茯神等等。


正如宋?《太平聖惠方》說:「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


這說明,藥物炮製得法,對促進療效,有很大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0:39:34 | 只看該作者

5轉變藥物性能


適應醫療需要性能,就是藥物的性質和功能。


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


為了適合患者的病情和體質不同的需要,藥物通過炮製,可改變其性能,以密切結合臨床要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6:4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