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地藥材的栽培技術與採收加工道地藥材不僅靠產地的自然條件】
而且也與藥材的生長年限、栽培技朮、採收季節和產地加工有著密切關係。
如白芍其主流品種分為杭芍(主產浙江東陽、盤安)、川芍(主產四川中江、渠縣)、亳芍(主產安徽亳縣、渦陽)三類。
其中以杭芍品質為優,亳芍產量最大。
從這三類白芍的生長年限、栽培技術與產地加工,確有區別。
杭芍栽培後至少需四年採收,川芍、亳芍多在栽後三年採收。
杭芍栽培後,除第一年外,每年開穴修根一次(摘除小根,僅留粗壯的5~10根),集中養分,促使根條肥大,杭芍、亳芍每年在清明節左右,花蕾形成時,即需摘去,可提高產量,但四川習慣不摘蕾。
在產地加工方面:杭芍起土後,先用沙土刮去外皮(故表面棕紅色),再放水中煮透,然後每支捆在竹片上曬乾,以防彎曲;
川芍則先刮去外皮,立即放在「種子水」(即白芍鬚根搗碎,加入玉米粉、豌豆粉混合液)中浸泡(保持色澤鮮豔,質堅明亮)再行煮透;
亳芍先煮透,後刮皮。
由於上述白芍的栽培技朮、生長年限和產地加工方法不同,故杭芍根條粗大,挺直,表棕紅色;
川芍較細短,表粉白色,質堅,明亮;
亳芍類似川芍表顯粗糙。
關於採收季節和產地加工方面,古人非常重視,早在《神農本草經》序錄中,就有「陰乾暴乾,采治時月」的記載,在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論述更詳。
他說:「夫藥採取不知時節,不知陰乾暴乾,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以時採收,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工,卒無裨益」。
這闡明了藥材採收加工的重要意義。
經近代科學證明,這種論斷十分正確。
凡各種植物都有它的生長、發育成熟的過程,必須在它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時採收,才為適宜。
如不適時採收,肯定降低品質,影響療效,即使是道地藥材,也會變成次劣藥品,甚至無藥用價值。
為此,我們對每一種藥材在採收加工方面都有具體規定。
如知母,主產北方各省,其中以河北產量大,質優,尤其保定地區易縣產品根莖肥大,質堅,色白,柔潤嚼之發黏,向為上品,故有「西陵知母」之稱。
本品採收季節應在春、秋季採集生長三年以上的根莖,尤以深秋產品品質最好。
但近年來,藥農不分季節,生長年限,亂采亂挖,造成知母根莖瘦小,有皮無肉(毛知母),豈有療效?
又如甘草含甘草甜素,開花前含10%,盛開降至4.5%。
再如麻黃生物鹼,春季採取含量低,秋季採取含量最高。
在產地加工方面:如土茯苓、萆、烏藥均屬堅硬的根類藥材,乾後實難浸透切片,故多年來採取產地趁鮮機制加工,切成菲薄飲片,顏色鮮豔,外形美觀,便於煎出有效成分。
現在這三種藥材的產地加工均為砍片,厚度比《中國藥典》規定厚約1~3倍。
本來很好的道地藥材在加工環節上降低了品質。
關於產地和加工,不僅道地藥材(指貴重稀有品種和常用大宗品種)須加注意,即使一般普通草藥也須講究產地和採收加工。
如金銀花藤(忍冬藤),應以山東、河南產者為正品,還需秋後採收為宜。
其性狀:莖枝直徑約在1.5~6mm。
表為棕紅色光滑,尖部為灰綠色略被茸毛,中空。
但近年來,大多採用南方野生金銀藤,其藤莖粗細不一,最粗的如手指,已木質化,表皮多已脫落。
再如桑葉,應採收深秋或經霜老葉,性狀特徵應為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葉脈突出,質厚而脆,抓之有刺手感。
而現用的桑葉全為綠色,不符合藥用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