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清代】
隨著中醫中藥的基礎理論深入研究,成方製劑也有了很大發展,在疾病辨證分型上,更加精細,在劑型選用上,也日臻完備。
在這一時期,醫方著作頗多,但各有特長,如汪昂的《醫方集解》,結合歸經、功用解釋配伍意義,在臨床中頗有實用價值。
本書收載的成藥有:七寶美髯丹、二至丸、柏子養心丹等。
吳儀洛的《成方切用》,「所錄皆取切於實用之方」。
本書既選古方,又擇新方,切合實用。
書中收錄了十香丸、牽正散、百花定喘丸(百花膏方)等,吳鞠通撰著的《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理論,精思博究,分條辨析,對溫病治療頗有闡發,創制的方劑甚多,深受醫家所信用,如銀翹散(銀翹解毒丸)、桑菊飲(桑菊感冒片),在萬氏牛黃清心丸的原方基礎上加味而成的安宮牛黃丸。
其他如張石頑的《張氏醫道》中的二冬膏;
陳修園的《時方歌括》中的香砂六君子丸、更衣丸、雪梨膏;
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的犀黃丸、醒消丸;
吳謙《醫宗金鑒》中的三黃寶蠟丸、正骨紫金丹、龍膽瀉肝丸;
沈金鼇的《沈氏尊生》中的香連化滯丸、古庵心腎丸;
王孟英的《溫熱經緯》中的神犀丹、甘露消毒丹;
此外,《清內廷法製丸散膏丹各藥配本》也記載了很多常用成藥,如安坤贊育丸、再造丸、香蘇正胃丹、賽金化毒散、二龍膏等。
幾十年來,對傳統中成藥進行多次整理、考證,編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在1963年版中,收載了中成藥197種,在1977年版中,收載了中成藥270種,在1985年版中,收載中成藥263種(其中包括提取物及單味製劑47種;
製定了藥品標準及工藝要求,從而提高了藥品品質,保證了人民用藥安全有效。
衛生部根據全國25個省、市的成藥配方整理出《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收載了中成藥2700種,可以說集現行中成藥之大全。
這對於考證、研究傳統方劑,統一配方,提供了可靠依據。
中國中醫研究院編寫的《中藥製劑手冊》,收載了中成藥555種,重點對全國傳統劑型的製造工藝,進行了系統整理,對新劑型的製造工藝,也予詳細記述,並對中成藥處方存在的同名異方的品種,加以校正、核實,起到了去蕪存菁的作用。
近年來,各省、市、自治區,對當地生產的中成藥通過多次整理、修訂,均已編定出《藥品標準》。
如北京市在建國後,曾經四次整理、編纂,如《中藥成藥配本》、《中成藥處方集》、《北京市成藥規範》、《北京市藥品標準》。
這對於指導生產,正規操作,確保藥品品質,都起到積極作用。
在中醫中藥事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又研製出很多新品種,也淘汰了部分療效不高,配方類似,劑型落後的品種;
採用現代工藝,還發展部分新劑型,如片劑、沖服劑、膠囊劑、糖漿劑、合劑、注射劑等。
這對於傳統劑型的改進,提高療效,便於使用,均起到了切實可行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