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公羊傳註疏】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7:4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六 莊公卷六


秋,公至自伐衛。

 

曷為或言致會,或言致伐?

 

得意致會,(所伐國服,兵解國安,故不複錄兵所從來,獨重其本會之時。)

 

疏「曷為」至「致會」。

 

○解云:即襄十一年「公至自會」是也。

 

○注「所伐」至「之時」。

 

○解云:即襄十一年秋,「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以下「伐鄭,會於蕭魚。

 

公至自會」是也。

 

不得意致伐。

 

(所伐國不服,兵將複用,國家有危,故重錄所從來,此謂公與二國以上也。

 

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

 

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致會,不得意不致。

 

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皆例時。)

 

疏注「所伐」至「從來」。

 

○解云:即襄十一年夏,「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已下「伐鄭。

 

秋,七月,己未,同盟於京城北。

 

公至自伐鄭」是也。

 

又僖四年春,「公會齊侯、宋公」以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次於陘」,秋「八月,公至自伐楚」,傳云「楚已服矣,何以致伐楚?

 

叛盟」之屬是也。

 

若然,成十六年秋,「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婁人伐鄭」,冬十二月,「公至自會」;

 

又成十七年「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邾婁人伐鄭。

 

六月,乙酉,同盟於柯陵。

 

秋,公至自會」;

 

又成十七年「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人、邾婁人伐鄭。

 

十一月,公至自伐鄭」。

 

以此言之,則十六年秋伐鄭,十七年夏伐鄭,皆是鄭人不服而致會者,正以十六年時鄭人始叛,晉帥諸侯伐而討之,當是時實服,明年乃叛,是以致會也。

 

其十七年夏公會單子已下伐鄭者,正以比年用兵不能服,故以得意為文。

 

其十七年冬公會單子已下伐鄭,以伐致者至於三,伐事寔當見,故言公至自伐鄭矣。

 

若然,桓十六年「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從此之後,鄭不背叛,何故不致,而致伐者?

 

桓元年「三月,公會鄭伯於垂」,彼注云「不致之者,桓弒賢君,篡慈兄」,「與人交接則有危」,「故奪臣子辭,成誅文」。

 

然則桓是惡人,本不合致,而桓十六年注云「致者,善桓公能疾惡同類,比與諸侯行義兵伐鄭」也者,是其得致之由。

 

而致伐者,諸侯本意正欲助忽以誅突,突終得國,忽死不還,以其不得伐力,故致伐。

 

○注「公與」至「致伐」。

 

○解云:其獨出用兵得意不致者,即隱七年「秋,公伐邾婁」;

 

僖三十三年夏,「公伐邾婁」;

 

哀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皆不致是也。

 

其與一國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僖二十六年冬,「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公至自伐齊」,傳云「此已取穀矣,何以致伐?

 

未得乎取穀也」,「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是也。

 

其公獨出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下二十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是也。

 

其公與一國用兵得意不致,《春秋》之內,偶爾無之。

 

《春秋》既無而知然者,正以用兵得意,兵不複用,何勞致伐乎?

 

不致會者,離不成會故也。

 

其不得意所以致伐者,兵將複用,重錄兵所從來故也。

 

○注「公與二國」至「不致」。

 

○解云:其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致會者,即哀十三年夏,「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秋,公至自會」是也。

 

其不得意不致者,即宣七年「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黑壤」之屬是也。

 

其得意致會者,以其成會也。

 

其不得意不致者,無功可言故也。

 

○注「公與一國」至「不致」。

 

○解云:其得意致地者,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於唐。

 

冬,公至自唐」之屬是也。

 

其不得意不致之者,即隱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之屬是也。

 

其得意所以致地者,離不成會故也。

 

其不得意所以不致者,無功可致矣。

 

○注「皆例時」。

 

○解云:謂鄉來諸例皆書時,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僖二十六年冬「公至自伐齊」,哀十三年「秋,公至自會」之屬是也。

 

其僖四年「八月,公至自伐楚」,彼注云「月者,凡公出滿二時,月,危公之久」。

 

然則彼以公正月出會齊侯伐楚,至八月乃反,故云滿二時矣。

 

成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何氏云「月者,前魯大夫獲齊侯,今親相見,故危之」是也。

 

而襄十一年「公至自伐鄭」,「公至自會」,不滿二時而皆在日月下,何氏不注,蓋以為不蒙月故也。

 

成十六年「公至自會」,亦不滿二時而在日月下,是不蒙月明矣。

 

成十七年十一月「公至自伐鄭」,彼注云「月者,方正下壬申,故月之」,然則公至亦不蒙月矣。

 

衛侯朔入於衛,何以致伐?

 

(據得意。)

 

不敢勝天子也。

 

(與上辟王同義。久不月者,不與伐天子也,故不為危錄之。)

 

疏注「與上辟王同義」。

 

○解云:上五年五國伐衛之時,寔納衛侯朔,所以不言納衛侯朔者,辟王者兵,使若伐而去,不留納朔者,所以正其義,因為內諱也。

 

今此寔得意,所以不致會而致伐者,不敢勝天子,使若更以他事伐衛,不為納朔然,所以正其義,因為內諱,故曰同義。

 

○注「不月」至「錄之」。

 

○解云:僖四年「八月,公至自伐楚」,彼注云「月者,凡公出滿二時,月,危公之久」。

 

然則今此兵曆四時而不月者,不與伐天子,故不為危錄故也。

 

螟。

 

(先是伐衛納朔,兵曆四時,及反民煩擾之所生。○螟,亡丁反。)

 

疏注「兵曆四時」。

 

○解云:謂從五年冬訖於此年之秋故也。

 

冬,齊人來歸衛寶。

 

此衛寶也,則齊人曷為來歸之?

 

衛人歸之也。

 

(以稱人共國辭。○衛寶,《左氏》經作「衛俘」。)

 

疏注「以稱人共國辭」。

 

○解云:注言此者,欲決三十一年「齊侯來獻戎捷」不言人也。

 

言以稱人共國辭者,謂稱齊人,可以兼得兩國人之辭也。

 

衛人歸之,則其稱齊人何?

 

讓乎我也。

 

其讓乎我奈何?

 

齊侯曰:「此非寡人之力,魯侯之力也。」

 

(時朔得國,後遣人賂齊,齊侯推功歸魯,使衛人持寶來,雖本非義賂,齊當以讓除惡,故善起其事。

 

主書者,極惡魯犯命複貪利也。

 

不為大惡者,納朔本不以賂行,事畢而見謝爾。

 

寶者,玉物之凡名。

 

○惡,烏路反。)

 

疏注「故善起其事」。

 

○解云:言《春秋》善齊侯之讓,是以不言衛人而稱齊人,所以起其讓事矣。

 

○注「不為」至「謝爾」。

 

○解云:所傳聞之世,內大惡諱之。

 

今此書見,故知不為大惡矣。

 

○注「寶者」至「凡名」。

 

○解云:猶言玉物之總名耳。

 

定八年傳云「寶者何?

 

璋判白,弓繡質,龜青純」是也。

 

七年,春,夫人薑氏會齊侯於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9: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六 莊公卷六


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

 

夜中,星霣如雨。

 

恆星者何?

 

列星也。

 

(恆,常也。

 

常以時列見。

 

○辛卯夜,一本無「夜」字,《穀梁》作「昔」。

 

不見,賢遍反,注及傳皆同。)

 

疏「恆星者何」。

 

○解云:欲道星稱,宿無恆星;

 

欲言非星,而連星言之,故執不知問。

 

○注「恆,常也」至「列見」。

 

○解云:恆者,常也,天之常宿,故經謂之恆星矣。

 

言以時列見於天,故傳謂之列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9:3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六 莊公卷六


列星不見,則何以知夜之中?

 

星反也。

 

(反者,星複其位。)

 

疏「列星」至「之中」。

 

○解云:謂無所準度故也。

 

○注「反者,星複其位」。

 

○解云:謂星反附在半夜之後,則知鄉者不見之時,是夜中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0:2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六 莊公卷六


如雨者何?

 

如雨者,非雨也。

 

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

 

「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不脩春秋」,謂史記也。

 

古者謂史記為「春秋」。

 

○雨星,於付反,一音如字,下注「雨星」同。)

 

疏「如雨者何」。

 

○解云:欲言是雨,不應言如;

 

其實非雨,而文言雨,故執不知問。

 

○注「不脩春秋」。

 

○解云:據此傳及注言,則孔子未脩之時,已謂之《春秋》矣。

 

而舊解云,孔子脩之,春作秋成,謂之《春秋》者,失之遠矣。

 

云云之說,在首卷。

 

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

 

(明其狀似雨爾,不當言雨星。

 

不言尺者,霣則為異,不以尺寸錄之。)

 

何以書?

 

記異也。

 

(列星者,天之常宿,分守度,諸侯之象。

 

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參伐狼注之宿當見,參伐主斬艾立義,狼注主持衡平也。

 

皆滅者,法度廢絕,威信陵遲之象。

 

時天子微弱,不能誅衛侯朔,是後遂失其政,諸侯背叛,王室日卑,星霣未墜而夜中星反者,房心見其虛危鬥。

 

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宮也。

 

虛危,齊分,其後齊桓行霸,陽穀之會有王事。

 

○常宿,音秀,下同。

 

參伐,所林反,下同。

 

狼注,張又反,與味同。

 

朱鳥口星也;

 

一音之住反。

 

艾,魚廢反。

 

墜,有類反。

 

分,扶問反。)

 

疏注「分守」至「之象」。

 

○解云:言分者,謂十二之分野矣。

 

言守度者,守三十度為一次矣。

 

言諸侯之象者,謂星度有多少,若諸侯之國有大小耳。

 

○注 「昏參」至「當見」。

 

○解云:正以參伐狼注,為西南之維候故也。

 

○注「參伐」至「立義」。

 

○解云:以其在西方,金主斷割之義故也。

 

○注「狼注」至「平也」。

 

○解云:正以其在南方,南方主禮故也。

 

○注「而夜」至「危鬥」。

 

○解云:火見於周為五月者,謂昏時。

 

今在周之四月,是以半夜之後,乃房星見。

 

其虛危鬥者,謂在夜半時明矣。

 

○注「房心」至「宮也」。

 

○解云:即上備云房為天子明堂,《文耀鉤》云「房心為中央火星,天王位」。

 

若相對言之,則房為明堂,心為天王矣。

 

既有天王,複有明堂布政之象也。

 

○注「其後」至「王事」。

 

○解云:齊桓行霸者,虛危鬥也。

 

有王事者,房心見也。

 

秋,大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1:3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六 莊公卷六


無麥苗。

 

無苗,則曷為先言無麥,而後言無苗?

 

(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據是時苗微麥強,俱遇水災,苗當先亡。)

 

一災不書,待無麥,然後書無苗。

 

(明君子不以一過責人。

 

水、旱、螟、眾,皆以傷二穀乃書。

 

然不書穀名,至麥苗獨書者,民食最重。

 

螟眾,音終。)

 

疏「一災不書」。

 

○解云:一穀之災,不書於經也。

 

○注「明君」至「責人」。

 

○解云:謂災傷五穀者,皆人行致之故也。

 

○注「水旱」至「穀名」。

 

○解云:大水傷二穀書於經者,即桓元年「秋,大水」,傳云「何以書?

 

記災也」,彼注云「災傷二穀以上,書災也」。

 

其旱傷二穀以上書者,即僖二十一年「夏,大旱」是也。

 

其螟螽書者,即隱五年經書「螟」,傳云「何以書?

 

記災也」;

 

文八年經書「螽」之類是也。

 

○注「至麥」至「最重」。

 

○解云:災傷麥苗常書,即此及莊二十八年「大無麥禾」之屬皆是也。

 

麥禾比於餘穀最重,故言民食最重矣。

 

何以書?

 

記災也。

 

(先是莊公伐衛納朔,用兵逾年,夫人數出淫泆,民怨之所生。○數,所角反。泆,音逸。)

 

疏注「先是」至「逾年」。

 

○解云:即五年「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六年「秋,公至自伐衛」是也。

 

○注「夫人數出淫泆」。

 

○解云:即五年「夏,夫人薑氏如齊師」,七年「春,夫人薑氏會齊侯於防」,「冬,夫人薑氏會齊侯於穀」之屬,故言數出耳。

 

冬,夫人薑氏會齊侯於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4:1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起八年,盡十七年)八年,春,王正月,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

 

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

 

(據次於陘俟屈完不書俟。○屈,居勿反。)

 

疏注「據次」至「書俟」。

 

○解云:即僖四年經云「遂伐楚,次於陘」,傳云「其言次於陘何?

 

有俟也。

 

孰俟?

 

俟屈完也」是也。

 

然則彼但錄其次而不書俟,與此異,故據之。

 

託不得已也。

 

(師出本為下滅盛興,陳、蔡屬與魯伐衛,同心人國遠,故因假以諱滅同姓,託待二國為留辭主,所以辟下言及也。

 

加以者,辟實俟。

 

陳、蔡稱人者,略以外國辭稱,知微之。

 

○本為,於偽反,傳及注「為久」皆同。

 

屬與,音燭。)

 

疏注「陳蔡」至「伐衛」。

 

○解云:即其經云「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是也。

 

○注「同心人國遠」。

 

○解云:欲對齊、宋、雖亦同心而近魯,是以不得託待齊、宋。

 

○注「所以辟下言及也」。

 

○解云:即經下云「夏,師及齊師圍成」是也。

 

凡言及者,汲汲之辭。

 

若此時已出師,其間更無所待,即下文言及乃至汲汲之甚者,便是魯人慾得滅同姓,孜孜之深,是以託待陳、蔡以辟之。

 

○注「加以者,辟實俟」。

 

○解云:若其實俟,宜但云師次於郎俟陳人、蔡人而已,何須言以乎?

 

今言以俟陳人、蔡人,明更有由以乃始俟之,故言加以者,辟實俟也。

 

甲午,祠兵。

 

祠兵者何?

 

出曰祠兵,(禮,兵不徒使,故將出兵必祠於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饗士卒。

 

○祠兵,音辭,祭也。

 

《左氏》作「治兵」,下文注同。

 

卒,子忽反。)

 

疏「祠兵者何」。

 

○解云:凡出師之禮,皆有祠兵之事,而此特書,故執不知問。

 

○注「出曰祠兵」。

 

○解云:何氏之意,以為祠兵有二義也:一則祠其兵器,二則殺牲享士卒,故曰祠兵矣。

 

○注「禮兵」至「近郊」。

 

○解云:時王之禮也。

 

入曰振旅,(五百人曰旅。)

 

疏注「五百人曰旅」。

 

○解云:《大司馬》敘官文。

 

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言與祠兵禮如一,將出不嫌不習,故以祠兵言之;

 

將入嫌於廢之,故以振訊士眾言之,互相見也。

 

祠兵,壯者在前,難在前。

 

振旅,壯者在後,複長幼,且衛後也。

 

○訊,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

 

相見,賢遍反,下同。

 

難,乃旦反。

 

長,丁丈反。)

 

何言乎祠兵?

 

(據不書。)

 

疏注「據不書」。

 

○解云:今此書之,而言據不書者,正謂他處皆不書,即例不書矣。

 

而此書之者,是以致難。

 

為久也。

 

(為久稽留之辭。)

 

疏注「為久稽留之辭」。

 

○解云:為猶作,言作久稽留之辭矣。

 

曷為為久?

 

(據取長葛久之。)

 

疏注「據取長葛久之」。

 

○解云:隱五年冬,「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冬,宋人取長葛」,傳云「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

 

久也」是。

 

然則彼所以書者,譏其久。

 

今以祠兵者,為久稽留之辭,似於義反,故難之。

 

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

 

(諱為久留辭,使若無欲滅同姓之意,因見出竟,明盛非內邑也。)

 

疏注「因見」至「邑也」。

 

○解云:「出曰祠兵」,即《爾雅》「出曰治兵」之文也。

 

今書祠兵,即是出竟之義,則知下言圍成者,非內邑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5:1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於齊師。

 

成者何?

 

盛也。

 

(以上有祠兵,下有盛伯來奔。

 

○成,如字,二傳作「郕」。

 

降於,戶江反,傳及下注皆同。)

 

疏「成者何」。

 

○解云:成為內邑,孟氏所有,而與齊圍之,故執不知問。

 

○注「以上」至「來奔」。

 

○解云: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云「盛伯者何?

 

失地之君也。

 

何以不名?

 

兄弟辭也」是也。

 

盛則曷為謂之成?

 

諱滅同姓也。

 

(因魯有成邑,同聲相似,故云爾。)

 

疏注「因魯」至「云爾」。

 

○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圍成」者,是魯有成邑之文。

 

曷為不言降吾師?

 

(據戰於宋不言歸鄭。)

 

疏注「據戰」至「歸鄭」。

 

○解云: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於宋」是也。

 

彼則不言宋歸於鄭,此言成降於齊師,故難之。

 

其歸字有作「敗」字者,誤也。

 

辟之也。

 

(辟滅同姓。

 

言圍者,使若魯圍之而去,成自從後降於齊師也。

 

降者,自伏之文,所以醇歸於齊。

 

言及者,起魯實欲滅之。

 

不月者,順諱文。

 

不書盛伯出奔,深諱之。)

 

疏注「言及者」至「滅之」。

 

○解云: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

 

○注「不月者,順諱文」。

 

○解云: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今此亦滅而不書月者,順諱文使若不滅矣。

 

○注「不書」至「諱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決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之屬,書其出奔也。

 

今成被滅,至文十二年春乃書「盛伯來奔」。

 

於所傳聞世不言所奔者,深諱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6:2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秋,師還。

 

還者何?

 

善辭也。

 

此滅同姓,何善爾?

 

病之也。

 

(慰勞其罷病。○慰勞,力報反,下同。其罷,音皮,下同。)

 

疏「還者何」。

 

○解云:欲言其惡,還是善辭;

 

欲言其善,實滅同姓,故執不知問。

 

曰:「師病矣。

 

曷為病之?

 

(據師出皆罷病,曷為獨勞此病也?)

 

非師之罪也。

 

(明君之使,重在君,因解非師自汲汲。)

 

疏注「明君」至「在君」。

 

○解云:所以慰勞師之罷病者,明君之滅同姓,非師之罪,其重在於君也。

 

○注「因解非師自汲汲」。

 

○解云:正以及者,汲汲之辭故也。

 

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弒其君諸兒。

 

(諸兒,襄公也。

 

無知,公子夷仲年之子,襄公從弟。

 

○兒,如字,一音五兮反。

 

從,才用反。)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公及齊大夫盟於暨。

 

公曷為與大夫盟?

 

(據與高傒盟,諱不言公。○暨,其器反,《左氏》作蔇。)

 

疏注「據與」至「言公」。

 

○解云:莊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於防」,傳云「齊高傒者何?

 

貴大夫也。

 

曷為就吾微者而盟?

 

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

 

諱與大夫盟也」者是。

 

齊無君也。

 

然則何以不名?

 

(據高傒名。)

 

為其諱與大夫盟也,使若眾然。

 

(鄰國之臣,猶吾臣也。

 

君之於臣,當告從命行,而反歃血約誓,故諱使若悉得齊諸大夫約束之者愈也。

 

不月者,是時齊以無知之難,小白奔莒,子糾奔魯,齊迎子糾欲立之,魯不與而與之盟,齊為是更迎小白,然後乃伐齊,欲納子糾,不能納,故深諱使若信者也。

 

不致者,魯地也。

 

子糾出奔不書者,本未命為嗣,賤,故不錄之。

 

○為其,於偽反,注「為是」及下注「寔為」、「魯為」同。

 

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難,乃旦反。)

 

疏注「不月」至「信者也」。

 

○解云:《公羊》之例,大信時,小信月,不信日。

 

經今不月,使若信者,謂若大信也。

 

不謂月,非信辭也。

 

○注「不致者,魯地也」。

 

○解云:正決桓二年秋,「公及戎盟於唐。

 

冬,公至自唐」之文也。

 

若然,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至自圍成」。

 

然則成是內邑而書致者,彼注云「成,仲孫氏邑。

 

圍成月又致者,天子不親征下士,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注「子糾」至「錄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決桓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書之故也。

 

子糾出奔魯,宜言來奔,而言出奔者,據齊言之,亦無傷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7:0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夏,公伐齊,納糾。

 

納者何?

 

入辭也。

 

其言伐之何?

 

(據晉人納捷菑於邾婁,不言伐。

 

○納糾,《左氏》經亦作「納子糾」。)

 

疏「夏,公伐齊,納糾」。

 

○解云:無子字者,與《左氏》經異。

 

○注「納者何」。

 

○解云:欲言得國,下有齊人取殺之文;

 

欲言不得國,納者入辭,故執不知問。

 

○注「其言伐之何」。

 

○解云:案隱七年冬,「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傳云「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云「加之者,辟問輕重兩舉之」。

 

然則此傳非問輕重兩舉而亦言之,下十年傳云「角者曰侵,精者曰伐。

 

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

 

然則侵伐戰圍入滅,數者相對,是其輕重之名。

 

今以納問伐,直據納接菑不言伐而已,實非輕重兩舉,故得言之矣。

 

○注「據晉」至「言伐」。

 

○解云:即文十四年經云「晉人納接菑於邾婁」是也。

 

伐而言納者,猶不能納也。

 

(伐者,非入國辭,故云爾。)

 

疏注「伐者」至「云爾」。

 

○解云:下十年傳云「角者曰侵,精者曰伐」。

 

然則伐者,雖重於侵,仍非入國之義,是以此經兼舉其伐,見不能納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8:1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糾者何?

 

公子糾也。

 

何以不稱公子?

 

(據下言子糾,知非當國,本當去國見挈言公子糾。○去國,起呂反,下「故去」同。)

 

疏「糾者何」。

 

○解云:欲言已臣,納於他國;

 

欲言齊臣,文不繼齊,故執不知問。

 

○注「據下」至「子糾」。

 

○解云:下經云「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傳云「其稱子糾何?

 

貴也。

 

其貴奈何?

 

宜為君者也」,彼注云「故以君薨稱子其言之者,著其宜為君」,則下經言子見其貴,則知此經單言糾者,非當國之辭。

 

既不作當國之辭,故今宜但去國言公子糾,見挈於魯侯而已,是以問其名不稱公子。

 

君前臣名也。

 

(《春秋》別嫌明疑,嫌當為齊君,在魯君前不為臣。

 

禮,公子無去國道,臣異國義,故去公子,見臣於魯也。

 

納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猶遇弗遇例也。

 

不月者,非納篡辭。

 

○別,彼列反。

 

見,賢遍反。)

 

疏注「禮公」至「國義」。

 

○解云:然則禮有三諫不從待放去者,其異姓之臣乎?

 

公子者,同姓之臣,本無去國之義矣。

 

○注「納不」至「可知」。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

 

今此納糾而不入,亦是不得意,而不言公至自伐齊者,謂此經既言「公伐齊,納糾」,言伐者,不得意明矣,何勞致伐見不得意乎?

 

故云納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矣。

 

○注「猶遇弗遇例也」。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

 

然則《春秋》之內,亦有遇禮所以不致地以見得意者,正以經書亦有遇弗遇之文,則知書遇得意明矣,何勞致地以見之乎?

 

則知隱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言遇,得意可知。

 

桓十年「秋,公會衛侯於桃丘,不遇」,不得意明矣,故云猶遇弗遇例也。

 

○注「不月」至「篡辭」。

 

○解云:隱四年「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注云「月者,大國篡例月,小國時,立、納、入皆為篡」。

 

然則莊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於衛」;

 

哀六年秋七月,「齊陽生入於齊」之屬皆是也。

 

今此亦書納而不月者,子糾次正宜立,非篡故也。

 

非篡而言納者,納者入辭。

 

子糾不得國,魯公之由,是以書伐納,見其伐而不能納,以刺魯侯矣。

 

齊小白入於齊。

 

曷為以國氏?

 

(據宋公子地自陳入於蕭,氏公子也。)

 

疏注「據宋」至「子也」。

 

○解云: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區、公子池自陳入於蕭,以叛」是也。

 

當國也。

 

(當國,故先氏國也。不月者,移惡於魯也。)

 

疏注「不月」至「魯也」。

 

○解云:正以大國篡例月,故言此矣。

 

而言移惡於魯者,正以小白成篡,實由魯人不早送子糾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09: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其言入何?

 

篡辭也。

 

疏「其言入何」。

 

○解云:據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陳歸於蔡」,不言入。

 

今言入,故難之。

 

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

 

○解云:隱三年傳曰「過時而日,隱之也」,彼注云「隱,痛也。

 

痛賢君不得以時葬」。

 

則襄公去年十一月見殺,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書日葬之,明是痛賢君不得以時葬故也。

 

而注不言之者,從可知省文也。

 

其襄公之賢,見於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

 

○內不言敗,此其言敗何?

 

(據郎之戰。

 

○注「據郎之戰」。

 

○解云: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傳云「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

 

內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然則彼文師有成解,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伐敗也。

 

(自誇大其伐而取敗。○自誇,苦瓜反,本又作「誇」,下同。)

 

曷為伐敗?

 

(據內不言敗績,曷為自誇大其伐而取敗?)

 

複讎也。

 

(複讎以死敗為榮,故錄之。高齊襄,賢仇牧是也。)

 

疏注「高齊襄」。

 

○解云:即上四年夏,「紀侯大去其國」,傳云「曷為不言齊滅之?

 

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

 

複讎也」,「襄公將複讎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者,是高齊侯複讎以死敗為榮之事矣。

 

注「賢仇牧是也」者,即下十二年秋,「宋萬弒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傳云「何以書?

 

賢也。

 

何賢乎仇牧?

 

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

 

其不畏強禦奈何」云云,「萬怒,搏閔公,絕其脰。

 

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於門,手劍而叱之,萬臂摋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

 

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是賢仇牧複讎以死敗為榮之義。

 

此複讎乎大國,曷為使微者?

 

(據納子糾公猶自行,即大夫當有名氏。)

 

疏注「即大夫當有名氏」。

 

○解云:《公羊》之義,以大夫得見名氏,謂士為微,故言此。

 

公也。

 

(如上據知為公。)

 

公則曷為不言公?

 

不與公複讎也。

 

曷為不與公複讎?

 

(據諱與讎狩。)

 

疏注「據諱與讎狩」。

 

○解云:即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於郜」,傳云「公曷為與微者狩?

 

齊侯也。

 

齊侯則其稱人何?

 

諱與讎狩也」。

 

然則公與讎人狩,則以為不書而諱之。

 

今乃複讎於齊,宜以為善,而反不與,故難之。

 

複讎者,在下也。

 

(時實為不能納子糾伐齊,諸大夫以為不如以複讎伐之,於是以複讎伐之,非誠心至意,故不與也。

 

書敗者,起託義。

 

戰不致者,有敗文,得意不得意可知例。)

 

疏注「書敗者,起託義」。

 

○解云:《春秋》之例,內不言戰,言戰乃敗。

 

今乃經上文云「戰於乾時」,即內敗明矣。

 

而又言「我師敗績」者,起託以敗為榮故也。

 

○注「戰不」至「知例」。

 

○解云:六年「不得意致伐」之下,注云「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

 

今此亦不得意,合致伐,而不致伐者,既有我師敗績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其言取之何?

 

(據楚人殺陳夏徵舒不言取,執齊慶封殺之言執也。○夏,戶雅反。)

 

疏注「據楚」至「言取」。

 

○解云: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是也。

 

○注「執齊」至「執也」。

 

解云: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以下「伐吳,執齊慶封殺之」是也。

 

內辭也。

 

脅我,使我殺之也。

 

(以下浚洙,知其脅也。

 

以稱人共國辭,知使魯殺之。

 

時小白得國,與鮑叔牙圖國政,故鮑叔薦管仲、召忽曰:「使彼國得賢,己國之患也。」

 

乃脅魯使殺子糾,求管仲、召忽。

 

魯惶恐,殺子糾,歸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諱,使若齊自取殺之。

 

○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

 

恐,丘勇反。)

 

疏注「以稱」至「殺之」。

 

○解云:謂不言齊鮑叔取子糾殺之,而言齊人,則知一人之號,二國共有。

 

一人之號既二國共有,則知齊、魯皆有殺子糾之惡明矣,是以注者約之。

 

○注「時小白」至「取殺之」。

 

○解云:皆《世家》及《齊語》之事。

 

其稱子糾何?

 

(據不立也。)

 

疏注「據不立也」。

 

解云: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云「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

 

然則子糾者,嗣君之稱,今竟不立,得言子糾,故難之。

 

貴也。

 

其貴奈何?

 

宜為君者也。

 

(故以君薨稱子某言之者,著其宜為君,明魯為齊殺之,皆當坐弒君,因解上納言糾,皆不為篡,所以理嫌疑也。

 

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主書者,從齊取也。

 

○當坐,才臥反,後「當坐」之類皆放此。)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

 

○解云:取三十二年傳文。

 

注「明魯」至「弒君」。

 

○解云:魯所以當坐弒君,即《穀梁傳》云「十室之邑可以逃難,百室之邑可以隱死,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

 

○解云:此經若不言子糾,上納言糾,有當國之嫌,後人疑其篡矣。

 

今作嗣君之稱,則知上經單言糾,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解云:隱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注云「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

 

然則弒成君者,例皆書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獆」,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之屬是也。

 

今此子糾見弒而書月,故知從未逾年君例。

 

若然,僖九年「冬,晉裏克弒其君之子奚齊」,傳云「其言弒其君之子奚齊何?

 

弒未逾年君之號也」,所以不月者,彼注云「弒未逾年君例當月。

 

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晉裏克弒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鄉來所述,皆是外諸侯之例,若其內例,則異於此,是以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義。

 

云云之說,已寫於上。

 

○注 「主書者,從齊取也」。

 

○解云:言主書此事者,正欲從而罪齊,但因見魯之惡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0: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冬,浚洙。

 

洙者何?

 

水也。

 

(以言浚也。○浚,思俊反,深也。洙,音珠,水名。)

 

疏「洙者何」。

 

○解云:欲言城邑,而無營築之文;

 

欲言小水,更無比例,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浚也」。

 

○解云:正以與《尚書》「浚畎澮」之文同,故知水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1:2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浚之者何?

 

深之也。

 

曷為深之?

 

(據本非人功所為。)

 

疏「浚之者何」。

 

○解云:正以洙是舊水,今始言浚,故執不知問。

 

○注「據本非人功所為」。

 

○解云:正言畎澮之屬,是人功為之故也。

 

畏齊也。

 

(洙在魯北,齊所由來。)

 

曷為畏齊也。

 

(據伐敗也。)

 

疏注「據伐敗也」。

 

○解云:即上傳云「內不言敗,此其言敗何?

 

伐敗也」,注云「自誇大其伐而取敗」是也。

 

辭殺子糾也。

 

(時魯新見脅,畏齊,浚之,微弱恥甚,故諱使若辭不肯殺子糾也,齊自取殺之,畏齊怒,為備,亦所以起上脅也。)

 

疏注「亦所以起上脅也」。

 

○解云:言今此畏齊者,由前被脅而殺子糾,因茲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

 

(○勺,時灼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2:3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二月,公侵宋。

 

曷為或言侵,或言伐?

 

角者曰侵,(角,粗也。

 

將兵至竟,以過侵責之,服則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角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疏「曷為或言侵,或言伐」。

 

○解云: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之屬是。

 

○注「以過侵責之」。

 

○解云:以其犯過而侵責之。

 

精者曰伐,(精,猶精密也。侵責之不服,推兵入竟,伐擊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疏注「侵責」至「益深」。

 

○解云:推,猶舉也。

 

言淺侵不服,則更舉兵深入其竟,而伐擊之,益深於前。

 

戰不言伐,(舉戰為重,黎戰是也。合兵血刃曰戰。)

 

圍不言戰,(舉圍為重,楚子圍鄭是也。以兵守城曰圍。)

 

入不言圍,(舉入為重,晉侯入曹執曹伯是也。得而不居曰入。)

 

滅不言入,(舉滅為重,齊滅萊是也。取其國曰滅。)

 

書其重者也。

 

(明當以重者罪之,猶律一人有數罪,以重者論之。

 

月者,屬北敗彊齊之兵,南侵彊宋,南北有難,複連禍於大國,故危之。

 

○數,所主反。

 

屬,音燭。)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云:正以侵伐例時,即上九年「夏,公伐齊」之屬是也。

 

今書月,故如此解。

 

是以《穀梁傳》曰「侵例時,此其月何也?

 

乃深其怨於齊,又退侵宋以眾其敵,惡之,故謹而月之」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3:3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三月,宋人遷宿。

 

遷之者何?

 

不通也。

 

(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疏「遷之者何」。

 

○解云:欲言其遷,不言於某;

 

欲言不遷,經書遷宿,故執不知問。

 

○注「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解云:正以不言於某,知非實遷矣。

 

以地還之也。

 

(還,繞也。

 

解上不通也。

 

不通反為遷者,宋本欲遷宿君取其國,不知宿之不肯邪?

 

宋逆詐邪?

 

先繞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窮,從宋求遷,故得言遷。)

 

疏注「宋逆詐邪」。

 

○解云:謂宋人逆慮其不服,預詐而還之。

 

○注「宿窮從宋求遷」。

 

○解云:謂宿君服去矣。

 

子沈子曰:「不通者,蓋因而臣之也」。

 

(以宋稱人也,宿不得通四方,宿君遷,宋因臣有之,不複以兵攻取,故從國辭稱人也。

 

月者,遷取王封,當與滅人同罪。

 

書者,宋當坐滅人,宿不能死社稷,當絕也。

 

主書者,從宋也。

 

○不複,扶又反。)

 

疏注「故從國辭稱人也」。

 

○解云:端拱取宿,不煩兵武,人人皆欲,故以國辭稱人矣。

 

○注「月者」至「絕也」。

 

○解云:《春秋》之例,大國之遷例月,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衛遷於帝丘」。

 

小國時者,即昭九年春, 「許遷於夷」之屬是也。

 

今此宿是小國,宋人遷之而反書月,故云月者,遷取王封,當與滅人同罪也。

 

其滅國書月,即下「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若然,案僖元年「夏,六月,邢遷於陳儀」,邢是小國而書月者,彼注云「遷例大國月,重煩勞也;

 

小國時。

 

此小國月者,霸者所助城,故與大國同」是也。

 

○注「主書者,從宋也」。

 

○解云:言主書此事者,正欲從而罪宋遷取王封,但因見宿君不死社稷之惡耳。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

 

公敗宋師於乘丘。

 

其言次於郎何?

 

(據齊國書伐我不言次。○敗不言乘丘。○乘,繩證反。)

 

疏注「據齊」至「言次」。

 

○解云:即哀十一年「春,齊國書帥帥伐我」是也。

 

○注「敗言乘丘」。

 

○解云:正以敗言乘丘,反次在郎,於義似乖,故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4:3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伐也。

 

(時伐魯,故書次。郎,魯地。)

 

伐則其言次何?

 

(據齊國書伐我不言次。)

 

齊與伐而不與戰,故言伐也。

 

(此道本所以當言伐意也。

 

齊與伐而不與戰,伐兵得成,故當言伐也。

 

○齊與,音預,下及注同。)

 

疏「齊與伐」至「言伐也」。

 

○解云:若齊本與宋共伐,而但不與戰,故有書其伐耳。

 

我能敗之,故言次也。

 

(此解本所以不言伐,言次意也。

 

二國才止次,未成於伐魯,即能敗宋師齊師罷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國君當彊,折衝當遠,魯微弱深見犯,至於近邑,賴能速勝之,故云爾。

 

所以彊內,且明臣子當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折衝,之設反;

 

下昌容反。)

 

疏注「折衝當遠」。

 

○解云:謂折服衝禦之心當遠也。

 

○注「至於近邑」。

 

○解云:即桓十年傳云「郎者何?

 

吾近邑」是也。

 

○注「且明」至「其惡」。

 

《孝經》及襄十四年《左氏傳》文也。

 

言為臣子之法,宜行君父之義,順君父之美,即此上注云「賴能速勝之」是也。

 

若見君父之惡,當正而救之,即上注云「魯微弱深見犯,至於近邑」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6:0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荊者何?

 

州名也。

 

(州謂九州: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莘,所巾反。雍,於用反。)

 

疏「荊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由來未有;

 

欲言非國,而敗蔡師,故執不知問。

 

○注「州謂」至「梁雍」。

 

○解云:案《禹貢》「冀州既載」,鄭注云 「載之言事,事謂作徒設也。

 

兩河間曰冀州,不書其界者,時帝都之,使若廣大然」;

 

「濟河惟兗州」,鄭注云「兗州之界在此兩河間」;

 

「海岱惟青州」,鄭注云 「今青州界自海至岱。

 

東嶽曰岱山」;

 

「海岱及淮惟徐州」,鄭注云「徐州界又南至淮水」;

 

「淮海惟楊州」,鄭注云「楊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東也」;

 

「荊及衡陽惟荊州」,鄭注云「荊州界自荊山南,至衡山之南」;

 

「荊河惟豫州」,鄭注云「豫州界自荊山而北至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鄭注云「梁州界自華山之南,至於黑水也」;

 

「黑水西河惟雍州」、鄭注云「雍州界至黑水而東至西河也」。

 

然則何氏此注九州之名及次第皆依《禹貢》之州界,不敢依《職方》與《爾雅》何者?

 

正以《禹貢》為正典故也。

 

案《爾雅•釋地》云「兩河間曰冀州」,李巡云「兩河間其氣性相近,故曰冀州。

 

冀,近也」;

 

「河南曰豫州」,孫氏、郭氏皆云「自東河至西河之南曰豫州」,李巡曰「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

 

豫,舒也」;

 

「河西曰雝州」,李氏云「其氣蔽壅,受性急凶,故曰雝。

 

雝,壅塞也」;

 

「漢南曰荊州」,「其氣慘剛,稟性強梁,故曰荊。

 

荊,強也」;

 

「江南曰楊州」,李氏云「江南其氣慘勁,厥性輕楊,故曰楊州也」,孫氏、郭氏曰「自江至南海也」;

 

「濟河間曰兗州」,李氏云「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謹,故曰兗州。

 

兗,信也」;

 

「燕曰幽州」,李氏云「燕其意氣要,厥性僄疾,故曰幽。

 

幽,惡也」,孫氏、郭氏曰「自易水至北狄也」;

 

「齊曰營州」,李氏曰「齊其氣清舒,受性平均,故曰營。

 

營,平也。

 

今為青州」,孫氏、郭氏曰「自岱東至海」;

 

「濟東曰徐州」;

 

李氏曰「濟東至海,其氣寬舒,稟性安徐。

 

徐,舒也」,孫氏、郭氏曰「濟東至海也」。

 

然則《爾雅》九州有幽、營,無梁、青,蓋是殷製,故與《禹貢》不同。

 

案今《禹貢》則有梁、青,無幽、營,蓋是夏之法矣。

 

其舜改九州而置十二者,則幽、並及營是。

 

案《周禮•職方氏》云:東南曰楊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

 

然則《周禮》有青、幽、並也,若對《爾雅》,則長青、並,無徐、營;

 

若對《禹貢》,則長幽、並,無徐、梁矣。

 

但《職方》周法,何氏不取,故此注不依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6:5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皆取精詳錄也。)

 

疏「州不若國」。

 

○解云:言荊不如言楚。

 

○注「國不若氏」。

 

○解云: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

 

○注「氏不若人」。

 

解云:言潞氏不如言楚人。

 

○注「人不若名」。

 

○解云: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

 

○注「名不若字」。

 

○解云: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

 

○注「皆取精詳錄也」。

 

○解云:正以貴重為詳錄,輕賤為略之也。

 

字不若子。

 

(爵最尊,《春秋》假行事以見王法,聖人為文辭孫順,善善惡惡,不可正言其罪,因周本有奪爵稱國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備七等,以進退之,若自記事者書人姓名,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已之有罪焉爾,猶此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7:4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見,賢遍反。

 

孫,音遜。

 

惡惡,並如字,一讀上烏路反。

 

傳,有專反。

 

疏「字不若子」。

 

○解云: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注「春秋」 至「王法」。

 

○解云:即孔子曰「我欲託諸空言,不如載諸行事」是也。

 

○注「善善」至「其罪」。

 

○解云:若其善善可正言其美,但以惡惡不可正言其罪,若正言其罪,則非孫順之義,故此何氏偏以其罪言之。

 

若其備文,宜云不可正言其善惡矣。

 

○注「因周」至「之科」。

 

○解云:即隱元年注邾婁儀父云「稱字所以得為褒者,儀父本在春秋前失爵,在名例」之屬是也。

 

○注「故加州」至「姓名」。

 

○解云:所以必備七等之法者,正以北鬥七星主賞罰,示法。

 

《春秋》者,賞罰之書,故則之。

 

故《說題辭》曰「北鬥七星有政,《春秋》亦以七等宣化」,《運鬥樞》曰「《春秋》設七等之文,以貶絕錄行,應鬥屈伸」是也。

 

○注「主人」至「焉爾」。

 

○解云:定元年傳文,彼注云「此假設而言之,主人謂定、哀也。

 

習其經而讀之,問其傳解詁,則未知已之有罪於是」是也。

 

蔡侯獻舞何以名?

 

(據獲晉侯不名。)

 

疏注「據獲晉侯不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3:19:4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七 莊公卷七


○解云:僖十五年「晉侯及秦伯戰於韓,獲晉侯」是也。

 

絕。

 

曷為絕之?

 

(據晉侯不名絕。)

 

疏「絕」。

 

○解云:禮,諸侯不生名,則書名者絕之,不以為諸侯也。

 

獲也。

 

(獲,得也。戰而為敵所得。獻舞不言獲,故名以起之。)

 

曷為不言其獲?

 

(據晉侯言獲也。)

 

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與凡伯同義。夷狄謂楚。不言楚言荊者,楚彊而近中國,卒暴責之,則恐為害深,故進之以漸,從此七等之極治也。○近,附近之近。卒,七忽反。)

 

疏「不與」至「中國也」。

 

○解云:秦亦夷狄而得獲晉侯者,非真故也。

 

是以爵得稱伯,居舊土耳。

 

○注「與凡伯同義」。

 

○解云:即隱七年注云「中國者,禮義之國也。

 

執者,治文也。

 

君子不使無禮義製治有禮義,故絕不言執,正之言伐也」,「所以降夷狄,尊天子,為順辭」。

 

然則此亦獲者治文,君子不使無禮義,製治有禮義,故絕不言獲,正之,所以降夷狄,尊中國為順辭,矣故云與凡伯同義。

 

然則彼已有傳,此複發之者,彼是天子大夫,此則諸侯,嫌其異,故同之。

 

○注「夷狄」至「極始也」。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楚屬荊州,吳屬楊州,所以抑楚言荊,不抑吳言楊者,正以楚近中國。

 

恐為中國之害,故欲進之以漸,先從卑稱進之,若先得貴名而後退之,則恐害於諸夏故也。

 

《運鬥樞》曰「抑楚言荊,不使夷狄主中國」者,義亦通於此。

 

戴氏云「荊楚一物,義能相發。

 

吳楊異訓,故不得州名也」者,與何氏異。

 

《穀梁傳》曰:「荊者,楚也。

 

何為謂之荊?

 

狄之也。

 

何為狄之?

 

聖人立,必後至;

 

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荊,狄之也。」

 

與此異,不得合也。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何以不言出?

 

(據衛侯出奔也。○譚,徒南反。)

 

疏注「據衛侯出奔也」。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衛侯出奔楚」,襄十四年「衛侯衎出奔齊」之屬是也。

 

注者欲據二人,故不道所奔國也。

 

國已滅矣,無所出也。

 

(別於有國出奔者,孔子曰:「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月者,惡不死位也。

 

○別,彼列反。

 

惡,烏路反。)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於鄑。

 

(○鄑,子斯反。)

 

秋,宋大水。

 

何以書?

 

記災也。

 

外災不書,此何以書?

 

(據漷移不書。○漷,火虢反,又音郭。)

 

疏注「據郭移不書」。

 

○解云:即襄十九年「取邾婁田自漷水」,傳云「其言自漷水何?

 

以漷為竟也。

 

何言乎以漷為竟?

 

漷移也」,注云「魯本與邾婁以漷為竟,漷移入邾婁界,魯隨而有之」者是也。

 

及我也。

 

(時魯亦有水災,書魯則宋災不見,兩舉則煩文不省,故詭例書外以見內也。

 

先是二國比興兵相敗,百姓同怨而俱災,故明天人相與報應之際,甚可畏之。

 

○不見,賢遍反,下同。

 

省,所景反。

 

應,應對之應。)

 

疏注「時魯」至「見內也」。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傳云「外災不書,此何以書?

 

為王者之後記災」,與此異者,正以比年大水,水者,流通之道,可以及兩國,故得書外以明內矣。

 

彼是火災,無及內之理而得書,見明為王者之後記災故也。

 

若然,襄十九年傳云「漷移也」。

 

亦是水災,何不書邾婁大水以見及內者?

 

彼直移入邾婁竟內,故魯隨而侵之,實不及魯,寧得類此?

 

○注「先是二國比興兵相敗」。

 

○解云:即上所云「公敗宋師於鄑」,十年夏,「公敗宋師於乘丘」之屬是也。

 

冬,王姬歸於齊。

 

何以書?

 

過我也。

 

(時王者嫁女於齊,塗過魯,明當有送迎之禮。

 

在塗不稱婦者,王者無外,故從在國辭。

 

○過,古禾反。)

 

疏注「在塗不稱」至「在國辭」。

 

○解云:正以隱二年傳云「女在其國稱女,在塗稱婦,入國稱夫人」。

 

今此在塗而不稱婦,故如此注也。

 

云王者無外者,桓八年傳云「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

 

王者無外,其辭成矣」是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於酅。

 

其言歸於酅何?

 

(據國滅來歸不書,酅非紀國而言歸。)

 

疏注「據國」至「不書」。

 

○解云:即上四年「紀侯大夫其國」,不書叔姬來歸是也。

 

叔姬來歸所以不書者,江熙云「叔姬來歸不書,非歸寧,且非大歸」是也。

 

然則紀國之滅在莊四年,至此乃歸酅者,江熙云:「叔姬守節,積有年矣。

 

季雖有酅入於齊,不敢懷二,然襄公豺狼,未可闇信,桓公既立,德行方宣於天下,是以叔姬歸於酅,魯喜其女得申其誌也。」

 

○注「酅非紀國而言歸」。

 

○解云:謂非國都,今又屬齊,如此注者,意決隱七年「叔姬歸於紀」之經矣。

 

隱之也。

 

何隱爾?

 

其國亡矣,徒歸於叔爾也。

 

(叔者,紀季也。

 

婦人謂夫之弟為叔。

 

來歸不書,書歸酅者,痛其國滅無所歸也。

 

酅不係齊者,時齊聽後五廟,故國之,起有五廟存也。

 

月者,恩錄之。)

 

疏注「婦人」至「為叔」。

 

○解云:《爾雅》文。

 

即《曲禮上》篇云「嫂叔不通問」是也。

 

○注「酅不」至「廟存也」。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決昭二十一年「宋華亥」等「自陳入於宋南裏以畔」之文矣。

 

○注「月者,恩錄之」。

 

○解云:即上元年注云「內女歸例月,外女不月者,聖人探人情以製恩,實不如魯女」。

 

然則內女之歸皆書月者,悉為恩錄故也。

 

是以此注云「月者,恩錄之」。

 

夏,四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5:57 , Processed in 0.26562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