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3:15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 僖公卷十】
夏陽者何?
郭之邑也。
曷為不係於郭?
國之也。
曷為國之?
君存焉爾。
疏「夏陽者」。
○解云:欲言是國,天下未有;
欲言是邑,而不係國,故執不知問。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澤。
江人、黃人者何?
遠國之辭也。
(桓公德盛,不嫌使微者,知以遠國辭稱人。
○貫澤,古亂反,二傳無「澤」字。)
疏「江人、黃人者何」。
○解云:欲言是君,經不稱子;
欲言微者,得敵齊侯,故執不知問。
遠國至矣,則中國曷為獨言齊、宋至爾?
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黃,則以其餘為莫敢不至也。
(晉、大於宋,不序晉、而序宋者,時實晉、楚之君不至,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為遍至之辭,所以獎夫霸功而勉盛德也。
江、黃附從霸者當進,不進者,方為徧至之辭。
○徧至,音遍,下同。)
疏注「江黃」至「進者」。
○解云:怪其不稱爵矣。
○注「方為徧至之辭」。
○解云:言方為徧至之辭,故直以遠國辭稱人,若進而稱爵,無以見徧至之義。
冬,十月,不雨。
何以書?
記異也。
(說與前同。)
疏注「說與前同」。
○解云:即莊三十一年「冬,不雨」,傳云「何以書?
記異也」,彼注云「京房《易傳》曰:『旱異者,旱久而不害物也。
斯祿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陽雖不施,而陰道獨行,以成萬物也』。
先是比築三台,慶牙專政之應」今此亦是僖公喜於得立,委任陪臣,不恤政事,故有此罰耳,故言說與前同。
楚人侵鄭。
三年,春,王正月。
不雨。
夏,四月,不雨。
何以書?
記異也。
(太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滿一時乃書。
一月書者,時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眾,比致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飭過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獄四百餘人,精誠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書,善其應變改政。
旱不從上發傳者,著人事之備積於是。
○太平,音泰。
飭過,音敕,下同。
冤,於元反。
澍,之樹反。
其應,應對之應,後災祥之應皆放此。)
疏注「太平」至「即書」。
○解云:正以大平之時,陰陽和調,若一用不雨,足以為異,故知然也。
○注「當滿」至「即書」。
○解云:即莊三十一年多不雨,傳云「何以書?
記異」是也。
○注「比致三年」。
○解云: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即能」至「澍雨」。
○解云:皆《感精符》文。
○注「故一月即書」。
○解云: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不從上發傳」。
○解云: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發云「何以書?
記異也」,今不從其例,而又發之者,欲著人事之備積於是故也。
徐人取舒。
其言取之何?
(據國言滅。)
疏注「據國言滅」。
○解云:即莊十年「齊師滅譚」,十三年「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易》也。
(易者,猶無守禦之備。
不為桓諱者,剌其不救也。
○易,以豉反,注同。
為,於偽反。)
疏注「不為」至「救也」。
解云:決上元年二年狄滅邢、衛,皆為桓公諱,下書其滅也。
六月,雨。
其言六月雨何?
(據上得雨不書。)
疏注「據上得雨不書」。
○解云:即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月,三年二月、三月、五月之屬,皆不書不雨,是其得雨故也。
上雨而不甚也。
(所以詳錄賢君精誠之應也。
僖公飭過求巳,六月澍雨;
宣公複古行中,其年穀大豐,明天人相與報應之際,不可不察其意。)
疏注「宣公」至「大豐」。
○解云:謂宣十五年「初稅畝」,其冬蝝生,宣公受過變寤,明年複古行中,十六年「冬,大有年」是也。
○注「明天」至「其意」。
○解云:謂人行德,天報之福;
人行惡,天報之禍,兩令相及,故言之際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