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素問】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3:3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三篇刺志論

 

黃帝問曰:愿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


脈小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


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4:1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四篇針解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惰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三裡者,下膝三寸也。


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


巨虛者,蹺足■獨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


九竅三百六十五。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4:4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五篇長刺節論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陰刺,入一旁四處。


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HT■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痛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


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針。


刺要論:


■(音素)弛(施是切)鑠(詩若切)眩(音縣)


刺齊論:


解(胡買切)


刺禁論:


髕(音牝)


刺志論:


脫(土活切)捻(音涅)


針解論:


■(音低)


長刺節論:


■(光抹切)篡(初患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5:24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五卷

 

第五十六篇皮部論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愿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然起毫毛,開腠理;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5:48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七篇經絡論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帝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6:18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八篇氣穴論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愿卒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


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


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


然余愿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臟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KT■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6:3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針之居,愿聞孫絡溪穀,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帝曰:善。


愿聞溪穀之會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穀也。


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


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


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7:0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九篇氣府論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直目上發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八間各一,髀樞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


額顱發際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裡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


目內■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發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


腹脈法也。


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皮部論:


蜚(扶沸切)、渠殞切)


氣穴論:


蔽(必寐切)、音摘)、奴到切)


氣府論:


囟(音信)、上音衣,下音喜)顳、上如輒切,下汝車切)毖(音秘)HT、音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7:45 | 只看該作者

第十六卷

 

第六十篇骨空論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大風汗出,灸■,在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應手。


從風憎風,刺眉頭。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


■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與痛上,八■在腰尻分間。


鼠■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挾頤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坐而膝痛治其機。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連■若折,治陽明中俞■。


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挾髖為機,膝解為骸關,挾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數髓空在面挾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兩■骨空,在■中之陽。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


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


骨空在輔骨之上端。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


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


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8:18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一篇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


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


故水病下為■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


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


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


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愿聞其處,因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云門、■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骨空論:


(音博)楗(音健)嚙(若結切)


水熱穴論:


(音秘)菟(音兔)溜(力救切)鼷(音奚)致(馳二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8:47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七卷

 

第六十二篇調經論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


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愿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9:0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善。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善。


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善。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善。


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


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


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9:2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


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善。


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帝曰: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帝曰:善。


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09:4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


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10:1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


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10:3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帝曰:補虛奈何?


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病在脈,調之血;


病在血,調之絡;


病在氣,調之衛;


病在肉,調之分肉;


病在筋,調之筋;


病在骨,調之骨。


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病在骨,淬針藥熨;


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


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調經論:


隧(音遂)飧(音孫)燔(音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11:08 | 只看該作者

第十八卷

 

第六十三篇繆刺論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帝曰:愿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


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帝曰:愿聞繆刺奈何?


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二日二■,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裡頃而已。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二日二■,漸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漸少之。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繆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立已。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11:36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四篇 四時刺逆從論

 

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


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


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


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帝曰:善。


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


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12:05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五篇標本病傳論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


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


有從取而得者。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


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間一臟止,及至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5:12:44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九卷

 

第六十六篇天元紀大論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3:03 , Processed in 0.45312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