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痺眾痺之刺】
靈樞吉痺篇全○六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脉,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巳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邪,耶同,肉有分理,故曰分肉,慉痛,動而痛也,間不及下鍼,即不及定治之謂言移易之速也,○慉,音觸。
(岐伯荅曰,此眾痺也,非周痺也,黃帝曰願聞眾痺,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各在其處謂隨聚而發也,不能周偏上下,但或左或右,更發更休,患無定所故曰眾痺。
(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巳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必刺其處,謂刺其原痛之處也,治從其本,故可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痺何如,岐伯對曰,周痺者在於血脉之中,隨脉以上,隨脉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能上能下,但隨血遍而周作偏於身,故曰周痺,非若眾痺之左右移易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過者,去之之謂,脫者拔絕之謂,先刺以過之,去其標也,後刺以脫,拔其本也。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沬,沬得寒則聚,分裂則痛)。
邪氣客於肌表,沬得寒則聚而不散,故排裂肉理為痛。
(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痛則心注其處,故神歸之,神歸即氣歸也,氣歸則熱,熱則寒散而痛暫解,然其逆氣仍在,故痛雖解而厥未除則別有所聚,故或自上而下,或自下面上,他痺發矣,是名周痺,發仍如此。
(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痺)。
真氣不能周,即氣閉不行也,故曰痺者閉也○此節上舊有帝曰善,余巳得其意矣九字,乃下文之誤複於此者,今刪去之。
(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脉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
下之六經足六經也,大絡之血結者宜寫之,虛而脉陷空者宜補之,寒凝而氣不周者,宜熨而通之,其瘛堅轉者,瘛急轉筋之謂當鍼引其氣而行之也,○瘛,音熾。
(黃帝曰善,余巳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脉,陰陽之病也)。
意者,病之情也事者,治之法也,九者,鍼也巽者,具也,言其意其法,在乎九鍼,而經具其理凡十二經脉陰陽之病無不盡於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