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素問直解】

 關閉 [複製鏈接]
92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3:42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有不治王氣,而反熱反寒者何?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

 

不治五味屬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故,舊本誤攻,今改。

 

不治王氣,而五味之屬,有以治之也。

 

夫五味入胃,從胃而各歸其所喜,故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腎。

 

味久而增其藏氣,乃物化之常也,藏氣增而日久,則此勝彼衰,乃夭之由也。

 

所以反熱反寒,而病不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3:51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方制君臣,何謂也?

 

五味不可偏勝,故方制君臣,帝相因而問之。

 

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

 

使,去聲。

 

主病之藥,多其分兩,謂之君。

 

佐君之藥,少其分兩,謂之臣。

 

應臣之藥,分兩更少,謂之使。

 

非神農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3:59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三品何謂?

 

神農三品,何謂?

 

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惡,如字。

 

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

 

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

 

上品無毒,主養命延年,益氣輕身。

 

中品或有毒或無毒,主流通經脈,祛邪治病。

 

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堅積,除痼疾。

 

三者之中,氣味善惡,補瀉雖殊,理復通貫,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4:08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

 

以三品之藥,治中外之病,何如?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 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 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別,音逼。

 

以藥治病,乃調氣之方,故必別其在陰在陽,定其在中在外,各守其所在之鄉,而內者治內,外者治外。

 

正氣微者調補之,其次平定之,邪氣盛者辟奪之,或汗之,或下之,或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逆治從治,各隨其所利而行之,謹道如法,萬舉萬全,使氣血中正和平,而長有其天命矣。

 

帝曰:善。

 

詳明天道,合於人身,反復言之,誠為至真要論,帝故善之,不復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4:22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九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下凡七篇,皆黃帝語於雷公。

 

著至教者,雷公請帝著為至教,開示諸臣,傳於後世也。

 

黃帝繼神農而立極,故曰上通神農。

 

黃帝上通神農,神農上通伏羲,故曰擬於二皇。

 

蓋伏羲知天,神農知地,黃帝知人,三才之道,一脈相傳,故曰而道。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且以知天下,何難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帝從雷公之請,著為至教,備言三陽如天,陰陽偏害之理。

 

公未悉知,誠切研求,是以此下復有《示從容》,《疏五過》,《征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開示雷公,皆至教也。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黃帝素問》九卷,計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訪諸岐伯闡明醫道。

 

此下七篇,則召雷公而證明其道也。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別,音逼,下俱同。

 

誦而能解,知其義矣。

 

由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可以互為闡明,今也未能。

 

但足以治群僚之平等,為之講論,不足以至侯王之尊貴,為之彰明也。

 

愿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 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

 

上古樹八尺之臬,參日影之斜正長短,以定四時,故愿得受樹天之度,以定四時之陰陽。

 

即以四時陰陽,合之星辰日月,分別明辨,以彰璣衡之經術。

 

使後世益明四時陰陽日月星辰之理,此上天之道,自古為然。

 

故曰:上通神農,愿得著為至教,不但上通神農,且擬於二皇,二皇伏羲神農也。

 

此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一脈相傳,言大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4:30 | 只看該作者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帝曰:善。

 

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帝善其請,著為至教,因以名篇,故曰無失之。

 

雌雄者,陰陽之謂也。

 

陽在表,陰在裡,陽在上,陰在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猶之雌雄之相為輸應也。

 

而陰陽之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文地理人事,其道相通,故可以長久。

 

以此三才相合之道,教於眾庶,亦不疑殆。

 

故著醫道之論以成篇。

 

可傳後世,可以為寶,當守之而弗失也。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請受天文、地理、人事之道,口諷誦而心用解,終身弗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4:38 | 只看該作者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

 

傳,去聲。

 

《陰陽傳》,上古書也。

 

著之篇什,豈不聞乎?

 

知《陰陽傳》,則知天文、地理、人事之道矣。

 

曰:不知。

 

公欲受教於帝,故曰不知。

 

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陰陽之道,由陰而至於陽,從一而至於三。

 

三陽者,太陽也。

 

太陽為陽之極,極則無以加。

 

故夫三陽,以天為業,業,功業也。

 

三陽功業如天也。

 

天氣在上,時行乎下,故上下無常。

 

上下之氣,合而病至,則偏害陰陽,謂獨陽無陰,不得其平,陰陽偏害也。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偏害陰陽,則三陽之氣,莫可以當。

 

故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4:45 | 只看該作者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 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中,去聲。

 

諸陽之氣,歸於三陽。

 

故三陽為病,而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合諸陽之氣而並至也。

 

並至,如風雨之莫當,故並於上則為巔疾,而陽亢無陰。

 

並於下,則為漏病,而陰盛無陽,不但上下莫當,其內外亦莫可當。

 

並於外,則外無期,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並於內,則內無正,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正。

 

內無期,外無正,則不中經脈之紀,上巔疾,下漏病,則診無上下。

 

書猶志也。

 

別,不同也。

 

所以志別,而不同於尋常之病也。

 

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說,作悅。

 

治,理也。

 

疏,遠也。

 

謂理治其言,疏遠愈甚,不過悅其大意而已。

 

公為此言,欲帝彰明較著以為至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4:55 | 只看該作者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帝曰:三陽者,至陽也。

 

積並則為驚。

 

病起疾風,至如霹靂, 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

 

陽至於三,極無以加。

 

故三陽者,至陽也。

 

諸陽之氣,歸於三陽,故積並則為驚。

 

其病之起,有如疾風。

 

其病之至,一如霹靂,疾風霹靂,則九竅皆塞。

 

陽氣滂溢,九竅皆塞而病於上,其嗌則干,其喉則塞。

 

陽氣滂溢而病於下,則陽並於陰,陽在上,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而薄為腸 。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 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三陽之氣如天,心為君主如日,此三陽積並為病,謂之三陽直心。

 

三陽直心,亢害已極,故坐不得起臥。

 

不得起臥者,不能開闔也,不能開闔,便身全,三陽之病。

 

蓋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而司開闔。

 

是知直心之三陽,太陽也。

 

不得起臥之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也。

 

天下之大,陽氣主之,知直心之三陽,開闔樞之三陽,且以知天下,何難以別陰陽,應四時,而合之五行。

 

帝為此言,著至教也。

 

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至教之傳,非語言文字可盡。

 

故言此以深求之。

 

陽,猶明也:陰,猶隱也。

 

明言之,不能如黑白之別。

 

隱言之,不能如經論之理,其中更有精微,請起受解,以為至道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5:03 | 只看該作者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

 

語子至道之要,病 傷五臟,筋骨以消。

 

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語,去聲。

 

帝之著教,言淺旨深,皆至道也。

 

故曰:子若受傳,不知以余言而合至道,心有所疑,以惑師教。

 

此外欲更語子至道之要。

 

必至病傷五臟,而筋骨以消,身且不保,何以授教。

 

公云陽言不別,陰言不理。

 

故曰:子言不明不別,是斯世主教之學盡矣。

 

何以傳為,謂至教已著,無庸復言也。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從,音聰。

 

余篇從容俱同。

 

史臣記雷公殫心帝教,而深思弗釋也。

 

公聞帝教,既竭心思,求之不得,中心如焚,一似腎且絕,而不上濟其心者。

 

惋惋,驚嘆貌,驚嘆至教之深。

 

至於日暮,猶居明堂。

 

從容不出,一切人事不殷,殷,猶勤也。

 

此雷公殫心至教,而誠切研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5:14 | 只看該作者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篇

 

聖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從容中道,帝以此理,示諸雷公,故曰示從容。

 

黃帝燕坐;

 

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 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

 

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 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

 

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上為去聲。

 

上編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故帝燕坐,召雷公而問,謂汝受術誦書者,若能於誦書之外,覽觀雜學,觸類引伸,而及於比類,貫通會悟,而通合道理。

 

能如是,為余言子所長,凡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六腑秉氣於坤土,故言六腑而及於脾。

 

腎主腦髓,肺主涕唾,肝主哭泣,心主悲哀,腦髓涕唾,哭泣悲哀,而合於脾,是為五臟,五臟主藏精者也。

 

故曰水所從行。

 

此五臟六腑,皆人之所以生,治不合道,則治之過失,務明其道,可以十全;

 

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是受術誦書,尤貴比類而通合也。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編》,甚眾多矣。

 

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別,音逼,下同。

 

脈經即《靈樞經》。

 

誦脈經上下編,其言甚眾多矣。

 

異者,別之,類者,比之,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明言不知,欲帝言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5:22 | 只看該作者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篇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 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既誦《脈經》,當於《脈經》辨別而試通之。

 

《脈經》具言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亂,及治以毒藥之所宜,治以湯液之滋味,皆必辨別試通,具言其狀,悉言以對,其中或有不知,然後請問不知可也。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愿聞其解。

 

此承帝言,而復問也。

 

肝虛腎虛脾虛,乃五臟之過,皆令人體重煩冤,乃六腑之不和,毒藥所宜,則當投毒藥,針石之敗,湯液滋味,則有刺灸砭石湯液之治。

 

舉帝言而復問如是以治,或已或不已,愿聞其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25:33 | 只看該作者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篇

 

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

 

吾問子窈冥, 子言上下編以對,何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 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

 

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

 

長,上聲,少去聲,下年長少同。

 

帝問公,公復問帝,故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問而無答,余真問以自謬也。

 

吾問子雜學比類,通合道理,可以十全者,乃問子窈冥之道。

 

子言誦《脈經?上下編》以對,則何也?

 

繼問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子則言肝虛腎虛脾虛,夫脾臟之脈,虛而浮,則似肺病。

 

腎臟之脈,小而浮,則似脾病,肝臟之脈,急而沉散,則似腎病。

 

此皆工之所時亂,而治之過失也,然比類相似,必別其真,欲別其真,從容得之。

 

若夫肝腎脾三臟之虛,皆令人體重煩冤,是脾土肝木腎水,三陰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子問之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

 

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 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

 

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

 

頭痛筋攣,肝病也;

 

骨重怯然少氣,腎病也;

 

噦噫腹滿,脾病也;

 

時驚不嗜臥,胃病也。

 

於此有人,諸病齊作,此何臟之發也?

 

浮,開脈也;

 

弦,樞脈也;

 

石堅,闔脈也。

 

於此有人,脈浮而弦,切之石堅,如是之脈,不知其解。

 

初承帝問,復問肝虛腎虛脾虛,所以問此三臟者,正以欲知其比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4:46 | 只看該作者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篇

 

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比類者,同類相比,辨別其真,必從容而得之。

 

故曰:夫從容之謂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腑;

 

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

 

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熱, 五臟消爍,傳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

 

怯然少氣者,是水道 不行,形氣消索也;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

 

長,猶老也。

 

年老,則臟衰。

 

於此有病,則求之於腑,而從容比類可也。

 

少,猶幼也,年幼,則腑臟未充,於此有病,則求之於經,而從容比類可也。

 

年壯,則經脈有餘,臟腑皆盛,於此有病,則求之於臟,而從容比類可也。

 

八風,四方四偶之風也。

 

八風合於五行,通於五臟,八風菀熱,則五臟消爍,傳為邪病,而相受於人身。

 

今子所言何臟之發,但求其臟,皆失其八風菀熱,致五臟消爍,及傳邪相受之理。

 

凡病在臟,論其脈證,當約歸一臟,不可多求。

 

子言脈浮而弦,切之石堅,夫浮而弦者,是腎氣之不足也。

 

沉而石者,是腎氣之內著也。

 

子然怯然少氣者,是腎之水道不行,而形氣消索也。

 

若怯然少氣,不能上交於心肺,肺咳嗽而心煩冤者,亦是腎氣之下逆也。

 

凡生陽之氣,起於腎臟,故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

 

若言三臟俱行而比類之,不在從容之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 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

 

粗工用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

 

承病在一臟之義而復問也。

 

四懈墮,脾病也。

 

喘咳,肺病也。

 

血泄,肝病也。

 

診之而以為傷肺,亦以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

 

切脈浮大,傷肺無疑。

 

浮大而緊,則陰陽內亂。

 

故不敢治。

 

粗工不知經脈,妄治出血而愈,此何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5:06 | 只看該作者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篇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

 

譬以鴻飛,亦沖於 天。

 

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治病固有經常之道,而神化無方,不必守經也。

 

子所能治之病,亦眾且多,要知與此病不相合而相失矣。

 

粗工妄治而愈,是千慮一得。

 

譬以鴻飛,亦沖於天。

 

若夫聖人之治病,必循法守度,更援物比類,然其中神化之冥冥。

 

循上可以及下,不拘常度,又何必守經,而不知權變耶?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 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四肢懈墮,此脾精之不行也。

 

喘咳 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若夫以為傷肺 者,由失以狂也。

 

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 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 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裡,白與黑相去遠 矣。

 

是失吾過矣。

 

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輕。

 

是謂至道也。

 

使,去聲。

 

脈浮大,為虛,脈緊,為亂而無常。

 

子言脈浮大而緊,故不敢治。

 

今夫脈浮大而虛者,是太陰脾氣之外絕。

 

太陰主開,內合胃土。

 

今脈浮大,不合於胃,是去胃土之有形,而外歸陽明之熱氣也。

 

陽明為二陽,二陽,猶二火也。

 

太陰為三陰,三陰,猶三水也。

 

脾氣外歸陽明,是二火不勝三水。

 

是以脈浮大而緊,緊則亂而無常也。

 

子言四肢懈墮,喘咳血泄,診之以為傷肺。

 

夫四肢懈墮者,此脾精之不行於四肢也。

 

喘咳者,是膀胱之水氣,上並於陽明,土虛水汛而喘咳也。

 

血泄者,心包主脈,脈急則血無所行而下泄也。

 

凡此皆非肺病。

 

若夫以為傷肺者,由於審證未確,忽略從事,失以狂也。

 

失以狂,則不能引伸比類,是知子之不明也。

 

夫傷肺者,土不生金,必脾氣不守,脾氣不守,則胃氣不清矣。

 

傷肺者,氣不榮經,必經氣不為使。

 

經氣不為使,則真臟壞絕矣。

 

經氣不使,必至經脈旁絕。

 

脾氣不守,必至五臟漏泄。

 

經脈旁絕,五臟漏泄,其病不衄則嘔。

 

由此言之,則絕脾傷肺,二者不相類也。

 

不相類而妄類之,譬如天之無形而求以形,地之無裡而求以裡。

 

無形求形,無裡求裡,不相類而妄類之,是白與黑,相去遠矣。

 

相去既遠,非子之過,是失吾過矣。

 

以子知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之道,故不告子,明乎引伸比類從容,則神化無方,不拘拘於診,是以名曰診輕,猶言從容中道;

 

至於神化,則診可輕,必如是,始謂從容之至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5:14 | 只看該作者

疏五過論第七十七篇

 

疏,陳也。

 

醫工診脈治病,其過有五。

 

未診不問,診而不知,其過一也。

 

不知補瀉病情,其過二也。

 

不知比類奇恆,其過三也。

 

不知診有三常,其過四也。

 

不知終始,不問所發,其過五也。

 

此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不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臟腑雌雄表裡,八正九候之道,是以五過不免。

 

帝召雷公而語之曰: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故此篇疏五過,下編懲四失。

 

蓋知之為德,不知為失也。

 

黃帝曰:嗚呼遠哉!

 

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 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

 

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 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

 

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閔閔,憂之至也。

 

帝嘆道之遠大幽深,而聖人之術,循經守數,事有五過四德,醫工不可不知。

 

故語雷公以發明之。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五過四德,公未之聞,若比類形名,虛引其經,而心實無所對。

 

心無所對,言不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5:33 | 只看該作者

疏五過論第七十七篇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 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 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 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此亦治之一過也。

 

中去聲,下同。

 

營音榮,義通。

 

在,察也。

 

變通也。

 

此言醫工未診不問,診而不知,治之過也。

 

大凡未診病者,當知其貴賤貧富。

 

必問嘗貴後賤,嘗貴後賤,志意內傷,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營猶榮也。

 

又必問嘗富後貧,嘗富後貧,則肥甘不足,名曰失精。

 

五臟之氣,本於陰精。

 

今失精,則五臟之氣,留連不及。

 

五氣留連,則病有所並。

 

醫工診之,但診不問。

 

故不察臟腑,不通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者,至此,則身體日減,而氣虛無精矣。

 

五氣留連,病有所並者,至此,則病深無氣,但洒洒然而時驚矣。

 

此嘗富後貧,工失其診,而有如是之病也。

 

病從內生,不得其治,則病深,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病生於內,名曰脫榮者,至此,則並榮衛而耗奪矣。

 

此嘗貴後賤,工失其診,而有如是之病也。

 

此醫工未診不問,診而不知,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 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

 

此治之二過也。

 

沮,音殂,義通。

 

此言愚醫不知補瀉病情,治之過也。

 

大凡欲診病者,必問人之飲食居處,或暴樂暴苦,或始樂後苦,凡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內傷精氣,精氣竭絕,則形體毀沮,毀沮,猶死亡也。

 

凡人卒暴而怒,則傷陰;

 

卒暴而喜,則傷陽。

 

真氣有傷,則厥氣上行;

 

厥氣上行,滿於經脈,則神絕而去形。

 

去形,亦死亡也。

 

形體毀沮,滿脈去形,皆由治之不早。

 

乃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致使精華日脫,而邪氣乃並,此愚醫不知補瀉病情,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

 

此治之三過也。

 

此言醫工不知比類奇恆,治之過也。

 

凡善為脈者,貴知常變,必以比類奇恆。

 

奇,異也,恆,常也。

 

異與恆常之病,必比類相參,從容知之。

 

為工而不知比類奇恆之道,此雖診之,不足為貴。

 

此醫工不知比類奇恆,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

 

故貴脫勢,雖不 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

 

此治之四過也。

 

此言不知診有三常,治之過也。

 

醫工延醫常理有三,其一必問其貴賤,始封君而既敗傷,先貴後賤也。

 

及欲候王,已貴而益求其貴,不可得也。

 

故,猶昔也,故貴脫勢。

 

謂昔者身貴,今則脫勢也。

 

如是之人,雖不中邪,而精神內傷,若身有病,身必敗亡。

 

其一必問其貧富,始富後貧,失其肥甘,雖不傷邪,其身有病,必至皮焦筋屈,而痿 為攣。

 

其一醫必嚴厲整飭,移易其病,若醫之心志,不能嚴厲,內不能鼓動其神明,外為柔弱而不振,禍亂已至,失其常度,醫工延醫,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

 

此不知三常之診,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 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主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 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

 

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 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工。

 

此治之五過也。

 

此言醫工不知終始,不問所發,治之過也。

 

凡診脈者,心知經脈之終始。

 

如肺脈終於手次指,大腸之脈即始於手次指,十二經脈終始相繼者是也。

 

知終始,更有以知其余緒;

 

余緒者,經脈虛實之病也。

 

知終始,知余緒,然後切脈審問而名其病。

 

切脈問名,當合男女而並論之。

 

男女者,陰陽血氣也。

 

應象大論云:陰陽者,血氣之男女。

 

此其義也。

 

或陰陽血氣之離絕,或陰陽血氣之郁結,以及憂恐喜怒,而五臟空虛,以至血氣離守。

 

工不能知,則不能切脈問名,又何術之足語。

 

如人嘗富,一旦失之,則大傷其神魂,是以肝主之筋,心主之脈,有若斬絕也。

 

脾臟未傷,故身體復行,肺腎無病,故令澤不息;

 

澤不息者,水氣上通於天,而營運不息也。

 

斬筋絕脈,則陰血故傷而敗結。

 

始傷陰血,後傷陽氣,則留薄歸陽。

 

陰陽血氣皆傷,則膿積而寒熱並陳。

 

炅,猶熱也。

 

粗工治之,但亟刺其陰陽,始之身體復行者,至此,則身體解散矣。

 

始之令澤不息者,至此,則四肢轉筋,而水津不布矣。

 

病至於是,則死日有期。

 

醫不能明,不問經脈之所發,而惟言死日之病,亦為粗工,此不知終始,不問所發,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

 

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5:42 | 只看該作者

疏五過論第七十七篇

 

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

 

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 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 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 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

 

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 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分,去聲。

 

內,度,皆入聲。

 

總結上文而言。

 

凡此五過者,皆由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之所致也。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陰陽,四時之經紀,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雌雄表裡,然後施以刺灸砭石,以及毒藥所主,能從容於人事,以明經脈之道,凡貴賤貧富,各異其治。

 

而品之理之,問年之少長,及人之勇怯之理,審於三陰三陽之部分,而知病之本始。

 

更明天地之八正,三才之九候,天人合一,診必副矣。

 

此聖人之治為然也。

 

凡治病之道,必以氣內為寶。

 

氣之內也,必循求其理,理即俞理也。

 

若求之不得,則雌雄表裡不明,故過在表裡,必守三陰三陽之數。

 

據經脈之道以施治。

 

始能無失俞理,若人能行此術,則終身不殆。

 

苟不知俞理之道,病在五臟,則五臟菀熱;

 

病在六腑,則癰發六腑。

 

診病而不審表裡俞理之部,是謂失常。

 

若能謹守此理以為治,自能與經相明,則《靈樞》之上經下經,凡揆度陰陽,以及奇恆之異,五中之常,皆可決以面王之明堂,而審於經脈之終始。

 

能如是也,受術通而人事明,可以橫行,又何五過之有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5:51 | 只看該作者

征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上編帝云: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公曰不聞五過與四德。

 

故上編疏五過,此篇征四失。

 

蓋德者,行道而有德於心,今不知四德,是為四失,四失之征,所當謹也。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

 

試言得失之意。

 

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夫,音扶。

 

雷公不聞五過與四德。

 

故帝曰:夫子所通之書,所受之事,眾多矣。

 

今猶有未聞,試自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者何在?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

 

其時有過失者,愿聞其事解也。

 

公不明四德,是為四失。

 

故言通書受事,乃循經受業也。

 

循經受業,皆言十全。

 

其中復有未聞,而時有過失者,愿請聞其事而解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6:03 | 只看該作者

征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

 

將言以雜合耶?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 之所明知;

 

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示從容論》云: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

 

今日子年少,猶言子豈年少,而智未及耶?

 

抑所得所失,子將言之。

 

得失並陳,以其雜合而難言耶!

 

夫人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一,志意不治理,不能內得於心,外應於手,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而未明。

 

帝將語以四失而先為懲戒之。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試舉四失而明言之,診有陰陽逆從之理,醫不知之,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動,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更,平聲。

 

師傳者道,自能者術。

 

妄術為道,必遺身咎,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土之薄濃,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 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土,舊本訛坐,今改。

 

別,音逼。

 

貧與富,貴與賤,薄與濃,寒與溫,勇與怯,皆有比類之道。

 

醫不知此,自亂不明,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 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卒,音促。

 

中,去聲,下中同,凡飲食起居,憂患所傷,當未診先問。

 

不先言此,而卒持寸口,妄言病名,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裡之外。

 

不明尺寸之論。

 

診無人事治數 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 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嗚 乎!

 

窈窈冥冥,孰知其道!

 

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葆,保同。

 

嘆世人不明大道之難知,所以懲創其心志也。

 

世人之語,妄自夸張,是馳騖於千裡之外,而不明於尺寸之論。

 

診無人事,謂昧昧以診,不知人之病情也。

 

無治數之道,不知救治之法也。

 

無從容之葆,不知比類從容,而保全其身命也。

 

坐,猶定也。

 

持,即診也。

 

寸口之脈,一定診之,雖診而不中五臟之脈,以及百病之所起,人孰無良,故始以自怨,咎有所歸,故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猶之棄術於市,妄行其志;

 

病或時愈,而愚醫之心,即自得也。

 

嗚呼!

 

如是之醫,深可嘆也。

 

精微之道,窈窈冥冥,而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高深可擬於天地,遠大可配於四海。

 

今汝不知道之諭受,是猶以明為晦,汝其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13:29 , Processed in 0.16893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