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刺熱篇溫論述上古經文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一會語錄 上古醫旨,其時首春,其證首溫,先師祖僦貸季所傳,先師岐伯地之者也。
首引 太陽之脈色榮觀骨,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 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
榮未交,曰,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凡十五句七十字,岐黃之庭,宗旨曉然,至後世 則內經且闕,況上古乎。
所以釋者極悖理,吾徒會講,首析其義焉,凡人有病, 其色必徵於面,而熱病尤彰,內經本篇,謂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 先亦,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是五藏熱 病,色且先徵矣。
然五臟隱深,其色不宜外見,纔見微色,隨刺俞穴,蚤瀉其熱, 名曰治未病,待病治之遲矣,靈樞謂赤黑色,忽見天庭,大如拇指者,不病而卒 死,劇則刺,非能挽矣。
惟太陽經脈色,顯而易見,初起熱徵於面,此時漫無凶 咎,太陽脈色,榮飾於顴,乃久邪內伏,其春發溫,必始太陽經脈,紅赤熱色, 先見兩顴,加以采飾,熱之先徵也。
榮飾之色,止顴骨一處,不交他處,病之淺 者也古經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少需聽其自解,此真訣也。
大凡溫病, 熱自內出,經氣先虛,雖汗之多,未汗解,故云,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太陽經 氣虛者,必待午末正陽,杲日當空,群陰見睨,太陽經邪不留而盡出也。
少陽經 氣虛者,必待寅卯初旭,出震繼離,煥然一新,少陽經邪不留而盡出也。
註謂肝 病待甲乙解,心病待丙丁解,此五藏經文,與三陽經,全不相涉,至於與厥陰脈 爭見者死,咸謂外見太陽赤色,內應厥陰弦脈,此則如隔千山矣。
秦漢以後,始 分二十四脈,弦謂少陽可也,厥陰亦可也。
大浮滑數,入陽弦可,沉濇弱微,入 陰弦亦可也。
弦脈陰陽兩屬,安得指為死脈,且三日之促耶。
古義斷不其然,上 古理脈色而通神明,謂上帝之所貴也。
先師之所傳也。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 求其要,則其要也。
色以應日者,舉頭見日,隨處長安,晶光萬道,人身之色, 無幽不燭,同也。
脈以應月者,千江有水千江月,地脈潛通,人身之脈,環會貫 通,同也。
脈榮顴骨,即色榮顴骨,纔一見之,表裡兩符,豈非日月合璧耶,如 太陽顴骨,色脈同時解散,并不成溫熱病矣。
病則色脈同時俱見矣。
太陽榮顴骨, 少陽榮頰前,厥陰榮頰後,少陰榮兩頤,乃至十二經脈色,大絡小絡,隨病彰灼, 一瘡一痤,色脈不相離也。
道在下合五行休王,上副四時往來,何吾人自小之耶, 所以太陽厥陰,陰陽同時,並交榮飾,此纔名為爭見,若只面呈一部,豈爭見乎。
爭見赤紫滯晦,傳經勢重,已為主死,爭見青黑剋賊,十死不救矣,蓋太陽水而 生厥陰木,則發榮滋長,光華畢達,固有善無惡也。
厥陰木而孕太陽水,則子藏 母腹,勾萌盡斂,亦嘿庇其根也。
今外邪入而真藏逼見於面,夫是以死耳,其熱 病內連腎,身內百司庶職,惟腎獨為政府,安則宅神根本,危則顛覆濁亂,生死 出入,莫不繇之,太陰厥陰,祇稟其成,難干之矣,然不曰少陰而曰腎者,少陰 傳走經脈,腎則顓主內藏,經謂過在少陰,甚則入腎,同一義也。
太陽厥陰爭見 主死,牽連腎氣在內,以少陰為厥陰母,木勢垂危,求救腎水,腎水足供,尚可 母子兩全,腎水源流並竭,不母子俱斃乎,可見神去則藏敗,藏敗則爭見黎黑, 豈脈色不由根心也哉。
釋謂木之生數三,故死期不過三日,以生數定死期,謬甚, 果爾水數一,土數五,其死主一日五日耶,內經明為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胡以生數妄解乎。
下文無期不滿三日,反誤古脫,增入五字駭觀,總因死陰之屬, 不審其義,故擅複之耳,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亦擅增入,少陽之脈色,榮頰前, 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謂右頰前見赤 色,未交他處,待汗自已,若兩頤黑色,與少陽赤色,爭見則死也。
少陰經敗甚, 必入腎,腎藏發露,泉之竭矣,無陰以守之矣。
少陽相火,少陰真火,上下交焚, 項刻俱為灰燼,誠劫災也。
傳經勢重,間有回天之手,至於腎內枯槁無救,頰頤 紫黑,已見惡痕,縷縷不散,此獨陽無陰,如大火聚,安得紫府丹臺,授以太陰 神水乎,吾徒同志,濬洌彼之泉自固,慶古經之法傳心,無負此番提命可矣。
會講素問評熱論病文經文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二會語錄 岐伯先師論溫勝義微妙,今始深解之也。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 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骨 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 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 立而傾也。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 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此段 論溫獨創穀氣之旨,榖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身中之至寶至寶者也。
榖氣 為疾病之總途,生死之分界,萃萬理為一言,誰能外之,內經謂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則藏精之人,外邪不入,身如藥樹,百病不生矣。
即 不然者,冬藏已敵春溫,積貯為命,主張蚤計在是,胡乃泥沙擲之耶,泥沙擲之, 茲後則腎虛甚而溫死矣。
尺熱甚而溫死矣,榖氣既餒,轉輸不給,關門閉而水穀 難通,大事去矣,況腎虛尺熱,外感傳經而入三陰,熱上加熱,一呼脈三動,一 吸脈三動而躁,準平人十二時脈,更增四時,三日促為二朝,再促則脫而不續矣。
所以狂言失志,脫精則死,以此故也,上古中古,兩大聖神,如出一手,倒說豎 說,變化生心,萬理淵源,爛然生色,千代以後,乃至傳為土苴,不諭不議,奈 之何哉,吾徒七十有五,始知理障稍盡,矩則昭然,茲時不言,更待何年耶,岐 伯先師問陰陽交,交者死,黃帝願聞其說,岐伯但發榖氣之妙,至陰陽交一言而 終,不更再舉,向者胸為疑府,今乃知穀氣之旨既明,即陰陽交與不交,了然定 矣。
吾徒嚼舌多年,今轉饒舌,而且細舉之矣,上古營未交,證之輕者,營交陰, 重且死者,中古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證半輕者,冬不藏精,腎虛尺熱,苴且死 者,聖神心印,妙義天開,變化錯縱,愈出愈奇,上古太陽(小腸膀胱)與厥陰 (心肝)為偶,少陽興少陰(心腎)為偶,而陽明太陰,雖不言之而其相偶,更 定位也。
中古太陽與少陰,一腑一臟獨主其重,蓋太陽主外,少陰主內,太陽司 陽經之溫,少陰司陰經之溫,太陽交少陰,少陰交太陽,陰陽交而死矣。
然掌上 意珠,不敘其文,若隱若顯,俟之後人,何乃竟成絕學耶,岐伯先師,妙翻千古 變證,若相杵而實相成,賢智不識其旨,況庸人乎,謂二陽搏,其病溫,死不治, 不過十日死,乃陽經營未交之輕證,而舉為死不治,必有其說,言二陽搏,雖未 入陰,病溫至極,必死不治,稍延不過十日死,較三日死陰之屬,少饒其期耳, 二陽者,手大腸,足胃,手經足經,並主陽明,金土燥剛,亢熯陰絕,胃榖腸津, 水穀將絕,乃至腸胃如焚矣。
縱延多日,究竟不得不死矣,至上古足陽明胃,足 太陰脾,一陽一陰,雖不相錯而相偶,然吾徒營未交,待時汗已,經氣虛者,辰 已經旺,汗乃盡解,必然之理也。
門人有蓄疑義,脾胃以膜相連耳,脾胃營交相 連,直是易易,所以上古故不言之也。
予不然,傷寒傳經,如膽藏肝葉,豈不直 入相合,然必少陽膽,乃傳太陰,再傳少陰,乃傳厥陰,遶經而走,不能直截合 膽也,今陽明胃,乃傳少陽膽,少陽始傳,太陰遶經傳次亦然,固知陽明太陰, 交與不交,各分疆界矣,兩顴頰後,營交相爭,部位不遠,頰前與頤,營交相爭, 部位不遠,額中鼻準,營交相爭,部位不遠,必至營交不分,乃為死也。
至於太 陽少陰,陰陽正交,吾徙更深言之,內經兩感證,一日太陽少陰,二日陽明太陰, 三日少陽厥陰,三日死,由是論之,溫證微不相同矣,溫證一日,太陽而交少陰, 有十分交者,有五分交者,有一二分交者,所以溫證太陽少陰,本經與病相持, 即十日半月,總為一日之期,不傳二日三日之促,而驟死者,蓋以穀氣平時,覺 不相同,營衛平時,覺不相等,病之精津不枯,穀氣不盡,熱勢少衰,肌膚漸積, 微汗兩交,忽為兩解,病醫相成者多有之矣。
半月一月,待斃無醫,穀氣不得不 盡者,非天也人也。
然醫之手眼,審機決擇,一日已前,圖而又圖,邀非倖邀, 生機可待,此為超醫,至一日已後,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穀氣精血, 傳經立盡,盡則死矣。
岐伯先師曰,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又曰今見三死, 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然則陰陽交,交者死,予向以為一言而終,隨病隨死之 候,幾誤一生,牆面惶汗,常慄然之矣。
立志奇男子,冬至閉關,儲蓄內富,豈 非第一義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