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辨春夏秋冬溫暑涼寒四證病原】
生氣通天論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由此論之,人身元氣,與天相通,頤養有道,病何從生?
然則病生有因,其發有原乎,從其原而治之則易療。
陰陽應象大論曰: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又曰: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 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痰厥。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此四時四氣之病原也。
黃帝明以春溫根於冬寒,其間氣候相近,症恙相同,猶可言者,原未兼及暑也。
至漢張長沙仲景著傷寒書,遂演《內經》之說曰: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自此論出,而後之業岐黃術者皆宗之,果爾是專主一寒氣。
三病分久近,皆寒為根,故後世醫家,有四時傷寒之說,甚至通以麻黃桂枝湯兼治溫熱症,誤人良多。
陶節庵諸名家,亦剖三病若列眉,而根始於寒,不免沿而未能脫,又何怪乎碌碌者?
愚謂道以一氣生天地,以二氣生五行,五氣各司其用,而水火為最要,水火能生物,亦能殺物,若仲景之說,是水專擅其權,而火為虛而無用矣,愚為冬之寒病,專屬寒威,此固然不易者,至春時陽氣漸舒,孔竅開張,服御單夾,乃天氣變幻,倏暖倏寒,又多蕩風,人感寒直入臟腑,故為溫病,猶可名曰春寒;
已與冬寒不相蒙矣。
況夏至後,炎火時流,蒸郁爍人,得病似傷寒者,皆是暑火所感而成,與冬之寒氣,毫不相涉,而亦以為冬寒之積久所發者誤矣。
即生氣通天論曰: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寒暑分因,水火別證,明列斷案,萬世醫學之祖也。
又何惑乎?
然《內經》之溫根於寒者何故?
案《山海經》桂,名招搖,葉長二尺,桑名帝女,大圍五十尺,桂竹葉大二尺余,高數丈,其草樹奇怪類若此。
據經想太古時,洪水橫流,懷山襄陵,草木閉塞,天地蒙昧,陰靄拂鬱,陽明未舒,以故寒氣盛行,元和令少,即當大夏,亦無爍金之患。
後世衣冠文物漸開,五行分布,水火之氣,各司其權,若斯爭烈者,即今春值淫雨,余寒為厲,甚者如隆冬,挾纊不能去,試觀晉中暑證寥寥,絕無 瘧,皆陰勝之左券也,何況古洪荒世乎,此《內經》溫根於寒所由發也。
何仲景遂申演其說,並暑而一類乎?
是蛇足也。
且古人茹毛衣草,簡緣淡薄,無助火之具,後世炙 之味適口, 郁之酒充腹,嗜欲灼精,塵勞食氣,皆足以噓焰而煽熾,宜暑火之乘類而善入也。
謂古之寒病多而暑病少,今之寒暑並重,而暑為尤劇則可,愚故特列論曰:
傷寒者感於冬之嚴寒,溫病者感於春之輕寒,若暑病則專感於夏之炎熱,若冰炭霄泉之不相及,一水一火,各操其令。
治法一熱劑,一涼劑,各中其竅,而概以為寒因,不幾於執一遺二哉!
予俯仰躊躇,萬不得已,敢於翻千古之案,以開百世之覺,破迷而拔苦,遂自甘於僭竊云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