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者陰慘之氣】
中人則為病,而陽氣衰矣。
故仲景立方多主溫劑,除攻下諸方之外,寒邪在表,則溫散以汗之,如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之類;
寒邪在裡,則溫熱以祛之,如理中湯、四逆湯之類,此實治寒病之心法,而為後人所宜遵守者也。
若四時之邪,或溫、或濕、或暑,亦有似傷寒者,治法大不相同,切勿專用溫熱,以致貽誤。
猶中暑中濕諸症,與中風迥別,故隨時制宜,為醫家之要訣焉。
暑者,夏令之陽邪從口鼻入,脾經實先受其病,而心肺次之。
乃熱症多陽,屬氣有餘,暑症多陰,屬氣不足。
與治感受寒邪之法大異,宜溫散而不宜過熱,宜清涼而不宜過寒,仲景方多不可用。
且暑之兼症甚多,有兼傷風者,有兼傷寒者,有兼傷濕者,有兼傷食者,而要惟兼濕與食為最多。
蓋夏月土潤溽暑,暑必多濕,而內無積食,亦斷不致為大患也。
然或瘧或痢,或霍亂吐瀉,發於當時者為輕,入秋病為伏暑,極難痊愈,秋深更甚,若至霜降後發病,十五行六氣之理,脾為濕土。
濕者、土之氣也。
從地而上,其著於人,則有內感外感之不同。
雨水,汗浴淋漓,其傷在皮膚經絡,而亦有兼風、兼寒、兼熱、兼暑各症。
且有中濕甚重,而口眼 斜,舌強語澀,筋骨拘攣,四肢麻木者,形如中風,而不可作中風治。
大約濕在表宜汗,謂解肌也。
濕在裡宜泄,謂通二便也。
又須扶脾以實之,溫中以祛之,而治濕之能事經曰:
燥乃陽明秋金之氣所化。
金能生水,燥則無以滋腎陰而化源絕,腎水既絕,不能灌溉五臟,滋養百骸,則周身皆槁而愈燥矣。
其病多由酒色過度而起,火盛水衰,遂至漸劇。
亦有因肺受風火,咳嗽多痰,唾久傷液,而成燥症者。
或皮膚甲錯,或肌肉枯瘠,或嗌干聲啞,總宜以甘寒生水之味治之。
輕者天冬、地黃、梨漿、藕粉,重者龜鱉膠、牛羊乳及燕窩等物,尤宜清心寡欲,嗽口咽津,自能漸愈。
若再用溫劑,或酒色不戒,必致傷生,慎毋忽諸五臟六腑,各具真氣。
氣有餘便是火,故諸經皆有火,而心肝命門三經實主之。
勞傷郁悶,盛怒極樂,悉能生火。
肝火盛則傷脾,心火炎則傷肺,命門火熾則傷腎,此火由內生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