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根本論】
脾胃一傷,元氣必耗,心火獨炎,心火即下焦陰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火與元氣,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陰火上衝,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脾胃之氣下陷,穀氣不得升淳,是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營衛,乃主寒熱。
《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又曰:溫能除大熱,最忌苦寒,反傷脾胃。
東坦於勞倦傷者,立補中益氣湯,純上甘溫,兼行升發,使陽春一布,萬物漸榮,易老於飲食傷者,立積術丸,一補一攻,不取速化,但使胃強不復傷耳,此皆炎黃之忠,藎後進之標的也。
羅謙甫用發其旨,故去脾虛少食,弗可克伐,補之自然能食,是則更有法焉。
東方之仇木宜安,恐木實則侮土而厥張也。
西方之子金宜顧,恐子虛則竊母以自救也。
若夫少火,實為生氣之元,故中央之上,虛者則有補母之論存焉。
許學士云:腎虛不能化食,譬如釜中,水穀下無火力,何能熟耶?
嚴用和云: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消,脹滿痞塞,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土溫自治矣。
統而論之,脾具坤順之德,有乾健之運,坤德或慚,補土以培其卑監,乾健稍弛,益火以助其轉運,此東坦、謙甫,以補土立言,學士用和,以壯火垂訓,土強則出納自如,火強是轉輸不怠,火為土母,虛則補其母,治病之常經也。
世俗一遇,脾胃虛滯,便投曲、卜、查、芽、香、砂、根、朴,甚而黃連、山梔,以為脾胃良方,而夭枉者,不可勝數矣。
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因脾胃有聚實火,元氣未衰,邪氣方張,用破氣之劑,以瀉肺金,主氣之臟,若虛而代之,則愈虛,虛而寒之且遏絕真火生化之元矣,有不敗其氣,而絕其穀乎!
最可異者,以參、朮為滯悶之品,畏之不啻砒毒,獨不聞《經》云:虛者補之,勞者溫之;
又曰:「塞因塞用」乎?
又不聞東坦主脾胃之氣,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乎?
又不聞丹溪云:實火可瀉,芩連之屬;
虛火可補,參之屬乎?
且飲食初傷,壅成濕熱,元氣未敗,黃連、查、曲,暫其宜也。
但上喜暖而惡寒,過劑則脾陽愈弱,而轉化愈難矣。
至若病稍日久,元氣必虛,陽氣不充,陰寒為祟,反服黃連,無異於入井而反下石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