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1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4:34 | 只看該作者

疏五過論篇


則心從想慕,神隨往計,營衛之道,悶以遲留,氣血不行而積並為病。


身體日減,氣虛無情,(氣血相迫,形肉消爍,故身體日減,氣歸精,精食氣。


今氣虛不化,精無所滋故也。


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氣深,穀氣盡,陽氣內薄,故惡寒而驚。


洒洒,寒貌。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於衛,內奪於營。


病深者何?


以此耗奪故爾。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一過也。


(失,謂失問,其所始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飲食居處,五方不同,故間之也。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故精氣竭絕,形體殘毀,心神沮傷矣。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


(不知喜怒哀樂之殊情,概為補瀉而同貫,則五臟精華之氣日脫,邪氣薄蝕而乃並於正真之氣矣。


善為脈者,必以此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奇恆,謂氣候奇異於恆常之候也。


從容,謂分別臟氣虛實,脈見上下幾相似也。


《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從容分別而得之矣。


診有三常,必問貫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


(貴則形樂志樂,賤則形苦志苦,苦樂殊貫,故先問也。


封君敗傷,降君之位,封公卿也。


及欲候王,謂情慕尊貴,而妄為不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4:42 | 只看該作者

疏五過論篇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表神內傷,身必敗亡。


(尤惶煎迫,怫結所為。


始富後貴,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臂為攣。


(以五臟氣留連,病有所並而為是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嚴,謂戒,所以禁非也,所以令從命也。


外為柔弱,言委而順從也。


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令,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


凡診者,必知終 ,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始終,謂氣色也。


知外者,終而始之。


明知五色氣象,終而復始也。


余緒,謂病發端之余緒也。


切,謂以指按脈也。


問名,謂問病症之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4:51 | 只看該作者

疏五過論篇


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


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先合之也。


離絕莞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離,謂離間親愛。


絕,謂絕念所懷。


莞,謂莞積思慮。


結,謂結固余怒。


間親愛者魂游。


絕所懷者意傷。


積所慮者神勞。


結余怨者志苦。


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


此治之五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6:28 | 只看該作者

征四失論篇


《征四失論》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思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濃,形之溫寒,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午,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第一失者,不知陰陽逆順之理也。


陽陰逆順之理非止一端,左手人迎為陽,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外感陽病見陽脈,為順,陰脈為逆,右手氣口為陰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男子左手脈大為順,女子右手脈大為逆,陽病見陰脈為順,陽脈為逆;


陰病見陽脈為順,陰脈為逆。


又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第二失者,不受師術之正,妄效雜術之邪,以非為是,苟用砭石也。


第三失者,不適病患之情,不明比類之義也。


第四失者,不究始時致病之由,妄持寸口之脈,不中病情,偽指病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6:41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篇


《陰陽類論篇》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 。


三陽為表,二陽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此言六經為人身之表裡,以太陽,太陰為貴也。


三陽者,足太陽膀胱經也。


從目內 ,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為人身之大經。


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


從鼻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為人身之維系。


一陽者,足少陽膽經也。


起目外 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六道,上下為人身之游行諸部者也。


曰經,曰維,曰游部,此可以知五臟終結,賴此三經而為之表也。


故三陽為身之表,則二陰為之裡,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


二陰為之表。


則三陰為之裡,三陰者,足太陽脾經也。


一陽為身之表,則一陰為之裡,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


太陰為正陰,而次少為少陰,又次為厥陰。


太陽為正陽。


而次少為少陽,又次為陽明,以其氣有多少異用,故各有三者之分耳。


然少太之義易知,而陽明厥陰之義難釋。


足之十二經合於十二月,故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


六月建未,則為右之足少陽,皆兩足第四指脈氣所行也。


二月建卯,主左足之太陽,五月建午,則為右足之太陽,皆足小指外側以上,脈氣所行也。


三月建辰,主左足之陽明,四月建辰己,則為右足之陽明,皆兩足次指以上,脈氣所行也。


然正二五六月為少陽太陽,而三四為辰巳月,居於其中,則彼兩陽合明於其前,故曰陽明也。


七月建申,主陰之半生,生右足之少陰,而十二月建丑,則為左足之少陰,皆兩足心以上脈氣所行也。


八月建酉,主右足之太陰,而十一月建子,則為左足之太陰皆兩足大指內側以上脈氣所行也。


九月建戌,主右足之厥陰,而十月建亥,則為左足之厥陰皆兩足大指外側以上,脈氣所行也。


然七八十一十二月,為少陰太陰,而九十為戌亥月,則為兩足之陰已盡也。


而應之者,戌亥則一陰幾於絕矣。


豈知一陰至絕,而有復作之理,朔晦相生之妙,卻具於其中,蓋陰盡為晦,陰生為朔,氣盡為晦,氣生為朔,既見其晦,而又見其朔,厥陰之絕,而復作合,當以彼晦朔之妙,而正此厥陰之理也。


正者,證也。


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


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三陰者,即太陽也。


太陽為表之經,覆庇群生,尊猶父也。


二陽者,即陽明也。


陽明為表之維,捍衛諸部,所以為衛也。


一陽者,即少陽也。


少陽為表之游部,布絡諸經,所以為紀也。


三陰者,即太陰也。


太陰為裡之經,長養諸經,尊猶母也。


二陰者,即少陰也。


少陰為裡之維,生由此始,所以為雌也。


一陰者,即厥陰也。


厥陰為裡之游部,將軍謀慮,所以為獨使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6:52 | 只看該作者

方盛衰論篇


《方盛衰論篇》曰:形弱氣虛,死。


(中外俱不足也。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臟衰,故脈不足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臟盛,故脈氣有餘。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必先用之。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言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


以出入行運,皆神明隨轉也。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


(上觀,謂氣色;


下觀,謂形氣也。


八正,謂八節之正候。


五中,謂五臟之部分。


然後按寸尺之動靜,而定死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7:06 | 只看該作者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水火立命論


夫人何以生?


生於火也。


人生於寅,寅者火也。


火,陽之體也。


造化以陽為生之根,人生以火為命之門。


儒者曰:天開於水,子為元。


醫者曰:人生於水,腎為元。


孰知子為陽初也,腎為火臟也。


陰生於陽,故水與火為對名,而火不與水為對體。


其與水為對者,後天之火,離火也;


其不與水為對者,先天之火,乾火也。


夫乾,陽之純也;


夫陽,火之主也;


夫水,火之原也。


後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無形。


有形之火,水之所克;


無形之火,水之所生。


然取水者,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


何也?


魄,陰也,而光借於日則陽也,水不生於水而生於火明矣。


是故土蒸而潤,膚燠而澤,釀醅而溢,釜炊而汗,丹砂、硫黃之所韞而湯也。


水之生於火也益信。


火生於水,亦還藏於水。


其藏於水也,其象在坎,一陽陷於二陰之中,而命門立焉。


蓋火也,而腎水寄之矣。


其生乎生也,其象在乾,純陽立於離卦之先,左旋而坎水出焉,右旋而兌水納焉。


蓋水也,而陰陽之火則分而寄之矣。


此所謂後天中之先天也。


陽生陰寄,運於三焦,水升火降,所謂既濟,故養生莫先於養火。


此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故生人之本全在乎斯。


奈近世之養生者,並不究其由來,惟知氣血,則曰氣陽血陰;


惟知臟腑,則曰臟陰腑陽。


即知水火者,不過離心、坎腎而已。


孰知氣血更有氣血之根,陰陽更有真陰真陽之所,水火更有真水真火之原也。


凡暴病而卒死,絕處而得生者,皆在乎根本真處得之,非泛泛在乎氣血間也。


奈何僅以氣血為陰陽,陰陽為氣血,而以水火為心腎,故用四物湯以補血調陰,四君湯以補氣調陽,坎離丸以調心腎水火,而其真陰真陽、真水真火,其為氣血之根者,反不鄭重及之。


其用藥調理,無非敷衍氣血而已,即調水火者,無非辛溫苦寒,猶植樹者徒在枝葉修飾為事,而不及乎根本,豈有大補哉!


故吾學人,能明水火為氣血之根,水火為真陰真陽之所。


芎、歸辛竄,僅可調榮,難補真陰真水;


苓、朮、甘草,僅可調衛,難補真陽真火;


即炮薑、炙草,僅可溫中,難到腎經。


其為水火真陰真陽之寶者,惟仲景八味而已。


故不重真陰真陽而欲求生者,凡四君、四物以補真陽真陰者,並不達水火立命之本,真陰真陽至理者也。


昔人云: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所謂游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


此先賢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7:31 | 只看該作者

調護水火論


經曰:精氣奪則虛。


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虛者,空也,無也。


譬諸國內空虛,民眾離散,則盜賊蜂起,鎮撫為難,若非委任賢智,安靖休養以生息之,未可保其無事也。


病之虛者,亦猶是已,醫非明哲,孰能鎮之,以收合散亡,克復故物之功哉!


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余?


蓋言虛為口病之本,宜其首舉以冠諸證也。


然充足空虛者,氣血也,化生氣血者,水火也,水火者,主身之本,神明之用也。


《靈樞》曰: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然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


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末濟,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征也。


如消渴證不交,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水偏盛也。


故火者,陽也,氣也,與水為對待者也。


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


生氣如是,則諸病不作,可得長生矣。


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所謂陰不足,則陽必奏之,是為陰盛陰虛,亦曰壯火蝕氣,是知火即氣也,氣即火也,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7:42 | 只看該作者

調護水火論


《仙經》謂藥即火,火即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


亦指此也。


譬諸水性,水流本寒,過極則凝而不流為層冰矣,解則復常,非二物也。


蓋平則水火既濟,火即為真陽之氣,及其偏也,則即陽氣而為火矣,始與元氣不兩立,而成乖否之象焉。


故戴人曰: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言苟能解此,則已達陰陽水火之原,曲暢旁返,何施不可,正指火之變態多端,其為病也非一,明此則余皆可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7:53 | 只看該作者

調護水火論


但重養陰者,謂人之一身,水一而已,火則二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自少至老,所生疾病,靡不由於真陰不足。


況節欲者少,嗜欲者多,以致陰水愈虧,陽火愈旺。


奈陰道難長,峻補則無旦夕之效,故補陰之品,自少至老,不可一日間斷。


其補陽之藥,勸戒諄諄,雖然性稟不同,陽盛人補陰固宜,陰盛人補陽尤要,況陰從陽長,單滋陰分,徒傷胃氣,反絕後天化生之源,要知純陰之藥,則得肅殺閉藏之氣,何有陽和化育之功哉!


況天地以陽為生之根,人生以火為命之門,天開於子,而陽生焉,是子為陽之本,而為先天,人生於寅,而火兆焉,是寅為火之母,而為後天火者,生之本也,陽者,火之用也。


故曰:天非此人,不能化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陽氣,能交於下:地之陰氣,能交於上;


人之真火,能藏於下,則真水能布於上,陽施陰化之象,克昭氣血平和之長日旺。


蓋陰陽之精,互藏其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故心火也,而含赤液;


腎水也,而藏白氣。


赤液為陰,白氣為陽,循環往復,晝夜不息,此常度也。


苟不知攝養,縱恣情欲,虧損真陰,陽無所附,因而發越上升,此火空則發之義,是周身之氣並於陽也,並於陽,則陽愈盛,而陰愈虧,由是上焦發熱,咳嗽生痰,迫血吐衄,頭痛煩躁,胸前骨痛,口乾舌苦,五心煩熱,潮熱骨蒸,小便短赤,此其候也。


久則孤陽不能獨旺,無根之火,豈能長明?


《經》所謂「壯火食氣」,氣亦弱矣,而陽亦虛焉。


由是飲食不化,瀉泄無度,丹田不暖,筋骨無力,夢遺精滑,眩暈自汗,卒倒僵仆,此其候也。


然少陰臟中,重在真陽,陽不回則邪不去,厥陰臟中,職司藏血,不養血則脈不起,故治之者,陽甚虛者補陽以生陰,使陰從陽長也;


陰甚虛者,補陰以配陽,使陽從陰化也,陰陽調和,百病消解。


若以偏重,或陰、或陽執見,則不惟設藥以救偏,而反增偏害之至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8:06 | 只看該作者

尊生救本篇


《經》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


不治其虛,安問其余?


可見,虛為百病之由,治虛為去病之要焉。


故風寒外感,表氣必虛;


飲食內傷,中氣必弱:易感寒者,真陽必虧;


易傷熱者,真陰必耗。


正氣旺者,雖有強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輕,故多無病,病亦易愈。


正氣弱者,雖即微邪,亦得易襲,襲則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難痊。


治之者,明此標本輕重之道,以投顧主逐客之方,則重者輕,而輕者愈。


要知精神內長於中,邪氣自解於外,精神耗散於內,即我身之津液氣血無所主軍,皆可內起為火,為痰而成邪,豈必待外因所致哉!


倘不知此,徒知或從表以發散,或從裡以克削,現下已有之虛,不為補救,未來無影之邪,妄肆祛除,有是病者,病受何妨?


無是病者,正氣益困,以致精神疲憊,性命昏沉。


若不急為猛省,峻加挽救之功,何以續一息於垂絕!


奈俗以虛極,不可大補,些小調益,何異深沉海底,輕扶一臂之力,以望援溺之功哉!


況有復加峻削寒涼者,更似入井而反下石耳。


且諸病不論虛實,未有不發熱者,然此熱非從外來,即我所仗生生之少火,有所激而成壯火,為壯熱也,猶人天稟和平之性,有所觸而為惱怒。


不平之氣,如物之不得其平而鳴,鳴之者,即是物也,調之者,和其物則寧,非必去是物也。


壯火者,少火受傷,發泄之時也。


惱怒者,和性受傷,乖變之際也。


不為調之、益之,反為攻之、逐之,虛虛之禍,勢不旋踵,故壯火即由少火之變,少火非火,乃丹田生生真元之陽氣,一呼一吸,賴以有生,即人之受胎,先稟此命。


《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


故此火也、氣也,皆為無形,有神有情,而為生身之至寶,是真陽之宗也,元氣之本也,化生之源也,長生之基也。


命門坎宮,是其宅也,蒸腐水穀,化生精華,得其平則安其位,萬象泰然,生生無窮。


失其平,則離其位而為壯火,反為元氣之賊,浮游乎三焦,蒸爍乎臟腑,炮熾乎肌肉而為病矣。


不治此火,則何以去病?


然欲去此火,更河以得生?


只有因所因以調之,安之、從之、撫之,以平為已。


則火不去,而安全無恙,病既退而元氣無傷,則火原為我用之至寶矣。


若惡其熱而欲直滅其火,非滅火也,是猶滅氣也。


魚一刻無水即死,人一刻無氣即亡,氣可滅乎!


況以有形無情之藥,妄攻有情無形之氣,欲不受傷,其可得乎!


但火空則發,若不大為填塞其空,焉可御其乘空炎上之勢?


若欲火退而後補,孰知火之為害甚速,而與元氣勢不兩立,所謂壯火蝕氣,火熾氣日消亡。


且火之為用,每挾風木之象,力窮乃止,止則火息,陽亡脫症具備,方議補之,已無受補之具矣。


況有進濃云驟雨之藥,益令龍雷妄熾,以速焚灼之害哉!


倘稟受壯盛,或從寒涼折之而愈者,但病愈之後,必真氣漸衰,精神不長,縱先天真元不足者,若從本調治,則病去之後,發生之勢日隆,後天之長反旺,故曰:識得標,只取本治於人,無一損,正重此也。


古人治病,重於求本,故令人壽命彌長。


今人勿察其源,近從膚見,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陰陽真假之象,從治正治之宜,顧本窮源之要,置之勿問,以致近害天柱日多,遠害先後並薄矣。


凡業司命者,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8:25 | 只看該作者

諸病求源論


人之有生,初生兩腎,漸及臟腑,五臟內備,各得其職,五象外布,而成五官,為筋、為骨、為肌肉皮毛、為耳目口鼻軀設形骸,然究其源,皆此一點精氣,神遞變而凝成之也。


猶之混沌未分,純一水也,水之凝成處,為土、為石、為金,皆此一氣化源,故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


然無陽則陰無以生,故生人之本,火在水之先也;


無陰則陽無以化,故生人之本,水濟火之次也。


《經》所謂:陽生陰長,而火更為萬物之父者此耳。


是以維持一身,長養百骸者,臟腑之精氣主之。


充足臟腑,固注元氣者,兩腎主之。


其為兩腎之用,生生不盡,上奉無窮者,惟此真陰真陽二氣而已,二氣充足,其人多壽:二氣衰弱,其人多夭;


二氣和平,其人無病;


二氣偏勝,其人多病;


二氣絕滅,其人則死,可見真陰真陽者,所以為先天之本,後天之命。


兩腎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


學人僅知本氣,而不知乘乎內虛;


僅知治邪,而不知調其本氣:僅知外襲,而不知究其臟腑;


僅知臟腑,而不知根乎兩腎;


即知兩腎,而不知由乎二氣,是尚未知求本者也。


何況僅以軀殼為事,頭疼救頭,腳疼救腳,而不知頭腳之根,在臟腑者,何以掌司命之任,而體好生之道歟?


真由緣木求魚者也。


故先哲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毋耗氣,遺精勿澀泄。


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傑,真求本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8:42 | 只看該作者

臟腑心腎貴賤論


夫貴臟而賤腑,書未詳明,醫多忽略,視為尋常而不推究,以致輕重標本,不知其所矣。


以臟腑統而言之,則臟如一家中之上人也。


各藏其神魂意魄志,為神明之臟,以運用於上,傳注於下,此所謂勞其心者也。


腑如一家之中奴婢,瑰然無知者也,承接上令,各司乃職,溲便糟粕,傳運其間,此所謂勞其力者也。


勞力者,但勞其形骸,而不耗其神氣。


重濁象地,濁陰養之,如藜藿之民,習以為常,雖勞庸何傷也,故多無病,病而易治。


心者所耗,皆其精華,而非糟粕,輕清象天,多動少靜,七情之為害惟多,陰精之上奉實少,況如膏粱子弟,體質嬌嫩,勞易傷,傷難復也,故易多病,病而難治。


以五臟指而言之。


惟心腎兩家更勞,猶一家中之主人、主母,坎離互為其配,水火互為其根,益神明之用,無方無體,誠難言也。


然樞機萬物,神思百出者,非心之用乎,更曰思之為害甚於欲,以勞心過極,並及於腎,腎藏志也,所以有「無子責乎心,發白責乎腎」之語,以其陰精上耗也。


離陰既耗乎上,坎水豈能獨充乎下!


況節欲者少,嗜欲者多,上下更有分消者乎,故其病更多、更深,而尤難治也。


醫者可不圖微防漸,加意於心、腎二家,則自無病,既病矣。


則以治膏粱者治臟,治藜藿者治腑,而於心腎更為之珍重,則病無不命。


故臟者,藏也、陰也。


且藏而不宜,是齊瀉陰氣真臟也。


見則為敗。


敗必死也。


又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


故臟無瀉法,至於腎者,尤為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有虛無實,更無瀉之之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8:54 | 只看該作者

論富貴貧賤之病不同


凡醫家治病之誠,當無存富貴貧賤之分,然欲求病之情,應有富貴貧賤之別,何也?


富貴之人,多勞心而中虛,筋柔骨脆;


貧賤之人,多勞力而中實,骨勁筋強。


富貴者,青粱自奉,臟腑恆嬌;


貧賤言,藜藿苟充。


臟腑恆固;


富貴者,曲房廣廈,玄府疏而六淫易客;


貧賤者,茅茨陋巷,腠理密而外邪難干;


富貴者,縱情極欲,慮遠思多,銷鑠無非心腎之脂膏;


貧賤者,少怒寡欲,愿淺易足,所傷無非日生之氣血。


故富貴之病多從本,貧賤之病每從標,實有異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9:05 | 只看該作者

補藥得宜論


天虛者宜補,然有不受補者,乃補之不得其當也。


必須憑脈用藥,不可問病執方六脈一部,或大或小之間,便有生克勝負之別:一方分兩,或加或減之中,便存重此輕彼之殊。


脈有真假,藥有逆從,假如六脈洪大有力者,此真陰不足也,六味地黃湯。


右寸更洪更大者,麥味地黃湯。


如洪大而數者,人謂陰虛陽盛,而用知柏地黃湯則誤矣。


如果真陽盛實,則當濟其光明之用,資始資生,而致脈有神,疾徐得次,以循其常經矣。


惟其真陽不足,假陽乘之,如天日不彰,而乃尤雷之火妄熾,疾亂變常也,宜六味加五味子、肉桂、助天日之陽光,以逐龍雷之假火。


若至弦數、細數,則更系真陰真陽虧損,便當重用六味少加桂、附,以火濟火,數既可從,承乃可制,火既制而陰易長矣。


況脈之微緩中和胃之氣也,不微而洪大,不緩而弦數,近乎無胃,用此既補真陽,以息假陽,復借真火,以保脾土,此補腎中真陰真陽之至論也。


更有勞心運用太過,飢飽勞役失調,以致後天心脾氣血虧損者,設以根本為論,從事補腎,則元氣反隨下陷,化源既絕於上,腎氣何由獨足於下,縱下實而上更虛矣。


理直六脈浮大無力者,此中氣不足,榮陰有虧,而失收攝元氣之用,宜於溫補氣血之中,加以斂納之味,如養榮湯,用五味子,更宜減去陳皮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9:23 | 只看該作者

補藥得宜論


六脈沉細無力者,此元陽中氣大虛,大宜培補中州,溫補氣血,蓋脾胃既為氣血之化源,而萬物之滋補,亦必仗脾胃營運而始得,故古方諸劑,必用薑、棗,即此義也。


況中氣既虛,營運不健,故用辛溫鼓舞,使藥力自行,藥力不勞於脾胃之轉輸,如歸脾湯之劑,木香十全湯之用肉桂是也。


如六脈遲緩甚微者,則無陽大虛,純以挽救陽氣為主,輕則人參理中湯,重則附子理中湯,不得雜一陰分之藥,蓋陽可生陰,陰能化陽耳。


如六脈細數,久按無神者,此先天後天之陰陽並虧也,早服八味地黃丸,晚服人參養榮湯去陳皮,或十全大補湯去川芎、生地換熟地可也。


如兩寸洪大,兩尺無力者,此上熱下寒,上盛下虛也,宜八味地黃湯,加牛膝、五味子,服至尺寸俱平而無力,則照前方,另煎參湯沖服。


如兩尺有力,兩寸甚弱者,此元氣下陷,下實上虛也,宜補中湯升舉之。


地既上升,天必下降,二氣交通,乃成雨露,此氣行而生氣不竭矣。


先天之陽虛補命門,後天之陽虛溫胃氣;


先天之陰虛補腎水,後天之陰虛補心肝,蓋心為血之主,而肝為血之臟也。


然更重乎太陰,蓋脾者,榮之本,化源之基,血之統也。


且一方之中,與脈有宜、有禁,宜者加之,禁者去之、如應用十全大補湯,而肺脈洪大者,則芎 應去,而麥味應加者也,蓋芎味辛而升, 味雖甘,氣濃於味,故功專脾肺而走表也。


六脈無力,則十全最宜,倘無力服參者, 朮倍加,止用當歸,勿用地芍,蓋重於補氣,則歸為陰中之陽,地芍為陰中之陰耳。


至於地黃一湯,依脈輕重變化,百病俱見神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9:35 | 只看該作者

補藥得宜論


但六脈沉微,亡陽之症,暫所忌之。


蓋雖有桂附之熱,終屬佐使,而地茱一隊陰藥,乃系君臣,故能消陰翳之火也。


其熟地重可加至二三兩,山茱只可加至三四錢,蓋酸味獨濃,能掩諸藥之長,況過酸強於吞服,便傷胃氣矣。


此張姑取數端,以證變化之無盡,學人類推之,而自得其神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9:57 | 只看該作者

論補須分氣味緩急


夫藥之五味,皆隨五臟所屬,以人而為補瀉,不過因其性而調之。


五味一定之性,本定而不可變。


在人以五臟四時,迭相施用,行變化而補瀉之。


然藥之形有形,其氣味寒熱則無形,人之神無形,動而變,變而病,則有形,故以有形之藥,而攻有形之病,更以無形之氣味,而調無形之神氣。


大抵善攻克削之藥,皆無神而與人氣血無情,故可只為糟粕之需。


善調元氣之藥必有神,而與人氣血有情,故堪佐助神明之用。


且五臟皆有精,五臟之精氣充足,始能輸歸於腎,腎不過為聚會關司之所,故《經》曰:五臟盛乃能瀉。


設一臟之精氣不足,則水穀日生之精,正堪消耗於本臟,焉有餘力輸歸及腎哉!


故補之之法,務調臟。


臟平和,則腎水之化源自得,然輕清象天,《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濁陰象地,《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補者,謂彼中所少何物,我即以此補之,償其不足也。


味者,重濁濃味之謂,如地黃枸杞膏之類是也。


奈何近用味藥者,僅存其名,體重之藥每同體輕者等分,或用錢許幾分,是有名而無實效且欲峻補腎家者,用牛膝、杜仲之類,下趨接引,尚慮不及,反加甘草緩中,藥勢難以趨下,泥滯中脘矣。


至如血少者養血,歸地芍藥之類是也;


氣虛者益氣,參 苓朮之類是也;


真陰虧者補真陰,地茱麥味之類是也;


真陽損者補真陽,桂附之類是也。


如飢者與食,渴者與水,無不附應得宜。


其血脫補氣者,雖謂陽旺,能生陰血,究竟因當脫勢危迫,而補血難期速效,故不得已為,從權救急之方,苟非命在須臾,還須對症調補,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虧補陰,陽虧補陽,虛之甚者補之甚,虛之輕者補之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0:09 | 只看該作者

論補須分氣味緩急


虛而欲脫者,補而還須接,所以有補接二字,書未詳明。


蓋脫勢一來,時時可脫,今用大補之劑,挽回收攝,若藥性少,過藥力一緩,脫勢便來,故峻補之藥。


必須接續,日夜勿間斷也,俟元氣漸生於中,藥餌方可少緩於外。


虛病受得淺者,根本壯盛者,少年血氣未衰者,還元必快。


衰敗者,還元自遲,必須補足,不可中止,工夫一到,諸侯霍然向來,所有之病、大病內可除,向來不足之軀、大病內可壯。


故人不求無病,病中可去病,病復可知調理樽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0:27 | 只看該作者

辨傷寒感寒中寒外感內傷


傷寒、感寒、中寒、及外感內傷,虛實迥別,治法懸絕,書未洞悉其詳,後學何從辨別,誤投誤殺,臭可底止。


蓋傷寒者,冬月受寒,即病之名也。


夫冬時殺厲之寒過甚,偶失調護,得以犯之,但陽氣閉藏斂納,中氣不甚空虛,外邪何能重人?


所以,身發壯熱,由表入裡,次第傳經。


善治之者,散其外邪,調其營衛,而病自己,豈其必俟傳足六經,以竟其局耶!


感寒者,外寒雖甚輕,然當時令陽氣升浮在表,且我正氣甚虛,足以感之,身或微熱,或不熱,六脈無力,神氣困倦,當溫以調之,而病自愈也,至於中尋者,由人中氣元陽虧極,又遇強暴之寒邪,直中於中,手足厥冷,息微體倦,六脈沉細語言無力,身不發熱,即微熱而口不滿,此時不急峻用溫補以保之,則幾希之元陽失散,殘滅乃易易耳。


書云:宜急溫之,遲則不救。


故術附、參附、理中、四逆,皆為此等設也。


至於外感內傷,尤須剖明脈訣,以左關人迎脈大為外感。


然外感之中,尤有內傷之辨,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


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


外感鼻氣不利;


內傷口不知味。


外感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


內傷元氣不足,故出言懶怯。


外感頭痛,常痛不休;


內傷頭痛,時作時止。


外感手背熱;


內傷手心熱。


脈訣以右關氣口脈大為內傷,此謂內傷飲食,有餘症也,宜消之。


至於書論治法,云外感少內傷多,只須溫補不可發散,此言元氣內傷,非飲食之謂也。


證屬天淵,治者從何作主,故宜分飲食傷為有餘,勞倦傷為不足,此即《內經》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之義。


然內傷勞倦,中氣即虛,外感虛人,略緩時日,未有表病而不累及裡者,未有受病而不傷人正氣者。


初病當分內外,久則統致一虛,故諸病身發壯熱者、脈洪數有力者、掀衣氣粗者、語言不倦者、發渴喜冷者,皆為有餘。


若不發熱及微熱者,脈沉細弦緩無力者,裡衣密處者,語言無力者,微渴喜熱者,及不渴者,皆為不足。


有餘為陽症客病,不足為陰症主病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44 , Processed in 0.49999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