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註疏 卷二十八】
凡製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
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
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
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
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軍、師、旅、卒、兩、伍,皆眾名也。
伍一比,兩一閭,卒一旅,旅一黨,師一州,軍一鄉,家所出一人。
將、帥、長、司馬者,其師吏也。
言軍將皆命卿,則凡軍帥不特置,選於六官、六鄉之吏。
自鄉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
鄭司農云:「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故《春秋傳》有大國、次國、小國,又曰:『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
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詩•大雅•常武》曰:『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儆既戒,惠此南國。』
《大雅•文王》曰:『周王於邁,六師及之。』
此周為六軍之見於經也。
《春秋傳》曰:『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
此小國一軍之見於傳也。
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故《春秋傳》曰:『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軍將,子匠反,凡軍將將帥之類放此。
帥,所類反。
下「將帥」之字皆同。
卒,子忽反,後皆同。
卒長,丁丈反,卷內不出者放此。
比,毗誌反。
大祖,音泰,下「大師」及下文「大僕」同。
皇父,音甫。
儆,本亦作敬,京領反。
見,賢遍反,下同。
廣,光浪反。)
疏「凡製」至「有長」
○釋曰:云此大國、次國、小國者,皆以命數,同者軍數則同,則上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也。
魯是侯爵,而《魯頌》云「公徒三萬」,注云:「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
言三萬者,舉成數也。」
然當公之時,其實二軍,故襄公十一年「作三軍」,則前無三軍矣。
若僖公時有三軍,則中間應有舍文。
注《詩》為三軍者,作詩之人舉魯盛時而言。
若然,魯公伯禽之時則三軍矣。
《魯語》季武子為三軍,叔孫昭子曰「不可」,又云「今我小侯也」,明大侯之時有三軍矣。
鄭答林碩為二軍之大數者,以實言之也。
此言「軍將皆命卿」,及「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伍皆有長」者,皆據在鄉為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時尊卑命數而言。
伍皆有長是比長下士,不言皆下士者,以眾多官卑,故略而不言也。
○注「軍師」至「之兩」
○釋曰:鄭以經伍兩卒旅師軍皆據在鄉內民數而言者,以其凡出軍皆據六鄉為數,是以《小司徒》云「凡起徒役無過家一人」,是以鄭據在鄉之數而以家出一人結之也。
鄭云「言凡軍將皆命卿,則凡軍帥不特置,選於六官六鄉之吏」者,鄭云選於六官者,謂王朝六卿,此六軍之將,還選六卿中有武者為君將也。
又別言六鄉之吏者,整六卿大夫及州長、黨正、六師、閭胥、比長中有武者,今出軍之爵,還選在鄉所管之長為軍吏也。
鄭必知還遣本長為軍吏者,見《管子》云「因內政寄軍令」,且經並據在卿時尊卑而言,故知因遣其鄉之官而領之也。
是以《州長職》注云:「掌其戒令賞罰。」
自黨已下,注皆云「因為旅帥」,「因為卒長」。
閭胥以下,雖不言「因為」,義可知。
又云「自卿已下,德任者使兼官焉」者,按《大司馬》云「師都載旃,鄉遂載物」,鄭云:「鄉遂大夫或載旃,或載物,眾屬軍吏無所將。」
則自卿已下至伍長,有武德堪任為軍之吏者乃兼官。
兼官者,在鄉為鄉官,在軍為軍吏。
若無武德不堪任為軍吏者,則眾屬他軍吏,身不得為軍吏,是無所將也。
是以《詩》云「韎韐有奭,以作六師」,鄭云:「諸侯世子除三年之喪,不遇爵命,服士服而來,時有征伐之事,天子以其吏任為軍將。」
是代為軍將之事。
則王朝之官有武德者,皆君使為軍吏也。
先鄭云「王六軍」已下複引諸文者,以當時有不信《周禮》者,故引為證。
言《春秋》有大國、有次國、有小國者,此亦《春秋》正文。
成三年:「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衛侯使孫良夫來聘,公問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於晉,其位在三。
孫子之於衛也,位為上卿,將誰先?』
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
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
上下如是,古之製也。
衛在晉,不得為次國。
晉為盟主,其將先之。』
丙午,盟晉。
丁未,盟衛。」
蓋指此為大國、次國、小國也。
云「又曰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者,襄十四:「年晉侯舍新軍,禮也。
成國禮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晉雖為侯爵,以世為霸主,得置三軍,故為禮也。
云 「此周為六軍之見於經也」者,此引《春秋》及《大雅•常武》與《文王》,皆是正經,故云之見於經也。
此經言「軍」,而《詩》云「師」者,此皆軍也。
故鄭答林碩云:「軍者,兵之大名,軍禮重言軍,為其大悉,故《春秋》之兵,雖有累萬之眾,皆聽師。
《詩》云『六師』,即六軍也。」
然軍旅卒兩皆眾名,獨舉師者,故《易•師•彖》云:「師貞,丈人吉,無咎。」
軍二千五百人為師,丈之言長也,以法度為人之長,故吉無咎。
謂天子諸侯而主軍,軍將皆命卿,天子六軍,兵眾之名移矣。
正言師者,出兵而多,以軍為名,次以師名,少旅為名,言眾,舉中言之也。
由此言之,故以師為大名,不言軍,為其大悉。
不言旅,為其中。
故以師表名,見其得中以兼上下。
言軍以軍為名,謂征伐。
次以師為名,謂君行師從。
少以旅為名,謂卿行旅從之時也。
云「《春秋傳》曰:『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
此小國一軍之見於傳」者,莊十六年傳文。
以其新並晉國,雖為侯爵,以小國軍法命之,故一軍也。
云「故《春秋傳》曰『廣有一卒,卒偏之兩』」者,宣十二年,欒武子說楚之軍法云「其君之戎,分為二廣」,服氏云:「左右廣各十五乘」。
「廣有一卒」,服氏云:「百人為卒,言廣有卒為承也。」
「卒偏之兩」,服氏云:「五十人曰偏,二十五人曰兩。
廣既有一卒為承,承有偏,偏有兩,故曰卒偏之兩。」
引之,以證卒是百人、兩為二十五人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