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痹痿】 風、痹、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為辨,而混同施治,誤人不淺。 茲特分別之。
風者,肢節走痛也。
《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歷節風。
其中表裡寒熱虛實,宜因脈辨症而藥之。
至久痛必入絡,如木通、刺蒺藜、紅花、金銀花、鉤藤之類,最能通絡,可隨宜加入。
久痛必挾郁,鬱而成熱,熱盛則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鬱金、川貝、竹瀝、薑汁之類,俱能解鬱清熱化痰,可隨宜加入。
多用桑枝、桑寄生者,蓋以桑為箕星之精也;
多用虎骨者,以風從虎,亦以骨治骨之義也。
用烏、附、辛、桂之藥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麥冬、桑葉、脂麻、生?、菊花、蒺藜、阿膠、甘草之類為膏,滋養陽明,亦是柔潤熄肝風之法。
痹者,閉也。
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與痛風相似。
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
雖行痹屬風,痛痹屬寒,著痹屬濕,而三氣之合,自當以寒濕為主。
蓋以風為陽邪,寒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重著而沉痛。
是痹症不外寒濕,而寒濕亦必挾風。
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
《內經》云:在陽命曰風,在陰命曰痹。
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
至於治法,不外三痹湯及景岳三氣飲之類為主,如黃、五物湯、黃、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之類,皆古聖經方,當知擇用。
張景岳云:只宜峻補真陰,宣通脈絡,使氣血得以流行,不得過用驅風等藥,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
若胸痹、胞痹及臟腑之痹,當另立一門,方能分曉,《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熟玩之。
痿者,兩足痿弱而不痛也。
《內經》分為五臟:肺痿者,主皮毛痿也;
心痿者,脈痿也;
肝痿者,筋痿也;
脾痿者,肉痿也;
腎痿者,骨痿也。
而其要旨,在獨取陽明。
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若陽明虛,不能藏受水穀之氣而布化,則五臟無所稟,宗筋無所養,而痿、作矣。
醫者不知,誤投薑、獨風藥,則火得風而益熾;
誤投烏、附劫藥,則陰被劫而速亡。
要知此症無寒,當遵張子和為定論。
若用痛風三痹蒸湯灸燔等法,立見其危。
至於方治,以虎潛丸、加減四斤丸為主。
痿久者,間服六君子東加黃柏、蒼朮、竹瀝、薑汁。
黑瘦人血虛多燥,宜間服二妙地黃丸。
肥白人氣虛多痰,宜間服當歸補血東加竹瀝、薑汁。
定不可誤服辛熱之藥,或問辛熱既不可用,何張石頑云,老人痿厥用虎潛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
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熱之力,以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