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一】
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或屬虛挾火(一作痰),與濕,又須分氣虛血虛,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屬痰有熱併氣虛,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右以二陳湯四君子等湯,加竹瀝薑汁,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
不能言者。
皆當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輕者用瓜蒂一錢,或稀涎散,或蝦汁以蝦半斤入醬蔥薑等料物,水煮,先喫蝦,次飲汁,後以鵝翎探引吐,痰用蝦者。
蓋引其風出耳。
重者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少許,虀汁調吐,若口噤昏迷者。
灌入鼻內吐之。
虛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
用參耆補之。
有痰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用薑汁炒,恐泥痰故也。
有痰再加竹瀝薑汁入內,服能食者。
去竹瀝,加荊瀝,肥白人多濕,少用烏頭附子,行經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後用痰藥,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加減用之。
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
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
遺尿屬氣,以參耆補之。
筋枯者。
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不治也。
脈訣內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皆不可治。
案內經已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由今言之。
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
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邪之所輳,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許學士謂氣中者。
亦有此七情所傷,脈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必也。
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若果外中者。
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府,中藏之理,其於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
當細分之。
局方風痿同治大謬,發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係邪氣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入方。
肥人中風,口喎,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瓜蔞,南星,荊芥,防風,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半夏,薄桂,甘草,威靈仙,天花粉。
多食濕麵,加附子竹瀝薑汁,酒一匙行經。
一婦手足左癱,口不能語健啖。
防風,荊芥,羌活,南星,沒藥,乳香,木通,茯苓,厚朴,桔梗,麻黃,甘草,金蝎。
右為末,湯酒調下不效時,春脈伏漸以淡鹽湯,虀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陳皮,茯苓,甘草,厚朴,菖蒲,日二帖,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虀汁鹽湯吐之。
吐甚快不食,後以四君子湯服之。
以當歸,酒芩,紅花,木通,粘子,蒼朮,薑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一人癱左。
酒連,酒芩,酒柏,防風,羌活,川芎,當歸(半兩),南星,蒼朮,人參(一兩),麻黃,甘草(三錢),附子(三片)。
右丸如彈子,酒化下。
一人體肥中風,先吐後以藥。
蒼朮,南星,酒芩,酒柏,木通,茯苓,牛膝,紅花,升麻,厚朴,甘草。
附錄,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
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
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
中臟宜下之。
此雖合汗下亦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初謂表裏不和,須汗下之。
表裏已和是宜治之在經,其中腑者。
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身之前,身之側,皆曰中府也。
其治多易,中臟者。
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和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
中臟者多不治也。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無此乃在經也。
初證既定,當以大藥養之。
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營衛,少有不愈者也。
風中腑者。
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初證已定,別無他變,以大藥和治之。
大法中腑者。
多著四肢,中臟者。
多滯九竅,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又因氣中其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涎,治之之法,調氣為先,經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又有中風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湊之間者。
只宜溫臥,取小汗為可復也。
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急實者凶,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或用薑汁,或用白湯調,如口噤抉開灌之。
稍甦則服八味順氣散,若痰盛者。
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
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甦,無嚏者不治,肥人中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順,痰未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氣中惡尤宜,尋常止嘔,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前症多怒,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熱而渴者。
湯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錢,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得睡加酸棗仁半錢,不能言加竹瀝一蜆殼許,人虛無力者。
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若人自甦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急則攣踡,緩則嚲曳,經年不愈以加減地仙丹常服,若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只以小續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錢,治風之法,初得之。
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惟可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
又見風中於膚腠,輒用腦麝治之者。
是引風入骨髓也。
尤為難治,深可戒哉,如口喎斜未正者。
以萆麻去殼爛搗,右喎塗左,左喎塗右,或鱔魚血入麝香少許塗之即止,噴嚏初卒倒僵卜,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內吹之。
就提頭頂髮立甦,若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經曰,風從汗泄以可微汗止,如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
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
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餘症見前),可下者。
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故裏實,若三五日不大便者。
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潤腸丸,理氣者。
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
宜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理血者。
無表裏之急,血弱舉發不時者。
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灸可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巿,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
以鑿竅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