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27|回復: 18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農本草經讀】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5-8 13:18: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神農本草經讀

 

書名 神農本草經讀

 

作者 陳修園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本草

 

品質 0%

 

典籍總表, 陳修園, 清朝, 本草, 0%

 

http://jicheng.tw/jcw/book/%E7%A ... 6%93%E8%AE%80/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000 金幣 +1000 龍幣 +100 學習 +100 收起 理由
巨蟹龍 心得分享,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8:25 | 只看該作者

神農本草經讀序

 

陳修園老友,精於岐黃之術,自負長沙後身,世醫環而姍笑之。

 

及遇危證, 斷桅橫,萬手齊束。

 

修園往,脫冠幾上,探手舉脈,目霍霍上聳,良久干笑曰:「候本不奇,治之者擾之耳。」

 

主人曰:「某名醫。」

 

曰:「誤矣。」

 

曰:「法本朱、張、王、李。」

 

曰:「更誤矣。

 

天下豈有朱、張、王、李而能愈疾者乎!」口吃吃然罵,手仡仡然書,方具則又自批自贊自解,自起調刀圭火齊,促服之。

 

服之如其言。

 

嘗以李時珍《綱目》為譾陋者,有《神農本草經注》六卷,其言簡,其旨賅,其義奇而不於正。

 

其鉤深索隱也,元之又元,如李將軍之畫,不肯使一直筆。

 

其扃辟奧啟也,仍復明白坦易,如白香山詩句,雖灶下老嫗,亦可與知, 解不可解而後解,及其解之了,不異人也。

 

可謂金心在中,銀手如斷矣。

 

出山後,斂抑才華。

 

每診一病,必半日許,才出一方,有難之者,其言訥訥然如不能出壬戌冬回籍讀禮,閉門謝客。

 

復取舊著六卷,中遴其切用者,一百余種,附以《別錄》,分為四卷,俱從所以然處發揮,與舊著頗異,名曰《本草經讀》。

 

蓋欲讀經者,讀於無字處也。

 

修園為余言,所著尚有《傷寒論注》四卷,重訂《柯注傷寒論》八卷,重訂《活人百問》八卷,《金匱淺注》十六卷,《醫醫偶錄》二卷,《醫學從眾錄》八卷,《真方歌括》二卷,《景岳新方砭》四卷,《傷寒論讀》四卷,《金匱讀》四卷,《醫約》二卷,《醫訣》三卷。

 

雖依類立言,義各有取要。

 

其闡抉古經之旨,多與此書相發明。

 

暇日時予將遍讀焉 嘉慶八年歲次昭陽大淵獻皋月既望,侯官愚弟蔣慶齡小榕氏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8:34 | 只看該作者

後敘

 

上古之聖人,仰觀天之六氣,俯察地之五行,論草木、金石、禽獸之性,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著有《本草經》,詞古義深,難於窺測。

 

漢季張長沙《傷寒論》、《金匱要略》,多采中古遺方,用藥之義,悉遵《本經》,應驗如響。

 

自李唐而後,《千金》、《外台》等書,有驗有不驗者;蓋與《本經》之旨,有合有不合也。

 

沿及宋、元諸家,而師心自用,藥品日增,經義日晦,只云某藥治某病,某病宜某藥,因陋就簡,愈趨愈下。

 

而流毒之最甚者,莫如宋之雷 ,竊古聖之名,著為《炮制》,顛倒是非,不知《本經》為何之,而東垣純盜虛名,無稽臆說流傳至今,無有非之者。

 

李瀕湖世俗之說,以多為貴,不無喧客奪主之嫌。

 

汪 庵照《綱目》而精通醫學,起死回生指不勝屈。

 

前著四卷,視前著又高一格,俱從所以然處發揮,且以《內經》之旨,《金匱》、《傷寒》之法融貫於中,一書堪為醫林之金書,洵神農之功臣也。

 

余自髫年,以慈闈多病,矢志於醫。

 

因本草向無繕本,集張隱庵、葉天士、陳修園三家之說,而附以管見,名為《本草經三注》,而集中唯修園之說最多。

 

今得修園之《本草經讀》,則余《三注》之刻,可以俟之異日矣。

 

喜其書之成而為之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8:45 | 只看該作者

凡例

 

一、明藥性者,始自神農,而伊芳尹配合而為湯液。

 

仲景《傷寒》、《金匱》之方,即其遺書也。

 

闡陰陽之秘,泄天地之藏,所以效如桴鼓。

 

今人不敢用者,緣唐、宋以後,諸家之臆說盛行,全違聖訓,查對與經方所用之藥不合,始疑之,終且毀之也。

 

二、《神農本草》藥止三百六十品,字字精確,遵法用之,其效如神。

 

自陶弘景以後,藥味日多,而聖經日晦矣。

 

張潔古、李東垣輩,分經專派。

 

徐之才相須、相使、相惡、相反等法,皆小家伎倆,不足言也。

 

是刻只錄一百余種,其余不常用與不可得之品闕之。

 

其注解俱遵原文,逐字疏發,經中不遺一字,經外不溢一詞。

 

三、是刻只錄時用之藥,其品弟及字樣,不盡遵舊本。

 

考陶隱居本草,有朱書墨書之別:朱書為《神農本經》,墨書為《名醫別錄》。

 

開寶間重定印本,易朱書為白字,茲因其近古而遵之。

 

是刻遵古分上中下三品,《別錄》等本,采附於後。

 

四、藥性始於神農。

 

用藥者不讀《本草經》,如士子進場作制藝,不知題目出於四子書也。

 

渠輩亦云藥性,大抵系《珍珠囊藥性賦》、《本草備要》及李時珍《本草綱目》之類,雜收眾說,經旨反為其所掩,尚可云本草耶?五、近傳《本草崇原》,越之張隱庵著也。

 

《本草經解》,吳之葉天士著也;二書超出諸群書之上。

 

然隱庵專言運氣,其立論多失於蹈虛;天士囿於時好,其立論多失於膚淺;而隱庵間有精實處,天士間有超脫處,則修園謝不敏矣,故茲刻多附二家之注。

 

六、上古以司歲備物,謂得天地之專精。

 

如君相二火司歲,則收取薑、桂、附子之熱類;如太陽寒水司歲,則收取黃芩、大黃之寒類;如太陰土氣司歲,則收取 、朮、參、苓、山藥、黃精之土類;如厥陰風木司歲,則收取羌活、防風、天麻、鉤陳之風類;如陽明燥金司歲,則收取蒼朮、桑皮、半夏之燥類。

 

蓋得主歲之氣以助之,則物之功力倍濃。

 

中古之世,不能司歲備物,故用炮制以代天地之氣,如制附子曰炮,助其熱也;製蒼朮曰炒,助其燥也;製黃連以水浸,助其寒也。

 

今人識見不及,每用相反之藥,而反制之,何異束縛手足而使之戰斗哉?侶山堂之說最精,故節錄之。

 

按制藥始於雷公炮制,荒謬難以悉舉。

 

要知此人名 ,宋時人,非黃帝時之雷公也。

 

七、熟地黃、枸杞,取其潤也;市醫炒松則上浮,燒灰則枯燥矣。

 

附子、乾薑,取其烈也;市醫泡淡則力薄,炮黑則氣浮矣。

 

以及竹瀝鹽、咸枳實之類,皆庸醫兩可之見,不足責也。

 

至於棗仁生則令人不眠,熟則令人熟睡;黃 生用則托裡發汗,炒熟則補中止汗;麥門冬不去心,令人煩燥;桑白皮不炒,大瀉肺氣之類,數百年相沿之陋,不得不急正之。

 

八、本經每藥主治,不過三、四證及六、七證而止。

 

古聖人洞悉所以然之妙,而得其專長,非若後世諸書之泛泛也。

 

最陋是李時珍《綱目》,泛引雜說而無當;李士材、汪 庵,每味必摘其所短,俱是臆說,反啟時輩聚訟紛紛。

 

修園為活人計,不得不痛斥之。

 

九、神農嘗草而作《本草經》,實無可考,其為開天明道之聖人所傳無疑也。

 

張仲景、華元化起而述之,陶隱居之說不誣也。

 

漢時去古未遠,二公為醫中之傑,遵所聞而記之,謂非神農所著可也,謂為神農所著亦可也。

 

十、每藥注解,必透發出所以然之妙,求與《內經》、《難經》、仲景等書,字字吻合而後快。

 

古云群言淆亂衷於聖,愿同志者取法乎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8:5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一

 

上品

 

人參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久服輕身延年。

 

陳修園曰:本經止此三十七字。

 

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

 

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陽亢所擾也。

 

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

 

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即邪氣也。

 

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邪氣除矣。

 

余細味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

 

故仲景於汗、吐、下陰傷之證,用之以救津液。

 

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薑、附之功。

 

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

 

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後也。

 

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

 

此說倡自宋、元以後,而大盛於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尤為雜沓。

 

學人必於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道。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參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桂枝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理中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皆是因汗、吐、下之後,亡其陰津,取其救陰。

 

如理中、吳茱萸湯以剛燥劑中陽藥太過,取人參甘寒之性,養陰配陽,以臻於中和之妙也。

 

又曰:自時珍之《綱目》盛行,而神農之《本草經》遂廢。

 

即如人參,《本經》明說微寒,時珍說生則寒,熟則溫,附會之甚。

 

蓋藥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搗取汁冷服,與蒸晒八、九次,色味俱變者,頗有生熟之辨。

 

若入煎劑,則生者亦熟矣。

 

況寒熱本屬冰炭,豈一物蒸熟不蒸熟間,遂如許分別乎?嘗考古聖用參之旨,原為扶生氣安五臟起見。

 

而為五臟之長,百脈之宗,司清濁之運化,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

 

人參惟微寒清肺,肺清則氣旺,氣旺則陰長而五臟安。

 

古人所謂補陽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壯火以食氣而言,非謂其性溫補火也陶弘景謂:功用同甘草。

 

凡一切寒溫補瀉之劑,皆可共濟成功。

 

然甘草功兼陰陽,故《本經》云:「主五臟六腑」。

 

人參功專補陰,故《本經》云:「主五臟」。

 

仲景於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飲冷之傷,非此陰寒之品所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9:02 | 只看該作者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 ,補虛,小兒百病。

 

生用、鹽水炒、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陳修園曰:黃 氣微溫,稟少陽之氣入膽與三焦;味甘無毒,稟太陰之味入肺與脾。

 

其主癰疽者,甘能解毒也。

 

久敗之瘡,肌肉皮毛潰爛,必膿多而痛甚,黃 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

 

大風者,殺人之邪風也。

 

黃 入膽而助中正之氣,俾神明不為風邪亂;入三焦而助決瀆之用,俾竅道不為風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傷;入肺而制風木之動,所以主之。

 

癩疾,又名大麻風,即風毒之甚也。

 

五痔者,五種之痔瘡,乃少陽與太陰之火陷於下,而此能舉其陷。

 

鼠 者,瘰 之別名,乃膽經與三焦之火鬱於上,而此能散其郁也。

 

其曰補虛者,是總結上文諸證,久而致虛,此能補之。

 

非泛言補益之品也。

 

葉天士云:小兒稚陽也。

 

稚陽為少陽,少陽生氣條達則不病,所以概主小兒百疾也。

 

余細味經文汗止;玉屏風散之散以驅風,風平則汗止。

 

諸方皆借黃 走表之力,領諸藥而速達於表而止汗,非黃自能止汗也。

 

諸家固表及生用發汗、炒用止汗等說,貽誤千古,茲特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9:18 | 只看該作者

白朮

 

氣味甘、溫,無毒。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仲景有赤術,即蒼朮也。

 

功用略同,偏長於消導。

 

汗多者大忌之。)

 

陳修園曰:此為脾之正藥。

 

其曰:風寒濕痹者,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也。

 

三氣雜至,以濕氣為主。

 

死肌者,濕浸肌肉也;痙者,濕流關節也;疸者,濕鬱而為熱,熱則發黃也;濕與熱交蒸,則自汗而發熱也;脾受濕則失其健運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朮功在除濕,所以主之。

 

「作藥餌」三字另提。

 

先聖大費苦心,以白朮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處,在於多脂。

 

(張隱庵云: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

 

今以生術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則味甘溫而質滋潤,久服有延年不飢之效。

 

可見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經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9:24 | 只看該作者

甘草

 

氣味甘平,無毒。

 

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 ,解毒。

 

久服輕身延年。

 

(生用清火,炙用補中。)

 

陳修園曰:物之味甘者,至甘草為極。

 

甘主脾,脾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皆受氣焉。

 

臟腑之本氣,則為正氣;外來寒熱之氣,則為邪氣;正氣旺則邪氣自退也。

 

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腎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氣者,肺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氣一盛,則五臟皆循環受益,而皆得其堅之、長之、倍之之效矣。

 

金瘡者,為刀斧所傷而成瘡,瘡甚而腫。

 

脾得補而肉自滿也。

 

能解毒者,如毒物入土,則毒化也。

 

土為萬物之母,土健則輕身延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9:35 | 只看該作者

薯蕷

 

氣味甘、平,無毒。

 

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陳修園曰:此藥因唐代宗名蕷,避諱改為山藥。

 

山藥氣平入肺,味甘無毒入脾。

 

脾為中州而統血,血者陰也,中之守也;唯能益血,故主傷中。

 

傷中愈,則肌肉豐,故補虛羸。

 

肺主氣,氣虛則寒邪生;脾統血,血虛則熱邪生;血氣充而寒熱邪氣除矣。

 

脾主四肢,脾血足則四肢健;肺主氣,肺氣充則氣力倍也。

 

且此物生搗,最多津液而稠黏,又能補腎而填精,精足則強陰。

 

目明、耳聰、不飢,是脾血之旺;輕身是肺氣之充;延年是夸其補益之效也。

 

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

 

可見今人每服上品之藥,如此物及人參、熟地、葳蕤、阿膠、菟絲子、沙苑蒺藜之類,合為一方,以治大病,誤人無算。

 

蓋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及則死。

 

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

 

若大病而需用此藥,如五穀為養脾第一品。

 

脾虛之人,強令食穀,即可畢補脾之能事,有是理乎?然操此技者,未有不得盛名。

 

薛立齋、張景岳、馮楚瞻輩,倡之於前。

 

而近日之東延西請、日診百人者,無非是術,誠可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9:42 | 只看該作者

肉蓯蓉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

 

久服輕身。

 

陳修園曰:肉蓯蓉是馬精落地所生,取治精虛者,同氣相求之義也。

 

凡五勞七傷,久而不愈,未有不傷其陰者。

 

蓯蓉補五臟之精,精足則陰足矣。

 

莖中者,精之道路,精虛則寒熱而痛,精足則痛已矣。

 

(又滑以去著)。

 

精生於五臟,而藏之於腎,精足則陽舉,精堅令人多子矣。

 

婦人症瘕,皆由血淤,精足則氣充,氣充則淤行也。

 

葉天士注:症瘕之謂其咸以堅,滑以去著,溫以散結,猶淺之乎測蓯蓉也。

 

張隱庵曰:馬為火畜,精屬水陰。

 

蓯蓉感馬精而生,其形似肉,氣味甘溫,蓋稟少陰水火之氣,而歸於太陰坤土之藥也。

 

土性柔和,故有蓯蓉之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19:53 | 只看該作者

地黃

 

氣味甘、寒,無毒。

 

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

 

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

 

生者尤良。

 

久服輕身不老。

 

(參葉天士) 地黃氣寒,入足少陰腎經。

 

味甘無毒,入足太陰脾經。

 

氣味重濁,陰也;陰者,中之守也;傷中者,守中真陰傷也。

 

地黃甘寒,補中焦之精汁,所以主之。

 

血痹者,血虛閉而不運也。

 

地黃味甘以滋脾血,氣寒以益腎氣,氣血行而閉者開矣。

 

腎主骨,益腎則水足而潤脾則土滋而肌肉豐也。

 

作湯除寒熱積聚者,湯者蕩也,或寒或熱之積聚,湯能蕩之也。

 

蓋味甘可以緩急,性滑可以去著也。

 

又曰:除痹者,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肌筋骨之痹也。

 

除皮肉筋骨之痹,則折跌絕筋亦可療矣。

 

久服輕身不老,以先後二天交換,元氣與穀氣俱納也。

 

生者尤良,謂其本性俱在也。

 

陳修園曰:地黃,《本經》名地髓,《爾雅》名 ,又名芑。

 

唐以後幾蒸幾晒為熟地黃,苦味盡除,入於溫補腎經丸劑,頗為相宜;若入湯劑及養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

 

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熟則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矣。

 

徐靈胎辨之甚詳,無如若輩竟執迷不悟也。

 

又曰:百病之極,窮必及腎。

 

及腎,危證也。

 

有大承氣湯之急下法,有桃花湯之溫固法,有四逆湯、白通湯之回陽法,有豬苓湯、黃連雞子黃湯之救陰法,有真武湯之行水法,有附子湯之溫補法,皆所以救其危也。

 

張景岳自創邪說,以百病之生,俱從腎治。

 

誤以《神農本經》上品服食之地黃,認為治病之藥。

 

(《內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毒藥攻邪。

 

神農所列上品,多服食之品,即五穀、五果、五菜之類也,玩「久服」二字可見。

 

聖人藥到病瘳,何以云久服?凡攻邪以去病,多取毒藥。)

 

滋潤膠黏,反引邪氣斂存於少陰而無出路,以後雖服薑、附不熱,服芩、連不寒,服參、朮不補,服硝、黃不下,其故何哉?蓋以熟地黃之膠黏善著。

 

女人有孕服四物湯為主,隨證加入攻破之藥而不傷,以四物湯中之熟地黃能護胎也。

 

知其護胎之功,便可悟其護邪之害。

 

膠黏之性最善著物,如油入面,一著遂不能去也。

 

凡遇有邪而誤用此藥者,百藥不效。

 

病家不咎其用熟地黃之害,反以為曾用熟地黃而猶不效者,定為敗症,豈非景岳之造其孽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00 | 只看該作者

天門冬

 

氣味苦、平,無毒。

 

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

 

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11 | 只看該作者

 

 天門冬稟寒水之氣,而上通於天,故有天冬之名。

 

主治諸暴風濕偏痹者,言風濕之邪暴中於人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

 

天冬稟水天之氣,環轉營運,故可治也。

 

強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

 

三蟲伏尸皆濕熱所化,天冬味苦可以祛濕,氣平可以清熱,濕熱下逐,三尸伏蟲皆去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故久服輕身,益氣。

 

天氣通貫於地中,故延年不飢。

 

張隱庵曰:天、麥門冬,皆稟少陰水精之氣。

 

麥門冬,稟水精而上通於陽明;天門冬,稟水精而上通於太陽。

 

夫冬主閉藏,門主開轉,咸名門冬者,咸能開轉閉藏而上達也。

 

後人有天門冬補中有瀉,麥門冬瀉中有補之說,不知何處引來,良可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18 | 只看該作者

麥門冬

 

氣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飢,胃脈絕,羸瘦短氣。

 

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張隱庵曰:麥冬,本橫生,根顆連絡。

 

有十二枚者,有十四枚者,有十五、六枚者,蓋合於人身十二絡。

 

加任之屏翳,督之長強,為十四絡;又加脾之大絡名大包,共十五絡;又加胃之大絡名虛裡,共十六絡。

 

唯聖人能體察之,用之以通脈絡,並無「去心」二字。

 

後人不詳經義,不窮物理,相沿去心久矣,今特表正之。

 

《經》云: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飢,胃絡脈絕者,以麥冬根顆連絡不斷,能通達上下四旁,令結者解,傷者復,絕者續,皆借中心之貫通也。

 

又主羸瘦短氣者,補胃自能生肌,補腎自能納氣也。

 

久服輕身不老、不飢者,先天與後天俱足,斯體健而耐飢矣。

 

(《崇原》曰:「麥冬氣味甘平,質性柔潤,凌冬青翠,蓋稟少陰冬水之精,與陽明胃土相合。)」

 

又曰:凡物之涼者,其心必熱,熱者陰中之陽也。

 

人但知去熱,而不知用陽,得其陽而後能通陰中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30 | 只看該作者

細辛

 

氣味辛、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

 

張隱庵曰:細辛氣味辛溫,一莖直上,其色赤黑,稟少陰泉下之水陰,而上交於太陽之藥也。

 

少陰為水臟,太陽為水腑,水氣相通行於皮毛,內合於肺;若循行失職,則病咳逆上氣,而細辛能治之。

 

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從巔絡腦;若循行失職,則病頭痛腦動,而細辛亦能治之。

 

太陽之氣主皮毛,少陰之氣主骨髓,少陰之氣不合太陽,則風濕相侵。

 

痹於筋骨,則百節拘攣;痹於腠理,則為死肌;而細辛皆能治之。

 

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氣勝之也。

 

久服明目利九竅者,水精之氣濡於空竅也;九竅利,則輕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元佑?陳承謂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閉不通而死。

 

近醫多以此語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藥豈能閉氣?上品無毒之藥何不可多用?方書之言,類此者不少。

 

學人不詳察而遵信之,伊芳黃之門,終身不能入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38 | 只看該作者

柴胡

 

氣味苦、平,無毒。

 

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按:經文不言發汗,仲聖用至八兩之多,可知性純,不妨多服,功緩必須重用也。)

 

葉天士曰:柴胡氣平,稟天中正之氣。

 

味苦無毒,得地炎上之火味。

 

膽者,中正之官,相火之府;所以獨入足少陽膽經,氣味輕升,陰中之陽,乃少陽也。

 

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者,心腹腸胃,五臟六腑也。

 

臟腑共十二經,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

 

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臟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

 

其主飲食積聚者,蓋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陽膽為生發之主也。

 

柴胡升達膽氣,則肝能散精,而飲食積聚自下矣。

 

少陽經行半表半裡,少陽受邪,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

 

柴胡和解少陽,故主寒熱之邪氣也。

 

春氣一至,萬物俱新。

 

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陽以生氣血,故主推陳致新也。

 

久服清氣上行,則陽氣日強,所以輕身。

 

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奉,所以明目。

 

清氣上行,則陰氣下降,所以益精。

 

精者,陰氣之英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46 | 只看該作者

黃連

 

氣味苦、寒,無毒。

 

主熱氣目痛、 傷淚出,明目,腸 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久服令人不忘。

 

陳修園曰:黃連氣寒,稟天冬寒水之氣,入足少陰腎;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

 

氣水而味火,一物同具,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濕熱之病。

 

其云主熱氣者,除一切氣分之熱也。

 

目痛、 傷、淚出、不明,皆濕熱在上之病;腸 腹痛下痢,皆濕熱在中之病;婦人陰中腫痛,為濕熱在下之病;黃連除濕熱,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補心以其味之苦而補之;而寒能勝火,即以其氣之寒而瀉之。

 

千古唯仲景得《本經》之秘。

 

《金匱》治心氣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補心;《傷寒》寒熱互結心下而痞滿者,取之以瀉心;厥陰之熱氣撞心者,合以烏梅;下利後重者,合以白頭翁等法。

 

真信而好古之聖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0:54 | 只看該作者

防風

 

氣味甘、溫,無毒。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身重。

 

久服輕身。

 

陳修園曰:防風氣溫,稟天春術之氣而入肝;味甘無毒,得地中土之味而入脾。

 

主大風三字提綱,詳於巴戟天注,不贅。

 

風傷陽位,則目盲無所見。

 

風行周身者,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者,關節之風也;身重者,病風而不能 捷也。

 

防風之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

 

然溫屬春和之氣,入肝而治風;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水氣,其用獨神。

 

此理證之易象,於剝復二卦而可悟焉。

 

兩土同崩則剝,故大敗必顧脾胃;土木無忤則復,故病轉必和肝脾。

 

防風驅風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東垣竟目為卒伍卑賤之品,真門外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1:01 | 只看該作者

續斷

 

氣味苦、微溫,無毒。

 

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久服益氣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5-5-8 13:21:08 | 只看該作者

 

 此以形為治。

 

續斷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帶紫、帶黑,為肝腎之象。

 

氣味苦溫,為少陰、陽明火土之氣化;故寒傷於經絡而能散之,癰瘍絡於經絡而能療之,折跌筋骨有傷,而能補不足、續其斷絕;以及婦人乳難,而能通其滯而為乳。

 

益氣力者,亦能強筋骨之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22:44 , Processed in 0.1337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