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4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4:57 | 只看該作者

人參柴胡散


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喘,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婦人虛勞骨蒸。


白茯苓 赤芍藥 人參 白朮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葛根 甘草 薑棗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05 | 只看該作者

鱉甲地黃湯


沽虛勞煩熱,心下怔悸,婦人血室燥涸,身體羸瘦。


柴胡 當歸 麥門冬 鱉甲(醋炒) 石斛 白朮(麩炒) 茯苓 熟地 秦艽(各一錢) 官桂(三分)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生妻(一片) 烏梅(一個) 水煎溫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14 | 只看該作者

知母散


治虛勞心肺蘊熱,咳嗽膿血。


用此解勞熱調榮衛。


黃 (蜜炙,七分) 白芍 生地 黃芩 麥冬 人參 白茯苓 桔梗 知母(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一片) 小麥(一撮) 竹葉(十片) 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24 | 只看該作者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


前胡 細辛 黃 (蜜炙) 人參 桂心 橘紅 當歸 白芍 茯苓 麥冬(去心) 甘草(炙) 半夏(湯洗,七次) 薑棗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33 | 只看該作者

秦艽鱉甲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困倦盜汗。


地骨皮 柴胡 鱉甲 秦艽 知母 當歸 加烏梅一個,青蒿數莖,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42 | 只看該作者

小草湯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 當歸 麥冬 酸棗仁 石斛 人參 甘草 薑水煎溫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53 | 只看該作者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倦怠,發熱口乾,自汗盜汗,或月經不調,腹痛重墜,水道澀痛等症。


當歸 白芍(酒炒) 白茯苓 白朮(土炒)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 丹皮 梔子(薑汁炒黑,各五分) 水煎服。


去丹皮、梔子,即逍遙散原方。


藏血者,肝也。


一有拂逆,則將軍之官,謀慮不決,而血治為之動搖。


《經》曰:暴怒傷陰。


成為血虛諸症,婦人尤甚也。


以白朮、茯苓,固其脾,恐木旺則土衰,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


《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用甘草。


《經》曰:「以辛散之」,故用當歸。


《經》曰:「以酸瀉之」,故用芍藥。


柴胡氣涼散其怒火。


山梔味苦,抑其下行。


丹皮和血通經。


所以導血中之氣,而無壅塞之虞,由是而察其平肝補血之泛,可謂婉而至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03 | 只看該作者

清心蓮子飲


治熱在氣分,夜安晝甚,口渴便濁,或口舌生瘡,咽乾煩躁,小便赤淋,遇勞即發。


黃芩(炒) 麥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一錢五分) 石蓮肉 白茯苓 黃人參(各一錢) 水煎服。


心臟主火,火者,元氣之賊,熱不兩立者也。


小腸與心為表裡,心火妄動,小便必澀,故以門冬、石蓮寧其天君,毋使有自焚之憂;


黃芩、茯苓清其至高,毋使有銷鑠之患;


參 之用,肋氣化以達州都;


車前之功,開決瀆以供受盛;


甘草一味,可上可下,調和諸藥,共底成功。


若小便既通,則心清而諸火自息,竟宜治本,不必兼標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14 | 只看該作者

人參竹茹湯


治胃中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人參(五錢) 半夏(一兩) 竹茹(一團,一方加橘紅一兩) 分作六服薑水煎,溫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23 | 只看該作者

補中蓋氣湯


治勞倦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陽虛自汗,懶言惡食,或喘或渴,或氣虛不能攝血,脈洪大無力,或微細軟弱,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或虛人感冒風寒,不勝發表者,宜以此代之。


(中者,脾胃也。


臟腑肢體皆稟氣於脾胃,飢飽勞役,脾胃有傷,則眾體無以稟氣而皆病矣。


陽氣下陷則陰火上乘,故熱而煩非實熱也。


頭者,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氣上逆,故頭痛。


其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頭痛不休也。


陽虛不能衛外,故惡寒自汗。


氣虛故懶言。


脾虛故惡食,脾胃虛則火上於肺,故喘。


金受火克,不能生水,故渴。


脾虛不能統血,則血妄行而吐下,清陽下陷則為瀉痢。


氣血兩虛則瘧不止。


總皆中氣不足,變現諸症也。


黃 (一錢五分,炙) 人參 炙甘草 歸身 白朮(土炒,各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薑棗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38 | 只看該作者

勞倦傷脾


心火乘土,而肺金受邪,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肺者,氣之本,黃 補肺固表為君;


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白朮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


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生薑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中者何?


脾胃是也。


《經》曰:勞者溫之。


溫能除大熱。


大忌苦寒之藥,以傷胃土耳。


大抵人年五十以後,降氣常多,升氣常少,秋冬之令多,春夏之令少。


若氣稟素弱,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並宜此藥活法治之。


脾為坤土,以應地氣,地氣升而發陳之令布,天氣降而肅殺之令行,勞倦傷脾,土虛下陷。


《經》曰:交通不表,名木多死,白露不下,菀稿不榮。


此言肅殺成否之象,人應之,則變症百出,未央絕滅。


東垣先生深達造化,故立溫和之利,溫和者,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但以升麻提脾之右陷者,從右而升;


柴胡提肝之左陷者,從左而升。


地既上升,天必下降,二氣交通,乃成雨露,此氣行而生氣不竭矣。


治勞傷者,可不如是耶!


古方黃 一錢,其余三分五分,立齋常用參 各錢半,白朮當歸各一錢,陳皮五分,升柴各三分,進退加減,神應無窮。


如病甚者,參 或三錢、五錢,隨症加用。


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但用之於脾胃中元陽之氣不足極當。


若用之於脾胃中元陰之氣不足,則恐不能相宜。


蓋氣藥多而血藥少,且有升提味辛之品,陰虛者,浮火易升,虛氣易逆耳。


古今稱補中益氣湯,為萬世無窮之利。


其義云河?


此發前人之所未發,繼仲景、河間而立,意深遠矣。


世人一見發熱,便以外感風寒暑濕之邪,非發散邪從何解?


又不能的見風寒暑濕,對症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劑,如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十神湯之類,甚有涼膈、白虎,雜然並進,因而致斃者多矣。


東垣深痛其害,創立此方,以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多,外感者,間或有之。


縱有外邪,亦是乘虛而入,但補其中,益其氣,而邪自退,不必攻邪,攻則虛者愈虛,而危亡隨其後矣。


倘有外感而內傷不甚者,即於本方中,酌加對症之藥,而外邪自退,所謂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也。


至於飲食矢節,勞役過度,胃中陽氣自虛,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此陽虛自病,誤作外感而發散之,益虛其虛矣。


為害豈淺哉!


又有一種內傷真陰而發熱者,與內傷陽氣相似,此當填補真陰,心肺在上,腎肝在下,脾胃處於中州,為四臟之主氣者,中焦無形之氣,所以蒸腐水穀,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氣,又為脾胃之主,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是方蓋為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麻使由右腋而上,用柴胡使由左腋而上,非藉參之功,則升提無力,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


升而降,降而升,務使氣血和平而已,故陷而降,固不可有升無降,亦不可所謂有春夏而無秋冬,有生發而無收藏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49 | 只看該作者

東垣一部《脾胃論》


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無非培人後天元氣之本,顧元氣為生身之精氣,而實祖於胃,故胃氣有穀氣、榮氣、衝氣、陽氣之別,要皆元氣之異稱,而此氣又根乎先天生氣之氣,少火生氣,即為真陽之氣。


元氣即是火,火即是元氣,乃為主人立命之本,此火寄於腎肝,根乎相火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故曰:札火以位,則此火本非邪火。


何得謂元氣之賊?


元氣在兩腎命門之中,隨三焦相火以溫肉分,而充皮毛,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氣即相火之所化,而非賊元氣之物,其賊元氣者,乃少火之變常為壯火,而非少火也。


若即指為元氣之賊,而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一負」為論,則生元氣者,更有何火也?


然諸臟有陰有陽,陰為血,陽為氣,氣虛不能斂納中宮之元陽,血虛不能按藏下焦之雷火,皆虛熱也。


故宜甘溫。


並忌苦寒,但四臟有勞,皆致內傷,東垣獨主脾胃,以勞倦傷脾,脾胃為元氣之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59 | 只看該作者

《經》曰


諸氣 郁,皆屬於肺。


又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憂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敗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百病多生於氣也。


夫人身之所持以生者,此氣耳,源出中焦,總統於肺,外護於表,內行於裡,周流一身,頃刻無間,出入升降,晝夜有常,曷常病於人哉?



及至七情交攻,五志妄發,乖戾失常,清者化而為濁,行者阻而不通,表失護衛而不和,裡失營運而弗順,氣本屬陽,及勝則為火矣。


河間所謂五志過極皆為火,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


人身有宗氣、營氣、衝氣、中氣、元氣、胃氣、衝和之氣、上升之氣,而宗氣尤為主,及其為病,則為冷氣、滯氣、上氣、逆氣,氣虛諸變症矣。


無病之時,宜保之、養之、和之、順之,病作之時,當審其何經何症,寒熱虛實而補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7:14 | 只看該作者

東垣內傷外感辨


外感內傷證候相類,治法懸絕,不可不辨。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欲為內傷;


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


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


內傷惡寒,得暖便解;


外感惡寒,雖濃衣烈火不除。


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


外感惡風,見風便惡。


內傷頭痛,乍痛乍止;


外感頭痛,連痛無停,直待表邪傳裡方罷。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二三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


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忌嗜臥;


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


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


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


內傷則手心熱。


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


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


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脈主表。


外感則人迎大於氣口,有氣口脈主裡;


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


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


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之症,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


又有內傷外感兼病者。


若內傷重者,宜補養為先,外感重者,宜發散為急。


此湯惟上焦痰嘔,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不宜服。


內傷之脈,右寸關必大,然初診似滑,久按即軟而無力,左脈平和不數,亦有弱者,但小於右手耳,乃氣弱火盛之脈,數大為虛火,無力為氣弱,若誤作有餘之火,妄用寒涼,則中氣愈傷,火轉甚矣。


又有誤為氣口緊盛,作食滯者,然脈有力無力,已相迥別,況宿滯者,必惡心飽悶,神壯不倦。


內傷者,必不痞不飽,倦怠無力,懶於言語,更可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7:26 | 只看該作者

錦囊覺後篇


(張)因幼年多病,棄儒習醫,從師訪道,纂讀群書,苦攻十載,方敢臨症,悉遵古哲準繩,兢兢業業,全活頗多,閱歷既久,心得精微,更難言盡。


蓋如先賢立法,外感而風傷衛者。


辛溫疏表;


寒傷榮者,辛熱發散:病尚未已,繼以和解;


和解不已,病傳於裡,則有攻下救裡之法;


病解而愈,乃用調元返本;


病劇則危,亦有溫經益元,壞症奪命等湯,純以救本為事也。


內傷而屬勞倦者,即用調補,毋審別議。


內傷而屬飲食者,必先為消導,病尚未已,攻下繼之,病愈之後,亦以調脾養胃。


倘遇本元怯弱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皆為成法,條分次第,未嘗不善。


然最宜於上古之人,稟賦壯濃,及藜霍之民,中表堅實,既能任病消磨,復能任治蕩滌,難傷濃濃之天元,無損百歲之大壽,不宜乎晚季之受氣既薄,性復斫削,腎梁子弟,體質嬌嫩,輕寒輕冷,便能傷表,遇勞遇食,易致傷中,一經受病,神氣沮喪,再加攻克,益促虛危,既不能任病久磨,復不能任藥次第,每有驟至,精神垂絕,方投峻補挽救,脫極者,追之何及?


未脫者,僥幸全生。


況,如從前治法,只可暫去其病,而使精神還本,得盡中壽之年,不能永卻其病,而使元氣勝常,更獲長生之術,殊不思《經》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7:39 | 只看該作者

錦囊覺後篇


不治其虛,安問其余?


而先賢治法,更有識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皆至言也。


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


易寒為病者,裡氣素弱;


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


易傷食者,脾胃必虧;


易勞傷者,中氣必損。


非因邪氣之有餘,實由正虛之所召,未病已病既病益虛,用藥瀉補瀉之愈虛,其虛補之,惟償其所瀉,縱得痊可如常,精神仍是怯弱,須知病發有餘之日,即正氣不足之時,何如當受風為病也,辛溫衛氣以法之。


受寒為病也,辛溫榮氣以化之。


受熱為病也,甘苦陰氣以勝之,因滯而病也。


健中氣以翼運之,因勞而病也,培元氣以匡復之,使正氣宣行以逐邪,邪消正復,邪不勝正而自化,化舊生新,客邪頓釋於無事之中,正氣復生於受傷之際,再加調養,不惟消弭新病,而舊患藉此搜除,未知病根,長生氣血,詎不快哉!


況精神之損益,由乎陰陽之盛衰,陰陽更由乎水火之消長,皆無形者也。


而外感之六淫,及內傷之七情亦無形,惟飲食之滯有跡,然實由乎氣化之所運亦無形。


以無形之邪,而干無形之正,治之者,只可作無形之相,以氣味性情相感相化以調之,不可作有形之象,而攻無形之虛。


書所謂攻之一字,仁人之所惡也。


況受寒而變熱,寒者,客邪致病之原由;


熱者,感觸元陽之外越,寒既去而復疏之,益促虛陽之耗散,因食而傷胃,胃既傷而脾亦虛,腫胃之氣既虛。


臟腑之稟皆失,斯時食雖腐化於中,然內而臟腑,外而四肢,皆無氣以動。


食既化而復消之,難免重虛之患,故貴乎以脈消息,則有形之變症百出,總屬無形之根本一源。


有跡無形之病,仍取有跡無形之藥,氣類相從,投之可入。


蓋炳之生也,必在人身氣血之中,而用藥以調病者,亦必取草木與氣血有情者而投之,自能與血氣相須而卻病。


則氣血借藥勢而驅馳有力,藥力護氣血而攻逐無傷,正氣既旺,邪得即解。


若猛投野狼虎險健惡毒之藥,則未逐客邪,先傷正氣,正氣傷而邪愈固,名為逐邪,實為損正,故貴乎不治之治,無形神聖之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7:50 | 只看該作者

錦囊覺後篇


(張)臨症三十年來,傷寒未經一遇,如古之壯熱頭痛太陽證者,不用麻桂羌柴而病自已,何知有傳經之論,大寒大熱而為瘧者,何事青、檳、陳、半、柴、黃,而寒熱自平。


腹痛赤白雜下而為痢者,焉賴香、連、青、陳、檳、朴而便自調。


胸滿噫氣噯臭惡食而為停滯者,不賴楂、曲、棱、朮而食自消。


肺脹痰壅而為咳嗽者,焉仗橘、半、桑、貝而痰嗽自痊!


有跡之疾病既除,而無形之元氣反長,因審其所因,求其所屬,避其盛,因其衰,安其正,化共邪,還其元,勝其舊。


《經》曰:毋致邪,毋失正,長有天命。


此之謂歟,所謂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也。


此(張)於法外求全之法,而於《內經》「不治其虛,安問其余?


」及前賢識標取本之主不背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8:02 | 只看該作者

錦囊覺後篇


(張)按:人之賴以有生者,惟仗一點真陽之氣耳。


即百病發熱,莫不由命火離宮。


若火得安位,則百病俱已。


故古人諄諄慎用寒涼,而曰:服寒涼者,百不一生。


又曰:誤服寒涼者,立死。


示人寒涼為害之甚而且速,以慎不可輕用誤用。


至於極虛極危之症,全以救陽為主,蓋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


然陽氣之盡也有二:凡六脈沉微,兩尺無根者,此元氣之元陽欲盡也,惟參、木、附子可以挽之。


若六脈細數,兩尺無根者,此元陰之元陽欲竭也,惟地、茱、桂、附可以挽之。


迨至龍雷假火一退,其脈細數而變為沉微,則藥之地、茱、桂有者,亦當變為參、朮、附子,故即吐血陰虛之症,每以脾胃藥收功。


然凡峻補之藥,若遇六脈有根者,及尺脈不絕者,挽回易見其效。


蓋如樹木有根,而加之脂膏灌溉,易得發生而蕃茂也。


若六脈無神,及尺脈無根者,挽回最難見功。


蓋根氣已失,惟圖藥力挽回,藥力少緩,脫勢便來,非重為陸續補接,不能以轉生發之機。


蓋如栽培無根草木,全賴土以培之,水以滋之,日以暄之,使陽和之氣,煦濡不絕,方可令無根而化生有根,必三五日少轉,六七日乃復,展轉進遲,良非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8:12 | 只看該作者

錦囊覺後篇


然古人救脫之方,惟有人參一兩,生附子半個,可謂大力救生之藥矣。


奈今人元陽之虛愈甚,而參力之補復微,每多投此,甚難見功。


(張)思附子通經達絡,必賴人參大力駕驅,否則通達迅速,元氣轉傷,故古人有參、附、 、附、朮附等湯,附子必兼人參、 、朮同用,既欲賴以通經,復可補其走泄。


柰天地氣化轉薄,人與草木所稟皆虛,參力亦非昔比,倘人參一兩,生附半個,則走多補少,焉能托住真元?


故(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8:23 | 只看該作者

錦囊覺後篇


凡治脫症,人參三四兩,而熟附方投半個。


極寒極危之症,即人參之力尚未足以挽之,蓋參性和平,更必兼白朮之補速而有剛性者,方能力散沉寒,追復元陽,況陽虛重在胃也。


若不重為托住中氣,則雖有附子追復元陽之力,然未免通達之性,反寓走泄之機。


如修理破房,若不先用大木架托梁棟,而妄將斧鋸穿鑿動搖,能保其房屋不為傾覆,而梁棟不為折裂乎?


兼之臟腑沉寒固閉之症,而用溫補之藥,流通其氣者,凡遇身形瘦小之人則小劑煎濃,使可周及。


若身形肥大之人,必大劑浩飲,方能遍達,且軀體豐濃,則稟陰氣獨重,非陽藥倍加,不足以勝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13:40 , Processed in 0.3749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