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四十七●疝門(附論)】 《巢氏病源論》:疝者痛也。
其名曰厥,曰症,曰寒,曰盤,曰氣,曰附,曰野狼,此七者疝之名也。
其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曰厥疝;
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曰症疝;
因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曰寒疝;
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腹中痛在臍旁,曰盤疝,腹中臍下有積聚,曰附疝;
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曰野狼疝。
其證發則可驗。
又有石疝,血疝,陰疝,妒疝,氣疝,此五者有名而無形也。
外有心疝,寒疝,飢疝,疝癖數者,其名不同,病則大同小異。
世俗呼為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由疝之為病,其名別也。
至於張子和論七疝,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狐疝,氣疝, 疝,名與諸論不同。
且如 疝者,外腎堅腫也。
痛者為陰腫,不痛者為木腎,一邊墜下者為偏墜。
疝名諸論立,雖多且異。
《靈樞經》云: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肺,系心氣盛,厥氣上衝也。
《內經》又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逆為氣裡急,然則任脈雖稱病,有七疝之名,而無七疝之狀,而任脈者是疝病之本源,各經是病疝之支流也。
又云:厥陰脈滑為狐疝,小腸脈滑為肝風疝,太陰脈滑為脾風疝,少陰脈滑為心風疝,太陽脈滑為腎風疝,陽明脈滑為肺風疝。
此風非外入之風,乃肝木陽脈氣動之風也。
此六疝者,應乎六經,在於五藏。
何謂疝病?
皆屬肝病。生於陰,起於下。
陰者內之太陰肝,厥陰肝,少陰腎,皆足之陰經也。
下者地之寒氣也,足常履地,蓋天之風寒皆入於地,人之風濕皆從足起。
或因經虛,聚於胞囊小腹,兩陰相並,二氣相搏,則為疼痛矣。
或冷凍飲料過情,水流歸腎,或坐臥處濕,寒搏留陰,以寒攻陰,則為疝痛。
經曰:痛者通也。
疝氣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溫不宜寒。
通謂溫其實,不瀉其虛,寒謂補其虛,不補其實。
虛者邪氣也,實者正氣也。
若正氣盛極則先溫而後瀉,若邪氣盛極則先瀉然後補。
溫者必兼於氣,虛者必因於寒。
寒則入於肝,而正其邪,溫則疏其氣,養其正也。
大凡內外之氣交入於腎者,為腎氣入於膀胱者,為膀胱氣入於小腸者,為小腸氣,腎與膀胱為溝渠,其氣相通,連為外腎,系於睪丸。
此三經,乃相連相會者也。
其脈當以弦緊,弦則為寒,緊則為痛,從寒則痛,從濕則腫,疝而不愈,邪氣留滯,結成積聚,而為疼痛。
或脅左右如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腹大如盤,令人羸瘦少氣,洒淅寒熱嗜臥,飲食不為肌膚,腹滿嘔吐。
醫者當臨期審察,若因七情而得者,當調其氣,安五臟;
外邪相干者,散濕祛寒為先,去邪之實,補肝之虛,則亦愈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