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四十六●怔忡健忘動悸門(附論)】 《原病式》曰:夫怔忡為病,躁擾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
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甚於內則神志躁動,返覆顛倒。
惟 煩心不得眠,或以煩心嘔噦,而為胃冷心痰者,非也。
故煩心心痛,腹空熱王,而發得食,熱退而減也。
或逆氣動躁者,由水衰火旺,而猶火之動也,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忪,此心血不足也。
蓋心主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主,血富則心主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貴,戚戚貧賤,又思所愛觸事,不意真血虛耗,心主失輔,漸成怔忡。
怔忡不已,變生諸證。
舌強恍惚,善憂悲,少顏色,皆心病之候。
《難經》云:損其心者益其榮,法當專補真血。
血若富,心主有輔,無不愈者。
又有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怔忡。
又有七情過傷,加以協飲所致,遂成五飲停蓄,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
當隨其證,施以治法。
且如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於心脾二經。
蓋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矣。
傷於心則血耗散,神不守舍;
傷於脾則胃氣衰憊,而慮愈深。
二者皆令人事則卒然而遂忘也。
蓋心主血,因血少不能養其真臟,或停飲而氣鬱以生痰,氣既滯,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
然治之法,必須養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劑以調理。
亦當以幽閑之處,安樂之中,使其絕於憂慮,遠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漸安矣。
且夫驚悸即動悸也。
動之為病,惕然而驚,悸之為病,心下怯怯,如人所捕,皆心虛膽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心事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矣。
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險,驚忤心神,氣與涎郁,遂使驚悸。
驚悸不已,變生諸證。
或短氣悸乏,或體倦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皆心虛膽怯之候也。
人之所主心,心之所養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氣之所肇端也。
曰驚曰悸,其可無辭乎?
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
心虛而鬱痰,則或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即動悸也。
此則心虛而傷腎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即去,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
驚者去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去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溫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若一概以剛燥用工,或者心火自炎,反助風熱之證,可不慎乎?
且前人析為怔忡健忘驚悸三證,名異病同,此立方之法,俾後之學人,當循規守矩,體前人之心,斯須之間,不可造次,致傷人命,反此實醫之過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