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九流莫難於醫,亦莫慎於醫,蓋人之性命所攸關也。
是必奉其傳於名師,窮其理於素習,小其心於臨時。
一遇其人之病,先審其人之氣質,按其人之性情,據其人之居處、服習,循經辨絡,以得其致病之原與夫病之所在,然後隨節氣,就方輿,切脈對症而投之以藥,無不有隨手而效焉者也。
顧自張仲景以後,名醫代出,其所著述,幾於汗牛充棟。
後之學人,於茫茫大海中,非埋首讀書、潛心味道、得名師之指授,而能知三昧者蓋寡。
余少留心於方書,稍稍知本草,每有疾而不輕服藥,惟恐庸醫之誤也。
茲奉聖天子命撫粵東。
粵東山海 區也,在天文星躔鶉火,其氣多燥,而又近於大海,群山疊抱,其間,溪澗泉竇,莫非潮濕也。
以天燥地濕之鄉,而人之生於其中者,苟不自謹,立即致病。
其氣之壯者,感之輕而發之速,固可不藥而愈。
然疾甚者必延醫,詎知粵東之醫,其能記誦《湯頭》,耳熟《脈訣》、者,十無一二,甚而不解《內經》為何文,《條辨》為何意。
略知藥性,拘守陳方,究之胸中不通,指下不明,是以投之劑而多死。
今夫病之寒熱,有表裡之分焉,有疑似之別焉,有淺深、主客之攸殊焉。
其於似熱症者輒投涼劑,豈知凡感於寒則為病熱,寒鬱則熱盛,須溫以解者,而涼劑直利刃矣;
於似寒症者輒投暖劑,豈知食重內蒸,熱極反寒,六脈全伏,須下以解者,而暖劑尤利刃矣。
更可駭者,不論其人之形氣與天行之節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附、人參,以為能用貴藥者為通方、為老手,而不知殺人於三指,而卒不自認其罪者,莫若此等庸醫之甚也。
余撫粵未及三載,而聞醫之殺人者不可數計,殊憫粵人之甘心送命於庸醫而不自知也。
比山陰余子庵來粵,攜函秘藏《辨證錄》一書,余假一觀,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辨證折衷補求,誠為仁人濟世壽物之至寶。
即為捐俸授梓印本普行,愿吾粵之醫家熟讀精思,悟其今之所是,故不憚瑣瑣以為之序。
大清雍正三年歲次乙巳中 欽命巡撫廣東等處地方 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寧年希堯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