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城後集卷十六 劄子十五首】
【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劄子四首】
臣伏見兄軾近除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以臣備位執政,不敢複居要職,比雖受命,仍奏乞候過坤成上壽,再乞外任。
伏念臣頃蒙誤恩,擢居丞轄,才微德薄,常有負乘致寇之憂。
但以遭逢聖明,恩德深厚,未知所報,不敢求去。
今者乃以忝冒之故,複致兄軾逡巡退避,不敢安職,於臣私情,莫遑寧處。
況複兄軾才高行備,過臣遠甚,不唯眾所共知,抑亦聖鑒所亮。
兼臣自蒙擢用,今將半年,雖日夜勉勵,終無所補。
若使兄軾得安處侍従,論思講讀,正其所長,未必無補於聖德也。
故臣以謂陛下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
只可使不肖避賢,不可使賢避不肖。
區區愚懇,竭盡於此。
伏乞聖慈察臣深心,除臣一郡,上以全朝廷之公道,下以伸兄弟之私義。
臣不勝至願,冒昧自陳。
取進止。
貼黃:臣自聞兄軾相次到闕,即欲上章避位,意謂恐涉援引兄軾之嫌。
今者竊觀朝廷擢用兄軾,首冠禁林經筵,眷遇之意可謂至重,榮名厚祿亦雲極矣。
雖愚無知,豈複更有僥倖無厭之望?
臣以此不敢複避小嫌,令兄軾不安其職。
伏乞聖慈體察,早賜施行。
○其二臣竊以君臣之間譬如父子,中有所懷,不當不盡。
臣近以兄軾為臣備位省轄不敢安職,援引故事力求補外。
臣內緣長少之義,外量賢愚之分,冒瀆聖聰,欲求一郡,以厭公義。
今月十二日,面被德音,以臣與軾既非同官,不須回避。
臣退而思念,聖恩隆厚,不以兄弟並處要劇為嫌,略去形跡,責之實效,臣等雖複捐軀,何以為報?
然而兄弟孤遠,愚拙寡援,前後進用,皆出聖造。
臣既預聞國政,兄複首冠侍従,一家寵榮,朝臣未見其比。
若不知退避,下則群言可畏,上則陰譴可虞。
既兄弟未可並退,而臣自知才氣學術,皆不如兄,是以自求引去,意欲使軾稍安於位,竭力圖報,庶幾有補于國,而無害於家耳。
區區之誠,非複矯節。
伏乞指揮,檢會前奏,早賜施行。
取進止。
○其三臣忝備執政,無補萬一,而兄軾自外召還,以臣故不敢安處要近,力求補外。
臣比以長少之宜、能否之分,再曆肝膽,乞守郡自效,以安私義,皆面蒙聖訓,不允所請。
雖再三幹冒,已不容誅,而區區寸誠,終不可已。
特以坤成在近,臣子皆得上千萬歲壽,況臣遭逢恩宏倍常,是以未敢複有所請,欲俟過聖節,即伸前懇,伏乞聖慈特賜鑒察。
取進止。
其四臣伏以臣兄軾近自杭州召還,為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
軾以臣備位政府,避嫌請外。
臣亦再上章自陳,以謂朝廷若以長幼論之,則當使弟避兄,若以才否論之,則當使臣避軾,事理至順,意必見従,而志淺言輕不蒙聽察。
兄軾近已蒙恩,除知潁州,雖聖恩深厚,曲遂其請。
而緣臣恭冒,致之外徙,不惟私意有所未順,質之公議,尤曰非宜。
況臣供職以來,於今半年,雖勉強自將,而毫髮無補,久妨賢路,心自不遑。
欲乞聖慈,諒臣誠心,非有矯節,特除臣一郡,以安愚衷。
幹冒宸嚴,不勝戰汗隕越之至。
取進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