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針灸問對(1)】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5:27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機按。


此則人氣應天之常度也。


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乃言無病人也。


人有所病,則血氣澁滯,經絡雍塞,莫能循其常度而行矣。


經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天陰日寒,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此人氣因天時而失常度也。


病挾熱者,呼吸必疾而脉行速,病兼寒者,呼吸必慢而脉行遲,此人氣因其病而失常度也。


若依其法,接某經當幾呼過幾寸,豈能一一中其肯綮者耶!


素難雖不明言接氣通經,始初針砭之設,莫非接氣通經法也。


經曰:病在上者,陽也。


病在下者,陰也。


病先起陰者,先治陰而後治陽,病先起陽者,先治陽而後治陰。


又曰: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繆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絡也。


又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或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巨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5:36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氣陷而邪下,從其經上取之,以掣其氣上也。


氣逆而邪上,隨其經下取之,以引其氣下也。


病若在中,則傍取之,{左刺右,右刺左。


又曰: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寫人迎,天突,喉中,積於腹中者,下取之,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傍取之,上下取之,{上,天突,人迎,下,氣街,三里。


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脉,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即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亦同。


又曰: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寫之時,何所置氣?


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榮氣。


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寫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猶棄置之也。


然病有虛實不一,補寫之道亦不一,是以陽氣不足,{浮氣}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寫陰以和之,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寫陽以和之。


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5:44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又曰: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彈而按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亦自己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背令熱,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脉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言,妄聞妄見,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凡此莫非通經接氣,但不以呼吸多少,而為經脉長短之候耳!


指微賦註所釋,譬猶援儒入釋,以璞亂玉。


何其謬哉?


或曰:今醫用針,動輟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惟恐有能盜 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


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


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


況此等法,證之于經,則有悖于經,質之于理,則有違于理,彼以為神,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固可以愚弄世人,實所以見鄙識者,古人有善,惟恐不能及人,今彼吝嗇至此,法雖神秘,殆必神亦不佑,法亦不靈也。


奚足尚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5:54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或曰:今醫置針于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


又將針撚幾撚,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足其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


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又云: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又云: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凡此數說,敬乎怠乎。


又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又曰:有見如{如讀為而}入,有見如出。


蓋謂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氣已至,乃下針,針入候其氣盡,乃出針也。


又曰:既至也。


量寒熱而留疾,寒則留之,熱則疾之,留者遲也。


疾者速也。


凡補者,按之遲留,寫者,提之疾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6:03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又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刺陰而一刺陽,刺寒厥者,二刺陽而一刺陰,機按。


已上數條,此皆費而隱者也。


敬者能之乎。


怠者能之乎。


古人所以念念在茲,不敢頃刻而怠忽者,惟恐虛實得失,而莫知寒熱疾留而失宜也。


因摭而輯之于此,庶使後學將以逞今之弊,而變今之習也歟?


或曰:諸家針書,載某穴針幾分,留幾呼,灸幾壯,出於經歟否歟?


曰:于經不載,多出于經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6:11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淺深不得,反為大賊,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古人治法,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


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


又謂某穴宜留幾呼,悖理尤甚,經曰: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


又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又曰:氣血之未應針,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


則起如機發之迅疾,然其氣血流注,豈留呼而可為准定耶。


又曰: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


是古人用針,惟以氣至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為候。


若依留呼之說,氣至則可,氣若不至,亦依呼數而去針,徒使破皮損肉,有何益于病哉。


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是也。


又謂某穴宜灸幾壯,亦非至言,惟當視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輕重,而為灸之多少大小則可耳!


不必守其成規,所言某穴針幾分,灸幾壯,謂病宜針某穴,則宜入幾分,病宜灸,則宜灸幾壯,針則不灸,灸則不針也。


不知其說者,既針復灸,既灸復針,為害不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6:20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或曰:經言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


其脉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寫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脉濇,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則古之法也。


今觀前篇所云:則此篇所論,亦皆非歟?


曰:此古人特論其理之常如此耳!


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為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6:30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經曰:邪氣在上。


{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濁氣在中,{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在于腸胃,故曰濁氣在中。


清氣在下,{言清溫地氣中人,必從足始。


故曰清氣在下。


故針陷脉,則邪氣出。


{取之上}針中脉,則濁氣出,{取之陽明合}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而病益。


{浮淺之病,不欲深刺,深則邪反入。


故曰反沉,}又曰: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


又曰:其可為度量者,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或曰:金針賦言,諸陽之經,行于脉外,諸陽之絡,行于脉內,諸陰之經,行于脉內,諸陰之絡,行于脉外,是歟非歟?


經曰:經脉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脉浮而常見者,皆絡脉也。


又日,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又曰:諸絡脉,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十四經發揮以十二經之支脉,伏行分肉之間者,皆釋為絡脉,則絡脉亦伏行分肉之間者,而不浮見,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脉十六丈二尺之數,而非不當數也。


似涉於悞,}經曰:百病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乃血絡,非大絡。


留而不去,傳入于經,又漸傳于藏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6:41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機按。


經言則知諸經皆屬于內,諸絡皆屬于外,經中只言內經外絡,未嘗言陰陽也。


且如榮行脉中,衛行脉外,榮氣之行,無分晝夜,衛氣晝但行陽,夜但行陰,素難嘗言之矣。


今謂陽經外,陽絡內,陰經內,陰絡外,經無明文,不知何據。


或曰:賦言男子氣,早在上,晚在下,女子氣,早在下,晚在上,午前為早,午後為晚,從腰已上為上,從腰已下為下,男子早針,氣乃上行,晚針,氣乃下行,女子早針,氣乃下行,晚針,氣乃上行,其說亦有據乎。


經曰:榮氣行於脉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于手太陰,衛氣行於脉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至平旦與榮氣會于手太陰。


機按。


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


男女藏府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


今賦所言如是,似涉無稽之談,安可為法于人哉。


或曰:賦言補寫之法,男用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寫,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用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寫,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反之,其法是歟非歟。


經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此論一年陰陽之升降也。


即此,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于男女也。


考之素難,男女藏府經絡穴俞血氣,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賦言午前午後,男女補寫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矣。


故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又曰: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


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


曰寒曰熱,惟針下為候,何嘗以提按而分男與女哉?


或曰:針法刺左邊之穴,將針右撚,而氣上行,將針左撚,而氣下行,刺右邊反之,欲補,先呼後吸,欲寫,先吸後呼,其法亦可師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6:50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曰:經絡周于人身,無有左右上下之別,今針左右不同如此,將謂左之經絡與右,上與下,兩不相同耶!


經曰:刺不知經絡之往來,血氣之流行,不足以為工,此亦可謂不知經絡之往來矣。


呼補吸寫,古今皆同,予毋容議。


或曰:丹溪言針法,渾是寫而無補,何謂也。


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既無氣。


又無味,破皮損肉,發竅于身,氣皆從竅出矣。


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


又曰:寫必用方,補必用員,蓋謂以氣方盛,以月方滿,以日方溫,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內針,復候其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


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


行者,移也。


宣其不行之氣,令其行也。


移其未復之脉,使之復也。


夫寫,固寫其盛也。


于補亦云:宣不行之氣,移未復之脉,曰宣曰移,非寫而何?


且考素問九針之用,無非寫法,丹溪之言,豈無所本哉。


經中須有補法,即張子所謂祛邪實所以扶正,去舊實所以生新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7:02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法


帝曰:補寫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


故云補也。


虞氏曰:針刺雖有補寫之法,余恐但有寫而無補焉,謂寫者,迎而奪之。


以針迎其經脉之來氣而出之,固可以寫實也。


謂補者,隨而濟之。


以針隨其經脉之去氣而留之,未必能補也。


不然內經何以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


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若此等語,皆有寫無補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7:13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或曰: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聞歟?


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脉,知陽絕也。


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


舍此三者,餘皆不可灸,蓋恐致逆也。


針經云:陷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脉,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


{夫病有邪氣陷下者,有正氣陷下者,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


故曰感虛乃陷下也。


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宜藥升之,如補中益氣之類。


經曰:北方之人,宜灸焫也。


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


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焫,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7:26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難經云: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也。


若將有病者,一概而灸之,豈不悞哉。


仲景云:微數之脉,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脉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已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熱甚而灸之,此為異實,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經之所見,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氣在內,脉浮者,邪氣在表。


世醫只知脉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


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脉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


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嗌乾咽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


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患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瞼時痒,或欠或嚏,惡寒,其脉必沉,是脉證相應也。


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


雖面赤亦宜灸,不可拘于面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7:3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機按。


素難諸書,皆言陽氣陷下者,脉沉遲也。


脉證俱見寒在外者,冬月陰寒大旺,陽明陷入陰水之中者,並宜灸之,設脉浮者,陽氣散于肌表者,皆不宜灸。


丹溪亦曰:夏月陽氣盡浮于表,今醫灼艾,多在夏月,寧不犯火逆之戒乎或者因火而生熱脹發黃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尚不知為火逆所致,寧甘心於命運所遭,悲夫,經曰:春夏養陽,以火養陽,安有是理,論而至是,雖愚亦當有知者焉。


或曰:嗽病多灸肺俞,風門何如?


曰:肺主氣屬金,行秋之令,喜清而惡熱,受火所制,為華蓋,居四藏之端,飲食入胃,熱氣上蒸,兼之六部有傷,痰火俱作,發而為咳為嗽,其痰多者,顯是脾之濕濁,隨火上升為嗽,其痰少者,肺火抑鬱,不得宣通為咳,咳形屬火,痰形屬濕,風門,肺俞二穴,明堂,銅人皆云治嗽,今人見有痰而嗽,無痰而咳,一概於三伏中灸之,不計壯數,二穴切近華蓋,而咳與嗽本因火乘其金。


茲復加以艾火燔灼,金欲不傷 得乎,況三伏者,火旺金衰。


故謂之伏,平時且不可灸,而況於三伏乎,夫治嗽,當看痰與火熟急,無痰者,火旺金衰,十死七八,瀉火補金,間或可生,痰多者,濕盛也。


降火下痰,其嗽自愈,縱灸肺俞,風門,不過三壯五壯,瀉其熱氣而已,固不宜多灸,三伏之中,更不宜灸也。


或曰:頭目之疾,灸之何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7:4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曰:手之三陽,從手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督脉自尾閭抵脊,上頭至人中,頭者,手足三陽與督脉所會之地。


故冬月之寒,頭無所畏,美酒之飲,面為之赤,是皆諸陽所致也。


今有頭風頭暈,中風發致眼目耳鼻等疾,輙於頭部諸穴,多灼艾炷,是猶抱薪救火,安能濟耶!


當看病在氣分血分,分類施治,庶得其宜,縱使應灸,亦不過三壯五壯,以瀉熱氣而已,眼目疼痛,多由血熱,豈宜妄灸助熱,以傷其血哉。


或曰:人言無病而灸,以防生病何如?


曰:人之有病,如國之有盜,須用兵誅,其兵出于不得已也。


針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人言無病而灸,如破船添釘。


又言,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乾,此世俗之通 論,予獨以為不然。


夫一穴受灸,則一處肌肉為之堅硬,果如船之有釘,血氣到此,則澀滯不能行矣。


昔有病跛者,邪在足少陽分,自外踝以上,循經灸者數穴,一醫為針臨泣,將欲接氣過其病所,纔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壞人經絡也。


或有急證,欲通其氣,則無及矣。


邪客經絡,為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


無病而灸,何益于事?


或曰:膏肓治百病,而諸家取穴之法不同,何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7:5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曰:高下各去胛骨,一側指許是穴,不可失之狹,狹則內犯大筋,不可失之闊,闊則外犯胛骨,必須大筋之外,胛骨之內,空處按之,覺與前胸乳間膈膜相應,乃是真穴,舊傳取兩乳間量則,分作八寸,以比橫寸之則,量之于背。


蓋人有生而背突者,背常闊,而胸常狹,胸突者,胸常闊,而背常狹,安能保其無過與不及焉。


又有兒時偏臥一邊,以致背有邊闊邊狹者,亦不可以邊之闊狹為拘,但當隨其一邊闊狹,相去胛骨一側指許為正也。


人之項,有二大筋,夾脊而下,兩筋外空,為第二行穴俞,穴俞外。


又有二大筋,大筋外空,為第三行穴俞,膏肓係在三行魄戶之下,神堂之上。


若點穴,不出胛骨一側指許,則傷筋骨,非真穴也。


世人又有四肋三間之說,揣按自大椎至三節之下,四節之上,准望於三四柱間定穴,指為四肋三間,用之不疑,瘦人椎骨分曉,用之可也。


肥人揣按實難。


又以指節寸量開三寸取穴,背高而狹者,全不合四肋三間之說矣。


嘗是灸一骨立之人,用側指許法點之,方大悟四肋三間之妙。


蓋人之胛骨,微有少曲,胛骨下廉上廉四肋之內,自有三間,膏肓正在四肋三間之中,即非脊骨三四椎之間也。


世人多灸之者。


蓋膏肓神明所居,或為邪干,則脂膏銷鑠,肓膜瘦薄,灸之而病或安者,以三焦主氣,為諸陽之府,氣病則陽虛而陰不得相附,膏肓在三焦部分,氣之所聚而行於諸陽,宜其主於氣病也。


若治血病,吾未見其可者,晉侯夢二豎子在膏肓間,非秦緩不能灸也。


以陽氣將絕,邪得專之故也。


或曰:古謂癰疽始發,灸之可使輕淺,何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8:0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丹溪曰:用火以暢達拔引鬱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痛則灸至不痛,不痛須灸至痛,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其脉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或曰:灸之不發何如?


羅氏曰:覃公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胕寒逆,精神困弱,脉沉細微,灸氣海、三里、陽輔,三日後,以葱熨灸瘡,皆不發,復灸數壯,亦不發,十日後,全不作膿,瘡乾而愈。


針書曰:凡用針,氣不至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血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


加以不慎,邪氣加之,病必不退。


或曰:覃公所養,無不如意。


何謂失其所養,曰:君言所養,口體者也。


此論所養,性命者也。


覃公壯年得志,務快其心,血氣空虛,以致此耳!


或曰:灸有補寫乎?


經曰: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


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虞氏曰:灸法不問虛實寒熱,悉令灸之,亦有補寫乎?


曰虛者灸之。


使火氣以助元氣也。


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


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


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或曰:周身經絡,及穴俞相去分寸,經穴起止,十二經納支干等條,古有歌括,亦可讀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8:1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下


曰:經脉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先賢以歌括之,欲人易記誦耳!


安可不讀,歌曰: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陽明之脉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兩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傍,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裏,耳前髮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裏,下行直合氣衝中,遂由髀關抵膝臏,跗中指內關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經盡矣。


太陰脾起足大指,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腨循經膝裏,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嚨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手少陰脉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心系走,直上喉嚨繫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兌骨之端注少衝。


手太陽經小腸脉,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自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兌眥卻入耳!


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于顴別絡接,足經太陽膀胱脉,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貫臂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內後廉膕中合,下貫腨內外踝後,京骨之下指外側。


足經腎脉屬少陰,小指斜趨湧泉心,然谷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衝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手經少陽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肘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裏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頤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內眥乃盡焉。


足脉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一支銳眥大迎下,合手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裏過,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別從大指去,三毛之際接肝經,厥陰足脉肝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衝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後,循膕內廉陰股衝,環遶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裏布脅肋,俠喉頏顙目繫同,脉上巔會督脉出,支者還生目系中,下絡頰裏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8:24 | 只看該作者

十五絡脉歌{經之橫支交接他經者}


歌曰:人身絡脉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里,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足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足少陰絡名大鍾,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為尾翳,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名君須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7 18:28:35 | 只看該作者

周身經穴相去分寸歌


肺經 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所,雲門氣戶傍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數,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頭,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上七寸收,列缺側腕寸有半,經渠寸口陷中勘,太淵掌後橫紋端,魚際節後散脉間,少商大指內側尋,一十一穴 憑君算。


大腸經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號商陽,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間,岐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屬,腕後三寸偏歷當,五寸半中溫溜場,下廉上廉下一寸,上廉里下一寸建,三里曲池三寸下,屈肘紋頭曲池,肘髎大骨外廉詳,五里肘上三寸量,臂臑五里上四寸,肩髃肩端兩骨央,巨骨肩端叉骨內,天鼎缺盆之上藏,扶突曲頰下一寸,禾髎五分水溝疆,鼻下孔傍五分內,左右二穴皆迎香。


二十穴胃經 胃之經兮足陽明,頭維本神寸五尋,下關耳前動脉是,頰車耳下五分真,承泣目下七分取,四白目下一寸扃,巨髎孔傍八分定,地倉夾吻四分平,大迎曲頷前一寸,人迎結傍五寸濱,水突在頸大筋前,下直氣舍上人迎。


氣舍迎下夾天突,缺盆橫骨陷中親,氣戶俞府傍二寸,直乳六寸又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對乳中心,乳根之穴出乳下,五穴各一寸六真。


不容夾幽門寸五,承滿梁門關門有,太乙挨排滑肉門,各分一寸穴可全,天樞安在夾臍傍,外陵樞下一寸當,大巨二寸水道五,歸來七寸是其鄉。


氣衝曲骨傍三寸,來下鼠上脉中央,髀關兔後六寸置,伏兔市上三寸量,陰市膝上三寸許,梁坵二寸是其場,膝臏骭下尋犢鼻,膝眼四穴乃兩傍。


膝下三寸三里位,里下三寸上廉地,條口上廉下一寸,條口二寸下廉是,豐隆下廉外一寸,踝上八寸分明記,衝陽陷上二寸放,陷谷內庭後寸半。


內庭次指外間容,厲兌大指次指上。


脾經 大指內側隱白位,大都節後陷中值,太白內側核骨下,公孫節後一寸與。


商丘有穴屬經金,踝下微前陷中寄,內踝三寸三陰交,漏谷六寸踝上是,膝下五寸為地機,陰陵內側膝輔次,血海分明膝臏上,內廉肉際三寸據。


箕門血海上六寸,筋間動脉須審議,衝門五寸大橫下,三寸三分府舍治,腹結橫下寸三分,大橫夾臍須可記,腹哀半寸去日月,直與食竇相連比。


食竇天谿及胸鄉,周榮各一寸六置,大包淵液下三寸,此經足太陰脾地。


心經 少陰心起極泉宮,腋下筋間動脉從,青靈肘節上三寸,少海肘節後內容,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鍾,陰郄五分取動脉,神門掌後橫紋中,少府節後勞宮值,小指內側是少衝。


小腸經 手小指端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索,節後陷中尋後谿,腕骨腕前骨下測,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骨解,臑俞大骨之下考,天宗骨下有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


曲垣肩中曲胛售,外俞大椎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椎傍,天窗頰下動脉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頰兌端量,聽宮耳珠大如菽,手太陽穴終此鄉。


腎經 湧泉屈足踡指取,腎經起處此穴始,然谷踝後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6:19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