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3 09:50 編輯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
《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一名時行傷寒。
此是節候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
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
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鍼,服解肌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複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複發汗也。
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
視病者尚未了了,複一法鍼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下之愈。
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若食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複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
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
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
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
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攻效相倍耳。
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
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更當以餘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
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
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鍼之,尤佳。
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汗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
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
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
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
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藏,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已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
其脈主於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
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氣已入。
或有五六日以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複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
少陰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
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
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
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
再經病者,謂陰陽諸經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是陰陽諸經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經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証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証候而治之(並出第九卷中。士弱氏曰:七日傳經盡,再傳經必七日,蓋剝複之義耳)。
《廣濟》天行壯熱,煩悶發汗,麻黃湯方。
麻黃五兩(去節)、葛根四兩、梔子二七枚(擘)、蔥(切)、一升、香豉一升(綿裹)。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三兩,沸去沫,內諸藥,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
分為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後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第一卷中)。
《肘後》療天行一二日,麻黃解肌湯方。
麻黃一兩(去節)、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石膏一兩(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貝齒三枚(末)。
右七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覆取汗,汗出則愈,便食豉粥補虛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
又方麻黃二兩、黃芩、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忌生蔥(張文仲同)。
又葛根解肌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麻黃一兩(去節)、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一兩、石膏一兩(碎)、大棗四枚(擘)、桂心一兩。右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差。
忌海藻、菘菜、生蔥、炙肉等(張文仲同)。
又療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斤(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差。
如不除,更服一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范汪、張文仲同。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又若有熱實,得汗不解,腹脹痛,煩躁欲狂語者,可服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大黃二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枳實四枚(炙)、半夏五兩(洗)、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當服微利。
忌羊肉、餳。
此方四首最第一,急疾須預有幸可得藥處,便不可不營之,保無傷死,諸小療為以防窮極者耳。
忌羊肉、餳(出第二卷中。同上)。
《刪繁》療天行三日外七日不歇,肉熱,令人更相染著,大青消毒湯方。
大青四兩、香豉八合(熬,綿裹)、乾葛、梔子各四兩、生乾地黃一升(切)、芒消三兩。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諸藥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忌蕪荑、熱麪、酒、蒜等物(一方有石膏八兩)。
又療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彊,苦參吐毒熱湯方。
苦參八分、烏梅七枚、雞子三枚(取白)。
右三味,以酒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澄清,下雞子白攪調,溫去沫,分再服之,當吐毒熱氣出愈。
又療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藏腑陰陽毒氣,天行病欲歇而未歇,或因食飲勞複,心下脹滿煩熱,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黃芩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竹葉(切)一升(洗)、香豉一升(綿別裹)、蓴心一升、芒消三兩、尖鼠屎三七枚、乾葛一兩、麻黃三兩(去節)、石膏八兩(碎,綿裹)。
右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忌蕪荑、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天行二七日外至三七日不歇,或寒或熱,來去,四肢羸瘦,飲食不能,腹中虛滿,熱毒不安,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生麥門冬(汁)一升、赤蜜一升、人參二兩、白朮三兩、桂心一兩、甘草二兩(炙)、生地骨皮四兩、升麻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蓴心一升。
右十一味細切,以水九升,煮諸藥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三兩沸,分溫五服,晝夜一服。
忌蕪荑、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又療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不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差,發動如瘧,鱉甲湯方。
鱉甲三兩(炙)、大青二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牡丹皮一兩、烏梅肉一兩、常山三兩、竹葉(切)一升、牛膝根三兩、甘草一兩、香豉一升(熬,綿裹)。
右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
忌生蔥、生菜、鯉魚、海藻、菘菜、莧菜、蕪荑(一方有生天門冬、生地黃各切一升)。
《千金》療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苦參湯方。
苦參三兩、黃芩二兩、生地黃八兩。
右三味切,以水八升,煎至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忌蕪荑(出第九卷中)。
又凝雪湯,療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起死湯方。
芫花一升。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張文仲、《備急》、《古今錄驗》、深師、范汪並同。出第十卷中。通按:音臘,折也,推-也,又摺也。以故布摺方漬而搭胸上也)。
《千金翼》療天行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証續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宜服麻黃湯方(《千金翼》不療天行)。
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分服八合,取汗,不須飲粥,投此湯易得汗。
忌菘菜、海藻、生蔥(深師同。出第九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崔氏療時行數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後下痢耳,未有尚在數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十人,兼主傷寒,黃連龍骨湯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黃檗三兩止利除熱、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龍骨二兩止利除熱。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
忌豬肉、冷水。
又其年時行四五日,大下後或不下,皆患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不過二三日,輒便死歿。
諸醫用瀉心湯,餘用大小陷胸湯,並不得療。
重思此或是下後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複上攻,毒氣相搏,結於胸中,縱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還衝上,複搏於氣,氣毒相激,故致此病。
療之當先理其氣,次下諸疾,思與增損理中丸方。
人參二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乾薑六分(炮)、栝樓根二兩、枳實四枚、茯苓二兩、牡蠣二兩(熬)。
右八味,末之,以蜜和為丸,服如彈子一丸,熟水下,不歇複服。
余時用此,效的神速。
下喉即折,續複與之,不過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
然渴者,當加栝樓,不渴除之。
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
余因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豫、靈臺郎顧君苗、著作商仲堪諸人,並悉用之,咸嘆其應速。
於時枳實乃為之貴。難者曰︰傷寒熱病,理中溫藥,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溫,其可論乎?
余應之曰:夫今診時行,始於項彊勑色,次於失眠發熱,中於煩躁思水,終於生瘡下痢,大齊於此耳。
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深師方》同)、。
又阮河南療天行七八日,熱盛不解,艾湯方。
苦酒三升、葶藶子二合(熬,搗)、生艾(汁,取一升,無生艾,熟艾、乾艾亦可用,無艾,可艾根搗取汁)。
右三味,煎得一升,頓服愈。
若有牛黃,內一刀圭尤良。
此宜療內有大熱也。
阮河南曰︰療天行,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此其要也。
夫熱盛,非苦醋之物則不難愈,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脫免也。
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藥也。
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耳,無不解(《千金》、《集驗》同。並出於第一卷中)。
又茵陳丸,療瘴氣、時氣及黃病、瘧等方。
茵陳二兩、大黃五兩、豉五合(熬令香)、常山三兩、梔子仁二兩、鱉甲二兩(炙)、芒消二兩、杏仁三兩(去尖皮熬)、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右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飲服,每服一丸,丸如梧子大。
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
五里久不吐利汗,則以熱飲投之。
老小以意量減。
黃病、痰澼、時氣、傷寒、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差者,療瘴特神驗。
有人患赤白痢者,服之亦差。
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
忌莧菜、蘆筍、野豬肉、生蔥、生菜(出第二卷中。《千金》同)。
張文仲療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痛,不得飲食,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黃連半兩(去毛)、黃檗半兩、梔子半兩(擘)。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內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
此許推然方,神良。
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並宜老小。
忌豬肉、冷水(《小品》、《備急》同)。
又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
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薦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於牀簀下,取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並灸大椎則愈。
又廩丘蒸法。
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
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踡,四日凡八過發汗,汗不出。
苗燒地排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傅粉極燥便差。
後用此法發汗得出療之(《備急方》同)。
又療天行熱毒垂死,破棺千金湯方。
苦參一兩。
右一味,咀,以酒二升半,舊方用苦酒煮取半升,去滓,並服,當吐如烊膠便愈,神驗(《肘後》同。《延年》治天行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痛。出第二卷中)。《延年秘錄》療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
麻黃四兩(去節)、大黃三兩、黃芩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右六味,搗篩為散,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方寸匕,覆取汗。
或利則便差,丁彊人服二方寸匕。忌海藻、生蔥、菘菜、生菜(《古今錄驗》同。
《千金》無黃芩、芍藥)。
又梔子湯,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方。
梔子三兩、黃芩三兩、豉一升(熬綿裹)、蔥白(切)一升、石膏四兩(碎,綿裹)、、乾葛四兩(切)。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
忌麪、酒,生冷等物。
又解肌湯,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方。
乾葛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心一兩。
右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蔣孝璋處)。
又療欲似天行四五日,熱歇後,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枳實三兩(炙)、梔子仁三兩、豉一升(熬,別裹)。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里一服。
忌蒜麪。
又療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飲方。
竹茹二兩、生薑三兩、黃芩二兩、梔子仁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
忌蒜、熱麪等五日。
又療天行五六日,頭痛,骨節疼痛,腰痛,兼痢,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芍藥三兩、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忌物依前。
又柴胡湯,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煩疼,兼兩脅,連心肋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黃者方。
柴胡三兩、枳實三兩(炙)、栝樓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茵陳三兩、龍膽二兩、大黃三兩(切)。
右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麪、蒜。(並出第九卷中)。
又竹茹飲,主痢後得天行病,頭痛三四日,食即嘔吐者方。
竹茹二兩、橘皮二兩、生薑四兩、人參二兩、蘆根(切)一升、粳米一合。
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
忌熱麪、生冷(張文仲處)。
又療天行熱病七八日成黃,面目身體悉黃。
心滿喘氣粗氣急者,茵陳丸方。
茵陳三兩、大黃五兩、梔子仁二兩、黃芩二兩、鱉甲二兩(炙)、常山二兩、芒消二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升麻二升、豉三合(熬)。
右十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患者飲服三丸,以得吐利則差。
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蘆筍(出第十卷中)。
《救急》療天行熱氣頭痛,骨肉酸疼,壯熱等疾。
若初病一日在毛髮,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必未得取利,旦宜進豉尿湯方。
豉一升、蔥白(切)一升、小便三升(童子者為佳)。
右三味,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差則得。
如未歇,依前更進一劑,頻用有效。
又如不除,進柴胡湯方。
麻黃二兩(陳者,去節)、柴胡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乾葛三兩、石膏五兩(碎,綿裹)、蔥白根(切)一升(勿令有青處,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豉七合(綿裹,三沸出之)。
右八味切,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上沫,然後並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別相去三食頃,良久覆取汗,汗出以粉拭之,惡寒多加桂心一兩。
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天行病不即差,經四五日渴引飲,心上急強,手不得近,又不得眠,荒亂,此則是黃,不必得待刺黃始服藥,凡是心強氣急不得眠臥,服此湯吐即差,瓜蒂散方。
瓜蒂僅量一合(熬令似黃,勿令焦)、小豆一合(小弱量。通按:小弱量者,量人之強弱而增減也)。
右二味,搗篩為散,凡有病如前候,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漿飲五合,和散一錢匕服之,二食久必吐,不吐更與半錢匕,服吐畢即差。
中男以上,量意斟酌服之。
又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鋸,極渴不能服藥者,宜服乾糞湯,一名破棺湯,解大熱方。
陳久乾人糞一大升。
右一味,以沸湯一大升,沃此糞一食久,澄清瀝取一升,頓服。
如渴不止者,又依前法更服。
此宜灸,從心厭骨向下一寸半,名巨闕,取患人中指節為寸,灸三十壯。
若無心厭骨,則以中指節前量,橫括心上,至歧骨上兩頭築著骨,當橫量下,以前一寸當中直下,則是巨闕也(士弱氏曰:同身寸以心鳩尾下至臍折算)。
《必效》療天行一二日者方。
麻黃一大兩(去節)。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則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生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前粥,則厚覆取汗,於夜最佳。
又療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澀秘,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浪語,脈沉細眾狀之中,一無可救,宜決計服此鱉甲湯方。
鱉甲二兩(炙)、細辛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白鮮皮二兩、附子一兩半(炮)、枳實二兩(炙)、茵陳二兩、大黃三兩(切)。
右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里進一服。
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又療天行十日以上,腹微滿,譫語,或汗出而不惡寒,體重短氣,腹滿而喘,不大便,繞臍痛,大便乍難乍易,或見鬼者,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炙)、陳枳實五枚(炙)、芒消三合。
右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內大黃,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煎令三兩沸,適寒溫分再服,得下者止,不下更服之(並出第三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古今錄驗》八毒大黃丸,療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乳後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已後,飛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苦痛,溫中摩痛上諸毒病方。
藜蘆二分(炙)、大黃三分、朱砂五分、蜀椒四分、雄黃四分(研)、巴豆四分(去皮,熬)、桂心四分。
右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飲服三丸,當下,不差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
忌生蔥、野豬肉、蘆筍、狸肉、生血物。
又牽馬丸,療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療者方。附子一枚(炮)、藜蘆一兩(炙)、桂心一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右四味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
熱在膈上不下,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後下,下部瘡自差,神良。
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
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
忌野豬肉、生蔥、狸肉、蘆筍等物。
又療若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言見鬼者方。
絞人糞汁飲數合,服良(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紫草一兩、白鮮皮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一兩。
右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吃一劑,試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