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一十三首合一十三法】
《千金翼》療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服附子湯方。
大附子二枚(炮)、茯苓、芍藥各二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忌豬肉、桃李、雀肉、酢。
又療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可與桔梗湯方。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右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
又桔梗湯方大桔梗一兩、甘草(炙)三兩。
右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兩服,吐膿血差。
忌豬肉、海藻、菘菜。又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膿血,桃華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綿裹,一半篩末)、乾薑一兩(切)、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取七合,內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日三服。
《傷寒論》、《千金》、崔氏,范汪同。
又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雞子中黃二枚、芍藥二兩、阿膠三兩(炙)一云三片。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煮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忌豬肉、冷水。
並出第十一卷中。
又療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卒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半夏(洗)半斤、生薑、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但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
若心下卒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心三兩,溫覆取微汗;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崔氏、深師同。
又療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此為未解,梔子豉湯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若一服得吐,餘更勿服之。
若嘔者,用後梔子加生薑湯。
《傷寒論》、《備急》同。
《傷寒》兼療不得眠。
又梔子生薑湯方肥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生薑五兩(切)。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
若一服安,即勿服。《傷寒論》同。
並療虛煩不得眠耳。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宜陷胸湯主之方。
大黃六兩(切)、甘遂末一錢、芒消一升。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二沸,乃內甘遂,小溫分再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又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
又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升(碎,綿裹)、甘草三兩(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內藥,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千金》、《傷寒論》、《備急》、文仲、崔氏、范汪、《經心錄》同。
諸家兼療天行之病。
又白虎加人參湯方石膏、粳米各一升、知母六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內藥,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秋後、立春前,不可行白虎湯,正二三月時尚冷,亦不可與服,與之則嘔利而腹痛。
忌海藻、菘菜。
又療傷寒八九日,下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黃芩、生薑、龍骨、人參、牡蠣(熬)、鉛丹、桂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湯洗)、大棗六枚(擘)、大黃二兩。
右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慱棋子,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服茵陳湯方。
茵陳六兩、大肥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
並出第九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