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24|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熱論篇 第三十一】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5-25 15:0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熱論篇 第三十一

 

《熱論篇》 第三十一①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5-25 15:01:39 | 只看該作者

001文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不知其解,願聞其故①。』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②。


其脈連于風府③。


故為諸陽主氣也④。


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⑤。


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⑥。』



】: 

  

①寒者,冬氣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最,乘殺厲之氣,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夏至前變為溫病,夏至後變為熱病,然其發起皆為傷寒致之,故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新校正》云:『按《傷寒論》云:「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與王注異。


王注本素問為說,《傷寒論》本陰陽大論為說,故此不同。』 

  

②巨,大也。


太陽之氣,經絡氣血,榮衛于身,故諸陽氣皆所宗屬。 

  

③風府,穴名也,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宛宛中是。 

  

④足太陰脈浮,氣之在頭中者,凡五行,故統主諸陽之氣。 

  

⑤寒毒薄于肌膚,陽氣不得散發而內怫結,故傷寒者反為病熱。 

  

⑥藏府相應而俱受寒,謂之兩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5-25 15:02:29 | 只看該作者

002文

 

帝曰:『願聞其狀①。』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②。


故頭項痛,腰脊強③。


二日陽明受之④。


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⑤。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⑥。


其脈循脇絡于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⑦。



】: 

  

①謂非兩感者之形證。 

  

②三陽之氣,太陽脈浮,脈浮者外在于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先受之。 

  

③上文云:『其脈連于風府。』略言也。


細而言之者,足太陽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故頭項痛腰脊強。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作頭項與腰脊皆痛。』 

  

④以陽感熱,同氣相求,故自太陽入陽明也。 

  

⑤身熱者,以肉受邪,胃中熱煩,故不得臥,餘隨脈絡之所生也。 

  

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膽作骨。


  

元起注云:「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于骨,是少陽之氣所榮,故言主于骨。」《甲乙經》、《太素》等并作骨。』 

  

⑦以病在表,故可汗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藏作府。」

  

元起注云:「傷寒之病,始入于皮膚之腠理,漸勝于諸陽而未入府,故須汗發其寒熱而散之。」

  

《太素》亦作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5-25 15:03:21 | 只看該作者

003文


四日太陰受之①。


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②。


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③;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④。』



】: 

  

①陽極而陰受也。 

  

②死,猶嘶也。


言精氣皆嘶也。


是故其死皆病六七日間者,以此也。 

  

③邪氣漸退,經氣漸和,故少愈。 

  

④大氣,謂大邪之氣也。


是故其愈皆病十日已上者,以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5-25 15:04:25 | 只看該作者

004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①。』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②?』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榖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③。』



】: 

  

①此言表裏之大體也。

  

《正理傷寒論》曰:『脈大浮數,病為在表,可發其汗;脈細沈數,病在裏,可下之。』由此則雖日過多,但有表證,而脈大浮數,猶宜發汗,日數雖少,即有裏證,而脈沈細數,猶宜下之,正應隨脈證以汗下之。 

  

②邪氣衰去不盡,如遺之在人也。 

  

③審其虛實而補瀉之,則必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5-5-25 15:05:08 | 只看該作者

005文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①。』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②。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③。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④。』



】: 

  

①是所謂戒食勞也。


熱雖少愈,猶未盡除,脾胃氣虛,故未能消化,肉堅食駐,故熱復生。


復,謂復舊病也。 

  

②《新校正》云:『按《傷寒論》云:煩滿而渴。』 

  

③譫言,謂妄謬而不次也。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多言也。」』 

  

④巨陽與少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故兩感寒氣同受其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5-5-25 15:07:11 | 只看該作者

006文

 

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衞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①。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②。』



】: 

  

①以上承氣海,故三日氣盡乃死。 

  

②此以熱多少盛衰而為義也。


陽熱未盛為寒所制,故為病曰溫;


陽熱大盛,寒不能制,故為病曰暑。


然暑病者當與汗之令愈,勿反止之令其甚也。

  

《新校正》云:『按凡病傷寒已下,《全元起本》在《奇病論》中,王氏移于此,楊上善云:「冬傷于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冬傷于寒甚者,夏至以後發為暑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19 , Processed in 0.32812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