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929|回復: 8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心醫集】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3-25 15:22: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心醫集

 

書名 心醫集

 

作者 祝登元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養生

 

品質 0%

 

典籍總表, 祝登元, 清朝, 養生, 0%

 

http://jicheng.tw/jcw/book/心醫集/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000 金幣 +1000 龍幣 +100 學習 +100 收起 理由
巨蟹龍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3:12 | 只看該作者

 

杪春聞茹穹祝君游於瀟水鈐山之間,予時病甚,急欲拿舟溯洄相訪,逡巡未能也。

 

無何,觀察田公投予書二帙,急讀之而頗悉祝君之提醒靜功、心醫紀驗。

 

作而嘆曰:斯其為壽身壽世之要道,是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豈為方術家呼吸吐納之 說乎!

 

祝君夏日過章門,予邂逅適愿,獲覽其所惠諸集,益為向慕。

 

予聞萬物耗於動而生於靜,靜者神明之舍,群生芸芸,於此待命,而斟酌不竭者也,惟靜能養。

 

孟子云: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是豈落見聞知解者。

 

武侯志在經世,而曰非寧靜無以致遠。

 

宋儒紹明聖賢之道統,亦只使人於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氣象。

 

夫世間聲色貨利,人我是非,一息而攻取構誘者,百千萬狀,惟靜以照之,如杲日當空,氛翳盡掃,是為蟠地際天,繼往開來,莫大之功用,故曰靜功,祝子之學,蓋性命道德之指歸,而非神仙方術之余唾也。

 

若其醫效等於見垣,刀圭立起痼疾,祝君實有一段濟世利物之念, 如飢渴,亦猶自任天下之重者,引匹夫不被為己辜。

 

吾固謂此仁者萬物一體之學,非至誠不能與於斯。

 

宜其守漳之日,痛憫溝瘠,家至而戶診,郡篆在前,藥囊在後,即以此脫屣五馬無悔也。

 

夫天下大矣!

 

負 抱痛者眾矣!

 

茹穹不能以一身為風馬云車,故集方紀驗,廣布以拯世,而靜功之玄妙與之俱傳,以俟解人之自悟。

 

大司馬總制郎公為序以行,而不佞為數語殿其後。

 

夫予所言,則猶是儒者主靜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旨也。

 

神仙有無何渺茫,茹穹所親授於無生子李華卿者甚奇,而道緣藥緣。

 

其所作合,更深更廣。

 

異時得從匡廬、云水奉杖履以周旋,茹穹傾筐倒篋以開示愚蒙,當必有進於斯者,視予所言,真不啻管窺而蠡測矣。

 

順治丙申之秋七月既望南州熊文舉謹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3:26 | 只看該作者

靜功

 

靜功妙藥醒語

 

諸病皆有藥,獨此心一動,諸患為招,雖百華佗扁鵲在旁,無處下藥,識破此疾,一庸醫能事也。

 

昔陳烈苦質鈍,靜坐百日,頓開記性,遂一覽無遺。

 

夫未來之覺尚可使之有,豈已往之疾不能使之無?

 

《坐忘篇》曰:心者身之主,神之帥也。

 

靜則生慧,動則生昏,信然。

 

老子云: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

 

此長生久視之道也,《內觀經》曰: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形謂之死,通乎生死謂之道。

 

夫能惜精寶神,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靜中討出消息,則所以長生者也。

 

動則頑,惡將歸焉,如石然,雨滋露潤,流而不存,故常磽瘠;

 

靜則虛,善將歸焉,如穀然,雨滋露潤,存而不流,故能為五穀田。

 

考古神仙,多因疾病困苦中得之。

 

蓋人安樂必好動,好動必至淫欲,而腠理日疏,使有沉 不藥之患,人疾病必好靜,好靜必思修養,而澡心求進,即為脫苦成仙之基。

 

七情擾擾,隙開疾生,譬之蠹以木生而害木也。

 

苟能默省己愆,心既清淨,體亦安泰,雖罪業亦已消除,況微 寧不速滅?

 

昔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

 

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國小收放心一段工夫。

 

如種樹,靜則根深,而暢焉茂焉;

 

動則蒂撥,而摧焉折焉。

 

動者寧惟造作乖張,凡妄想、妄言、妄行盡是無窮孽障;

 

靜者不但神氣安養,凡治民、治物、治國無非收拾本末。

 

智大者盤桓以山峙,靜之謂也,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動之謂也。

 

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

 

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疑。

 

惟靜有守,惟靜有為。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

 

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曷想未生前為空爾,生時為孽爾,死後為灰爾、是則同於獸、等於草爾。

 

何計而留性根?

 

老子曰: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

 

故心以神為主,其身安靜,其神居之;

 

其身躁動,其神去之。

 

是以外其身,存其神,靜心守一,則神不出,身與道同,可以長生。

 

少言不為人所窮,少行不為人所短,少智不為人所勞,少能不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靜?

 

氣靜而清者,天之象;

 

心靜而寧者,地之象;

 

性靜而明者,日月之象;

 

根靜而萌者,萬物之象。

 

昔賢云:人有一病,便有一治法。

 

如病驚悸,習散忘以平之;

 

憂郁,習歡喜以開之;

 

風濕,習導引以驅之;

 

流泄,習提咽以堤之;

 

不足,儉塞以培之;

 

有餘,淡薄以伏之。

 

因病發藥,即迷起照,靜功而已。

 

燈非膏不燃,膏溢燈滅;

 

穀非水不成,水淫穀朽。

 

病者前食未化,又加餐焉,病益增。

 

惟動騖乎多,其數必危;

 

惟靜守乎約,其身乃安。

 

鳥逾薄食,翼飛益高,食多如鵝 肥軀,爾害將至。

 

香美爍形,皓齒損精,靜功自無茲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3:36 | 只看該作者

靜功妙藥八懿

 

靜功不生怒。

 

世界兩種人,善與惡而已。

 

善人宜敬不宜怒。

 

人惡猶身疾,身有疾,見者重加悲憫,人而惡,其疾尤甚,何必怒焉?

 

怒,於氣為戾,於德為凶。

 

蜂緣怒螫物,物止於痛,而傷自身。

 

靜功不生傲。

 

炭在爐,不蒙以灰,轉瞬紅且滅。

 

方修德而不知處謙,是亦不終日之計也。

 

故靜功如貧益富,如賤益貴,如愚益智,剛蓄於巽,明養於晦,靜中作用。

 

戒人知,尤戒自知;

 

貴能藏,尤貴能忘。

 

靜功不好誕。

 

語云:嗜異味者必得異病,挾怪性者必得怪症,習陰謀者必得陰禍,作奇態者必得奇窮。

 

世間千能百巧都不濟事,惟平平常常,絕無異於人,而人自勿及,斯免異端之害也。

 

靜功必寡欲。

 

玄門家采戰之說,此為大謬。

 

腎為精之府,凡男女交媾必搖其腎,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外雖不泄,精已離宮,未能堅忍者,亦必有真精數點,隨陽之萎而溢出,此即病根,是故寡欲為藥之最妙者。

 

靜功必節勞。

 

不獨房室之事能損吾精,凡勞於視,精以視耗,勞於聽,精以聽耗;

 

勞於思,精以思耗。

 

夫惟物冥於外,神鑒於中,不求靜而愈靜,毀譽善惡不入於心,心靜則虛,虛則道來屬矣。

 

靜功必慎言。

 

酒戒多入口,酒入舌出;

 

言戒多退場門,言出禍入。

 

人自囂然議論,而吾靜中觀看人物,即不得已有言,亦天地間不可少之至理也。

 

故惟靜功,在寂能惺,在境不亂,可以處心,可以處世。

 

靜功必戒殺。

 

形殊而性命同,凡物皆然。

 

但人能操生殺之權,物遂聽之,莫可誰何。

 

其有聲即是怨詈,不則以目相視,無限痛切。

 

靜中參透一體,活烹生割之事,聞聲知苦,觸眼心割,是其為眾生之系命也,宜福且壽。

 

靜功必及物。

 

見人飢寒,思拯之;

 

見人疾病,思療之。

 

隨力為人方便,力有不及常勸人為方便。

 

其入手時,天地萬物同在腔子裡,政恐一陴之瑕,萬堅無益;

 

一惡之形,萬善有缺。

 

既云妙藥,必將天下人共嘗此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3:45 | 只看該作者

靜功妙藥前珍

 

是集考古名論,出以心裁。

 

如七返九還、飛升蟬脫之說,削去以杜疑玄;

 

如清心寡欲、養修得道之章,奉之有同珍寶。

 

或得諸舊編,或得諸記聞,勿謂陳筌,是真妙藥。

 

朱子《調息銘》云: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吸,如百蟲蟄。

 

春魚得氣而動,其動極微;

 

寒蟲含氣而蟄,其蜇無朕。

 

調息者須似之,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出,吸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入,調之不廢,真氣滋生。

 

藥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進退,胥在此中。

 

靜功隨乎四時。

 

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

 

夏食三陽者,南方日中氣也;

 

秋食瀹漢者,日沒後赤黃氣也;

 

冬食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

 

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

 

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得此道也,可以卻病;

 

勤而行之,可以辟穀。

 

靜功之法,垂帘塞充,心頓於息,隨息而入,隨息而出,凝住念頭不在上下,不在左右中間,良久喘息漸微,綿綿歸元,自然虛豁之地。

 

倘如念起,再頓再凝,念止而胎息自應。

 

《陰符》云:人有三要,曰耳目口。

 

耳目者神之牖,口者氣液之門。

 

若夫六識皆空,湛然虛寂,遺形忘物,慧照通神者,至靜也。

 

吐納以導五臟,導引以開百關,持誦寶章以怡神,吸引二景以集明,煉金精以固形,餐玉英以保身者,至動也。

 

是為動不離靜,《太上》曰:靜者性也,動者氣也。

 

動靜如一,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至於斯。

 

形以食味,神以食氣,若以時而食其氣,則百體順理。

 

吾之身,有精光之神,形影之神,毛孔之神,各萬有二千,五臟六腑三元九宮亦皆有神。

 

惟吾不見其神則不知其能禍福,故不務敬畏。

 

至於狠躁凶虐、貪淫陰險,是曰賊其神,妄言綺語,以為人不知不見,是曰昧其神。

 

吾之神上通於天,賊神者犯天,昧神者欺天,犯天欺天所以取夭折者也。

 

夫能守中抱一,以陽煉陰,則尸亡魂喪,而神明旺矣。

 

神明既旺,則策轡八晨,飛輿五岳,升九玄,斬玉關,可與天地等年。

 

《九皇丹經》曰:晝咽靈液,夜服真氣,久則氣輪自運於三宮,如波濤之聲,所以心合於氣,氣合於神,融而且和,泯泯澄湛,不逐於物,入於不動之境。

 

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如嬰兒之在胎。

 

是以胎息者,上至於氣關(肺也),下至於氣海(臍下一寸三分),非若口鼻之勞也。

 

真人之息以踵,何也?

 

氣伏於下元,則其息長而邃矣。

 

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生也;

 

情欲出於胸臆,精散神或死也。

 

精從下流,氣從上散,水火各背,不得凝結,皆是此心使然。

 

愛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

 

忿念不生,此氣必不上炎。

 

一念不生萬澄寂,則水火自然相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4:03 | 只看該作者

靜功妙藥九種

 

予幼年習八股業,工夫只在夜間,披華振秀,屢試輒冠軍。

 

揣摩既久,覺八股無甚用處,究心醫理、地理、諸傳。

 

自趨庭傳授而外,游名山大川,訪高人異士,讀已見書,並讀未見書,名師剖晰,秘訣始多。

 

醫理、地理確乎有驗,著有《天文秘占》、《地理確義》。

 

先師真本諸刊,久已行世。

 

因欲步三大干龍,未及其一,而足疲矣。

 

偶一日入高巔深林,十數裡無人煙。

 

日已暮,遠望平坡,有小草篷,急往投之。

 

見一老者,詢其年不答,叩以薪火借炊,曰無有。

 

心私異之,此必高人也。

 

下拜求教,云與予有夙緣,授以坐功。

 

至半夜,忽然骨節俱響,遍體快暢,如嬰孩胎中,不可名狀,此身在羲皇以上,竟不知有今世境。

 

老者曰:此開關也。

 

數日登山勞倦、筋骨疼痛至此俱釋,津液滿口,腹不知飢,心又異之,此殆卻病休糧秘訣也。

 

後復訪,則並草篷不復見矣。

 

至丙子科,寓湖南淨寺,見一道者在寺前靜坐,視其概與予無異。

 

請入寓,因語予以草篷即予師無生子也。

 

予前所傳,止有手訣心訣,此即吾儒正心誠意、心齋坐忘真旨,一切語言文字、見解造作皆無所著。

 

道者始詳語四戒、五進、六不傳諸則。

 

閱三日,而道者不知何往。

 

嗟乎!

 

其即向草篷者哉?

 

予何緣之淺而覿面失也!

 

嗣後與葛屺瞻先生、郭丹葵先生、馮茂遠先生、九十四歲翁陳白也先生相參秘旨,諸公自以向者閉息、導引、十六字、八段錦,與夫三字、六字、十二字、七轉九還及袁了凡先生禪印坐功,諸法行之,皆驗。

 

然終涉有為,不若無生子直捷了當,妙蘊無窮。

 

問道盲者,然無生子之訣不涉語言,難陳紙筆,若夫袁葛郭陳諸公,其閉息導引諸法,或舊本所有,或口相授受,予得而編輯之,俾好道者開卷有得,是亦囊中妙藥延年卻病,多服為佳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4:13 | 只看該作者

閉息

 

先將凡慮滌卻,擇淨室靜坐,閉目,鳴天鼓三十有六以集神,咽液三十有六以聚氣,而陰戶可以陰合,使眾邪不得下居。

 

閉氣自一至十,默數九九而止。

 

非閉噎其氣也,乃神定氣和,絕思忘慮,使鼻之息若有若無。

 

診其脈六動為一息,九九者八十一息,總四百八十六動脈也。

 

常存赤氣,自其口出,狀如火輪,周其室中,定則內想安寢,自然疾病除而陰邪遠矣。

 

初閉息,經十息至五十息,至百息。

 

氣不在上,亦不在下,如游渾沌,不能破散,凡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

 

《太微升玄經》云:氣絕曰死,氣閉曰仙,魄留守身,魂游上天。

 

先吹退場門中濁氣七口,以手指捏目大小 ,按鼻左右,旋耳摩面,乃以舌抵上 ,撩口中內外津液三十六轉,滿口咽之,如此三止。

 

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生光。

 

《黃庭篇》曰:元氣者出於下丹田,流注於身,凡晝之午則陽極而陰生,故會合於泥丸,陰陽相推,循環無窮。

 

夫能服氣固精,得其節符,則靈氣凝變。

 

如紫煙白云。

 

充於三田,升為云,降為雨,以之溉灌五臟。

 

而植根者也。

 

上納津液,下勿泄其氣,氣液充滿,如深井之出涌泉,自然洞流無窮,通於鼻門,而入於口,滋於身,如是則黃鉛紫汞生矣。

 

依時采而煉之,入於丹田,貫諸百節,自然出暗室而照真陽之門,故曰回紫抱黃,入丹田者,此之謂也。

 

五氣各屬一臟,余一氣屬三焦穴。

 

氣者,噓、呵、 、吹、呼、嘻。

 

噓屬肝,肝主目;

 

呵屬心,心主舌;

 

屬肺,肺主鼻;

 

吹屬腎,腎主耳,呼屬脾,脾主中宮;

 

嘻屬三焦。

 

各臟俱有濁氣,人夜睡醒時,口中濁氣熏蒸,自不聞耳。

 

口則吐之,鼻則納之。

 

吐之說,不過初吐濁氣,盡即止,後皆津液清丹,全在閉口方能咽下,若一納一吐,是隨收隨散也。

 

閉氣全要腹空,日間端坐申腰,如坐禪法,以鼻納氣照前。

 

夜間須要睡醒,子時後,正臥側臥無不妙。

 

閉氣之法,勤而行之。

 

《火候篇》曰:閉氣二十有四,其數足矣。

 

出則復閉,用赤龍右攪者七,左攪者九,漱者十有六、琢齒二,分三咽。

 

先右次左次中。

 

此陰爻也。

 

閉氣三十有六,其數足矣。

 

出而復閉,用赤龍左攪者七,右攪者九,漱者三十有三,琢齒三,分三咽。

 

先左次右次中,此陽爻也。

 

凡閉氣一百九十二,以火二八兩 之,學人當明水火既濟之法。

 

夫火在心為性,水在腎為命,二者實相須以濟焉。

 

腎之水,非心之火養之則不能上升,心之火,非腎之水藏之則不能下降。

 

夫能長養成就,上際下蟠,旁通曲引於三元九宮、五臟百節,斯可以保固而長存也。

 

常人每臥時,垂足閉氣,舌抵上 ,目視頂,提縮穀道,即咽津一口,共行九遍。

 

熱擦腎 穴,九九數。

 

少年可御夢遺,老人可愈頻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4:26 | 只看該作者

導引

 

漱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

 

得道者生六翮於臂,長毛羽於腹,飛無階之蒼天,度無窮之世俗。

 

習不唾法,有則含以咽之,使人精氣常留,面目光彩。

 

又曰:津液者吾身之寶,寶聚則為富翁,寶散則為貧客。

 

人身中夾脊與規中相對,用鼻息呼吸,呼者呼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

 

吸者吸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

 

吸要從氣海上(肺之上)貫下丹田入命門(丹田臍下,命門臍中),與祖氣(穴即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相連,如磁吸鐵,同類相親也。

 

非止救護命寶,抑能添油接命。

 

故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正氣恆隨吸而入,久之則胎息定,鄞鄂成。

 

行氣在照玄膺(舌下有三竅,中玄膺,左金津,右玉液)一竅,以舌折而舐之,少頃則津液滿口,微漱數遍,徐徐以意引下,至重樓(咽喉),漸達膻中(胸前)、中脘(心間)、神闕(規中),至下氣海(穀道前),就從氣海分開兩路,至左右大腿,從膝至三裡(穴在膝下),下腳背及大拇指,轉涌泉(在腳底心),由腳跟腳彎循大腿而上,至尾閭(穀道後),合為一處,過腎堂、夾脊、陶道、大椎、天柱,分送兩肩兩臂,至手背,由中指轉手掌,一齊旋回,過手腕,由腋至胸旁,歷腮後,從腦灌頂,復下明堂(腦前眉上),上 ,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為一轉。

 

稍停,又照前行動,則壅滯疏通,貫穿諸經,通達諸竅,是玉液煉形也。

 

然行氣須用眼者,目之所至,心亦至焉;

 

心之所至,氣亦至焉。

 

其用液者,液中有氣,液氣相生,為金液之基,作潤身之寶,穿關透節,無處不到。

 

況玄膺乃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於此。

 

以此法行之,無有舛錯。

 

坐畢,當於頭面散火,理五臟之氣。

 

散火先搓兩手熱,摩面三十六;

 

次須周匝,隨摩頂門三十六;

 

次摩腦後二十四;

 

次手掩兩耳,擊二十四次,次摩上元六合穴三九二十七次,此穴在兩眼梢外陷處,此穴一名攢竹,用兩食指按之;

 

又兩大指按耳珠旁聽會穴,共三九二十七次;

 

次以兩手背摩兩眼二十四次;

 

又以兩手中指掐近鼻眼角,轉二十四次;

 

隨掐眼梢轉二十四,又側兩手摩眼眶二十四,又搓兩手第二指及中指熱,夾兩耳摩耳前二十四,後二十五,共四十九次,又搓兩手中指熱,摩鼻兩旁三十次;

 

隨以手托天三次;

 

即以右手摩左手,自肩及臂至指三十六次;

 

左手亦如之,每指屈其節令有聲;

 

後搓兩手熱,摩腎堂八十一次,摩遍身三十六次,摩腿膝至足趾三十六次;

 

又以右手摩左足心涌泉穴八十一次;

 

左手摩右足心八十一次,然後以意歸至丹田,臍下一寸三分際守之,靜坐片時而起。

 

坐用《抱中集》神訣法,將左足抵大中極,右足盤,兩手掐子紋,左手按臍,右手按臍下,靜坐凝神,先叩齒三十六通以集神,漱津滿口,以意送下丹田,運河車正氣於丹田中,溯尾閭,透雙關,上腎堂,沖夾脊,上陶道,過天柱,至玉枕,住泥丸,少頃下至鵲橋,入喉至胸,過玄關至臍,穿後二腎中間玄牝而止。

 

如此三十六通,或八十一通,愈善。

 

功畢復叩齒三十六通,咽津液三口,使神不散。

 

後坐床上,兩足雙並,以目視頂,舌抵上 ,握固,縮穀道,搖 為之,兩足如氣球狀,氣極即休。

 

如有足痛,日行七八次,平時只轉三十六次可也,此乃導引秘法。

 

功畢,以左足下地,默祝曰乾元亨利貞;

 

右亦祝曰日月保長生。

 

各三祝。

 

葛真人曰:靈龜俊鵠,千歲不食者,善息故也。

 

舌之下有三穴焉,左曰金津,右曰玉液,中曰玄膺,皆涌生甘泉,以灌於氣海。

 

氣海者,命門也,此生死之岸也。

 

神氣精,身之三寶也,保之之要有三焉。

 

始以導引百骸,通流血脈以安其體;

 

中以勤修百行,抱制魂魄以全萬神;

 

終以淘煉本元,飛行日月以復其真精。

 

真精得一,可以仙矣。

 

治身之要,在乎存想,閉目內視,而使神識氣,氣識神,於是氣為神胎,神為氣主,神氣相合而自然,此真想也。

 

日月既足,可以出入其殼矣。

 

肺,主氣者也,是為華蓋,下通於命關,上貫乎神廬,氣或不通,則鼻塞矣。

 

於是存其白元,靜調六氣( 噓呵吹呼嘻),可以革壅滯者矣。

 

白元者,肺之真氣也。

 

治身莫先乎行氣,氣活則血榮,血榮則精實,精實則神靈,而四海內豐矣。

 

四海者,氣血精髓也,其要在乎戒五傷焉。

 

咸多心傷,苦多肺傷,酸多脾傷,辛多肝傷,甘多腎傷。

 

不特此也,久視血傷,久臥氣傷,久立骨傷,久坐肉傷,久行筋傷,知此者血氣調理,上窮七返,下究九還,煉真元,服金液,於是血成乳,氣成云,骨成金,髓凝霜矣。

 

肝,藏魂者也。

 

忍怒可以制陰,抑喜可以養陽。

 

一陽起於子,而至於巳,則六陽極矣;

 

常人之真氣,遇極則飛散,達生之士觀其極,則內生一陰;

 

自午至亥,則六陰極矣,內生一陽。

 

陰陽相推,生生不已,故得神全精復,與天地相久。

 

此何道乎?

 

用七日來復之候,以攝魂還魄、煉丹結胎者也。

 

腎堂者,玄關也。

 

心腎合為一脈,其白如線,其聯如環,中廣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是為九天真一靈和之妙氣,至精活命之深根者也。

 

常能存固,則二部之海水,應刻定候,其潮自生,至於生門矣。

 

生門者,幽關之戶也,水之運也,及冬至則王氣極,夫能實其腎則凝為白金,得乎離火,則為還丹矣。

 

脾者,元氣之根也,能消穀分氣,其脈下貫於命門(臍下一寸三分),是為下丹田。

 

命門者,性命之門,非獨右腎已也。

 

常溫養脾火,使土氣充盈,則體強而本固矣。

 

膽者,六府之精也,主諸氣為外,應乎目瞳鼻柱,煉三元之氣既久,則五臟之靈光夜燭矣。

 

鼻之氣出清入玄者也,夫存想發火,運載河車,不離乎呼吸而已。

 

於是煉其津液,而入於玄宮,腎之鉛汞飛出於上道,乃上下關鍵而不泄,聖胎斯成矣。

 

舌之吐縮,漱津咽液,當如江河之注五內,源源不絕可也。

 

善治生者,先治其心,將躁則安之,將邪則止之,將求則舍而抑之,將濁則清而澄之。

 

行止於是,造次於是,久之則物冥於外,神鑒於中,不求靜而愈靜,於是動寂俱忘,天真自適矣。

 

語曰:子欲不死,腸中無滓;

 

子欲長生,腸中當清。

 

故宜食太和之精氣焉。

 

夫欲實其腹,先虛其心。

 

心主靜者也,氣主動者也。

 

通乎道者,翱翔海宇之外而心常寧焉,休息毫厘之間而氣常運焉。

 

靜然後能契至虛,虛極則瑩,天地之大,莫能逃乎方寸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4:34 | 只看該作者

導引

 

《精景按摩經》曰:臥起平氣正坐,先叉左右手度以掩其頸後,因仰面視上而舉其頸,使頸與左右手爭,為之三四止,使人精和血通,風氣不入。

 

已復屈動其身體,伸手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焉。

 

已乃咽液二十過,以導內液。

 

常行之則體不垢,邪氣不干矣。

 

《太素丹經》曰:一面之上,常以左右手摩拭之,使熱,高下隨形,皆使極匝,使皺斑不生,光澤如少女,所謂山澤通氣者也。

 

耳目者,尋真之梯級,總靈之門戶也。

 

以手按眉後之穴三九過,是上元六合之府也。

 

以手心及指摩其目顴上,以手旋兩耳,行三十過,其摩數數然無時也。

 

既已,則以手逆乘額上三九過,從眉中而復上,行入發際,咽液無數,常行之,目清明矣。

 

目之下、顴之上是決明之津也。

 

以手旋其耳,采明HT 膜之道也。

 

夫人之老,鮮不始於耳目者也。

 

以手乘其額,而內存赤子,則日月雙明,上元喜矣。

 

於是三九之數,是為手朝三元,固腦堅發者也。

 

首之四面,以左右手乘之,順發就結令多,則首血流散,風濕不凝矣。

 

以手按目二九過,是為檢目神;

 

耳數按抑則聰徹,名曰管治城廓,名書皇籍,鼻數按其左右則氣平,名曰灌溉中岳,名書帝 。

 

目欲瞑而內視,以見其五臟則腸胃明徹。

 

杜廣平授玄白之道於介先生,嘗旦旦坐臥,任意存於泥丸,其中有黑氣焉,次存於心,其中有白氣焉,臍之中有黃氣焉。

 

其初存也,氣出如豆,既而漸大衝天,於是三氣如云,纏咽繞身,而覆身之上,變而為火,在三咽之內,復合景以煉一身,一身之內,五臟照徹。

 

如是旦而行之,至日中而止,於是服氣百有二十過,所謂知白守黑可以不死。

 

煉精有法,全在腎家下手。

 

內腎一竅名玄關,外腎一竅名牝戶。

 

真精未泄,乾體未破,則外腎陽氣至子時而興,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兩相吻合。

 

精泄體破,而吾身陽生之候漸晚,有丑而生者,次則寅而生者,又次則卯而生者,有終不生者,始與天地不相應矣。

 

煉之之法,須半夜子時披衣起坐,兩手搓極熱,以一手將外腎兜住,以一手掩臍而凝神於內腎,久久習之而精旺矣。

 

一切導引以閉息為主,一切修養以斷欲為主。

 

息不閉則氣不聚,雖導引何益;

 

欲不斷則精不住,雖修養無功。

 

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官血凝。

 

《法藏碎金》曰:修協用二法:止觀也,導引也。

 

止念令靜,觀理令明,念靜理明,無生可成。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氣和體柔,長生可求。

 

又云:百體導引貴乎動,久久必和柔,此道家之妙用也;

 

一心檢攝貴乎靜,久久則明徹,此禪家之妙用也。

 

踴身令起,平身正坐,兩手叉項後,仰視舉首,左右招搖,使項與手爭。

 

次以手扳腳稍閉氣,取太衝之氣(太衝穴在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者),左挽如引弓狀,右挽亦如之。

 

以手按目近鼻之兩,閉氣為之,氣通即止。

 

引畢以手按目四 三九遍,捏令見光明。

 

捏目四畢,即用兩手側立摩掌,如大開目熨睛數遍,以兩手按眉後小穴中二九,一年可夜作細書。

 

眉後小穴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暈,和瑩精光。

 

長珠徹瞳,保煉月精,是真人坐起之道。

 

紫微夫人曰:仰和天真,俯按山源。

 

天真是兩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

 

兩眉之角是徹視之津梁,鼻下人中是引靈之上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4:42 | 只看該作者

導引

 

葛屺瞻曰:予賦稟最弱,壯年間,每房勞則三日不出戶,七日不易衣。

 

臨文畢,時吐血眩暈,藥力無效。

 

自傳閉息導引之術,苦坐百日,始得開關,覺神氣漸旺。

 

行之三年,無房勞諸病,進飲食、長精血、悅顏色,得力於此不少矣。

 

閱三十年余,又得傳靜忘坐功,既不行氣,又不咽津,即導引皆無所用,惟是閑時便靜坐,掃卻一切,獨證本來。

 

吾身有天地,靜中光景逼現,後並此光景亦復不存,並精氣神付諸烏有,直到有生以前,無處著腳去所。

 

殆顏氏坐忘真樂歟?

 

自以道妙盡於此矣。

 

今更得無生子五進四戒秘旨,斯真證宗第一義也。

 

郭丹葵曰:予好道數十年,精氣神會合處所,實覺有得,只導引之法行之殊煩難,不免作止,惟每晨取幼女津唾服之,以多為貴,久久百節靈通,飲食加進,即今大耋而玄發青髭,登山如平地也,豈不驗哉!

 

祝茹穹曰:此傳未嘗不妙,未嘗不驗,慮食生也,進以熟則無量。

 

其法當使女人頭晚用擦牙藥漱淨,至半夜後或清晨,女人亦叩齒,漱舌下泉滿口,接取過口,再漱服之。

 

斯還元之秘訣,不老之奇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4:52 | 只看該作者

導引

 

竺陽子馮茂遠曰:嘗觀象於乾坤 復,知《契》言剛柔有表裡,為消息陰陽至義。

 

蓋 《易》象自 至坤,皆表柔而裡剛,陰凝合而生陽於內也。

 

廣成子曰: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原至陰也。

 

自復至乾,皆表剛而裡柔,陽變動而生陰於內也。

 

廣成子曰:為汝入於杳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原至陽也。

 

是故乾之靜專即坤之靜翕,匪翕,也,於何有專?

 

乾之動直,即坤之動辟,匪辟也,於何有直?

 

夫是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必以坤為道廬也,日月之有明,亦若是矣。

 

其明者金也,至陽之精,日之魂也;

 

其黑者水也,至陰之精,月之魄也。

 

由三日復明,立表微剛,至望為純乾,柔皆在裡。

 

《契》言子藏母胞,謂水為金子。

 

水固未嘗滅也。

 

由十六生魄。

 

表吐微柔,至晦為純坤,剛皆在裡。

 

《契》言母隱子胎,謂金為水母,金亦未嘗亡也。

 

徐子云:利用安身隱形而藏。

 

又云:推情合性,轉而相與,此藏彼轉,互為室宅。

 

玄家擬諸呼吸以相含育,亦知夫呼以吸為根,吸者呼之窟乎?

 

亦猶夫天地之息踵於地,日月之息踵於月乎?

 

或測之以七衡四游、二陸九道,要皆跡耳,安所見呼吸哉?

 

惟夫地氣升降而見乎卉凋蟄啟,月光吞吐而見乎兔闕桂舒,則若有呼吸存焉。

 

然仰求之光氣之交,曾莫之往來,而煉士必欲循呼揣吸,高者搏空,卑者逐末,相牽入九裡昏霧,以及皓首,殆哉!

 

《至真歌》云: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將心潛算計。

 

試嘗燕居,合天地為元包,連旦暮如胎處,無營無慮,滿六虛是一團元和,於中微有一息綿綿,沖虛自在,正爾虛極靜翕,寂如坤土,久之靜極發機,形於庚辛之金,金中含有元精,即玄家所欲采於腎府之真鉛也。

 

由火不下蒸,金不生水,然此火非他,亦坤元本來具足,念息神存,隱明內照,則元氣自聚,元精自產,瞥爾潛潭吐萌,如《契》言:日施德而月生光。

 

又言: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乃其象也。

 

從此 蒸潤,鉛氣自騰,皆由天然真火自生自育,沖而徐盈,非關意識下交上達,轉運以致之。

 

只要閑閑靜住,委心虛無,聽其熏蒸,如雷雨之動,滿盈三宮,自然生陰化液,鉛汞自合,如《契》言:太陽流珠得金華而化白液,喉中覺有甘津,是其驗也。

 

又《契》言: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

 

此月亦非他,即《悟真篇》禪光終日照西川之月耳。

 

可見通一身全體大用,皆其消息相因,先天不離後天,坤壚便是乾鼎。

 

特於剛柔表裡、陰陽動靜之際,氣液交養,伏蒸變化,以陶真煉形。

 

若可求之呼吸,而不盡系於呼吸,故曰黃中漸通理,此陰中煉至陽之下手元基。

 

二液還丹,亦莫不由之始矣,曾何有於危殆?

 

而《悟真》言:受氣之初容易得,抽添運火要防危。

 

何謂哉?

 

謂陰,陽之升降,自右轉子而訖卯,自東旋午而至酉,此時最易昏散,防有陰陽小變之虞,若用意觀照,防有浮沉溢度之患,忘與助皆害也,豈徒不作丹而已乎?

 

《太上》云:形動德散,氣越道叛。

 

陳虛白云:念起則息粗,意散則火冷。

 

正為卯酉中刑德相負,刑即死戶,德即生門。

 

其機如此,其危如此,其最玄最妙又如此。

 

玄修之士,夫亦肅括元樞,而握機無極乎?

 

陳白也曰:道家諸法,自是不可少的,予所秘傳,有更直捷更神妙者,不用閉氣,不用導引,不用咽下 然有聲,並不用夾脊、規中、泥丸等相照應,只一「竅」字妙不可言,機全在目。

 

人目外視能見物,內視能見神,見物則昏,見神則明。

 

每晝夜得閑便坐,不拘屈坐,不拘椅坐,先用手搓熱摩眼畢,隨閉,手交臍下,叩齒七十二,漱舌下泉七十二,攪上 七十二,多寡津液任其自吞,然後以目視竅。

 

此竅不在心上,不在境上,但覺目神所至有一圓圈,視之不已,其光漸大,充塞吾身,遍大世界皆不出此竅內。

 

視久神化,不知有吾身,不知有天地,並不知有竅,而身內藏竅,毛竅、骨節竅,一氣周流,百體從令。

 

行之一年,覺有內陽一點從臍下動蕩,如婦人有孕然;

 

行之二年,此一點透上頂門;

 

三年而成混沌,而成交媾,而成嬰兒,遂聖而不可知矣。

 

祝茹穹曰:謹聞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01 | 只看該作者

八段錦

 

法依閉氣,行於夜半後,生氣初動時,濁氣口中吐之,清氣鼻中納之,子後午前各一次。

 

先去一切思慮,閉目冥心,盤趺而坐,握固靜思集神,然後叩齒三十六。

 

後又兩手向項後,數九息,勿令耳聞。

 

乃移兩手心掩兩耳,先以第二指壓中指,彈擊腦後,左右各二十四次。

 

搖頭左右顧肩膊轉,隨動二十四。

 

以舌攪口齒,並左右三十六。

 

待津液滿口,漱三十六,分作三口,如有硬咽下 然有聲。

 

龍者液也,氣者虎也,液行氣自奔發。

 

乃以鼻引清氣閉之,少頃搓手令極熱,微微放氣出。

 

腰後外腎為精門,搓兩手心熱,背後摩腎堂三十六畢,仍收手向前握固,閉口鼻之氣,想用心火下燒丹田覺熱極。

 

俯首擺撼左肩三十六,右肩三十六。

 

想火自丹田透雙關、入腦戶,鼻引清氣,閉少頃,乃放直兩腳,叉手向上托天,按頂各九次。

 

然後放下,以兩手向前攀腳心十二次。

 

乃收足端坐,候口中津液,所云逆水上也。

 

如無津,照前法再漱再吞三度,所得神水分三咽,乃為九也。

 

咽下 有聲,百脈自勻暢。

 

擺肩並身二十四次,再轉轆轤二十四次,閉氣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魔消夢安,寒暑災病皆不能入,與乾坤合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08 | 只看該作者

八段錦詩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

 

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

 

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

 

咽下 響,百脈自調勻。

 

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

 

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 。

 

子後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16 | 只看該作者

十六字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此十六字,仙家名十六錠金,至易至簡妙訣也。

 

口中漱津三五次,舌攪華池,仍以舌抵上 ,滿口生津咽下 然有聲。

 

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寂地送至臍下一寸三分丹田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

 

隨用下部輕輕如忍大小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穿腎堂,過夾脊、陶道、天柱、風府、玉枕、透入泥丸,其升而上,如云如露,生津滿口,氤氳氣衝,謂之一呼。

 

一呼一吸,謂之一息。

 

氣既上升,隨又前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收縮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止,而後覺沖和之氣徐徐上生,升引如前,所謂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為妙,無液亦要 然有聲,積氣亦能生液也。

 

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五七、或十二、或二十四,要行即行,止即止,只要不忘,久久行之,長生可期。

 

又云在一陽動時,尤宜急行。

 

然行鼻息而不得下部提縮之法,與知提縮而不得鼻息往來之法,皆非真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24 | 只看該作者

三字

 

先以兩足盤坐,雙手齊向頭頂托天,隨放下,疊在腹前。

 

叩齒三十六,漱舌下泉,以津滿為度,咽下。

 

神氣安閑,出入息微微,於非心非口間,持一「靜」字,將靜暗念數千遍,換一「忘」字,暗念比靜字加倍,又換一「空」字,暗念比忘字又加倍。

 

自覺氣轉三車,不可遏抑,其動蕩形狀各出不窮,此亦坐功最捷最簡法。

 

又有語予者云,系「靜」、「忘」、「滅」三字,及質之陳白也,乃知「空」字為妙。

 

此。

 

法即仙家皈依禪定時候也,蓋於鬧熱場中,討出靜中消息,然知有靜非靜也,貴能忘,至忘到神化地位矣;

 

有忘便有不忘時,不若一切皆空,空中無所不變、無所不化,是為大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31 | 只看該作者

六字

 

「噓」、「 」、「呵」、「吹」、「呼」、「嘻」,此六字也。

 

訣云:肝若噓時目睜精,肺知 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37 | 只看該作者

十二字

 

「白虎隱於東方,青龍潛於酉位」,此十二字訣也,云轉輪法。

 

閉目靜坐,叩齒咽津,口中默念,將十二字一字一圈,作一圓圖如輪轉,數至三十六遍止。

 

及至收回,從外旋內,從大至小,念曰:青龍潛於酉位,白虎隱於東方,亦三十六遍,復歸太極而止,是為一周天。

 

久則不必用意,自然旋轉,真有歇手不得處,隨則坎(腎)離(心)交,鉛(屬坎)汞(屬離)合,二物黃,至黃房(戊己居中,規中是也)。

 

戊己真土也,互相吞啖,兩情留戀,盤旋於祖竅之間,自然復此先天之 ,而成混元真一之精,為大藥之根原,作還丹,之基本也。

 

《玉芝》云:玄黃若也無交媾,爭得陽從坎下飛。

 

乃作丹之大端,修仙之第一義也。

 

然坎離龍虎交,內交也;

 

乾坤子午交,外交也。

 

內交者,使龍虎歸於鼎中(臍下),情性合於竅內,當用「龍從火裡出,虎向水邊生」之二訣,始得龍虎交矣。

 

外交者,以精氣神歸玄牝(此與祖 共竅),竅中與祖氣聚會,三家相見(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合為一體,凝於混沌,抱一無離,為返本還原之要道,龍虎交而結嬰兒者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5:50 | 只看該作者

七返九還

 

立為洪壚大鼎以煉真,內以養鉛汞,外以象坎離,運其陰陽,驅龍馭虎,以返本還原,於是玄霜絳雪、玉蕊金膏,九轉而成寶矣。

 

離發乎坎下,汞居乎水中,上下之象也。

 

神居其中,謂之三才。

 

道生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終始於一者也。

 

一者水也,二者火也,三者土也,水火者各得其一者也。

 

得一者物之母,故水生一男為坎,名曰汞;

 

火生二女為離,名曰鉛。

 

謂之四象。

 

汞,丹也。

 

鉛,藥也。

 

天老神君曰:用鉛不用鉛,須向鉛中作,及至用鉛時,用鉛還是錯。

 

何言之?

 

汞,陽也,子也;

 

鉛,陰也,母也。

 

汞無鉛則獨子不母,何以生哉?

 

鉛汞合而三年為寶,焚去鉛之氣,是為脫殼,其名曰純陽(用鉛不用鉛也)。

 

夫起火必於子,何也?

 

承陽氣起火,火力斯全,過乎子則陰盛而火不然也。

 

《經》曰:火起於臍下,水出於鼎中,既濟之象也。

 

吾有中宮之鼎在乎心之下(即規中)。

 

是鼎也,時至卯則增鉛(精也),時至酉則增汞(津也),鉛不得火則不騰,汞不得鉛則不凝。

 

《經》曰:取水於山(腦也),起火於海(臍也),取汞於重樓,采鉛於九天。

 

其運也備乎四時,與神御之,與氣和之,於是四象具矣。

 

而中宮之鼎狀如雞子,三年赤白判而換軀矣。

 

金腸玉骨出於五行,其名曰蛻,故四象交而汞干矣,一陽備而鉛去矣,其名曰還丹。

 

於是神魂立矣,其體剛矣,三花合一,五彩歸陽,夫是之謂無修之地。

 

昔純陽子問於正陽子曰:何以謂之鉛與汞乎?

 

答曰:鉛生於腎之左,外玄內白,水之正氣也,居北方(子位也),陰中之陽也;

 

汞生腎之右,外青內赤,金之正氣也,居南方(午位),陽中之陰也。

 

問曰:火與水在於身,何物為之乎?

 

曰:下元真一之氣,既極而成,火起於臍之下者也。

 

水者,出於腦者也。

 

火從下發如蒸釜焉,此既濟之道也。

 

問曰:鉛者靜也,性也;

 

汞者動也,命也,果何所生?

 

曰:五穀之真氣,為心所竊,化而為血,血化為液,液復化為真氣,凝而為神,此性也。

 

命居於二腎之中,元海之內,所出真元之氣,其中有真水焉,本生於心,流於腎,化而為精,精者莫親於斯二者也。

 

曰:脾謂之黃婆何也?

 

曰:脾能接心之液、腎之氣,和合而成丹者也,故云黃婆。

 

金液煉形,形神妙而合道真,何謂也?

 

曰:煉汞成神,煉氣成形,於是後生前咽,二物合而成胎,是謂與道合真,斯金液煉形者也。

 

七返九還何謂也?

 

曰:時自子而至申九轉也,故煉者九年為一轉,三轉為一周,是故九煉而還丹。

 

一年益氣,二年益血,三年益脈,四年益肉,五年益髓,六年益筋,七年益骨,八年益發,九年益形。

 

九者既成,其目點漆,其膚凝脂,其骨化玉,其腸化筋,白毫生於眉,金光周於身,行軼六驥,洞視百步之外,口鼻常有清香之味內行五臟者,七竅也。

 

吾之真氣上下周流,自申至於寅,七返也。

 

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浮一沉,精也,髓也,涕也,唾也,氣也,液也,津也,晝夜存之而不走失者,七返也。

 

采丹者何也?

 

曰:滿口含津而搬歸於命府,運氣於黃庭之中,於是氣液造化而成精。

 

津積為血,血積為珠,珠為汞,汞為砂,砂為丹,此為采丹者也。

 

三車何謂歟?

 

曰:前後微脅者,牛羊鹿車也。

 

胃脘者,河車也,天河也,水府真一之氣從天內來,通於口鼻,故曰河車,臍之下者,火車也。

 

曰:二泉孰生乎?

 

曰:其出於口之中,舌之下,左右有二穴,其大如針鋒,通於心肺,時有津液生於咽,此潤萬物而濡五臟者也。

 

純陽子既聞要道,於是發玄鍵而知八漏之禁也。

 

目之淚走者,肝漏;

 

鼻之涕走者,肺漏;

 

口之唾走者,腎漏;

 

外腎之汗走者,心漏;

 

夜而盜汗者,小腸漏;

 

寢而有涎者,腦漏;

 

夢與鬼淫者,神漏:淫欲者,身漏。

 

是八者能固,使入於金鼎玉池,聚之以為鉛汞。

 

其可度乎?

 

能取津於玄膺,入於明堂,溉於喉下,有還丹則必上烹元液,使陰盡而陽生,火抽而水添,循環而不止。

 

何以取津乎?

 

攪漱舌之下則波濤自滿,咽之則注於丹海矣。

 

大功欲成者,其邪關外塞、命關中開乎?

 

肺者,主乎榮衛二氣,其在於腎是為金水相生,父子之道也。

 

行三十咽於玉池,則百脈通而血液滋矣,此七返者也。

 

何云乎騰腦成云、降口成水、傳肺成唾、傳心成血、傳肝成精、傳脾成液、傳腎則成二脈而為陰精陽粹者也?

 

金津玉液者,陰陽之所生也。

 

夫能上經七返,傳入於二腎;

 

下變九還,傳至於腦,上下往來而不息,則元氣充實。

 

八素之液流通其腎,受精貫於五內,更九九之真火,氣滿候足,而金丹成矣。

 

行七轉九還,則可以辟穀。

 

舌下泉,此不飢之藥也。

 

即初學之士,但能閉目靜坐,終日不見一人,不飲不食,時以舌抵上 ,攪上下齒內外,取舌下泉滿口即咽下,咽後又以前法行之,愈行愈覺精神,每晝夜計行五百度,腹中自然不飢,其間覺有神明之通,大丹之成,如在數日光景,快樂不可名狀,此云休糧訣也。

 

故曰:華池神水,玉汞金鉛。

 

乾坤運用,日月烹煎。

 

屯蒙發火,進退精研。

 

抽添沐浴,九轉一年。

 

坎浹離通,功行三千。

 

持之勿怠,化形為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6:07 | 只看該作者

袁了凡靜功訣

 

凡靜坐不拘全跏半跏,隨便而坐。

 

平直其身,縱任其體,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緩帶,稍有不安,微動取便,務使調適。

 

初時從動入靜,氣或未平,舉舌四五過,口微微吐氣,鼻微微納之,多則三四五遍,但取氣平為度。

 

舌抵上,唇齒相著,次漸平視,徐徐閉目,勿令眼瞼大急,常使眼中朧朧然。

 

次則調息,不粗不喘,令和細綿綿。

 

天台禪門口訣,止教調息觀臍。

 

息之出入,皆根於臍,一心締觀,若有外念,攝之令還,綿綿密密,努力精進。

 

自此而後,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皆須識破,庶可進修。

 

初時有二種住心之相,人心泊境,妄念遷流,如火熠熠,未嘗暫止。

 

因前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念名利冤親等事,此名粗心息也。

 

外事雖不緣念,而此心微細流注,剎那不停,愈凝愈細,內外雙泯,此名細心住也。

 

此後有二種定法,當此細心住時,必有持身法起,此法發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於覺,心自然明淨。

 

與定相應,定法持身,任運不動,從淺入深,無分散意,此名欲界定也,後復身心泯虛豁,忽然失於欲界,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等物,猶若虛空,此名未到地定也。

 

從此證十六觸,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

 

此八觸與前八觸雖相似,而細辨則不同,合為十六觸也。

 

十六觸由四大而發,地中四者沉、重、堅、澀,水中四者涼、暖、軟、滑,火中四者暖、熱、猗、癢,風中四者動、掉、輕、浮。

 

學人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

 

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此時動觸一發,忽見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云如影,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

 

上發多退,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生、七知見明、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

 

如是一日或十日,或一月一年,長短不定。

 

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起。

 

有遍發十六觸者,有發三四觸及七八觸者,皆有善法,功德如前動觸中說。

 

此是色界清淨之身,在欲界身中,粗細相違,故有諸觸證。

 

初有五境,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定心也。

 

初心覺悟為覺,後細心分別為觀。

 

慶悅之心為喜,恬澹之心為樂,寂然不散為定心,十六觸中皆有此五境。

 

第六又有默然心,由五境而發者,皆初禪所發之相也。

 

夫覺如大寐得醒,如貧得寶藏,末世諸賢,以覺悟為極則事,然欲入二禪則有覺有悟,皆為患病。

 

學人於初禪第六默然心中厭離,覺觀初禪為下,若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為粗。

 

此覺觀法障二禪內淨,學人既知初禪之過,障於二禪,今欲遠離常依三法。

 

一不受不著,故得離;

 

二訶責,故得離;

 

三觀析,故得離。

 

由此三法,可以離初禪覺觀之過。

 

覺觀既滅,五境及默然心悉謝,已離初禪,二禪未生。

 

於其中間亦有定法,可得名禪,但不牢固,無善境扶助之法,諸師多說為轉寂心,謂轉初禪默然也。

 

在此定中須依六行觀,厭下有三,曰苦、曰粗、曰障:欣上有三,曰勝、曰妙、曰出。

 

約言之,只是訶贊二意耳。

 

夫玄門三年溫養,九年面壁,未嘗不靜坐,而不發大智慧,不發大神通,不發深禪空者,以其處處戀著也。

 

得一境界,即自以為奇特,愛戀不舍,安能上進?

 

故須節節說破,事事指明,方不耽著,方肯厭下欣上,離苦而求勝,去粗而即妙,舍障而得出,到此地位,方知法有正傳。

 

昔陳白沙《靜坐詩》云:劉郎莫記歸時路,只許劉郎一度來。

 

陳公在江門靜坐二十余年,惜無明師指點,靜中見一端倪發露,即愛戀之,已而並此端倪亦失,竭力追尋,不復可見,故其詩意云爾。

 

學人靜中有得,先須知此六行觀,若到初禪,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

 

憂悔心生,永不發二禪,乃至轉寂亦失,或時還更發初禪,或並初禪亦失。

 

所謂為山九仞,一簣為難,切當自慎。

 

學人心不憂悔,一心加功,專精不止,其心澹然澄靜,無有分散,名未到地,即是二禪前方便定也。

 

《經》云:不失不退。

 

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內淨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禪發相,但以從內淨定俱發為異耳。

 

二禪有四境,一內淨、二喜、三樂、四定心。

 

何名內淨?

 

遠而言之,對外塵故說內淨;

 

近而言之,對內垢故說內淨。

 

初禪中得觸樂時,觸是身識相應,故名外淨;

 

二禪心識相應,故名內淨。

 

初禪心為覺觀所動,故名內垢;

 

二禪心無覺觀之垢,故名內淨。

 

既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此內淨定相也。

 

喜者深心自慶,於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故悅豫無量也,樂者受喜中之樂。

 

恬澹悅怡,綿綿美快也。

 

初禪之喜樂,由覺觀而生,與身識相應;

 

此中喜樂,從內心生,與意識相應,所以名同而實異。

 

定心者受樂心忘,既不緣定內喜樂,復不緣外念思想,一心不動也。

 

此四境後,亦有默然心,但比初禪更深耳,謂之聖默然定。

 

欲進三禪,又當訶二禪之過。

 

此二禪定,雖從內淨而發,但大喜涌動,定不牢固,當即舍棄,如上用三法遣之,一不受、二訶責、三觀心窮檢。

 

既不受喜,喜及默然自謝,而三禪未生,一意精進,其心湛然不加功力,心自澄淨,即是三禪未到地,於後其心泯然入定。

 

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當樂發時,亦有十種功德,具如前說,但無涌動之喜為異耳。

 

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妙美,不可為喻。

 

樂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間多有三過。

 

一者樂定既淺,其心沉沒,少有智慧之用;

 

二者樂定微少,心智勇發,故不安穩;

 

三者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其心迷醉。

 

故《經》言此樂惟聖人能舍,余人舍為難。

 

有此三過,則樂定不得增長,充滿其身,學人須善調適,亦三法治之。

 

一者心若沉沒,當用意精進;

 

二者若心勇發,當念三味定法攝之,三者心若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著。

 

若能如是,樂法必定增長遍滿身分,百骸萬竅,悉皆欣悅。

 

按初禪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內樂不滿。

 

二禪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生,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喜生,喜尚不遍,況於樂乎?

 

三禪之樂,從內發,以樂為主,遍身內外充滿恬愉,亦有五境,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定心也。

 

舍者舍前喜心,並離三過也;

 

念者既得三禪之樂,念用三法守護,令樂增長也;

 

智者善巧三法離三過也;

 

樂者快樂遍身受也;

 

定心者受樂心息,一心寂定也。

 

欲得四禪,又當訶斥三禪之樂。

 

初欲得樂,一心勤求,大為辛苦;

 

既得守護,愛著亦為苦:一旦失壞,則復受苦。

 

學人既深見三禪樂有大苦之患,應一心厭離,求四禪種不動定,爾時亦當修六行及三法除遣。

 

即三禪謝滅,而四禪未到,修行不止,得入未到地,定心無動散,即四禪方便定。

 

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相扶,類如前說,但無喜樂動靜為異耳,爾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淨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

 

學人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

 

亦有四境,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定心也。

 

此禪初發與舍受俱發,舍受之心,不與苦樂相應,故言不苦不樂。

 

既得不苦不樂,定舍勝樂,不生厭悔,故云舍禪定。

 

分明智慧照了,故云念清淨。

 

定心寂靜,雖對眾緣,心無動念,故名定心。

 

此後亦有默然心,如前說也。

 

又此四禪,心常清淨,亦名不動定,亦名不動智慧。

 

於此禪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學神通則得,學變化則得,故《經》說佛於四禪為根本也。

 

外道服食勤煉,遠望延年,勞形弊骨,萬舉萬敗,間有成者,自負深玄,豈知造業爭如求禪,一切變化無不立就,轉粗形為妙質,易短壽為長年,特其細耳。

 

從此後又有四定,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有處定。

 

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學人至四禪時,有視為微妙,得少為足,畫而不進者;

 

有覺心識主滅,虛誑不實,便欲求涅 寂靜常樂者。

 

不遇明師指授,不知破色與斷色系縛之方,直強泯其心,斷諸思慮,久久得心無憶念,謂證涅 。

 

既未斷色系縛,若舍命時,即生無想天中,此為大錯。

 

故須求空處定,應深思色法之咎。

 

若有身色,則內有飢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穢、弊惡等苦,外受寒熱、刀杖、刑罰、毀謗等苦。

 

從先世因緣和合報得此身,即是種種眾苦之本,不可保愛。

 

復思一切色法系縛於心,不得自在,即是心之牢獄,令心受惱,無可貪戀。

 

由是求滅色之法,須滅三種色,一滅可見有對色,二滅不可見有對色,三滅不可見無對色,《經》言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

 

過一切色相者,破可見有對色也;

 

滅有對相者,破不可見有對色也;

 

不念種種相者,破不可見無對色也。

 

學人於四禪中一心締觀己身,一切毛道及九孔身內空處,悉皆虛疏,猶如羅 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實。

 

作是觀時,即便得見,既得見已,更細心觀察,見身如 如甑,如蜘蛛網,漸漸微末,身分皆盡,不見於身及五根等,內身既盡,外道亦空。

 

如是觀時,眼見色源,故名過色。

 

耳聲、鼻臭、舌味、身觸覺壞,故名有對相。

 

於二種余色及無數色,種種不分別,故名不念種種相。

 

一切色法既滅,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便謝,而空定未發。

 

亦有中間禪,爾時慎勿憂悔,勤加精進,一心念空,當度色難。

 

於後豁然與空相應,其心明淨。

 

不苦不樂,益更增長。

 

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

 

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鳥之出籠,飛騰自在,此為得空處定也。

 

從空緣識,學人當知虛空是外法入定,定從安穩識處是內法,緣內入定,則多寧謐觀,緣識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欺誑不實。

 

一心系緣在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至,不計旬月,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

 

因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余事,惟見現下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

 

亦於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

 

及未來應起之識,亦無量無邊。

 

悉現定中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淨,心識明利,為得識處定也。

 

從此而進,又思前緣空入定,是為外定;

 

今緣識入定是為內定。

 

而依內依外,皆非寂靜,若依內心,以心緣心入定者,此定已依三世心生,不為真實,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名安穩。

 

於是又觀緣識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虛誑不實,即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內靜息,求不同一切心識之法,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為法塵,無有分別,如是知已靜息,其心惟念無所有法,其時識定即謝,無所有定未發,於其中間,亦有證相。

 

學人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實無所依,不見諸法,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處定也。

 

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余法?

 

從此而進,又復上求訶責無所有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無明復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

 

觀於識處,如瘡如箭;

 

觀於無所有處,如醉如痴,皆是心病,非真寂靜,亦如前法,離而棄之。

 

更求非有想非無想定,前識處,是有想;

 

無所有處,是無想。

 

今雙離之,即便觀於非有非無。

 

何法非有?

 

謂心非有,何以故?

 

過去現下未來求之都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當知非有。

 

云何非無?

 

無者是何物乎?

 

為心是無乎?

 

為離心是無乎?

 

若心是無,則無覺無緣,不名為心;

 

若心非無,更無別無。

 

何也?

 

無不自無,破有說無,無有則無無矣,故言非有非無。

 

如是觀時,不見有無。

 

一心緣中,不念余事。

 

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熊,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 相。

 

是定微妙,三界無過,證之者,咸謂是中道定相,涅 常樂,我淨愛著是法,更不修習,如蟲行至樹表,更不復進,謂樹外無高,可憫也。

 

殊不知此定雖無粗煩惱,而亦有十種細煩惱,凡夫不知,誤謂真實。

 

世間外道,入此定中,不見有無,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謂是真神不滅,若有明師傳授,方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自性,虛誑不實。

 

從此不受不著,即破無明入滅受想定,獲阿羅漢果,是謂九次第定也。

 

大抵初禪離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禪皆色界,攝四定離色界入無色界,滅受想定,則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生淨土。

 

此非閉息導引、坎離成丹之所及,蓋能成大仙,然後能學佛,此之謂也。

 

靜坐之訣,原出禪門,吾儒無有也。

 

人自有生來,終日馳驟,逐物忘歸,動固紛紛,靜亦擾擾,稍加收攝,便覺朗然,中間曲折,無明師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為足,或反成疾患,不可不知所適從也。

 

凡靜功先須辨志,志一差即墮邪徑。

 

如學人為名聞利養而靜坐;

 

如為志氣昏愚,欲聰明勝人而靜坐;

 

如為塵勞苦報,慕為善安樂而靜坐;

 

如為千生萬劫,生死未了,求得正道而靜坐。

 

真正修行者,發大愿心,如《楞嚴經》云:有一眾生不成佛,永不於此取泥洹,又云:將此身心奉塵剎。

 

所以菩薩修行,身雖暫舍眾生,而心常悲憫,於閑靜處,服禪、定藥,得實智慧,除煩惱,起六神通,廣度眾生。

 

即如儒者隱居,豈潔己忘世哉?

 

正為求萬物一體之志耳。

 

古語云:靜處養氣,鬧處煉神。

 

金不得火煉,則雜類不盡;

 

心不得事煉,則私欲不除。

 

苟能調和氣息,收斂元神;

 

動中習存,應中習止:立則如齋,手足端嚴,行則徐徐,步與心應;

 

言則安和,勿使躁妄;

 

一切運用,皆務端詳閑泰。

 

勿使有妄想、妄為、妄行諸疾,又何益非靜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5:26:14 | 只看該作者

紀驗

 

考古以凡人血脈有未和,因治藥調齊之,苟非慎於物,其用無驗,蓋慎物齊也。

 

齊即劑也,劑以取驗,驗而出。

 

如黃帝時桐君,逮北齊徐司徒、唐英司空、孟刺史,處如華佗弟子李當之,逮梁陶隱居,唐孫思邈諸先賢,指不勝屈。

 

大抵以驗傳,以書傳,一藥用,生死系焉,何可以人性命嘗試乎?

 

予於醫深明慎物之義,每視一至愚者。

 

至賤者,未嘗不畢予調齊之力,及遇尊貴,亦猶是。

 

慎物以行之,而醫同,而驗同,非如世醫視富貴與貧賤殊,方用藥時,已心戰手棘,安能取驗?

 

豈知得慎物之義,正未始不同、未始不異哉!

 

予以事閉門,益求醫理,無何而疾病相呼,驗其一,又驗其十,轍將不停,時在省更多。

 

中有奇驗諸方,皆按症創用,非舊本所有,因之取所奇驗,付之剞劂,有紀驗集,而後及於症辨,而後及於脈辨,而後及於秘方靜功,故是集以紀驗為之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22:24 , Processed in 0.24219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