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57|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尚論篇】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1-22 15:0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尚論篇


書名 尚論篇


作者 喻昌


朝代


分類 經論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5%B0%9A%E8%AB%96%E7%AF%87/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99 金幣 +99 龍幣 +99 學習 +99 收起 理由
巨門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1-22 15:26:33 | 只看該作者

尚論篇 卷首


新建 喻昌 撰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大意


後漢張仲景,著卒病傷寒論十六卷,當世兆民賴以生全,傳之後世,如日月之光 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可也,斯民不幸,至晉代不過兩朝相隔,其卒病論六卷, 已不可復睹,即傷塞論十卷,想亦劫火之餘,僅得之讀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後 差錯,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為校正,太醫令王叔和附以 己意,編集成書,共二十二篇,後人德之,稱為仲景之徒,究竟述者之明,不及 作者之聖,祇令學者童而習之,白首不得其解,雖有英賢輩出,卒莫能舍叔和疆 畛,追溯仲景淵源,於是偶窺一斑者,各嗚一得,好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 祇和,王實之流,非不互有闡發,然不過為叔和之功臣止耳,未見為仲景之功臣 也。


今世傳仲景傷寒論,乃宋祕閣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已所詮註之書也,林 億不辨朱紫菽粟,謂自仲景于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 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皆不及也。


又傳稱成無已註傷寒論十卷,深得長 沙公之祕旨,殊不知林,成二家,過於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後經,將叔和緯翼仲 景之辭,且混編為仲景之書,況其他乎,如一卷之平脈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 不雅馴,反首列之以錯亂聖言,則其所為校正,所謂詮註者,乃仲景之不幸,斯 道之大厄也。


元泰定間,程德齋作傷寒論法,尤多不經,國朝王履,并三百九十 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亦竊疑之,謂仲景書甚平易明白,本無深僻,但王叔和雜 以己意,遂使客反勝主,而仲景所以創法之意,淪晦不明,今欲以傷寒例居前, 六經病次之,類傷寒病又次之,至若雜病、雜脈、雜論,與傷寒無預者皆略去, 計得二百八十三條,并以治字易法字,而曰二百八十三治,雖有深心,漫無卓識, 亦何足取,萬歷間,方有執著傷寒條辨,始先即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經之旨, 然未免失之過激,不若愛禮存羊,取而駁正之,是非既定,功罪自明也。


其餘太 陽三篇,改叔和之舊,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卓識超越前人,此外不達立言之 旨者尚多,大率千有餘年,若明若昧之書,欲取而尚論之,加日月之光昭宇宙, 必先振舉其大綱,然後詳明其節目,始為至當不易之規,誠以冬春夏秋,時之四 序也。


冬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熱者,四序中主病之大綱也。


舉三百九 十七法,分列於大綱之下,然後仲景之書,始為全書,其冬傷於寒一門,仲景立 法,獨詳於春夏秋三時者,蓋以春夏秋時令,雖有不同,其受外感則一,自可取 治傷寒之法,錯綜用之耳。


仲景自序云,學者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可見引 伸觸類,治百病有餘能,況同一外感乎,是春夏秋之傷溫傷熱,明以冬月傷寒為 大綱矣。


至傷寒六經中,又以太傷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 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何也。


大綱混於節目之中,無可尋繹,祇覺其書之殘 缺難讀,今大綱既定,然後詳求其節目,始知仲景書中,矩則森森毋論法之中更 有法,即方之中亦更有法,通身手眼,始得一一點出,讀之而心開識朗,不復為 從前之師說所爚,浸假繇其道而升堂入室,仲景彌光,而吾生大慰矣,知我罪我, 亦何計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1-22 15:31:02 | 只看該作者

尚論仲景傷寒論先辨叔和編次之失


嘗觀王叔和彙集扁鵲、仲景、華元化先哲脈法為一書,名曰脈經,其於仲景傷寒 論,尤加探討,宜乎顯微畢貫,曲暢創法製方之本旨,以啟後人之信從可也。


乃 於彙脈之中,間一彙證,不該不貫,猶曰彙書之常也,至於編述傷寒全書,茍簡 粗率,仍非作者本意,則吾不知之矣。


如始先序列一篇,蔓引贅辭其後,可與不 可,諸篇獨遺精髓平脈一篇,妄入己見,總之碎剪美錦,綴以敗絮,盲瞽後世, 無繇復睹黼黻之華泥於編述,大意私淑原委,自首至尾,不敘一語,明以賈人居 奇之術,致令黃歧一脈,斬絕無遺,悠悠忽忽,沿習至今,所謂千古疑竇,莫此 難破,茲欲直溯仲景全神,不得不先勘破叔和,如太陽經中證緒分頭,後學已難 入手,乃更插入溫病、合病、併病、少陽病、過經不解病,坐令讀者茫然,譬諸 五穀,雖為食寶,設不各為區別,一概混種混收,鮮不貽耕者食者之困矣。


如陽 明經中,漫次仲景偶舉問答一端隸於篇首,綱領倒置,先後差錯,且無扼要,至 於春溫夏熱之證,當另立大綱,顓自名篇者,迺懵然不識,此等大關一差,則冬 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熱之旨盡晦,致後人誤以冬月之方,施於春夏, 而歸咎古方之不可以治今病者,誰之過歟,至於霍亂病、陰陽易、差後勞復等證, 不過條目中事耳,乃別立篇名,與六經並峙,又何輕所重而重所輕耶,仲景之道, 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1-22 15:33:32 | 只看該作者

尚論仲景傷寒論先辨林億成無已校註之失


王叔和於仲景書,不察大意,妄行編次補綴,尚存闕疑一線,觀其篇首之辭,謂 痙濕暍雖同為太陽經病,以為宜應另論者,其一徵也,觀其篇中,謂疾病至急, 倉卒尋按,要旨難得,故重集可與不可方治者,其一徵也。


觀其篇末補綴脈法, 分為二篇,上篇仍仲景之舊,下篇託仲景以傳,猶未至於顛倒大亂者,其一徵也。


 第其不露補綴之痕,反以平脈本名,易為辨脈,而陰行一字之顛倒,此吾所為譏 其僭竊耳,若夫林億之校正,成無已之詮註,則以脈法為第一卷矣。


按仲景自敘 云,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則脈法洵當隸於篇首,但晉承漢統, 仲景遺書未湮,叔和補綴之言,不敢混入,姑附於後,不為無見,二家不察,竟 遺編篇首,此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詎能辨其孰為仲景,孰為叔和乎,然猶隱 而難識也。


其序例一篇,明係叔和所撰,何迺列於第二卷,豈以仲景之書,非序 例不能明耶,即使言之無弊,亦無先傳後經之理,況其蔓引贅辭,橫插異氣,寸 踰尺瑕,何所見而崇信若是,致令後學畫蛇添足,買櫝還珠,煌煌聖言,千古無 色,是二家羽翼叔和以成名,比以長君逢君,無所逃矣。


至於註釋之差,十居六 七,夫先巳視神髓為糟粕矣,更安望闡發精理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1-22 15:59:30 | 只看該作者

駁正王叔和序例


[王叔和序例,傳習已久,中人已深,欲削去之,而坊刻盛行,難掩眾目,姑存 原文,駁正其失,以定所宗,非故攻擊前賢,實不得已之思耳。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洌,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 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引用內經,足見大意,然入一毒字,便開過端。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


 \寒邪繇肌膚而入,辛苦之人,邪藏肌膚則有之,若膏粱輩,冬不藏精者,其寒 邪且有藏於骨髓者矣,是未可以一端定也。 


至春變為溫病。 


\變字下得誕怪駭人。設謂春氣既轉為溫,則病發不當名傷寒,當變其名為溫病 則正矣。 


至夏變為暑病。 


\此一語尤為無據,蓋暑病乃夏月新受之病,豈有冬月伏寒,春時不發,至夏始 發之理乎。設謂是氣既轉為熱,外邪當變,名為熱病則正矣。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此一語更添蛇足,設有冬時伏寒,至春不發,其邪本輕可知,豈有反重於溫之 理乎,其誤始於楊操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繇冬時觸寒所致,非氣行 之氣也。 


\內經但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未嘗言夏必病暑也,但夏傷於暑,秋必痎,未 嘗牽引冬春也,其意蓋謂春月之病,始於冬,秋月之病,始於夏耳,此等關頭不 徹,故以溫熱病並舉,故謂暑重於溫。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 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 行之氣也。 


\未明傷寒,先明異氣,借客形主,似無不可,但傷寒要領,全不挈出,通篇有 客無主,殊不可耳。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九月霜降後,宜漸 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 也,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 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其冬有非節之煖者,名曰冬溫, 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 後章。 


\漫衍己意,明異氣之輕重不同,於仲景之文無涉,況所言紕謬。 


\證如後章,其意指篇後,溫瘧、風溫、溫毒、溫疫為言,此無識之最者也,然 後來諸家偏奉之為祖,詎非得所托而傳信耶,真紫之奪朱,鄭聲之亂雅樂矣,詳 辨附序例後。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 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於字費解。 


\到底說變為溫病,真是詖淫生心。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此正春溫夏暑秋溼三氣主病之時,何乃全不序及,反重衍夏秋之異氣,攪亂經 常,豈非三時原無正氣主病乎,抑仲景論中原無綱領可求乎,可見醫事自晉代已 失所宗,何況今日哉。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 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 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以陽氣為暴寒,所折,而為病熱之輕重,前去暑病重於溫,從此左見耳。


叔和 未嘗序明溫暑病也,茲云異氣病,與溫暑病相似,但治有殊,然則溫暑病,將何 似耶,將何治耶,疏漏多矣。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 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但天地動靜,陰 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岔,為冬之怒。 


\蔓衍內經不見大意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 \此復姤二卦之義,引入序例不切。 


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 


\此分至之義,內經謂至則氣同,分則氣異,何等明顯,纔換合離二字,便自駭 觀。 


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內經謂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何等圓活,纔換交易變病等字,便費解,此變 溫變暑所自來乎,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之剛柔也。 


\內經謂養陽以涼以寒,養陰以溫以熱,所以然者,從其根故也,妙義合為疏出。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前云寒毒藏於肌膚,此云不知留在何經,而發何病,非故自相矛盾,其意實為 溫瘧、風溫、溫毒、溫疫,作開山祖師也,後人孰辨其為一場懵憧乎。 


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溼,冬必咳嗽,冬傷於 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此傷於四時之正氣而為病者,但內經先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乃至傷風傷暑, 以次遞及,春夏秋三時之病,多始於冬,秋冬二時之病,多始於夏耳,然飧泄與 咳嗽,兼涉內因,惟傷寒傷溫傷暑,方是外感之證,仲景會此意,故以傷寒立論, 而苞舉溫暑在內如絲入扣,殆非不知而作,若叔和引經,止以春夏秋冬為序,渾 與流俗之見無別矣,此歧路之紛趨,所由來者遠也。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 數久淹,因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 不效也,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仲景之書,叔和但言搜採,其非寤寐神遊可知,所以不窺作者之原,漫無表章 之實,孰謂叔和為仲景之徒耶。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 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仲景於黃歧之道,以述為作,另闢手眼,叔和凡引內經之文,皆非典要,安能 發明其什一。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陽 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尺寸俱長者,陽明 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俱弦 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 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 脈布胃中,絡於嗑,故腹滿而磕乾,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 其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 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人於府, 可下而已。 


\入府未入府,少變內經入藏原文,此處卻精。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 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讝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 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 受病,則營衛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得病陰陽兩證俱見,其傳經亦陰陽兩經俱傳,則邪氣瀰滿充斥,法當三日主 死,然必水漿不入,不知人者,方為營衛不行,府藏不通,更越三日而陽明之經 脈始絕也,引內經微旨,序兩感病甚精。 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 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 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衰,渴止舌乾,[乾當作潤]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 囊縱少腹微下,邪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自凡傷於寒,則為病熱至此,皆內經熱論篇原文,叔和但增更不傳經八箇字, 便有許多牽強。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問尺寸陷者大危。 \尺寸之脈深陷,正氣衰微,莫能載邪外出,既已通經,其病不間誠為危候。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症病而治之。 


\仲景於壞症,全不立法,其太陽經之壞症,知犯何逆,原用太陽經本法治之, 其少陽經之壞症,知犯何逆,原用少陽經本法治之,豈有更加異氣,可雖用太少 二經諸法治之之理,觀此則叔和漫不知壞證作何解,乃教後人遵用其法,所謂一 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也,悲哉。 


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 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 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以此冬傷於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 方治如法。 


\叔和每序傷寒,必插入異氣,欲鳴已得也,及序異氣,則借意難經,自作聰明, 漫擬四變,疑鬼疑神,駸成妖妄,難經雖云,傷寒有五,其脈有變否,變者,辨 也,辨脈定證也,設使叔和稍為平易,但云冬傷於寒,至春重感於寒,其脈陰陽 俱盛者,名為溫瘧,冬傷於寒,至春更遇於風,其脈陽浮滑,陰濡弱者,名為風 溫,乃至溫毒溫疫,俱順理立說,則雖擬病失倫,而大關不害為正,其加叔和未 肯平易何,後世但知叔和為傷寒論作序例,不識其草澤姦雄,稱孤道寡,故有晉 以後之譚醫者,皆偽統也。


今移論春溫大意,并論溫疫大意二篇,附序例後,其 詳載在春溫卷中。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錮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 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 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差遲, 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此巴人下里之音,通國所為和之者乎。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裡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 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 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躁屎,自可 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 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叔和筆力軟弱纏擾,如此一段,入理深譚,正未可及,後人不善讀者,每遇陽 明二三日下證,藉為口實,延至六七日方下,而枯槁無救者多矣,此則於叔和何 尤。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 


\引難經辭不達意,最足惑人,其意謂陽邪不解,下入陰中,以陽盛陰,則為陽 盛陰虛,故可下而不可汗,然前云此三陰邪人於裡,可下而已,於理甚精,此但 云陽盛陰虛,則陽邪或在本位,而未入於府,尚不可知,安見其可下乎,若然, 所云大滿猶生寒熱,不可攻下之說,自相矛盾矣。 


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陽虛陰盛,多有直中陰經之候,汗之則愈,譚何容易,其意謂陰乘陽位,則為 陽虛陰盛,故可汗而不可下,然外邪初入陽分,終非陰盛可擬,難經有問有答, 即表病裡曷不繹明引之。 


夫加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 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風邪人衛,則為陽邪熾盛於表,仲景用桂枝湯,以解散肌表之邪,正天然不易 之良法也,何反搆此危詞,豈誤以寒邪入營為陽盛耶,夫寒邪入營,但為陰邪熾 盛於表,所以仲景於脈浮緊無汗者,有桂枝之禁,謂當用麻黃湯也,即誤用桂枝, 亦未必遂成死證,於下咽即斃,視等砒霜,妄為鄭重,叔和全不達仲景之旨,毋 怪後人之吠聲矣。 承氣入胃,陰盛以亡。 


\即難經陽虛陰盛,下之則死之說,衍入承氣,務以惑人。直中陰經之證,大勢 陰盛陽虛,傳經傷寒之證,大勢陽盛陰虛,瘧證,大勢陰陽更盛更虛,內傷證, 大勢陰陽偏盛偏虛,而不可同語,亦不必語。 


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 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沒, 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於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仁者鑑此,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而執迷妄意者,乃去神丹甘遂, 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裡,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嘗審 以慎,愚者之動作野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 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兩感病,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持說甚正,惜其不致詳耳。 凡發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進三服, 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若服一劑,病證猶 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 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 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 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 飲之,因成其禍,不可以復數也。 


\時氣病飲水,能消不能消,當與勿強與,有次第。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 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引用內經,五十九刺之法,治溫中竅。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 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 損,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陽陰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讝言妄 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此以前是傷 寒熱病證候也。 


\引損脈入傷寒大謬,按仲景遵內經熱病之旨,作傷寒論,明以內經為例,叔和 可無序也,即欲附贅引內經原文發明切要,以便後學足矣,其插入異氣,蔓衍繁 文,誠何心哉,豈以仲景所無,煉石足補天缺耶,則自勒一家言,另緯其後,聽 人之從違可耳,乃造不經之說,混亂鋞常,至經常大義,不掣一語,以此網羅英 賢,悉入彀中,其授受之途,蓋已千年長夜矣,有志躋仲景之堂者,能無大剖叔 和之藩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5-1-22 16:02:22 | 只看該作者

論春溫大意并辨叔和四變之妄


喻昌曰,春溫之證,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此論溫起之大原也,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 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 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此論溫成之大勢也,仲景以冬 不藏精之溫,名曰風溫,其脈陰陽俱浮,正謂少陰腎與太陽膀胱,一臟一腑,同 時病發,所以其脈俱浮也。


發汗後,身反灼熱,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語言難出,一一盡顯少陰本證,則不可復從太陽為治,況脈浮自汗,更加汗之, 醫殺之也。


所以風溫證,斷不可汗,即或誤下誤火,亦經氣傷而陰精盡,皆為醫 促其亡,而一逆再逆,促命期矣,於此見東海西海,心同理同,先聖後聖,其揆 一也,後人不察,惜其有論無方,詎知森森治法,全具於太陽少陰諸經乎。


晉王 叔和不究仲景精微之蘊,栽風種電,為不根之談,妄立溫瘧、風溫、溫毒、溫疫 四變,不思時發時止為瘧,瘧非外感之正病也,春木主風而氣溫,風溫即是溫證 之本名也,久病不解,其熱邪熾盛,是為溫毒,亦病中之病也。


至溫疫則另加一 氣,乃溫氣而兼瘟氣,又非溫證之常矣,今且先辨溫瘧,溫瘧正冬不藏精之候, 但其感邪本輕,故止成瘧耳,黃帝問溫瘧舍於何藏,歧伯對曰,溫瘧得之冬中於 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數爍, 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 於外也。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曰溫瘧,此可見溫瘧為冬不藏精,故寒邪得以入腎,又可見溫瘧遇 溫,尚不易發,必大暑大汗始發之也。


叔和反以重感於寒立說,豈其不讀內經乎, 抑何不思之甚耶,今且再辨風溫,春月時令本溫,且值風木用事,風溫二字,自 不得分之為兩,凡病溫者,悉為風溫,即如初春,地氣未升,無濕溫之可言也。


天氣微寒,無熱溫之可言也,時令和煦,無溫疫之可言也,其所以主病之故,全 係於風,試觀仲景於冬月正病,以寒統之,則春月正病,定當以風統之矣,夫風 無定體,在八方則從八方,在四時則從四時,春之風溫,夏之風熱,秋之風涼, 冬之風寒,自然之道也。


叔和因仲景論溫條中,重挈風溫,故謂另是一病,不知 仲景於溫證中特出手眼,致其叮嚀,見冬不藏精之人,兩腎間先已習習風生,得 外風相召而病發,必全具少陰之證,故於溫字上加一風字,以別太陽之溫耳,叔 和妄擬重感重變,乃至後人作賦云,風溫濕溫兮,發正汗刖危惡難醫,又云,因 知風溫汗不休,當用汗防己,隔靴搔癢,於本來之面目安在哉。


今且再辨溫毒, 夫溫證中之有溫毒,一如傷寒證中之有陽毒陰毒也,傷寒不以寒毒另為一證,則 溫病何得以溫毒更立一名耶,況溫毒復有陰陽之辨,太陽溫證,病久不解,結成 陽毒,少陰溫證,病久不解,結成陰毒,叔和不知風溫為陰邪,故但指溫毒為陽 毒,以致後人襲用黑膏紫雪,陰毒當之,慘於鋒刃,其階厲亦至今未已耳,其溫 疫一證,另辨致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5-1-22 16:05:20 | 只看該作者
詳論溫疫以破大惑

喻昌曰,聖王御世,春無愆陽,夏無伏陰,秋無淒風,冬無苦雨,乃至民無夭扎, 物無疵癘,太和之氣,瀰滿乾坤,安有所謂溫疫哉,然而周禮儺以逐疫,方相氏 掌之,則溫疫之由來,古有之矣。

鄉人儺,孔子朝服而致其誠敬,蓋以裝演巨像 為儺神,不過彷彿其形,聖人以正氣充塞其間,俾疫氣潛消,迺位育之實功耳, 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飲芳香之藥,上巳採蘭草,以襲芳香之氣,重滌穢也,後漢 張仲景著傷寒論,欲明冬寒春溫夏秋暑熱之正,自不能併入疫病以混常法,然至 理已畢具於脈法中,叔和不為細繹,乃謂重感於寒,變為溫疫,又謂春時應暖而 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復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 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又謂冬溫 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又謂從春 分節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蓋以春夏秋為寒疫,冬 月為溫疫,所以又云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後人奉此而廣其義,謂春感清邪在肝,夏感寒邪在心,秋感熱邪在肺, 冬感溫邪在腎,壎箎遞奏,舉世若狂矣,嗟嗟,疫邪之來,果寒折陽氣,乘其所 勝,而直入精神魂魄之藏,人無啾類久矣,更有謂疫邪無形象聲臭,定時定方可 言,是以一歲之中,長幼莫不病此,至病傷寒者,百無一二,治法非疏裡則表不 透,非戰汗則病不解,愈摹愈遠,究竟所指之疫,仍為傷寒傷溫傷暑熱之正病, 疏裡則下早可知,戰汗則失表可知,祇足自呈敗闕耳,夫四時不正之氣,感之者 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氣尸氣,混合不正之氣,期為疫矣。

以故 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推之於人何獨不然,所以饑饉兵凶之際, 疫病盛行,大率春夏之交為甚,蓋溫暑熱濕之氣交結互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 病者當之,魄汗淋漓,一人病氣,足充一室,況於連床並塌,沿門闔境,共釀之 氣,益以出戶尸蟲,載道腐墐,燔柴掩席,委壑投崖,種種惡穢,上溷蒼天清淨 之氣,下敗水土物產之氣,人受之者,親上親下,病從其類,有必然之勢,如世 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頤,腫如瓜瓠者是也,所稱蝦蟆瘟者,喉痺失音,頸筋 脹大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高起脅起,嘔汁如血者是也,所稱疙瘩瘟者,通 身紅腫,發塊如瘤者是也,所稱絞腸瘟者,腹嗚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

所稱軟 腳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難移者是也,小兒痘瘡尤多,以上疫證,不明治法,咸 委之劫運,良可傷悼,大率瘟疫痘疹,古昔無傳,不得聖言折衷,是以墜落叔和 坑塹,曾不若俗見摸索病狀,反可顧名思義也,昌幸微窺仲景一班,其平脈篇中 云,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 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名曰慄也,凡二百六十九字,闡發奧理, 全非傷寒中所有事,乃論疫邪從入之門,變病之總,所謂赤文綠字,開天闢地之 寶符,人自不識耳,篇中大意,謂人之鼻氣通於天,故陽中霧露之邪者為清邪, 從鼻息而上入於陽,入則發熱頭痛項強頸孿,正與俗稱大頭瘟蝦䗫瘟之說符也。

人之口氣通於地,故陰中水土之邪者,為飲食濁味,從口舌而下入於陰,入則其 人必先內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臍築湫痛,正與俗稱絞腸瘟軟腳 瘟之說符也,然從鼻從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 因而不治,中焦不治,則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其釀變即現中焦,俗 稱瓜瓤瘟疙瘩瘟等證,則又陽毒癰膿,陰毒遍身青紫之類也,三焦定位之邪也, 若三焦邪溷為一,內外不通,藏氣熏蒸,上焦怫鬱,則口爛食斷,衛氣前通者, 因熱作使,遊行經絡藏府,則為癰膿,營氣前通者,因召客邪嚏出,聲嗢咽塞, 熱壅不行,則下血如豚肝,然以營衛漸通,故非危侯,若上焦之陽,下焦之陰, 兩不相接,則脾氣之中,難以獨運,斯五液注下,下焦不闔,而命難全矣,傷寒 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繇外廓而入,溫疫之邪,則直行 中道,流布三焦,上焦為清陽,故清邪從之上入,下焦為濁陰,故濁邪從之下入, 中焦為陰陽交界,凡清濁之邪,必從此區分,甚者三焦相溷,上行極而下,下行 極而上,故聲嗢咽塞,日爛食齗者,亦復下血加豚肝,非定中上不及下,中下不 及上也。

傷寒邪中外廓,故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道,故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 府,則腹滿便堅,故可攻下,疫邪在三焦,散漫不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 裡諸法,有何干涉,奈何千年憒憒,試折中以聖言,從前迷謬,寧不渙然冰釋哉, 治法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入,此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穢為第一 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 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詳訂諸方,載春溫 方後。 

\有問春夏秋蒸氣成疫,豈冬溫獨非疫耶,余曰冬月過溫,腎氣不藏,威而成病, 正與不藏精之春溫無異,計此時有春無冬,三氣即得交蒸成疫,然遇朔風驟發, 則蒸氣化烏有矣,是以東南冬月患正傷寒者少,患冬瘟及痘瘡者最多,西北則秋 冬春,皆患正傷寒,殊無瘟疫痘癒之患矣,此何以故,西北土高地燥,即春夏氣 難上升,何況冬月之凝沍,東南土地卑濕,為霧露之區,蛇龍之窟,其溫熱之氣, 得風以播之,尚有可耐,設旦暮無風,水中之魚,衣中之虱,且為飛揚,況於人 乎,蒸氣中原雜諸穢,益以病氣死氣,無分老少,觸本即同一病狀矣。

此時朔風 了不可得,故其氣轉積轉暴,雖有薰風,但能送熱,不能解涼,盛世所謂解慍阜 財者,在兵荒反有注邪佈穢之事矣,叔和以夏應大熱,而反大寒為疫,詎知大寒 正疫氣消弭之候乎,故疫邪熾盛,惟北方始能消受,詩惡譖人,思欲投畀有北, 以熄其餤,析義精矣,鄉紳萬吉人,營葬五雷驚蛇之地,觸動土瘟,壯者病疫, 少者病痘,一夕暴死五人,余令於營北掘井二丈,投豬首饅首蒸飯,促引土氣下 收,旋封其井,即得安全無損,此余偶試楊會之祕,非心得也,范文正公守饒, 冬溫吏請禱雪,公取薄冰置座,嘿坐良久,瑞雪滿空,頃深三尺,蟊賊疫鬼,何 地潛蹤耶,可見先儒退藏於密,借凝冰為影草,已攝大地於清冷之淵矣,詎非法 王手眼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22:23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