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偽裝藝術】
保護色和如葉脊般的形狀能夠幫助一隻熱帶尺蛾(Geometridae)毛蟲隱蔽它的行蹤,但是更為高明的是它的攝食動作。
沿著葉片的扇形輪廓下嘴,同時保持葉子左右兩半的邊緣對稱。
『它通過掩飾葉子的受損情況來避免捕食者追蹤到它的下落。』
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生物學家菲利斯•康利(Phyllis Coley)說道。
她說,這麼一隻不起眼的小尺蛾是『很精明的』。
通過制造假象和優雅的偽裝,許多毛蟲都讓它們的敵人琢磨不透。
蠶蛾(silk moth)毛蟲有一個假頭,甚至連假觸角都配齊了,在天敵攻擊時誘惑對方咬它的後部。
它們的B計劃是:一旦詭計不奏效,它們真正的頭部另帶有刺,能促使攻擊者完好無缺地把它們吐出來。
對於一條線形寄生蟲來說,目標不是逃跑,而是被吃下去。
當它寄生於一隻螞蟻身上時,它會將它宿主的屁股變得像一個成熟的果子一樣又紅又顯眼。
生態學家史蒂夫(Steve Yanoviak)說:『這可能能騙得一隻鳥把它吃掉,然後這隻鳥就吃下了一肚子的線蟲卵。』
然後這隻鳥通過排便四處散播這些蟲卵,而螞蟻又吃鳥糞,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循環。
對於蛙類來說,醒目的顏色往往是有毒的信號。
但是,在巴拿馬的群島中,有一種蛙並不局限於發出單一顏色的信號。
這是反常的,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馬汀娜•馬安(Martine Maan)說:『我們以前認為,如果蛙都同色,會使得其天敵很容易地將毒性和顏色聯繫起來。』但另一種決定性力量在起作用。
不同島嶼上的雌蛙已經培養出對不同顏色的配偶的傾好,這可能使得雄蛙的顏色各異而不是相同。
但是,有毒警告似乎仍是有效的。馬安說,大多數捕食者可能遇到顏色鮮明的青蛙就避開,這是在一個危險的世界採取的預防性策略。
體型又長又窄,還有保護色的一隻巨眼蜘蛛(Deinopis spider),『消失』在巴拿馬一片乾枯的棕櫚葉裡。
該類蜘蛛因其皺巴巴的、怪物般的臉聞名於世。
作為綠色的Deroplatys trigonodera的近親,這只枯葉螳螂已經融入了周圍環境。
這種螳螂的外表已經進化成了落在熱帶森林地表之上的腐葉。
由於是夜間出動尋找獵物,這種隱形昆蟲有很大的復眼,是一個守株待兔的大師級捕食者。
它不被發現地潛伏著,然後帶刺的前腿迅速移動,毫不遲疑地吃掉了它的昆蟲獵物。
當crysis(隱形能力)——生物避免被發現的能力,不能奏效的時候,東南亞的一種模仿腐葉的螳螂Deroplatys angustatat可以亮出其腿部和前翅下側的明亮的顏色和眼斑,驚敵人一跳。
眼睛和觸角差點就暴露了這隻葉蟲(Phyllium giganteum)的頭部。
早期的植物學家認為,葉科昆蟲實際上與它們所模仿的樹葉結合在一起了。
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理查德•布拉德利(Richard Bradley)在1759年寫的那樣,『昆蟲被樹的汁液所滋養...並隨著就像翅膀一樣長入了它們的身體裡的樹葉的飄落,它們也從樹上掉落,然後四處徘徊。』
這段描述『在後來看來,似乎有點可笑,』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愛德華•貝克(Edward Baker )說,『但事實是,對這些物種的大多數生物的生活規律,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可能你需要再看一眼,甚至是看第三眼,才能發現Lonchode jejunus——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發現的一種竹節蟲。
三隻枯葉蟾蜍聚集在幾碼之內,恍若從巴拿馬森林裡消失了似的。
在熱帶地區,一切生物幾乎都是另外一些生物的美餐。
要存活下去,往往就需要利用這種偽裝來騙過捕食者的眼睛。
一隻旗足蟲棲息在一朵西番蓮花上,而一隻鳥兒正瞄準了這隻旗足蟲,可能是因為看到了它飄揚的『紅旗』——旗足蟲試圖借此使得其天敵下嘴時遠離要害,咬到不致命的部位。
一根手指長螽斯偽裝成一塊覆有青苔的樹皮,在巴拿馬森林那不見天日的下層植被中,很難發現。
不過,這種偽裝並不僅局限於其外表,披著這層外衣的生物自身還必須成為偽裝的一部分。
這種在夜間活動的昆蟲,在白天的時間裡要保持靜止狀態,隱匿其外形。
馬來西亞的一隻雌性葉科昆蟲,更像植物而不是動物,讓其眾多的樹葉模仿高手中脫穎而出。
根據最近在德國發現的一塊化石判斷,這類昆蟲在470萬年間都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作為數千類葉狀生物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葉蟲(Phyllium giganteum)伸展開來可長達4英寸。
這兩隻迷彩螽斯(Mimetica katydids)的翅膀狀若樹葉,上有褐色的斑點,邊緣也不平滑;腿則狀若細枝。
它們在休息或進食時可引起不了絲毫的注意。
盡管如此,它們的最佳偽裝也有失敗的時候。
這類動物的肉質多、蛋白質豐富且無毒素,眼尖的猴、鳥、蜥蜴、青蛙和蛇都在努力尋找和捕獲它們。
多出一雙眼睛,即使是一雙假眼睛,對於為那些根據外表選擇獵物的捕食者所追逐著的昆蟲們來說,也是一種恩賜。
鋸鼻飛虱(saw-nosed plant hopper)的第一重防禦便是偽裝。
如果一隻鳥,或者其他獵捕者瞄準了鋸鼻飛虱,鋸鼻飛虱會把它們嚇一大跳——通過露出一對紅斑,這對紅斑會被誤認成一隻更大型動物的眼睛。
『蝶蛹(butterfly pupa)』——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丹尼爾•簡森(Daniel Janzen)在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發現的一個物種——也有一張假臉。
住在一張捲起來的樹葉裡,它從中『探出一雙眼睛』,對於那些在層層樹葉中探索昆蟲獵物的體型較小的鳥,它的眼斑可以起到威懾作用。
雖然這是自然界一個比較普遍的伎倆,但『假眼策略』看起來也不是萬無一失的。
被捕獲的動物們可能有第二重防禦,例如散發出異味或分泌出毒素。
飛虱則採用了一種更具智慧的方式——模仿帶刺的黃蜂的嗡嗡叫聲,刺激對方盡快釋放自己。
藏在你面前的是頭很大的Hyalymenus若蟲(腳朝上那隻),它已進化到外觀和行為都象食樹汁液的螞蟻——這種更凶猛的生物會蜇人或使用毒素、刺及群體攻擊。
捕食者都會避開這種螞蟻,於是也就會錯過冒名頂替者。
但是這種伎倆是很危險的:
如果這種螞蟻在群體內發現了這種無害的混入者,就會發動攻擊。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9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