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好發!潰瘍性結腸炎 男大生1天拉15次】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要再拉了!一名22歲的王姓男大生,考前壓力大,竟出現持續性腹痛、腹瀉等症狀,跑廁所次數越來越頻繁,一天最高次數15次,簡直拉到要虛脫,甚至一周有4天請假無法上學,深怕一離開廁所就又忍不住,只能把「茅房當書房」,學業大受影響,多次轉診,進一步診斷才找出病因,竟是罹患「潰瘍性結腸炎」。
起初以為是腸胃小問題,只有吃止瀉劑控制,王同學說,3年前莫名出現發燒、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沒想到病情更加嚴重,跑廁所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甚至離不開馬桶。
一開始找不出病因,多次轉診後,才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王同學開始接受飲食調理及傳統藥物治療,後來因傳統藥物無法控制症狀,轉用生物製劑治療迄今一年多,總算不再拚命跑廁所,讓他開心的說「總算可以專心窩在書房拚考試」。
5、6月正值考季,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邱正堂表示,近來考生因緊張壓力大導致腹痛、腹瀉的情況也劇增,腸胃科門診諮詢量比平時高出3成,不少人起初都誤以為是大腸急躁症、腸胃炎或是痔瘡,進一步診斷後才發現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什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最常見的症狀為頻繁跑廁所,平均一天5至10次。
推估台灣每年新增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人數約800人;克隆氏症約200人。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凃佳宏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又以考生及上班族兩大族群為主,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有關。
凃佳宏強調,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等,民眾常誤以為有血便就是痔瘡,拉肚子就是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導致延誤治療時機,平均拖2至3年才會確診。
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可能會反覆發炎發作,免疫系統不只影響腸胃道,也可能影響全身器官產生共病,如眼睛發炎、皮膚紅斑、血管栓塞、骨質疏鬆及關節炎,醫師提醒,若有症狀,一定要及早妥善治療。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也在5月19日「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前夕,首創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全台有22家醫療院所、至少24位經認證的專業醫師加入,方便患者尋求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極具熱忱及專業的醫師,及早診斷、追蹤及治療。
關於照護門診相關資訊,可至「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網站(www.dest.org.tw)查詢。
引用:http://history.n.yam.com/nownews/life/20140516/201405162978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