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嬰兒到老年 人生得成長8次】
人的一生有八個人格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面臨特定的考驗,順利發展的話,就能得到某一種美德,例如嬰兒早期面臨信任與不信任的考驗,如果能得到信任感,就能對未來抱著希望,如果不幸受挫,可能會留下心靈創傷。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是後佛洛伊德學派重要的心理分析學者,他提出的「人格發展八階段」(the Eight Ages of Man)理論,又稱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對心理學和大眾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
艾瑞克森原本學的是藝術,在踏入佛洛伊德學派和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之前,他特別關注兒童的發展過程,但是他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是他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強調人一生環環相扣的發展過程。
艾瑞克森和其他學者發展出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對心理的架構和功能的看法,比佛洛伊德的版本正面。
自我心理學派強調,自我有自主行為的能力,但個體和社會環境的互動,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自我面臨的衝突和可能的危機,視為改變和成長的機會。
成長,或受傷?
有八個關卡
艾瑞克森的理論提出,在人的一生中,從兒童到老年時期,都會面臨特定的發展危機與考驗。也就是說,人在不同人生階段中,必須解決阻力和動力之間的衝突,每一次的考驗如果順利通過,就能得到某種特定的美德,如果受挫,就會遭受心理創傷。
從嬰兒到老年時期,要面對的人格發展八階段如下:
• 嬰兒早期面臨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順利度過,就會得到希望。
• 嬰兒晚期面臨自主性與害羞懷疑的衝突:順利解決,就會有意志。
• 學齡初期面臨主動和不安的衝突:順利的話,就會學會追求目的。
• 學齡期面臨勤奮和自卑的衝突:順利的話,就會得到能力。
• 青少年期面臨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的衝突:順利度過,就學會忠誠(堅持自己所確認的價值)。
• 成年早期面臨親密感或疏離感的衝突:順利發展,就學會了愛。
• 成年期面臨創造(生命或工作)或停滯的衝突:發展順利,就學會關心。
• 成年晚期面臨自我統整或絕望的衝突:通過後,將獲得智慧。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花一年時間去旅行吧!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影響深遠,有一部分已經成為大眾文化中常見的觀點,尤其是青少年經歷的認同危機,就是要去認清自己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這是大家普遍知道的。
其他還有「社會心理遲滯」的危機觀點也很值得大家注意,像是年輕人還沒有建立固定的自我認同,在投入職場和婚姻之前,先花一年時間去旅行,這就是一段探索自我認同的過程。
艾瑞克森預期到很多現代社會的關注議題,所以他的理論也符合時代潮流和實際情況,他把他的理論模型描述為後生學,雖然生物學上的基因已經決定了發展的順序,但其中的發展差異,卻受到生物學和環境互動的影響。
為了強調生命中持續不斷的發展,他提出比佛洛伊德更正向、更積極的心理學模式。
相較之下,佛洛伊德無意識情結的問題根源於無法改變的過去,傾向於悲觀的命定論。(本文作者/喬爾‧利維)
(摘自/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大是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