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溫】
第四章‧分症
一、春溫
雷少逸曰: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
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
微者即不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
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
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
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
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
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並無伏氣?
悖經之罪。
其可逭乎?
又曰:嘗讀介賓之書,謂溫病即傷寒。
又可之書,謂溫病即瘟疫。
殊不知傷寒乃感冬時之寒邪,瘟疫仍感天地之厲氣,較之伏氣溫病,大相徑庭,豈可同日而語哉?
推溫病之原,究因冬受寒氣,伏而不發,又化為熱,必待來年春分之後,天令溫暖,陽氣弛張,伏氣自內而動,一達於外,表裡皆熱也。
其證口渴引飲,不惡寒而惡熱,脈形愈按愈盛者是也。
此病表無風寒,不宜辛散,切忌辛溫辛涼之法。
若誤散之,則變證蜂起矣。
如初起無汗者,只宜清涼透邪法;
有汗者,清熱保津法;
如脈象洪大而數,壯熱譫語,此熱在三焦也,宜以清涼蕩熱法;
倘脈沉實,而有口渴譫語,舌苔乾燥,此熱在胃腑也,宜用潤下救津法。
凡溫病最戒辛溫發汗,汗之則狂言脈躁,不可治也。
然大熱無汗則死;
得汗後而反熱,脈躁盛者亦死;
又有大熱,脈反細小,手足逆冷者亦死;
或見痙搐昏亂,脈來促結沉代者皆死。
醫者不可不知。
程曦曰:推松峰與平伯,皆謂並無伏氣,有由來也,一執《云笈七藏》冬傷於汗之句,一執錢氏冬傷寒水之臟之文。
殊不知兩家只顧一面文章,全罔顧春傷、夏傷、秋傷之訓作何等解。
思二先生天資高邁,亦受其蒙,不正其訛,反助其說,毋怪後之醫者,統稱暴感,恣用發散,羌、防、麻、桂,逼汗劫津,誤人性命,固所不免,此不得不歸咎於作俑之人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60&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