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病辨脈】
四、暑病辨脈
仲景曰:傷暑脈虛。
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訣》曰: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余。
《三因》曰:中暑之脈,陽弱陰虛,微遲似芤。
《本事》曰:暑脈弦細芤遲。
何也?
蓋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
皆虛脈也。
《正傳》曰:暑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而不見。
夫微弱隱伏,皆虛類也。
《活人書》曰:中暑與熱病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辨之。
張鳳逵曰:(《脈理論》)劉復真云: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 脈虛而微者是也。
寒病傳經,故脈日變;
溫熱不傳經,故不變。
寒病浮洪有力易治,芤細無力難治,無脈不治;
溫熱不然。
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而伏,非絕無也,於病無妨,攻之亦易,照經用辛寒,火散脈起病愈矣。
蓋溫熱病發,在一二經,始終在此,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別經弱且伏,依經絡調之,伏者起,洪者平,乃愈征也。
(鰲按:此篇言熱病,即指暑病而言,非謂伏寒夏發之熱病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57&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