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關閉 [複製鏈接]
34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9:26 | 只看該作者

溫病與燥病之分別


溫病發熱,神志昏迷,脈來虛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


燥病發熱,神志不昏,脈來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內收斂。


《溫病條辨》之銀翹散一方,連翹桔梗竹葉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氣之藥。


桑菊飲一方,較銀翹散不大傷肺,但桑葉破肺之力亦不小。


此二方乃肺金燥結內斂生熱之方,溫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虛散之病。


如當服本篇烏梅湯,三豆湯之溫病虛症服之,無不熱加病重,腹瀉而死者。


燥氣為病,由外向內,是實的;


溫氣為病,由內向外,是虛的。


實者熱實肺氣實也,虛者肺氣虛,木火虛,中氣虛。


虛而用銀翹散與桑葉石膏,肺氣再傷,至死不知其所以然。


《傷寒論》風溫病,發黃,驚癇,失溲,直視,身重,息鼾,語言難出,無一不是肺氣傷極之壞證。


《溫病條辨》開首二方,即大傷肺氣,可怕。


北方少燥氣病,金氣涼降能澈底也。


西南方多燥氣病,金氣涼降不能澈底也。


北方秋涼之後,愈降愈深,由涼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氣,既收於土下,即藏於水中。


來春開凍,相火出土,萬物發生,不出奇病。


西南方秋涼之後,忽又大熱。


已經收降入土中之相火,又復逆升於土面。


降而復升,涼而復熱,涼降入土的金氣,被逆升出土的火氣,拒格不下,遂裹速①火氣而燥結於中氣之際。


燥病之脈,不浮不沉,弦結於中,其故在此。


金氣燥結,升降不通,病症發作,有不可以常理論者。


世乃稱為秋溫。


燥病肺氣實,溫病肺氣虛,金氣之病命木氣負責,虛實相反,所以銀翹散桑菊散治秋燥見功,治春溫見過也。


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銀翹散桑菊散四季皆宜,然一遇溫而不燥之病,亦復用之,死矣。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應改稱燥病條辨。


① 「速」:


當為「束」之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9:46 | 只看該作者

溫病誤用石膏必死


石膏,陽明燥金之潤燥開結之藥。


極寒相火,極敗中氣。


故《傷寒論》白虎湯用石膏,必曰外無大熱。


石膏本以清熱,既無大熱,何必用之。


不知石膏清熱,乃清內熱。


內果熱矣,外即無大熱。


因人身火氣內藏,病則內熱,內熱則外寒。


火氣外散,病則外熱,外熱則內寒。


內寒則禁用石膏。


仲聖怕人不知此點,故於用石膏之條文,一則曰外無大熱者,再則曰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無少陰證者。


外無大熱的大字,因胃實的熱證,內外皆熱,故外無大熱。


外熱如大,即相火外泄的多,內必寒也。


口渴則燥熱傷津也。


背微惡寒者,背乃胸之部,燥熱灼傷胸部津液,熱盛在胸,則背部之陰,不能交於胸中之陽,故背惡寒。


凡熱證之惡寒,皆熱盛於內,陰為陽拒,不能相交,陰現本氣之故。


無少陰證,無少陰內寒證也。


傷寒陽明燥金一氣獨勝,既燥且結,傷耗肺液胃液,為唯一燥證。


故用石膏清燥開結。


溫病虛證,外熱內虛。


石膏敗火寒中,溫病服之,無不一瀉而死。


石膏治燥病之實者,即傷寒陽明白虎證是也。


溫病由內疏泄外出,燥病由外收斂內入,出外則虛,入內則實,病源各異,豈可忽諸。


本篇枳實銀菊證之口渴,可用石膏。


然究非陽明實證,而是相火燒灼肺液之虛證。


用麥冬等清熱較為穩妥。


麥冬與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較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0:06 | 只看該作者

《內經》經文讀法


《內經》曰:


春傷於風,夏必飱泄。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自王叔和編次仲景《傷寒論》原文,自己加上傷寒例曰,中而即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於是後世遂謂冬日受有寒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溫病。


春日受了風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飧泄。


夏日受了暑氣,藏在人身,至秋變成病瘧。


秋日受了濕氣、藏在人身,至冬變成咳嗽。


果然如此,試問如何用藥。


治夏日飧泄,豈不要用散風的藥乎。


治秋日瘧病,豈不要用清暑的藥乎。


治冬日咳病,豈不要用去濕的藥乎。


洽春日溫病,豈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藥乎。


如此用藥,必定要將病治重的。


世人治溫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劑者,其根據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一語。


而且因此根據,並認《內經》春傷於風,夏生飱泄云云,實係風藏在人身,至夏變為飱泄云云了,學中醫者,容易學錯,此其大概也。


如要學不錯,必須將大氣升浮降沉中的圓運動,按著春夏秋冬五行六氣的原理,整個的實地體驗明白,自然瞭解《內經》文義之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0:29 | 只看該作者

蓋風者


春木疏泄之氣也。


平人大便不病飱泄,全在小便清通。


小便清通,全在木氣疏泄。


春日損傷了風木之氣,當春之時,風木當令,雖或被傷,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


到了夏令,風木氣退,無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腸,故飱泄也。


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氣之藥。


暑者,夏火燔灼之氣也。


平人汗孔開通,榮衛無阻,不病痎瘧。


汗孔開通,全在火氣充足,夏日傷損了火氣,汗孔不開,當夏之時,火氣雖傷,汗孔雖閉,大氣尚未收斂,故不病瘧。


到了秋令,火氣已退,汗孔不開。


秋金收斂,將榮衛之間所停積的污垢,斂於血管之中,阻礙榮衛的運行,遂成瘧病。


瘧病的寒熱往來,即榮衛阻而復通,通而復阻之故也。


所以治之之法,必用開通肺金之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0:46 | 只看該作者

濕者


土氣運化之津液也。


平人肺家滋潤,收斂下行,氣道流通,不病咳嗽。


秋日燥金司令,濕氣全收。


秋時傷損了濕土的津液,當秋之時,燥氣雖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澀,肺氣下行,尚能通利。


到了冬令,陽熱歸下,萬物堅實,肺家津液枯澀,氣降不下,陽熱逆衝,故病咳嗽。


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潤脾肺助津液之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1:20 | 只看該作者

寒者


冬水封藏之氣也。


平人水氣能藏,陽根不泄,養成木氣,交春陽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暢遂①,不病溫也。


陽根者,藏則為生氣,不藏則化邪熱。


冬日傷損了水的藏氣,陽根外泄化熱。


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溫,泄之不盛者,冬時木氣未動,尚未發生疏泄作用。


一交春令,木氣疏泄,將木氣本已根氣,搖泄而起。


木氣失根,故病溫病。


溫病都是虛證,原因即在於此。


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養木氣之藥。


① 「遂」:


疑應為「達」。


所以《內經》又曰:


冬不藏精,春必溫病。


凡冬時咳嗽不寐出汗勞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


人在冬令,如能藏精。


交春令後,本身的木氣,根本深穩,不隨時令疏泄之氣搖動起來,方不病溫也。


叔和搜集《傷寒論》原文,厥功大矣。


妄加序例,其罪不小。


況且《內經》有云,風寒傷人,使人毫毛畢直。


如何能藏在人身,安然無事,等到來春,才發作乎。


毒字一層,惟多日陽氣甫藏,即泄動出來,明年歲氣,根本動搖,大反造化的常規,這才是毒氣。


所以冬溫之病,人死甚速且多。


地下無陽,成了毒氣,鼠先感受,故鼠先死,才是毒氣也。


《內經》又曰:


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人又抓住此條。


認為是王叔和伏寒變溫病的鐵證,其實不然也。


《難經》曰,傷寒有五:


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


這二曰傷寒的傷寒二字,才是麻黃湯證的傷寒。


傷寒有五的傷寒二字,乃外感的通稱。


《內經》病傷寒而成溫的傷寒二字,就是同《難經》傷寒有五的傷寒二字是一樣意義。


言先夏至日病外感謂之病溫,後夏至日病外感謂之病暑。


並非冬日病麻黃湯證的傷寒,冬日不發作,到夏至前變成溫,到夏至後變成暑也。


至於溫病舌絳熱深,乃本已肝腎先熱,又病溫病,故熱較深,謂為本身伏熱則可耳。


經文的讀法,應當如此,便合圓運動的原理,將冬傷於寒的寒字認定是藏字,便合圓運動的原理。


益寒益藏,乃造化自然之事也。


合圓運動云者,合宇宙造化也。


喻嘉言謂《內經》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獨無傷於燥之條,為《內經》遺漏。


殊不知風為木氣,暑乃火氣,濕乃土氣,寒乃水氣,若是傷了,都要出病。


性獨燥氣,傷些才好。


因造化的圓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秋金收降,以其涼也。


涼則收,過於燥則不收,涼則降,過於燥則不降,惟能將燥氣損傷些,秋金涼降無阻,相火收於土下,藏於水中,四序安寧,大氣的運動乃圓,物體的生活乃康也。


傷些才好云者,言秋冬萬物堅實,乃金燥之功。


過燥則病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1:4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的溫病經文解釋


《傷寒論》云: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言溫病乃木氣疏泄津液已傷之病,不可發汗,只可平榮氣斂疏泄養津液顧中氣為治。


若誤發汗,津液更傷,疏泄更甚,身熱必加,至於灼手。


名曰風溫者,溫乃木氣疏泄之病,風乃木氣疏泄之氣。


言溫病發汗,疏泄又疏泄也。


此風字並非外來之風,就是疏泄之氣。


葉天士主張辛涼散風,葉之誤也。


故其脈陰陽俱浮。


陽脈在上,浮亦常情,陰脈在下,理應沉藏。


今陰脈亦浮而不藏,可見疏泄而又疏泄之至,故曰風溫。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諸證,皆風木在上,疏泄傷液,上焦無液,氣機枯澀之象。


若再被下,則下焦津液亦傷。


木氣枯竭,則小便不利,直視。


下焦相火空虛,水氣離火,則失溲。


木枯被火,則發黃,驚癇,瘈瘲。


經文應當如此解釋,便合原理。


如將風字認為是大氣的風寒的風,試問未發汗以前,又名甚麼溫呢。


如《傷寒論》有云汗出譫語者,胃中有燥屎,此為風也。


當下之,過經可下之云云。


當下之,下燥屎非下外來之風寒的風也。


汗出譫語,言風木疏泄則汗出,汗出傷津則胃中乾燥而譫語。


非言外來風寒的風也。


此風字即風溫的風字。


柯韻伯注《傷寒論》,謂傷寒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五經,是傷寒,厥陰一經是溫病。


因厥陰一經,有渴之一證也。


不知厥陰主方為烏梅丸,方內乾薑附子桂枝川椒大隊熱藥,豈有溫病用熱藥者。


柯氏又曰厥陰為闔。


夫厥陰風木之氣,當春初之時。


此時土下水中封藏的陽氣,疏泄出土,造化之機靜極而動,闔極而開,何得謂厥陰為闔乎。


溫病為木氣的闔病,抑係木氣的開病,顯而易見,淺而易知。


柯氏乃曰,傷寒厥陰經是溫病,又曰厥陰為闔。


後之學者,喜讀來蘇集,謂其書筆墨甚好。


筆墨愈好,學理愈非,如此之顯,誤人多矣。


柯氏者,被《內經》所誤不自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2:00 | 只看該作者

《溫熱經緯》與《溫病條辨》的讀法


《溫熱經緯》一書,王孟英將葉天士陳平伯的論說詳細集載,其經驗之深,用藥之慎,論列之詳,可師可法。


吾人根據圓運動的天人一氣去研究王先生的論說,便可得到應用之妙。


葉謂戰汗透邪,法宜益胃,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


又謂清涼只可用到十分之六七,以顧陽氣以顧津液,又謂救陰猶易,通陽最難。


又謂舌黃而渴,須有底之黃,或老黃色,中有斷紋,當下,卻不用承氣湯,而用檳榔青皮枳實際引數明粉生首烏等。


又謂淡紅無色,或舌乾而不榮,當是胃無化液,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葉由經驗得來的好處,亦謂溫病是虛病。


葉知溫病為虛證,盡從經驗得來。


不知溫病何以虛,不知天人一氣的圓運動故也。


所以葉又曰,辛涼散風。


是仍認為溫病為外來的風,夾溫氣而入人身為病也。


又曰溫病首先犯肺,亦是認為外來溫氣犯肺也。


於人身木火疏泄,金水收斂,疏泄偏勝,收斂必傷,不知根據。


遂將人身自己病溫感觸大氣因而病作的要義,全行抹煞。


後人讀其書,亦遂認為時令溫邪,由口鼻直入中道作病,其流弊遂成了寒涼解毒的相習辦法。


脈虛氣弱之人,一服藥後,即入危險。


及至傷中,熱更大加。


醫家以為病重藥輕,將寒涼之藥加倍用之,熱加病重腹瀉不已而死。


服涼藥後熱加病重,因涼藥傷中,下焦相火完全上逆。


乃謂黃連之性,苦從熱化,所以益用黃連,益見發熱。


此等錯誤,皆不知原理之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2:19 | 只看該作者

陳平伯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是傷著冬令封藏的藏氣,非傷著冬月風寒之寒,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


然又謂冬能藏精,我身真氣內外彌給,不隨升泄之令而告潰,徒有客邪,焉能內侵,陳氏仍認溫是外來客邪,並不知是本人木氣偏動,金氣不收,相火外泄化熱。


是陳氏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仍得不著根本上的是。


陳氏謂冬傷於寒非風寒之寒,乃寒藏之寒,見溫熱贅言。


《溫熱經緯》乃王孟英所編,王亦王叔和寒毒變溫之信徒。


可惜哉。


《溫熱經緯》經列經文,緯列葉陳的論說。


吾人學之,只可就其病證藥性以求原理,不可以所引經文為根據。


因王孟英先生信王叔和冬寒變溫甚篤,所引經文,多半強拉硬扯而來。


非於圓運動原理確有把握,醫治溫病已有經驗後,不易判斷其所引經文之合否。


王孟英《潛齋醫書五種》,內有先生養陰清熱醫案。


用藥輕靈經驗宏畣,吾人就其病狀,據其藥性,歸納於圓運動之中,自能得到靈妙之境,而可救學經方偏於溫補之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2:47 | 只看該作者

《溫病條辨》一書


為學治溫病人人必讀之本。


其指駁吳又可用達原飲三消飲峻利傷人之處,甚知溫病屬虛,有益後學,令人敬佩。


惟於溫病原則上,乃謂風寒傷人由皮毛而入,溫病傷人由口鼻而入,始入上焦,繼入中焦,再入下焦。


將整個圓運動的人身個體,分成三截,使學者入門便錯。


原則既錯,全盤皆亂。


又捏造《傷寒論》經文曰,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主之一語,使學者認為古訓,殺人甚多。


其用意在欲人先用桂枝湯見過之後,再用銀翹散以眩其功也。


不知銀翹散溫病無效,燥病乃效也。


至於溫熱傷肺而曰太陰病溫,溫熱入胃而曰陽明病溫,名實不符,不可為訓。


太陰為濕土,陽明為燥金,《傷寒論》之稱太陰病,太陰病濕寒也。


稱陽明病,陽明病燥熱也。


溫病木火疏泄傷肺,肺熱而已,何可直曰太陰。


溫熱入胃,胃熱而已,何可直曰陽明。


仿傷寒之例,以立溫病之言,吳鞠通之罪也。


又溫病無用燥熱藥之陰寒證,《溫病條辨》之溫補各方,不應列入以免學者誤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3:13 | 只看該作者

王孟英之《溫熱經緯》


吳鞠通之《溫病條辨》,皆學溫熱應當研究之書。


根據原理以變通之,獲益必多也。


自來對於溫病原理,守兩大法門。


一為伏邪,一為新感。


伏邪者,伏去年冬時之寒;


新感者,感今年空氣之溫,於人身本氣自病的原理,全不知道。


本篇處處是人身本氣自病,事實上原來如此,並非故意矯為高論。


民國八年,太原閻百川先生以山西人民病溫病,服銀翹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劑而死者。


以為《溫病條辨》,乃中醫治溫病無不遵守之本,銀翹散為溫病條辨第一方,而不見效如此。


乃聘請各省大醫,赴晉開辦中醫改進研究會,二十年之久,結果不得辦法,會址改為西醫學校而罷。


溫病乃木氣疏泄之病,由內而外的。


燥病為金氣斂結之病,是由外而內的。


銀翹散乃金氣結聚之方,皆大開肺氣斂結之藥,疏泄之病忌之。


木病疏泄,其脈虛散,金病斂結,其脈弦聚。


時病之宜於銀翹散者,皆弦聚之脈,斂結之病。


脈氣虛散,病氣疏泄之溫病,而服疏泄之銀翹散,名稱與事實分別不清,宜其研究不得結果,而將中醫研究會改為西醫學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3:44 | 只看該作者

烏梅白糖湯治癒溫病發熱十五案


山西冀寧道署教育科高科長病溫病半月,潮熱神昏,日夜譫語,口臭舌胎黃黑乾燥,渴而腹滿不痛不拒按,十日不大便,身臥不自轉側,病勢頗危,脈沉而弱。


予曰胃家津液已竭,用烏梅十枚白糖二兩,服後安臥一夜,次早大便下半乾屎少許,熱退進食而愈。


前言舌有苔忌服烏梅者,胃熱初起不宜烏梅收斂也。


此病舌胎黃黑而乾,又病潮熱,腹滿,十日不大便而用烏梅者,此時之胃熱全因胃液乾枯。


故重用烏梅以生胃液,而和木氣。


胃液生木氣和。


則運動復而諸病癒也。


山西陽曲縣何科長春間病外感,滿身疼痛,惡寒發熱,神識昏迷,脈象洪數重按模糊。


予曰發熱昏迷,脈象模糊,此溫病也。


用烏梅白糖,酸甘相得,溫服一大碗,汗出而愈。


何君曰,去年亦病此病,兩月乃愈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4:02 | 只看該作者

太原興榮錢局學徒某病溫病


經醫先汗後下又補,大熱不退,牙齦皆血,數日不眠,小便短極而赤,喘息搖肩,時時譫語,脈小而數。


予以烏梅四枚白糖二兩濃煎盡劑,是夜汗出,安臥喘平,天明尿利熱退,索粥。


*醫笑曰,溫病用烏梅,豈不將溫氣斂住,燒心爛肺而死,此之得愈乃萬幸云。


太原電報局呂君病溫病,經醫用麥冬石膏等藥,熱不退病反重。


十日,神短氣微,脈亦微少,舌有乾黃胎,不大便已十日。


予曰,不大便十日,此病可治,如大便滑瀉,便難治矣。


用烏梅四枚白糖二兩,徐徐服下,滿身微汗。


次日熱退神清,胸微脹痛,不思食。


用大黃末一分,分三次噙咽,舌胎黃退,能食稀粥,調理半月而愈。


太原電報局局長陳晴波兒女數人,每患溫疹,皆服烏梅白糖,烏梅冰糖而愈。


山西聞喜縣王氏子病溫病,大燒熱。


用酸菜湯加鹽少許以代烏梅湯,溫服汗出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4:29 | 只看該作者

北平孫姓子病疹


醫進表散寒涼藥,燒熱大加,病熱極重,就予診治。


處以烏梅白糖方。


不敢用,入西醫院診治。


醫用稀鹽酸,服後安眠,微汗熱退而愈。


北平治案甚多。


與山西治案大略相同。


昆明劉澄志同學糼女,並王姓子,病猩紅熱,發熱昏倦,面色汙紅,小便不利,大便時時欲行不得,咳嗽。


服烏梅二大枚,白糖一兩,二便通利,熱退而愈。


木氣敗則二便不能疏泄,烏梅大補木氣助疏泄也。


昆明何姓子發熱倦怠,面色青黃。


服烏梅二大枚白糖一兩,汗出熱退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4:59 | 只看該作者

南寧朱姓子夏月頭生疙瘩


色紅累累。


大如荸薺。


服烏梅白糖黑豆而愈,亦平疏泄養木氣之效也。


南寧何姓婦有孕五月,當夏季極熱之時,嘔吐不止,飲食不進多日,身軟不能起動,百治無效。


服烏梅四枚冰糖二兩,嘔吐頓止,遂進飲食。


此案非溫病,因夏月極熱之時,熱乃木氣疏泄之氣。


熱極則木氣疏泄失根,有升無降,故嘔吐百治無效。


烏梅平疏泄補木氣養中氣,木氣得根,乙木升而甲木降,故嘔吐愈。


嘔吐者,膽經不降,胃經亦逆也。


南京清涼山一歲半小孩發熱,口渴喜飲,飲後仍吐,大便亦瀉水,小便全無。


醫以五苓散為治不效,予用烏梅二大枚冰糖五錢,煮至極爛,取湯頻頻進之。


不吐,忽然小便通暢,熱退瀉止。


烏梅酸收,止吐宜矣。


小便得利者,木氣復其疏泄之能也。


凡夏日小便不利,皆木氣退化不能疏泄之過。


烏梅補木氣助疏泄,故服後小便利。


木氣衰則不能疏泄,或妄疏泄,烏梅補起木氣,疏泄復其正常,故烏梅能平木氣之疏泄,又能助木氣的疏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5:19 | 只看該作者

南京燕子磯高星垣同學之戚某君病外感


發熱,服麥冬石膏等藥,熱反加。


輾轉更醫,不外苦寒之劑,病更重,熱更增,有名醫王用竹葉石膏湯甚堅,高某曰:


熱大而舌無胎,此正彭先生所謂烏梅湯證,非用烏梅收回相火不可。


乃用烏梅二大枚冰糖二兩,煮爛溫服,服後安臥熱睡兩小時,熱退病癒思食,行動照常,前後如兩人。


高某為中央國醫館特別研究班學員,蓋學圓運動學而能明瞭原理者,乃遍告同學認為此病的效,乃烏梅能收相火解溫熱之證。


於是同學乃有敢用烏梅退熱者。


特別研究班同學,皆多年醫家,皆為新感伏邪之說所深錮者。


新感二字的意義,蓋謂今年所感受時令的溫氣,既由口鼻而入腹內,應該用藥散之清之升之。


伏氣二字的意義,蓋謂今年去年冬令感受的寒氣,伏藏人身,交春變為溫毒,更應該用藥散之清之升也。


原理錯誤,相習不察,盲從日久,認為當然。


所以一開烏梅湯,皆驚曰,將溫氣斂住,必燒心爛肺死也。


成都國醫專校同學龐存厚,其弟夏日發熱不退,精神不支,服藥不效。


用烏梅白糖湯,熱退而安。


又同學張文煥,治一婦科,七十餘歲。


夏日發熱氣短,用烏梅白糖三豆飲同煎。


服後滿身出疹,熱退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5:47 | 只看該作者

上列數案外


烏梅白糖湯治癒之溫疹發熱太多,載不勝載。


本氣自病四字,醫家應當徹底研究。


常謂欲學中醫,先要養成能自別醫書是非的眼力,方可讀醫書,方不為前人所誤,於此可見。


學溫病須先學傷寒。


《傷寒病》表裡分清,病傷寒者,裡氣不動。


必榮衛表病,不得汗解,裡氣乃動。


陰臟之氣動,則病寒而用附子,陽腑之氣動則病熱而用大黃,榮衛表病則用桂枝湯麻黃湯以發汗。


理路分明,易得辦法。


溫病表裡不分,榮衛未病,裡氣先病。


裡氣不分腑臟,只分氣血,皆熱不寒,皆虛不實,榮衛不可發汗,此其難治者一也。


何以榮衛未病,裡氣先病,只因溫病之起,起於本身疏泄偏盛,收斂偏衰,相火不藏,中氣不足。


不感時氣之疏泄,已有病了。


一感時令疏泄之氣,遂病起來,此其難消者二也。


有此二點,故下藥甚難。


然按病在榮衛,病在氣分,病在血分,病在腸胃的界限,去用心認定,自己總能想出辦法。


內傷外感,臨證多後,方知此篇編法之妙。


以上十五條,病狀不同,皆服烏梅白糖而愈。


予常用烏梅白糖黃豆黑豆,治癒風溫各證,亦由原則以求病理,由病理以立藥方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6:01 | 只看該作者

兒病本氣篇

 

兒病本氣篇導言


中醫書之錯誤最大,殺人最多,甘心相沿,不求改錯,莫如小兒方書。


亦因其不知小兒本氣自病之故耳。


其言曰,小兒是純陽體,出疹是胃熱,出痘是胎毒。


將小兒脆弱之軀,認為純陽胃熱胎毒,於是肆用苦寒克伐之藥,以治小兒之病。


按全國估計,每年小兒麻疹之死於升麻、葛根、芍藥、犀角、黃連等藥者,已不止數千萬之數。


此篇根據小兒身體本氣自病的原理,選用功效可靠之方。


以二十年中同學二千人的經驗,得到圓滿之結果。


純陽、胃熱、胎毒等邪說,可以息矣。


著者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6:26 | 只看該作者

發熱


小兒手心熱,或頭身熱,脈輕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輕按無力,即是中氣虛相火不降。


切忌寒涼藥發散消導藥,誤用即成大病。


善養中氣即妥。


脈輕按少重按多,重按無力,亦屬中虛,手厥陰心包經相火行手心。


人身氣化,中氣如軸,經氣如輪。


中虛而膽經相火不降,故頭身熱,中虛而手厥陰心包經相火不降,故手心熱。


如手心熱頭身熱,而脈重按比輕按有力,便是內熱停食。


中虛相火不降,冰糖白糖水或黃豆數十粒補中即效,不可用炙草大棗橫滯之品。


火逆不清火,只須補中,膽經心包經下降,熱自退去。


停食者,淡豆豉數十粒以消食,舌有黃胎,口氣臭者,停食較重,淡豆豉加重用之,不可用檳榔山楂等力大之品,致傷脾胃。


外感發熱,麻疹發熱,詳下文。


上節為小兒脈法的提綱、用藥的提綱,中虛為脈法的提綱、用平和之藥為用藥的提綱也。


小兒脈數,即是中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6:50 | 只看該作者

大小便病


小兒小便忽然短少,即係脾土濕中氣虛,須燥濕補土補中,山藥扁豆最好,不可重用白朮橫烈之品。


因小兒經脈脆薄,不能任橫烈之藥。


山藥又能補肺金以收水氣,故為小兒燥濕補土補中妙品。


小兒小便短少,如誤服發散消食敗火之藥,即出大禍。


若尿少又發熱,其禍更大。


凡治小兒百病,總要先問小便長短,若小便短少,大便即瀉,便成危險之候。


無論何病,小便短大便瀉而發熱,是為脾虛。


用山藥扁豆各一二錢以補中補土,利尿燥濕。


瀉止尿利,發熱自退。


如時行溫燥病起之時,加黃豆二三十粒,以清溫燥便妥。


倘小便短少大便又瀉,發熱昏迷,誤服散藥涼藥無不熱加瀉加,風動而死。


因根本已虛,又遭攻伐,則根本壞也。


凡小兒病無不由根本虛者,根本不虛,雖時行病起,亦不病也。


尿少便瀉發熱,雖咳嗽不可加降肺藥。


尿少便瀉為中下虛陷,降肺則中下更虛更陷。


倘因而加喘,則下陷又加上逆中敗而亡。


只須熱退瀉止,咳即自愈。


服山藥扁豆之脈,必浮虛也。


如脈沉實,便非虛證,黃豆亦不可 服。


脈實發熱,必有停食內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6:49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