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乞龜】 澎湖的一種特殊習俗。
元宵節是澎湖人相當重視的一個節日,又稱上元節。
《澎湖紀略》如此描述鬧元宵景象;
「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
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禮碗菜,供奉三界。
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
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
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
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嫣。」
澎湖俗諺亦云:「新正玩三天,上元玩三暝」,意即春節玩三天,元宵節連瘋三個晚上。
而元宵的乞龜活動,更是澎湖重元宵、輕過年的重要因素。
乞龜習俗從「有求嗣者」,演變成男女老少都可「乞龜」,150多年的乞龜歷史,不但不曾中斷,而且推陳出新,規模愈來愈大。
早期乞求的平安龜稱「肪片龜」,用糯米粉加麥牙、糖為材料製作成烏龜形狀,置於廟中供民眾乞求,在選定好適合的肪片龜後,擲筊請示神明獲准,並向廟方登記,就可捧回食用,乞得的平安龜,得主不必付錢或任何保證,但需於隔年元宵節,訂作一隻份量比原先大的肪片龜還回廟裡酬謝,是一種人與神間互信度相當高的傳統習俗。
近幾年乞龜的種類已變化萬千,從肪片龜到金錢龜、大米龜、黃金龜等,讓澎湖元宵節乞龜活動更具特色。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