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苦欲補瀉論】
五臟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何則?
五臟之內,各有其神,神各有性,性復各殊,故形而上者神也,有知而無質,形而下者塊然者也。
五臟之體也,有質而無知,各各分斷者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皆指有知之性而言,即神也。
神也者,陰陽不測之謂也。
是形而上者,藏之性也。
惟其無形,故能主乎有形。
所謂苦欲者,猶言好惡也。
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
欲者,是本臟之神之所好也,即補也。
苦者,是本臟之神之所惡也,即瀉也。
補瀉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臟性,不屬五行,未落陰陽,其神用之為與!
如肝苦急,急則有摧折之意焉,故苦而惡之,急食甘以緩之,緩之是使遂其性也。
且扶蘇條達,木之象也,升發開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散之解其束縛也,是散即補也。
心苦緩,蓋心為君主,神名之性,喜收斂,而惡散緩,急食酸以收之,收之是使遂其性也。
且心君本自和調,若邪熱乘之則躁急,急食咸以軟之,軟者,和調之義,除其邪熱,以軟其躁急堅勁之氣,使復其平,下交於腎,得既濟之道,故軟即補也。
脾苦濕,宜健而不宜滯,若濕乃滯矣,急食苦以躁之,使復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
若已過躁,則復欲緩之,稼穡之化甘先入脾,故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
肺為氣主,常則氣順,變則氣逆,逆則違其性也,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且肺主上焦,其政斂肅,故其性喜收,宜急食酸以收之。
更賊肺者,熱也,肺受熱邪,急食辛以瀉之,不斂則氣無所管束,是肺失其職也。
故宜收之以酸,使遂其收斂之性,以清肅於上,收之是即補也。
腎苦燥,蓋腎藏精與志,而主五液,乃屬真陰水臟,其性本潤,而惡涸燥,故宜急食辛以潤之。
且腎欲堅,蓋腎非堅,則無以稱作強之職,但四氣以遇濕熱即軟,遇寒冷即堅;
五味以得咸即軟,得苦即堅,故宜急食苦以堅之,以遂其欲堅之性也,是堅即補也。
苦欲即明,而五味更當詳審。
水曰潤下,潤下作咸;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金曰從革,從革作辛;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
苦者直行而泄,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咸者止而軟堅,甘之一味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
然草木有形無情之藥,各逞一性以為功。
人稟五行有神有情之體,全以陰陽變化制伏,相成相長以為之用。
倘失調抱 ,驅藥救弊,徒知以寒治熱,則熱病轉生,以熱治寒,而寒病轉劇,惟宜求其本以衰之,因所因以伏之。
即《經》所謂:「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斯無增氣偏勝之害,而得和平長養之宜,令無情以至有情,皆出用藥者神明變化之用,學人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
昔賢祝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嗟呼!
醫之神良盡乎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