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驚治驗】
一余胞侄,乳名文豹,素甚壯實,周歲疹後,發熱兼旬不退,咳嗽時以手捫口,喉痛可知,後數日晝夜昏睡不醒,因延本地時醫,投以清熱解表涼藥,一劑而熱立止,逾時體冷徹骨,熱復大作,再投前劑則無效矣。
又延他醫,投以芩、連、石斛等藥,非惟熱不能解,且面色青黃,三陽黑暗,大喘大瀉,愈增危篤,醫亦束手。
余查痘疹諸書,皆云疹系熱症,宜用寒涼,其說亦與症不符,姑用救陰固本平補之藥一劑,灌之,悉皆吐出。
余顧兒謂余曰:腹中作響,風已動矣;
喉如雞聲,痰已塞矣;
且吃乳即吐,頭搖睛泛,氣促神昏,兩目無光,面無人色,敗症現矣。
急請前醫,皆裹足不至,遍查各書,俱載疹後發熱不退,而頭搖睛泛,吐瀉神昏,乃慢脾風不治之症。
然亦不忍坐視不救。
細思喉中作響必系寒痰。
蓋緣真陽外越,寒生於中,如系實火,則前此芩、連之藥何至反劇,外雖極熱,內實真寒,非用大辛大熱之品,不能沖開寒痰,故前諸藥皆吐而不受。
因取附子、薑、桂煎湯欲灌,余母曰:此兒現下發熱,且唇已開裂出血,何可再用附子?
余思《內經》云:假者反之。
此症非辛熱之品,終不能引火歸源以消寒滯也。
雖易去附子,仍改用胡椒一錢,肉桂一錢,炮薑四片,似覺平淡,以期老母不疑,煎湯灌下,痰聲立止。
又取伏龍肝沖水灌之,吐亦漸止。
少頃兒忽眼動,呵欠咳嗽時即不以手捫口。
又頃,連溺小便,稠濁紫黑,疹後邪毒節次盡下,似有起色。
因用附子理中湯合用六味地黃湯去澤瀉、丹皮,加故紙、枸杞,一劑而敗症全除。
惟大熱未退,乃於前湯內復加棗仁、五味、白芍等斂陰之藥,一劑而安。
此正《內經》所云:治風先治血,及甘溫退大熱之義也。
其後細審,此症咳嗽喉痛,心火爍肺金也,嘔吐泄瀉,脾胃虛寒也。
用胡椒、薑、桂,所以開涌喉之寒痰也。
用灶心土者,補土所以敵木也。
木平則風息,土旺則金生,金既得生,火不能克,則向者克肺之邪火仍反歸於心。
心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心與小腸相表裡致疹毒傳入膀胱,下溺為紫黑色也。
余弟云:此兒疹後發熱,誤服涼藥,命已不測,得吾兄方藥,真不啻起白骨而肉之,實如再生,爰更其名藥生,將來即取字曰佩伯,志不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