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蛤蟆、蟾蜍,本是二物。
《經》云:一名蟾蜍者,蓋古人通稱蟾為蛤蟆耳。
經文雖名蛤蟆,其用實則蟾蜍也。
蛤蟆,稟土金之精氣,上應月魄,性亦靈異,味辛氣寒,其大毒在眉棱皮汁中,是即酥也。
主癰腫陰瘡,陰蝕疽 。
惡瘡, 犬傷瘡者,蓋以諸熱毒瓦斯,留害肌肉,得此辛寒散熱解毒,且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則毒易解肌肉,和諸症去矣。
凡瘟疫邪氣,得汗則解,其味大辛,性善發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熱,故能使邪氣散而不留,胃氣安而熱病退矣。
破瘀堅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熱壅滯也。
總能發散一切風火相郁,大熱壅腫,為拔疔散毒之神藥。
但性有毒不宜多用,入發汗散毒藥中,服者不過三厘而已,並慎勿單使,必與牛黃、明礬、乳香、沒藥之類,同用乃可,況劑甚小不能為害。
若外治惟有神效,無所慮也,但瘡已潰,欲生肌長肉之際,得之作痛異常,不可不知。
昔人固齒痛,以酥擦牙,誤吞入腹,頭目俱脹大而斃。
凡犬齒之則口皆腫,其毒可知也。
慎勿單服多服,至於小兒疳積,所用乃系干蟾,非眉酥也,所以必去頭足,並腸垢羊酥炙黃,同藥用之,取其能走陽明,而消積去滯,殺蠱除熱,非仗酥毒之力也。
其肪塗玉則刻之如蠟,故云能合玉石也。
附骨攘瘡,久不瘥,膿汁不己,或骨從瘡孔中出,用大蛤蟆一個,亂髮一雞子大,豬油四兩,入二物煎枯,去滓待凝如膏,先以桑根皮烏頭煎湯,洗拭乾 龍骨末,擦四邊,以前膏貼之,發背腫毒。
初起勢重者,以活蟾一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三四次即愈。
治風犬傷用蟾蜍後足,搗爛水調服之。
先於頂心,拔去血發三兩根。
則小便內見沫也。
治疔丸,同朱砂、冰片、牛黃、明礬、白僵蠶。
麝香、黃蠟溶化,作丸麻子大,用蔥頭白酒吞下,取汗不過二三小丸,拔取疔黃,蟾酥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黃出也。
拔取疔毒。
蟾酥以白面黃丹搜作劑,每丸麥粒大。
挑破納入,仍以水澄膏貼之。
一切瘡毒,蟾蜍一錢,白面二錢,朱砂少許,井水調成小錠子如麥大,每用一錠,蔥湯服汗出即愈。
如瘡勢緊急,用三四錠。
凡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初起者,急取蟾蜍三五分,廣膠一塊,米醋一二碗,入銚內,火化開,用筆蘸,乘熱令人不住手周圍潤之,以散為度。
|